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柏翰
Li, Bo Han
論文名稱: 明清悉曇文獻及其對等韻學的影響
A Study of Siddhāṃ Literatur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Its Influences on Dengyunxue
指導教授: 陳淑芬
Chen, Shu Fen
口試委員: 王松木
金周生
張慧美
譚世寶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7
中文關鍵詞: 悉曇學等韻圖《悉曇經傳》《新韻譜》《同文韻統》《悉曇奧論》華嚴字母圖
外文關鍵詞: Siddhāṃ, rhyme tables, Xitan Jingzhuan, Xin Yunpu, Tongwen Yuntong, Xitan Aolun, Huayan Zimutu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若要追溯印度梵語對於漢語音韻學的影響,應從「悉曇(siddhāṃ)」知識概念著手,而目前學界多認為悉曇知識已隨著宋代佛教的衰微消失在中國境內,僅在日本地區繼續流傳。然而,從明代至清代,中國仍然留下零星的悉曇文獻,包含趙宧光《悉曇經傳》、劉獻廷《新韻譜》、章嘉胡土克圖《同文韻統》、周春《悉曇奧論》等,且其相關知識也經常見於同時代的等韻學文獻當中。換言之,悉曇知識除了引發等韻學的萌芽,仍持續對明清等韻學造成影響。因此,本文將焦點轉至悉曇學入華後在「明清時期」的影響面貌,例如:從東漢佛教傳入後,明清時期如何理解梵學知識?如何逐漸轉化為漢語音韻學的概念?又以何種方式與漢語音韻學聯繫?影響的文獻又有多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以「明清悉曇文獻」為範圍,分別從歷時串聯與共時互動進行考察。歷時性串聯方面,梳理悉曇文獻在中國地區的傳承脈絡,並闡述此脈絡下的知識理論為何,進而以此探索一系列相關問題;共時性互動方面,追溯明清等韻文獻的悉曇概念源流,並梳理這些理論在當時的影響及傳播,進而與明清悉曇知識相互對照。

    本文梳理現存明清悉曇文獻,試圖考察明清悉曇知識與等韻學的實際互動,並從傳播角度觀察此現象造成的「知識擴散」,建構出中國悉曇學的傳承及開展。其內容共分四部分:第一,回顧悉曇學的歷史源流,闡述唐宋悉曇學的基本內涵及其傳承情況。第二,以《悉曇經傳》、《新韻譜》、《同文韻統》及《悉曇奧論》作為研究材料,分別從成書理念與學術淵源等方面進行考察,解讀文獻中的梵學理論及音韻特點,藉以展現明清兩代的悉曇學概念。第三,透過明清悉曇概念的特點,梳理明清等韻中的悉曇概念傳播,並以〈華嚴字母圖〉作為觀察焦點,追溯悉曇與等韻的互動聯繫。第四,描繪明清悉曇學與等韻學的實際聯繫關係,釐清明清悉曇概念的傳播與轉化。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s of Sanskrit over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studying Siddhāṃ is a must.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Siddhāṃ had disappeared in China since Buddhism declined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at it only circulated in Japan. However, there were still some Siddhāṃ literature in China composed in Ming and Qing, for example, Zhao Yiguang’s趙宧光 Xitan Jingzhuan悉曇經傳, Liu Xianting’s劉獻廷 Xin Yunpu新韻譜, Zhangjia Hutuketu’s章嘉胡土克圖 Tongwen Yuntong同文韻統, and Zhou Chun’s周春 Xitan Aolun悉曇奧論. The concepts and knowledge related to Siddhāṃ could also be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of Dengyunxue等韻學 at that time. In other words, Siddhāṃ had not only molded the initial stage of Dengyunxue but continuously had influences on it till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is study concentrates on the following issues: How was Sanskrit comprehended and converted into new concepts of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in Ming and Qing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into China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How did it connect with the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How many documents of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were influenced?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I examine the Siddhāṃ literature of Ming and Qing in terms of bot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analyses. In the diachronic analysis, I investigate the transmission and inheritance of Siddhāṃ literature in China, explicate their doctrines and then deal with a number of related questions. In the synchronic analysis, I trace back to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the Siddhāṃ concepts and knowledge from the literature of Ming’s and Qing’s Dengyunxue, and go further to compare it with the concepts and knowledge of Siddhāṃ during these periods.

    The study collates the Ming’s and Qing’s existing Siddhāṃ documents, trying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pts and knowledge of Siddhāṃ in Ming and Qing and Dengyunxue. Besides, I observe that their close relationship resulted in Siddhāṃ knowledge diffusing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iddhāṃ in China.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main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reviews the origin of Siddhāṃ and interprets the fundamental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Siddhāṃ. The second section is based on materials including Xitan Jingzhuan, Xin Yunpu, Tongwen Yuntong, and Xitan Aolun to analyze the conception of these literature composition and the origin of their thoughts. This study also explicates Sanskrit theories and phonological features and clarify the Siddhāṃ knowledge in Ming and Qing. The third section explores the dissemination of Siddhāṃ concepts in Ming’s and Qing’s Dengyunxue by mean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ddhāṃ knowledge. Moreover, I retrace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iddhāṃ and Dengyunxue by studying the Huayan Zimutu華嚴字母圖. In the fourth section, I delineate the pra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iddhāṃ and Dengyunxue, and find out the spread routes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Siddhāṃ knowledge in Ming and Qing.

