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田盈挺
TIEN, YING-TING,
論文名稱: 跳脫框架的青春歲月- 青少年時期參與將團的經驗探究
Beyond the Frame of Young Age : The Research on the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Escorting Generals during Adolescence
指導教授: 施香如
none, .
口試委員: non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Division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Educational Psych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2
中文關鍵詞: 陣頭青少年參與將團離開將團經驗回溯
外文關鍵詞: Parade Formation, Adolescent, Join Escorting General, Leave Escorting General, Experience Backtracking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時期參與將團的整體經驗。共計邀請三位曾於青少年時期參與將團的成年人進行將團經驗的回溯,透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搜集,採用詮釋現象學的觀點分析訪談資料文本,以揭開個人進出將團的整體歷程,探討個人做出決定的影響因子,並瞭解進出將團對個人的意義為何。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三位受訪者各自有不同的生命經驗及將團經驗的轉折,分別為「從冒險彰顯自我,追求刺激不留遺憾的C」、「在關係中填補情感缺憾,低潮止跌回升的Y」、「友伴關係至上,隨順機運踏實生活的S」。
    二、青少年時期進出將團的重要因子以及個人內外在系統,可以「三階段、六系統、三需求」說明之,由於外界系統與個人需求交互作用,因而產生對個人有意義的影響因子,促使個人做出進出將團的決定。
    三、將團的進出經驗為個人帶來不同的意義,包含「我的青春不留白」、「拓展對成功的定義」、「承襲將團堅持與努力精神」、「將團關係滋養生命」及「釐清想要的生活模樣」。
    最後,依據本研究之結果,分別針對家長、教育人員、專業輔導人員提出未來輔導實務工作及研究的相關建議。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adolescents’ overall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escorting generals. There were three adults as participants to backtrack their experience of joining the escorting generals in adolescence by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transcription was analyzd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 phenomenon to figure out their overall experience, the decisive factors about joining and leaving the escorting generals and what did these ecperience mean to their life. The study results were as following:
    (1) The three respondents had their own life experience and turning points regarding to the escorting generals. There were “The respondent C who showed himself by thrill and adventure seeking,” “The respondent Y who tried to repair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respondent S who valued the friendship.”
    (2) “Three stages, six systems, and three demands” would be the concept model to explain the decisive factors of joining and leaving escorting generals as well as the individual’s internal and external systems during adolescence. Influenced by external system and the individual needs, they made the decision to join and leave the escorting generals.
    (3) The experience gave them some specific meanings to their life: “Don't waste the time as a youth”, “The definition of success were expended”, “Follow escorting generals’ spirit of great perseverance and diligence”, “Life experience were enriched through building the relationship in the team”, and “What they want in life were calrified”.
    Finally, ,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parents, educators, professional counselors, and future study according to the study resul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四節 研究問題 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將團簡介 6 第二節 將團少年與一般少年之異同 11 第三節 將團少年相關研究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方法 2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2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4 第四節 研究程序 29 第五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43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6 第一節 從冒險彰顯自我,追求刺激不留遺憾的C 46 第二節 在關係中填補情感缺憾,低潮止跌回升的Y 73 第三節 友伴關係至上,隨順機運踏實生活的S 98 第四節 進出將團的影響因子 117 第五節 將團進出對個人的意義 144 第六節 綜合分析與探討 1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3 第一節 結論 16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66 參考文獻 172 附錄 178 附錄一:研究參與同意書 178 附錄二:前導性研究訪談大綱 179 附錄三:正式訪談大綱 180 附錄四:訪談札記 182

    中文部分
    九天民俗技藝團 (無日期)。九天民俗技藝團緣起。取自http://www.chio.com.tw/store.php?b=6。