    第一章 緒論 1-22 第一節 研究主題的形成 1 第二節 相關文獻的探討 5 一、當代悉曇學研究概況 5 二、漢語音韻學界的悉曇研究 9 (一)輯錄佚書訊息 10 1、謝靈運《十四音訓敘》 10 2、武玄之《韻銓》 11 (二)構擬音注語料 13 1、唐代聲調調型 13 2、譯家音注特點 14 3、晚唐五代聲母 14 4、中古漢語音韻 14 三、明清悉曇文獻的研究 16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觀點 1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9 第二章 悉曇學源流與傳承 23-48 第一節 悉曇的傳入及其漢化過程 23 一、悉曇學的內涵與相關知識 23 (一)學科的緣起及形成 23 (二)字母的拼合及條例運用 27 1、基本概念 28 (1)體文 28 (2)摩多(摩多點畫) 29 (3)接續半體 29 2、輔助條例 29 二、悉曇學在中國的傳播 31 (一)悉曇傳入的漢化過程 31 (二)悉曇概念的流傳及轉化 32 第二節 唐宋悉曇學的形成與承繼 33 一、唐宋悉曇的內涵 33 (一)智廣《悉曇字記》 34 (二)法護、惟淨《景祐天竺字源》 36 (三)唐宋悉曇文獻的佚失 39 二、宋代士人對梵學知識的理解 40 (一)沈括對梵學入華的論述 40 1、切韻之學的來源說 40 2、四十二字母的引述 42 (二)鄭樵記述的梵字特點 42 1、梵學知識的淵源 43 2、華梵文字的對比 44 (1)文字形體 44 (2)字音拼合 46 (3)華梵特質 47 第三章 明代的悉曇文獻 49-113 第一節 趙宧光及其《悉曇經傳》 49 一、作者生平及其著述 49 (一)經歷與學術淵源 49 (二)生平著述及《悉曇經傳》的流傳 53 二、《悉曇經傳》的成書理念 57 (一)編撰動機與目的 57 (二)傳統音韻的融合 59 三、《悉曇經傳》的編排方式 61 第二節 《悉曇經傳》的內容及音韻特點 64 一、梵天字母法 64 (一)梵文知識理解 64 1、華梵差異的認識 64 2、彈舌音的描述 66 (二)梵文字體刻錄 68 1、普菴咒 69 2、大梵書正體及變體 73 3、烏思藏小西天字母 78 4、梵音十二轉圖 80 二、華文字母法 81 (一)方音區別依據 81 (二)南北方音差異 82 1、北不分「疑喻」;南不分「匣喻」 82 2、輕重唇音 84 3、日禪兩母 84 4、濁上歸去 85 三、雜圖表法 85 (一)三種圖表刊定 86 1、五音 86 2、聲調 86 3、各圖攝名及圖數 87 4、字母數量及代表字 88 (1)〈等子栞定〉增設的「輕、重母」 88 (2)〈四聲表〉的二十母 89 (3)〈五聲表〉的二十五母 90 (二)圖表的唱讀與使用 91 1、唱韻的次序及方法 91 2、會通南北語音的準則 92 (三)各項門法條例 93 1、音和 95 2、類隔 95 3、窩切 96 4、振救 96 5、開合及內外 96 6、就形 97 7、不定門 97 四、聲韻法 98 第三節 劉獻廷及其《廣陽雜記》 100 一、生平經歷及其著述 100 二、韻學觀點及理念 103 (一)學習音韻學的淵源 104 (二)友人論學的音韻觀 105 1、讀林本裕《聲位•左編》 105 2、論吳修齡聲音之道 105 三、《新韻譜》的內容及其評價問題 107 (一)學習歷程及音韻特點 107 (二)民初注音字母運動的評價 109 (三)重新衡量《新韻譜》的悉曇學成就 110 第四章 清代的悉曇文獻 115-174 第一節 《同文韻統》的成書理念 115 一、編纂者與版本體例 115 (一)參與的編纂者 115 (二)版本及編排方式 116 二、編撰動機與目的 119 第二節 《同文韻統》的內容及音韻特點 120 一、字母的創制及源流 121 (一)譯音漢字的創制 121 1、〈天竺字母譜〉的譯音漢字 123 2、〈西番字母譜〉的譯音漢字 126 (二)五十字母的源流及選定 127 二、字母的拼合 129 (一)藏文梵字的拼合字譜 130 1、體文加摩多的拼合 131 2、體文與體文的拼合 131 3、體文附加特殊符號 132 4、單字附加韻尾 132 (二)通用藏文的拼合字譜 133 三、字母的字性 135 四、傳統等韻及梵文字母的結合 138 第三節 周春及其《悉曇奧論》 145 一、作者生平及其著述 145 (一)經歷與學術淵源 145 (二)著述大要 148 1、《十三經音略》 149 2、《杜詩雙聲疊韻括略》 149 3、《佛爾雅》 150 4、《大悲咒音義》 150 (三)《悉曇奧論》的流傳 151 二、《悉曇奧論》的成書理念 152 (一)編撰動機與目的 152 (二)韻學理念 153 三、《悉曇奧論》的編排方式 155 第四節 《悉曇奧論》的內容及音韻特點 158 一、字母的來源及理解 158 (一)佛典的字母論述 158 1、《華嚴》字母系列 159 2、《涅槃》字母系列 161 3、《翻譯名義集》的「四十二字」 162 (二)梵學知識的理解 163 二、等韻的源流及概念 164 (一)傳統等韻的開端 164 1、翻切取音的文獻 164 2、等韻源流 165 (二)等韻相關問題 166 1、字母數量 166 2、韻圖術語 167 3、翻切問題 167 三、等韻的閱讀及應用 168 (一)吳音特點 168 (二)三十六字母的辨別及讀法 169 1、幫組與非組聲母 170 2、端組聲母 170 3、知組、照組與精組聲母 171 4、見組與曉組聲母 172 (三)字音的安排及辨別 173 1、字例安排 173 2、字音辨別 174 第五章 明清悉曇與等韻的互動 175-215 第一節 悉曇概念的傳播 176 一、挪用《悉曇經傳》的理論 176 (一)吳繼仕《音聲紀元》的音學理論 176 1、徵引的數量及方式 177 2、轉錄的目的及影響 178 (二)熊士伯《等切元聲》的梵學淵源 179 1、釋氏字母的理解 181 2、引用的音學理論及影響 184 二、承襲《同文韻統》的體系 186 (一)龐大堃《等韻輯畧》的字母收錄 186 (二)勞乃宣《等韻一得》的字母及韻攝 187 三、仿造悉曇概念的術語——以方以智《切韻聲原》為例 191 第二節 〈華嚴字母圖〉的流傳 194 一、〈華嚴字母圖〉的內涵及體例 194 二、融合〈華嚴字母圖〉的形制 198 (一)袁子讓《字學元元》 198 1、〈華嚴經字母圖〉 199 2、〈釋談章等攝圖〉 200 3、〈增字學上下開合圖〉 201 (二)陳藎謨《元音統韻》 203 1、華嚴字母的概念 203 2、〈三合方位正華嚴字母圖〉 204 (三)《字母切韻要法》的〈內含四聲音韻圖〉 206 (四)李汝珍《李氏音鑑》 208 三、附會〈華嚴字母圖〉的格局 211 (一)馬自援《等音》及林本裕《聲位》 211 (二)龍為霖《本韻一得》 213 第六章 明清悉曇學的傳播與影響 217-224 第一節 悉曇概念的傳承與轉化 217 一、明清悉曇的內涵及意義 217 (一)明代的悉曇學 217 (二)清代的悉曇學 218 二、中國悉曇的兩次融合 219 第二節 明清悉曇與等韻的聯繫 221 一、悉曇概念的引錄 221 (一)梵學理論的源頭 221 (二)華梵體系的框架 222 二、〈華嚴字母圖〉的流傳 222 (一)融合形制 223 (二)附會格局 224 第七章 結論 225-228 第一節 研究綜述與價值 225 一、中國悉曇學的傳承 225 (一)唐宋時期的悉曇學 225 (二)明代的悉曇學 225 (三)清代的悉曇學 226 二、明清悉曇對等韻的影響 226 (一)悉曇概念的引錄 226 (二)梵學知識的傳播 226 第二節 研究反思與檢討 227 一、明清悉曇文獻不足 227 二、梵學知識不易溯源 227 三、唐宋悉曇研究的薄弱 228 第三節 論題的未來開展 228 一、悉曇文獻的參照 228 二、觀察層面的擴展 228 三、明清等韻思想的要素 228 參考書目229-247 圖次 圖1-1:中日現存悉曇文獻概況 4 圖3-1:《悉曇經傳》的「普菴咒」 70 圖3-2:「大梵書正體」與《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 74 圖3-3:「大梵書變體」與《文殊問經字母品》 74 圖3-4:「烏思藏小西天字母」與「藏文三十字母」 79 圖3-5:藏文字母拼合規則 80 圖3-6:《悉曇經傳‧字母總持》的「梵音十二轉圖」 80 圖4-1:《同文韻統‧天竺字母譜》 122 圖4-2:《同文韻統‧華梵字母合璧譜》 140 圖4-3:《同文韻統‧華梵合璧諧韻生聲十二譜》第一譜 141 圖4-4:《同文韻統‧華梵合璧諧韻生聲十二譜》第二譜 142 圖4-5:《悉曇奧論‧論字母之源》所錄《華嚴經》 160 圖5-1:《等切元聲‧閱釋氏字母》的「華嚴經四十二字母」 182 圖5-2:《等切元聲‧閱釋氏字母》的「梵音十二轉圖」 183 圖5-3:《等韻一得‧內篇》〈字母譜第一〉 189 圖5-4:《等韻一得‧內篇》〈韻攝譜第四〉 190 圖5-5:《切韻聲原》的「二十字母」 192 圖5-6:《禪門日誦‧諷華嚴經起止儀》的「華嚴字母圖」(節錄) 194 圖5-7:《字學元元‧附載華嚴經字母圖》(節錄) 199 圖5-8:《字學元元‧附解釋談章等攝圖》 200 圖5-9:《字學元元‧增字學上下開合圖》「上開十二字唱圖」 201 圖5-10:《字學元元‧增字學上下開合圖》(萬曆二十五年刻本) 202 圖5-11:《元音統韻‧三合方位正華嚴字母圖》(節錄) 205 圖5-12:《元音統韻‧三合方位空圖》(節錄) 206 圖5-13:《字母切韻要法‧內含四聲音韻圖》 207 圖5-14:《李氏音鑑‧第三十三問 著字母總論》〈華嚴字母譜〉(節錄) 208 圖5-15:《李氏音鑑‧字母五聲圖》第一圖(節錄) 209 圖5-16:《重訂馬氏等音‧內集》〈宮音平聲十三韻圖〉 211 圖5-17:《等音聲位合彙》中《聲位》第二圖 213 圖5-18:《本韻一得‧論字母》〈字母新圖〉 214 圖6-1:中國悉曇的融合概況 220 圖6-2:明清悉曇的傳播概況 221 表次 表1-1:林光明的梵字研究成果 16 表2-1:悉曇梵字的體文 29 表2-2:譯音輔助條例 30 表2-3:「二合」音譯條例 31 表2-4:《悉曇字記》十八章的梵字拼合 35 表2-5:《景祐天竺字源》的梵字拼合 38 