    小屋野惠(2015)。不要對前青春期男孩說的45句話:陪兒子走過反抗期,課業、脾氣、人際關係輕鬆搞定。台北市:大好書屋。
    內政統計通報(2013年10月12日)。101年底宗教寺廟、教會(堂)概況。內政統計通報。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7809
    方少筠、戴昱菁(2008)。有補有保佑:○○國中學生補習行為之調查研究。高雄區97年度國中資優教育學生獨立研究成果冊,取自http://web2.spec.kh.edu.tw/69/20090515115016.pdf
    王介村(2008年1月23日)。「兄弟會」暴力幫 動員百人討債。中國時報,A11版。
    王雅莉(2002)。越軌?轉位:青少年參與八家將團體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石萬壽(1984)。 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補組織。史聯雜誌,4,1-10。
    余漢儀(1998)。社會研究的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241頁)。台北市:三民書局。
    利翠珊(1999)。家庭心理學的系統觀點與研究。應用心理研究,2, 21-40。
    吳宜燕(2011)。國中生參與家將團及相關輔導措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嫦娥(2004)。小哥大的青春組曲─青少年加入成人幫派經驗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吳瓊洳 (2000)。國中學生反抗學校文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騰達(1999)。家將團員的心理歷程。臺灣傳統雜技藝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民國88年3月10-12日。臺東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吳騰達(2002)。台灣民間藝陣。台北市:晨星。
    呂江銘(2002)。官將首:唯一發源於台北縣的家將藝陣。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李秀娥(1999)。祭天祀地:現代祭拜禮俗。新北市: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ISO 690
    李宗益(2002)。將源:論官將首。新北市:永豐厝事業有限公司。
    李承宇(2007年11月25日)。宜蘭補習率 不輸台北。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mag.udn.com/mag/people/ storypage.jsp?f_ART_ID=99320
    李彩娜、馬春蓉、邹泓 (2006)。家庭功能知覺的親子差異及其與青少年自尊的關係。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4(6), 617-619。
    李麗日、張瓊方、翁靜君(2005)。將團少年生活經驗之初探─以四個將團少年的故事為例。社會科教育研究,10,73-108。
    村上龍(2013)。工作大未來-從 13 歲開始迎向世界。台北市:時報周刊。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3年8月14日)。[調查報告]2013年青少年休閒生活現況調查報告記者會。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063
    周明(2008)。神秘威武的街頭舞者─「八家將」與「官將首」淺釋。臺灣源流,43,101-109。
    周金龍、黃恆祥、許成源(2010)。變調的青少年休閒參與?以廟會之八家將表演活動為例。東亞運動思潮,1,233-270。
    林巧翊(2002)。折翼與展翅~~犯案少年與家庭系統相互影響歷程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林宜蓉(2010)。幫派脫離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台北市。
    林建平(2010)。低成就學童的家庭環境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7(1),93-125。
    林昱瑄(2007)。青少女哪吒的生活世界:一群「在玩」青少女的認同形構及其教育意涵(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茂賢(2010年7月1日)。臺灣的陣頭藝術輸人不輸陣。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觀台灣電子報。取自http://www.nmth.gov.tw/Portals/0/epaper/epaper100630/coverstory04.html
    林萬億 (1988年9月20日)。扮八家將的孩子不應變壞。中國時報,15版。
    河合隼雄(2016)。孩子與惡: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台北市:心靈工坊。
    邱馨瑩(2016)。家將團青少年復原力之展現(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姜元御、林烘煜、劉志如、何縕琪、許木柱(2011)。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派大星(2016年7月17日)。你們知道什麼是「8+9」嗎?2016年7月17日【線上論壇】取自:http://www.ettoday.net/dalemon/post/18469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 (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7頁)。台北市:巨流。
    唐嘉邦(2009年6月12日)。幫派入侵要學校廣播幫眾集合,行徑囂張。中國時報,C2版。
    馬大元、鄭匡佑、鄭匡宇(2012)。小心,你被催眠了!。平凡企業顧問。
    馬傳鎮(2002)。中輟生現況分析及輔導策略之研究。玄奘學報社會科學專刊,5,1-37。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桃園市:志軒。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康萃婷(2002)。天人之際:將團少年之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嘉義縣。
    張立人(2013)。國中生參與廟會陣頭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張治遙(2010)。當前我國青少年學生生涯性向發展的階段分析研究報告。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張南詠、陳凱勛、言玉龍(2007年11月19日)。幫派加毒品,毀了慘綠少年。中國時報,A2版。
    張紉(2002)。八家將青少年的將團經驗。犯罪問題研究研討會,國立臺北大學。
    張慈宜(2008年6月)。流動、歡娛,及演出:一個陣頭田野研究。「輔『仁』」的心理學研討會,輔仁大學。
    張瑞芳(2011)。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一位青少男參與八家將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德聰(2005年1月)。開創明日的太陽-談青少年之生涯輔導。生命教育與青少年研討會-青少年的生命教育與生涯規畫。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