表2-6:〈論華梵上〉的悉曇梵字 45 表2-7:〈論華梵中〉的悉曇梵字拼合 46 表3-1:《寒山著書》中的內學及經學 54 表3-2:《悉曇經傳》的章節編排 62 表3-3:《悉曇經傳》的內容規劃 63 表3-4:「普菴咒」咒文結構 71 表3-5:起咒咒音結構 72 表3-6:的十六轉音 72 表3-7:結咒咒音結構 73 表3-8:音譯漢字對照 75 表3-9:「四十二字母」的兩類音譯 76 表3-10:二十八圖的分配 87 表3-11:〈等子栞定〉的「輕、重母」 88 表3-12:〈等子栞定〉重構圖 89 表3-13:〈四聲表〉二十母的用字 89 表3-14:〈四聲表〉重構圖 90 表3-15:〈五聲表〉重構圖 91 表3-16:三種門法的對照 94 表3-17:劉獻廷的生平概要 102 表3-18:《新韻譜》的音韻系統 109 表4-1:《同文韻統》的章節編排 118 表4-2:〈天竺字母譜〉的譯音漢字 124 表4-3:〈西番字母譜〉的譯音漢字 126 表4-4:〈大藏經字母同異譜〉的十二種字母 127 表4-5:顎音字母的漢字對音 128 表4-6:《涅槃》字母系列的字母數目 129 表4-7:藏文梵字拼合十二譜 130 表4-8:通用藏文拼合十四譜 134 表4-9:五十字母的屬性分類 137 表4-10:《同文韻統》三十字母字性 138 表4-11:《大金局巴》三十字母字性 138 表4-12:華梵字母的對照 140 表4-13:〈華梵合璧諧韻生聲十二譜〉的韻部對照 144 表4-14:《同文韻統》的音韻系統 145 表4-15:《悉曇奧論》的章節編排 156 表4-16:《小學餘論》與《悉曇奧論》的章節對照 157 表4-17:〈論字母之源〉引錄的佛典 159 表5-1:主要聯繫的等韻文獻 175 表5-2:《音聲紀元》的徵引對照 177 表5-3:《等韻輯畧》與《同文韻統》的章節對照 187 表5-4:「華嚴字母系統」的拼合形式 196 表5-5:悉曇概念的知識傳播 215 表5-6:〈華嚴字母圖〉的流傳 215

    一、傳統文獻
    姚秦‧鳩摩羅什,《涅槃經悉曇章》,《羅雪堂先生全集》第7編,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6,民國六年上虞羅氏景印日本鈔本。
    南梁‧僧伽婆羅譯,《文殊師利問經》,《大正藏》第1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南梁‧顧野王撰,《玉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據張士俊澤存堂刻本聚珍倣宋版影印。
    北齊‧顏之推著,清‧趙曦明注、盧文弨校補,《顏氏家訓注》,臺北:中華書局,1965,據抱經堂本校刊與子略合訂影印。
    唐‧玄奘著,季羨林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2000版)
    唐‧義淨著,王邦維校注,《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2009版)
    唐‧義淨,《梵語千字文》,《大正藏》第5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全真,《唐梵文字》,《大正藏》第5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禮言,《梵語雜名》,《大正藏》第5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僧怛多蘖多、波羅瞿那彌捨娑,《唐梵兩語雙對集》,《大正藏》第5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不空,《文殊問經字母品》,《大正經》第1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不空,《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大正藏》第1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智廣,《悉曇字記》,《大正藏》第5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唐‧智廣,《悉曇字記》,《羅雪堂先生全集》第7編,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6,民國五年上虞羅氏景印京都吉澤氏藏鈔本。
    宋‧法護、惟淨,《景祐天竺字源》,《中華大藏經》第72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據趙城金藏底本影印。
    宋‧法護、惟淨,《景祐天竺字源》,《宋藏遺珍》第8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2。
    宋‧法護、惟淨,《景祐天竺字源》,《羅雪堂先生全集》續編,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9,民國五年上虞羅氏景印本。
    宋‧沈括著,楊渭生新編,《沈括全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宋‧鄭樵著,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毛晃增註、毛居正校勘重增,《增修互註禮部韻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2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元‧劉鑑,《經史正音切韻指南》,《等韻五種》,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據明弘治九年刻本影印。
    明‧釋真空,《新編篇韻貫珠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第213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弘治十一年刻本影印。
    明‧袁子讓,《字學元元》,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五年刻本。
    明‧袁子讓,《字學元元》,《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25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一年刻本影印。
    明‧袁子讓,《字學元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第21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據甘肅省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一年刻本影印。
    明‧仁潮集錄,《法界安立圖》,《卍續藏經》第1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明‧趙宧光著,饒宗頤編集,《悉曇經傳——趙宧光及其悉曇經傳》,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據南京圖書館藏萬曆刻本影印。
    明‧趙宧光、黃習遠編定,劉卓英校點,《萬首唐人絕句》,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
    明‧趙宧光,《寒山帚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81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趙宧光等撰,趙詒琛等輯,《寒山誌傳》,《叢書集成三編》第8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據乙亥叢編影印。
    明‧趙宧光編,《寒山蔓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總集類第348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明‧趙宧光,《篆學指南》,《百部叢書集成》第24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據清曹溶輯陶越增訂學海類編本影印。
    明‧趙宧光,《六書長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第197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崇禎四年趙均小宛堂刻本影印。
    明‧趙宧光,《說文長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第195-19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據首都圖書館藏明崇禎四年趙均小宛堂刻本影印。
    明‧吳繼仕,《音聲紀元》,《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25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吳繼仕,《音聲紀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經部21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周永年輯,《吳都法乘》,《中國佛寺志叢刊》第32-38冊,揚州:廣陵書社,2006,據清初抄本石印本影印。
    明‧釋廣賓纂輯,清‧釋際界增訂,《西天目祖山志》,《中國佛寺志叢刊》第95冊,揚州:廣陵書社,2006。
    明‧沈寵綏,《度曲須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2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
    明‧牛若麟修,王煥如纂,《(崇禎)吳縣志》,收入朱鼎玲等編輯《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局,1990,據崇禎刻本影印。
    明‧方以智,《切韻聲原》,《通雅》卷五十(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明‧陳藎謨、胡邵瑛,《元音統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第215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據清康熙五十三年范廷瑚刻本影印。
    清‧黃虞稷撰,瞿鳳起、潘景鄭整理,《千頃堂書目》(附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清‧馬自援,《馬氏等音》,《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2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抄本影印。
    清‧劉獻廷著,汪北平、夏志和點校,《廣陽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57。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69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據功順堂叢書影印。
    清‧劉獻廷,《劉繼莊先生廣陽雜記》,《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117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南京圖書館藏清同治四年周星詒家抄本影印。
    清‧劉獻廷著,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廣陽詩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7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據清劉氏嘉業堂抄本影印。
    清‧高奣映,《等音聲位合彙》(共2卷),《叢書集成續編》第75冊語文學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9,據雲南叢書經部之十三刻本影印。
    清‧梅建重訂、馬自援原著,《重訂馬氏等音外集一卷內集一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第21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四十七年刻本影印。
    清‧潘耒,《類音》,《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25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清雍正潘氏遂初堂刻本影印。
    清‧熊士伯,《等切元聲》,《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25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尚友堂刻本影印。
    清‧熊士伯,《等切元聲》,《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經部219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清‧熊士伯,《等切元聲》,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藏康熙四十三年尚友堂刊本。
    清‧張玉書、陳廷敬等,《康熙字典》,臺北:世界書局,1962。(康熙五十五年原本)
    清‧全祖望撰,朱鑄禹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清‧陳𦳣纕等修,倪師孟等纂,《(江蘇省)吳江縣志》59卷,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據清乾隆十二年修民國年間石印本影印。
    清‧允祿、傅恆等監纂,章嘉胡土克圖纂修,《欽定同文韻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24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章嘉活佛著,《同文韻統》,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據上海涵芬樓影印乾隆內府原刻本重印。
    清‧龍為霖,《本韻一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經部第219-220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據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乾隆十六年刻本影印。
    清‧周春著,吳騫校,《悉曇奧論》,上海圖書館藏拜經樓鈔本。
    清‧章嘉胡土克圖譯校,《御制滿漢蒙古西番合璧大藏全咒》,北京:中國書店,2008,據民國十八年上海涵芬樓本影印重排。
    清‧周春,《杜詩雙聲疊韻譜括略》,《百部叢書集成》第35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據清吳省蘭輯刊藝海珠塵本影印。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
    清‧謝啟昆,《小學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清‧李元,《音切譜》,《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24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南京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八年廣漢李印堂較正本影印。
    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閩縣李氏觀槿齋藏嘉慶本影印。
    清‧趙耀輯,《寒山留緒》,《叢書集成續編》史部第39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據乙亥叢編影印。
    清‧秦瀛著,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小峴山人詩文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0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據清嘉慶二十二年刻道光間補刻本影印。
    清‧周春,《十三經音略》,《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64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據清咸豐伍崇曜校刊粵雅堂叢書本影印。
    清‧周春,《小學餘論》,《周松靄先生遺書》,上海圖書館藏,據清乾隆嘉慶刻本影印。
    清‧錢大昕著,陳文和主編,《十駕齋養新錄》,《嘉定錢大昕全集》第7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清‧王昶輯,《湖海文傳》,《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第1668-16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清道光十七年經訓堂刻本影印。
    清‧李汝珍,《李氏音鑑》,《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26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清嘉慶十五年寶善堂刻本影印。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嘉慶本影印。
    清‧周春,《耄餘詩話》,《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第1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上海圖書館藏清抄本影印。
    清‧吳鶱,《拜經樓詩話》,《叢書集成》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5,據藝海珠塵本排印。
    清‧周松靄,《佛爾雅》,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
    清‧趙曜纂,《璜涇志略》,《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第9冊,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據稿本影印。