    莊翠霞(2005)。遊走於學校與家將團之間的青少年--以東部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許建民(2006),青少年休閒參與動機模式之建立與驗證(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郭益昌(2011)。扮將:嘉義市八家將的表演性質與暴力形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郭益昌(2012年11月24日)。官將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電子報,300。取自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101/300.htm。
    陳木金(2002)。追尋生命發展的彩虹─談生涯教育。取自:https://goo.gl/r0aA3D
    陳金定(2013)。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陳冠惠(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奎伯、顏思瑜(2009)。教育心理學:為行動而反思。台北市:雙葉書廊。
    陳彥仲、黃麗如、陳柔森、李易蓉、謝宗榮、張志遠、陳仕賢(2003)。台灣的藝陣。台北市:遠足文化。
    陳進成(2001)。不淨之淨,安鄉護民-東港神將。屏東文獻, 3, 90-106。
    陳閔華(2012)。黑暗中看見光──高職生出入幫派之生命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靜怡、曾芳蓮(2009)。從社會網絡中心性探討意見領袖特質─以青少年之同儕購買網絡與人際關係網絡為例。中國廣告學刊,14,56-73。
    曾妙音(2011年9月30日)。從雙薪家庭的壓力探討教育介入模式。家政群群科中心電子報。取自http://group.cyhvs.cy.edu.tw/epaper/ep1preview.asp?id=%7B1C322D30-D935-4B08-B2E8-BFAB246936F8%7D&ep1id=63&modelno=0
    曾俊銘(2013年1月1日)。好的戀情從肯定自我價值開始,貞愛藍圖電子報,81,取自http://www.splendoroflife.org/chastity/epaper/2013/01/002.html
    華軍、肖武平(2014)。社会弱势群体犯罪心理的自卑情结分析。江西化工,1, 49-51。
    黃文博(2000)。台灣民間藝陣。台北市:常民文化。
    黃聖桂(2003) 。家庭脈絡中青少年自主行為展現之研究─從系統整合歷程的觀點(博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黃福坤(2005)。少年參與家將團之心理歷程與行為意義─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台北市。
    黃德祥(200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楊俐容(2014)。青春期,SOS!:給青少年父母的情緒、學習、教養對策。台北市:天下雜誌。
    楊雅靜(2010年2月6日)。防止黑幫化未成年參加八家將列管須經父母同意陣頭表演藝術設課程。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00206/32285952
    楊曙銘 (1999)。少年殺人犯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廖怡然(2014)。國中生參與陣頭訪談研究-以苗栗縣後龍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劉雅文(2007)。我偏要:解讀孩子的行為模式。新北市:培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蔡素琴(2001)。從學校系統看中輟生的輔導,諮商與輔導,187,46-47。
    蔡慧敏(2000)。青少年參與家將團的背景及影響---以官將首少年為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蔣嘯琴(1998)。家將圓的人格與神格及其舞蹈之探討。藝術學報,62,91-101。
    鄭同僚(審定)(2004)。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誌-理論與實務指南(原作者:P. F. Carspecken)。台北市:高等。(原著出版年:1996)
    鄭振洋、薛堯舜(2014)。台灣中學拳擊校隊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之關係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7,53-66。
    謝文智(2008)。從家將團青少年與其偏差行為看現行青少年政策-以參與新竹市香山地區家將團青少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英文部分
    Allen, J. P., Schad, M. M., Oudekerk, B., & Chango, J. (2014). What ever happened to the “cool” kids? Long‐term sequelae of early adolescent pseudomature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85(5), 1866-1880.
    Brown, B. B., & Lohr, M. J. (1987). Peer group affiliation and adolescent self-esteem: An integration of ego-identity and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47-55.
    Chimamanda A. (2009, October 9). 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Video file]. Retrieved from http://www.ted.com/talks/chimamanda_adichie_the_danger_of_a_single_story?language=en
    Gouveia, V. V., Vione, K. C., Milfont, T. L., & Fischer, R. (2015). Patterns of value change during the life span: Some evidence from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valu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1(9), 1276-1290. Doi: 10.1177/0146167215594189
    Nakhid, C. (2009). The meaning of family and home for young Pasifika people involved in gangs in the suburbs of South Auckland. Social Policy Journal of New Zealand, 35, 112-128.
    Johnson, S. M. (2016)。情緒取向 VS. 婚姻治療(劉婷譯)。台北: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1996)。
    Van Manen, M.(2004)。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嘉義:濤石。(原著出版於1997)
    Corey, G. (1999)。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李茂興譯)。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 199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