    清‧施若霖纂,《璜涇志稿》,《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第9冊,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據民國二十九年活字本影印。
    清‧王源撰,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居業堂文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7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據清道光十一年讀雪山房刻本影印。
    清‧龐大堃,《等韻輯畧》,《龐氏音學遺書》,1935,常熟龎氏景印家藏稿本。
    淸‧陳璚修,王棻纂,《(民國)杭州府志》178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據據民國十一年鉛印本影印。
    清‧李銘皖等修,馮桂芬等纂,《(同治)蘇州府志》153卷,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據清光緒九年刊本影印。
    清‧勞乃宣,《等韻一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藏光緒戊戌年吳橋官廨刻本。
    清‧葉昌熾著,王欣夫補正、徐鵬輯,《藏書紀事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佚名,《禪門日誦》,莆田: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據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季春江蘇常州府天寧寺住持清熔經刊本影印。
    清‧楊守敬著、劉昌潤整理,《日本訪書志》,《楊守敬全集》第8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民國‧王祖畬等纂,《太倉州志》30卷,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據民國八年刻本影印。
    民國‧許傳霈等原纂,朱錫恩等續修,《海寧州志稿》,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據民國十一年排印本影印。
    民國‧趙爾巽等撰,啟功等點校,《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
    民國‧吳秀之等修,曹允源等纂,《(民國)吳縣志》80卷,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據民國二十二年鉛字本影印。
    民國‧編撰人不詳,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民國‧徐世昌等編,沈芝盈、梁運華點校,《清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
    (日)弘法大師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日)高楠順次郎等編,《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大正原版影印,1985。
    (日)空海,《梵字悉曇字母并釋義》,《大正藏》第8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日)安然,《悉曇藏》,《大正藏》第8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日)安然,《悉曇十二例》,《大正藏》第8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日)玄昭,《悉曇略記》,《大正藏》第8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日)淳祐,《悉曇集記》,《大正藏》第8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日)明覺,《悉曇要訣》,《大正藏》第8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日)心覺,《多羅葉記》,《大正藏》第8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日)信範,《悉曇秘傳記》,《大正藏》第8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日)了尊,《悉曇輪略圖抄》,《大正藏》第8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日)淨嚴,《悉曇三密鈔》,《大正藏》第8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1993《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
    文字改革出版社編1957《劉獻廷》,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王徵士、周勳男1990《普菴禪師全集》,臺北:大乘精舍印經會。
    任宜敏2001《京畿蓮邦:天目山佛教源流引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朱 星1995《中國語言學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朱曉農2010《語音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九盈2013《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第4版)
    吳懷祺1992《鄭樵文集附鄭樵年譜稿》,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吳懷祺1997《鄭樵評傳——融會百家貫通古今》,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李 開1993《漢語語言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李文澤2008《宋元語文學著述考錄》,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李無未主編2006《漢語音韻學通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無未2011《日本漢語音韻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新魁、麥耘1993《韻學古籍述要》,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李新魁1983《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李學勤、呂文郁主編1996《四庫大辭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杜聯喆1977《明人自傳文鈔》,臺北:藝文印書館。
    汪 平2011《蘇州方言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周美慧2011《悉曇中梵漢對音構擬與漢語音韻對應之關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發展學校重點特色計畫案成果報告書 T10011500035-15。
    周廣榮2001《漢文佛藏中的悉曇學史料輯稿》,北京: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後報告。
    周廣榮2004《梵語《悉曇章》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周駿賓編1991《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
    林光明2000a《簡易學梵字》基礎篇,臺北:全佛文化事業公司。
    林光明2000b《簡易學梵字》進階篇,臺北:全佛文化事業公司。
    林光明2001《新編大藏全咒》,臺北:嘉豐出版社。
    林光明2004《蘭札體梵字入門》,臺北:嘉豐出版社。
    林光明2005a《藏語讀咒入門》,臺北:嘉豐出版社。
    林光明2005b《藏文梵字入門》,臺北:嘉豐出版社。
    林光明2006《城體梵文入門》,臺北:嘉豐出版社。
    林光明2007a《梵字悉曇入門》(修訂版),臺北:嘉豐出版社。(1999初版)
    林光明2007b《華嚴字母入門》,臺北:嘉豐出版社。
    林光明2011《梵漢對音初探》,臺北:嘉豐出版社。
    林慶勳1988《音韻闡微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祁漢森1982《漢語聲韻學與佛教之關係》,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洛桑卻吉尼瑪著,陳慶英譯2007《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胡 耀1992《佛教與音樂藝術》,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徐有富1998《鄭樵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徐卓人2006《趙宧光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海寧市史志辦公室等編2008《海寧方言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耿振生1992《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張世祿1965《中國音韻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梁啟超1921《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梁曉虹1994《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許余龍2002《對比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陳梅香2005《鄭樵聲韻學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傅定淼2003《反切起源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傅增湘1983《藏園群書經眼錄》,北京:中華書局。
    黃維楚1990《華嚴字母及其唱法》,上海:上海市佛教協會。
    愛新覺羅‧烏拉熙春1985《滿語讀本》,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廖本聖2002《實用西藏語文法》,臺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
    趙元任1928《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清華學校研究院。
    趙蔭棠1940《等韻源流》,《民國時期語言文字學叢書》第一編第98冊,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9。(國立北京大學文學院國文系講義)
    趙憩之(趙蔭棠)1957《等韻源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再版)
    劉 奕2012《乾嘉經學家文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劉志成2011《漢語文字學研究述論》,成都:巴蜀書社。
    潘文國1997《韻圖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樊樹志1990《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黎錦熙1934《國語運動史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蕭金松2013《西藏文法典研究》,新北市:大千出版社。
    應裕康1972《清代韻圖之研究》,臺北:弘道文化事業公司。
    薄守生2012《鄭樵傳統語言文字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謝世維2013《大梵彌羅:中古時期道教經典當中的佛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瞿靄堂1996《藏族的語言和文字》,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闕曉雲2008《吳騫及其拜經樓藏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羅常培1956《漢語音韻學導論》,臺北:里仁書局,1980。
    譚世保(譚世寶)1991《漢唐佛史探真》,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譚世寶2009《悉曇學與漢字音學新論》,北京:中華書局。
    釋震華1999《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饒宗頤1990《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語文篇——悉曇學緒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饒宗頤1993《梵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饒宗頤2003《悉曇學緒論》,《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第7冊(卷五宗教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日)中村元1965《東西文化の交流》,東京:春秋社。
    (日)中村瑞隆等編1993《梵字事典》,東京:雄山閣。
    (日)田久保周譽1978《批判悉曇學》(校訂增補版),東京:真言宗豐山派宗務所。(1944初版)
    (日)田中重久1943《日本に遺る印度系文物の研究》,大阪:東光堂。
    (日)佛書刊行會編纂1922《大日本佛教全書》第30冊悉曇具書,東京:名著普及會,1978。
    (日)高山寺典籍文書綜合調查團2001《高山寺悉曇資料》第21冊,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日)馬淵和夫1984《增訂日本韻學史の研究》,京都:臨川書店。(1965初版)
    (日)馬淵和夫1985《影印注解悉曇學書選集》第1卷,東京:勉誠社。
    (日)馬淵和夫1988《影印注解悉曇學書選集》第2卷,東京:勉誠社。
    (日)馬淵和夫1989a《影印注解悉曇學書選集》第3卷,東京:勉誠社。
    (日)馬淵和夫1989b《影印注解悉曇學書選集》第4卷,東京:勉誠社。
    (日)馬淵和夫1991《影印注解悉曇學書選集》第5卷,東京:勉誠社。
    (日)馬淵和夫1992《影印注解悉曇學書選集》第6卷,東京:勉誠社。
    (日)馬淵和夫2006《悉曇章の研究》,東京:勉誠出版。
    (日)梵字貴重資料刊行會編1980《梵字貴重資料集成》解說篇,東京:東京美術出版。
    (日)梵字貴重資料刊行會編1980《梵字貴重資料集成》圖版篇,東京:東京美術出版。
    (日)種智院大學密教學會編1983《梵字大鑑》,東京:名著普及會。
    (蘇)伊斯特林(Istrin, B. A.)著著,左少興譯1965《文字的產生和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Chaudhuri, Saroj Kumar. 1998. Siddham in China and Japan. Philadelphia, PA, USA: Dept. of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Chaudhuri, Saroj Kumar. 2011. Sanskrit in China and Japan. New Delhi: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and Aditya Prakashan.
    Picard, François. 1990. L'Harmonie universelle: les avatars du syllabaire sanskrit dans la musique bouddhique chinoise. Paris: Université de Paris I Sorbonne.
    Picard, François. 2012. L'incantation du patriarche Pu'an: les avatars du syllabaire sanskrit dans la musique chinoise = Pu'an zu shi shen zhou. Leuven: Peeters.
    van Gulik, Robert Hans. 1956. Siddham: 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Sanskrit studies in China and Japan. Nagpur: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Whitney, William Dwight. 2008. Sanskrit grammar: including both, the classical language and the older dialects, of Veda and Brāhmaṇa.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1924版)

    (二)期刊論文或專書論文
    丁邦新1975〈平仄新考〉,《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頁64-82。
    王 琪2004〈《悉曇藏》中的唇音聲母對音〉,《語言研究》增刊:296-299。
    王 琪2005〈日本悉曇家所記方音〉,《語言研究》增刊:96-98。
    王 琪2007a〈運用日本悉曇文獻材料進行對音的原則〉,《廣西社會科學》143:149-151。
    王 琪、周 楊2007b〈悉曇與漢語語音史研究概述〉,《學術論壇》193:200-202。
    王 琪2008a〈日本悉曇家所記「曉、匣、喻、日、來、母」〉,《現代語文》7:28-29。
    王 琪2008b〈日本悉曇家所記晚唐五代全濁聲母〉,《滁州學院學報》10.1:18-21。
    王邦維1992〈鳩摩羅什《通韻》考疑暨敦煌寫卷S. 1344號相關問題〉,《中國文化》7:71-75。
    王邦維1994〈《南海寄歸內法傳》佚文輯考〉,《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269-278。
    王邦維1995〈謝靈運《十四音訓敘》輯考〉,《國學研究》第3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275-299。
    王邦維1997〈玄奘的梵音「四十七言」和義淨的「四十九言」〉,《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279-287。
    王邦維1998〈謝靈運《十四音訓敘》輯考〉,《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語言文獻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頁631-646。
    王邦維1999〈四十二字門考論〉,《中華佛學學報》12:17-24。
    王邦維2002〈從安然的著作看中國唐代的悉曇之學〉,《華林》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107-114。
    王邦維2011〈高羅佩與「悉曇」〉,《讀書》1:46-50。
    王邦維2013〈鄭樵《通志‧七音略》中的「胡僧」及其他〉,《四川大學學報》2:20-26。
    王松木2006〈清初士人對《西儒耳目資》的理解與反應〉,《擬音之外——明清韻圖之設計理念與音學思想》,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8,頁93-117。
    王松木2008〈歧舌國的不傳之密——從《李氏音鑑》、《鏡花緣》反思當前漢語音韻學的傳播〉,《漢學研究》26.1:231-260。
    王松木2012a〈知源盡變——論方以智《切韻聲原》及 其音學思想〉,《文與哲》21:285-350。
    王松木2012b〈墜入魔道的古音學家——論龍為霖《本韻一得》及其音學思想〉,《清華中文學報》8:63-133。
    王松木2012c〈《皇極經世‧聲音唱合圖》的設計理念與音韻系統─兼論象數易學對韓國諺文創制的影響〉,《中國語言學集刊》6.1:47-92。
    王國維1921〈天寶韻英陳廷堅韻英張戩考聲切韻武玄之韻銓分部考〉,《王國維全集‧觀堂集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頁250-254。
    王勤堉1935〈劉繼莊先生年譜初稿〉,《浙江省立圖書館館刊》4.4:1-25、4.5:1-31。
    王敵非2011〈滿文阿禮嘎禮字母發微〉,《滿語研究》2:5-10。
    朱 煒、尉遲治平2014〈《韻詮》五十韻頭三考——《韻詮》研究之六〉,《語言研究》34.4:1-11。
    何方耀2005〈漢唐求法僧梵文學習之特點及其社會影響淺論〉,《中山大學學報》45.3:77-81。
    吳聖雄1986〈《同文韻統》所反映的近代北方官話音〉,《國文學報》15:326-299。
    呂 澂1982〈天息災、法天、施護〉,《中國佛教》第2輯,上海:知識出版社,1982,頁233-236。
    李 虹2002〈周春與《紅樓夢》研究〉,《紅樓夢學刊》1:230-250。
    李子曰1954〈印度梵文對中國聲韻學的影響〉,《佛教與中國文化》,臺北:大乘出版社,1978,頁261-270。
    李柏翰2013〈從承繼到實踐——梵漢對音研究的開展與成果〉,《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6輯,成都:巴蜀書社,頁85-139。
    李新魁1986〈論內外轉〉,《李新魁自選集》,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頁230-242。
    李新魁1992〈論明代之音韻學研究〉,《李新魁音韻學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頁506-536。
    李新魁1996〈梵學的傳入與漢語音韻學的發展——兼論饒宗頤先生對梵學研究的貢獻〉,《李新魁音韻學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頁461-505。
    李豐園2004〈武玄之《韻詮》考述〉,《南陽師範學院學報》3.5:51-54、70。
    汪大明2012〈論趙宧光的方言研究〉,《皖西學院學報》28.4:81-84。
    汪榮寶1923〈歌戈魚虞模古讀考〉,《國學季刊》1.2:241-263。
    周一良1944〈中國的梵文研究〉,《唐代密宗》,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頁141-156。
    周有光1985〈劉獻廷和他的《新韻譜》〉,《語言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61-267。
    周法高1945〈梵文ṭ ḍ的對音〉,《中國語言學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5,頁117-123。
    周法高1949〈論「浮屠與佛」〉,《中國語言學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5,頁283-289。
    周法高1956〈佛教東傳對中國音韻學之影響〉,《中國語文論叢》,臺北:正中書局,1963,頁21-51。
    周祖謨1958〈關於唐代方言中四聲讀法的一些資料〉,《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494-500。
    周祖謨1983〈武玄之《韻詮》〉,《唐五代韻書集存》,北京:中華書局,2005,頁984-988。
    周廣榮2000〈唐代《悉曇章》傳本輯述〉,《文獻》4:90-100。
    周廣榮2001a〈梵語《悉曇章》與等韻學的形成〉,《古漢語研究》4:20-24。
    周廣榮2001b〈敦煌《悉曇章》歌辭源流考略〉,《敦煌研究》1:141-150。
    周廣榮2002a〈悉曇學敘論〉,《普門學報》9:183-212。
    周廣榮2002b〈法相宗對《悉曇章》的傳習〉,《佛學研究》11:75-81。
    周廣榮2004a〈華嚴諸祖傳習《悉曇章》考略〉,《五臺山研究》1:22-28。
    周廣榮2004b〈宋元時期的佛經譯勘與梵字的傳習〉,《世界宗教研究》2:62-71。
    周廣榮2006〈趙宧光及其及其《悉曇經傳》〉,《周紹良先生紀念文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頁503-508。
    周廣榮2010〈《禪門日誦》中的「華嚴字母」考述〉,《中國禪學》第5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頁503-517。(該文原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禪門日誦》中的「華嚴字母」考述〉,為「菩提達摩與禪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廣州:華林禪寺,2006.6)
    周廣榮2013〈使萬世奉同文之化:明清悉曇家對華梵聲韻的比較與會通〉,《宗教哲學季刊》63:67-86。
    季羨林1947〈浮屠與佛〉,《季羨林全集》第15卷,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頁1-15。
    季羨林1948〈論梵文ṭ ḍ的音譯〉,《季羨林全集》第13卷,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頁13-58。
    季羨林1989〈再談「浮屠」與「佛」〉,《季羨林全集》第15卷,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頁253-268。
    季羨林1990a〈玄奘《大唐西域記》中「四十七言」問題〉,《季羨林全集》第15卷,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頁269-275。
    季羨林1990b〈梵語佛典及漢譯佛典中四流音ṛ ṝ ḷ ḹ問題〉,《季羨林全集》第15卷,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頁276-312。(本文自署於1990年11月21日寫畢。原載於《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臺北:東初出版社,1995,頁349-391)
    季羨林1993〈所謂中天音旨〉,《季羨林全集》第15卷,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頁358-386。(本文自署於1993年1月26日寫畢。後先刊於《禪學研究》第二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頁1-16;後又載於《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頁393-427)
    林光明2008〈悉曇經傳的梵字現象略析〉,《華學》9-10:661-676。
    林珀姬2010〈南管〈普庵咒〉與〈南海觀音讚〉打譜與唱唸〉,「華嚴全球論壇高峰論壇論文集」,臺北:華嚴全球論壇學術委員會,2010.09.06,頁313-345。
    林慶勳1997〈論《等切元聲‧韻譜》的兩對相重字母〉,《聲韻論叢》第6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頁663-682。
    竺家寧1991〈佛教傳入與等韻圖的興起〉,《國際佛學研究年刊》創刊號:251-263。
    俞 敏1984a〈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頁1-62。
    俞 敏1984b〈等韻溯源〉,《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頁261-279。
    姚士鰲1922〈述大興劉獻廷先生之地理學說——讀《廣陽雜記》〉,《地學雜誌》8-9:1-44。
    施向東2011〈悉曇學與等韻學關係再探〉,《漢文佛典語言學: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頁463-483。
    胡進杉1996〈第三輩章嘉呼圖克圖及其創制的滿文經咒新字〉,《中國藏學》1:105-131。
    徐時儀、李豐園2007〈唐代新興韻書《韻詮》考探〉,《辭書研究》3:130-137。
    時建國1996〈《切韻聲源》術語通釋〉,《古漢語研究》1:8-11。
    時建國2004〈《切韻聲源》研究〉,《音韻論叢》,濟南:齊魯書社,2004,頁444-479。
    耿振生2000〈明代學術思想變遷與明代音韻學的發展〉,《聲韻論叢》第9輯,頁85-98。
    尉遲治平1986〈日本悉曇家所傳古漢語調值〉,《先飛集——尉遲治平語言學論集》,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頁77-108。
    尉遲治平1994a〈武玄之《韻詮》考——《韻詮》研究之一〉,《先飛集——尉遲治平語言學論集》,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頁1-8。
    尉遲治平1994b〈《韻詮》五十韻頭考——《韻詮》研究之二〉,《先飛集——尉遲治平語言學論集》,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頁9-15。
    尉遲治平1994c〈「上聲厲而舉」解〉,《先飛集——尉遲治平語言學論集》,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頁56-76。
    尉遲治平2000〈論「五種不翻」——梵漢對音語料的甄別〉,《文化語言學》下編,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頁575-589。
    尉遲治平2006a〈悉曇學和《韻詮》研究——《韻詮》研究之三〉,《先飛集——尉遲治平語言學論集》,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頁16-34。
    尉遲治平2006b〈「五十韻頭」古圖釋研究——《韻詮》研究之四〉,《先飛集——尉遲治平語言學論集》,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頁35-55。
    尉遲治平、汪璞贇2013〈《韻詮》五十韻頭續考——《韻詮》研究之五〉,《語言研究》33.4:37-43。
    張木森2011〈《四庫全書》收入滿文文獻初探〉,《文津流觴》4:289-296。
    張志云2007〈《說文長箋》譾論〉,《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7.5:1-4。
    張建木1956〈佛教對於中國音韻學的影響〉,《佛教與中國文化》,臺北:大乘出版社,1978,頁251-259。
    梅祖麟著,黃宣範譯1974〈中古漢語的聲調與上聲的起源〉,《中國語言學論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頁175-197。(譯自:1970. “Tones and Prosody in Middle Chinese and The Origin of The Rising.”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30: 86-110.)
    梅維恒、梅祖麟著,王繼紅譯2007〈近體詩律的梵文來源〉,《國際漢學》16:171-233。(譯自:1991. “The Sanskrit Origins of Recent Style Prosod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1.2: 375-470.)
    梁啟超1921〈梅文鼎、顧祖禹和劉獻廷〉,《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頁23-26。
    梁曉虹1987〈說「梵」〉,《佛教與漢語詞彙》,臺北:佛光文化事業公司,2001,頁89-92。
    梁曉虹1991〈周春的《佛爾雅》〉,《佛教與漢語詞彙》,臺北:佛光文化事業公司,2001,頁191-205。
    許世瑛1939〈等韻一得研究〉,《許世瑛先生論文集》,臺北:弘道文化事業公司,1974,頁161-184。
    陳 捷2009〈《羅振玉手札》所收羅振玉致楊守敬書札考察〉,《文獻》3:171-181。
    陳子怡1930〈釋康熙字典內含四聲音韻圖的唱〉,《女師大學術季刊》1.2:410。
    陳士強1992〈第八門習梵〉,《佛典精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034-1064。
    陳寅恪1934〈四聲三問〉,《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9,頁367-381。
    陳鴻森、潘妍艷2012〈周春遺文小集〉,《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4:127-184。
    郭元興1989〈悉曇字記〉,《中國佛教》第4輯,上海:知識出版社,1989,頁101-104。
    傅慕容2012〈華嚴字母及其研究現狀〉,《樂府新聲》2:122-133。
    甯忌浮1987〈字典史上的一塊豐碑——《四聲篇海》〉,《辭書研究》1:124-130。
    甯忌浮1988〈韓道昭與《五音集韻》——《校訂五音集韻》前言〉,《校訂五音集韻》,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5-17。
    覃 勤2006〈悉曇文字與反切起源〉,《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7.3:79-82。
    覃 勤2007a〈《悉曇要訣》引《切韻》系韻書考〉,《南陽師範學院學報》6.2:68-71。
    賀其葉勒圖1997〈藏傳佛教呼圖克圖職銜考釋〉,《中國藏學》3:37-44。
    逯欽立遺著,吳雲整理1948〈四聲考〉,《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頁513-554。
    黃耀堃1982〈試釋神珙《九弄圖》的「五音」〉,《黃耀堃語言學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頁1-36。
    楊亦鳴1991〈《李氏音鑒》的聲、韻、調系統〉,《徐州師範學院學報》3:82-89。
    董同龢1948〈等韻門法通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4.5:257-306。
    趙彥輝2005〈趙宧光資料整理與考略〉,《書法研究》128:82-98。
    趙淑華2013〈論梵語音節劃分的規則──梵漢對音研究的基礎之一〉,《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6輯,成都:巴蜀書社,2013,頁41-67。
    趙蔭棠1931〈康熙字典字母切韻要法考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1:93-120。
    劉青松2001〈晚明時代古音學思想發微〉,《語言研究》4:18-27。
    劉廣和2010〈劉序〉,《梵漢對音初探》,臺北:嘉豐出版社,2011,頁1-4。
    鄭張尚芳2011〈《辯十四聲例法》及「五音」試解〉,《語言研究》31.1:88-95。
    盧建榮1999〈劉獻廷〉,《劉獻廷、李塨、惠棟、莊存與、戴震、阮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5-28。
    興膳宏著,彭恩華譯1980〈《宋書‧謝靈運傳論》綜說〉,《中國文藝思想史論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頁116-135。
    賴賢宗2011〈普庵咒文獻之研究與密咒唱持〉,《首屆大興善寺與唐密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公司,2012,頁235-248。
    賴賢宗2012〈華嚴教學與字母唱持:南管〈普庵咒〉與《華嚴字母唱誦儀》之研究〉,《華嚴一甲子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華嚴蓮社,2014,頁401-424。
    錢玄同1933〈與黎錦熙、羅常培書〉,《劉獻廷》,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頁24-27。
    錢劍夫1984〈淺談周春的《十三經音略》〉,《辭書研究》3:112-120。
    儲泰松1995〈梵漢對音概說〉,《古漢語研究》4:4-13。
    聶鴻音2014〈《同文韻統》中的梵字讀音和漢語官話〉,《滿語研究》1:5-10。
    羅文華2004〈乾隆時期滿文阿禮嘎禮字研究——從《同文韻鏡》、《大藏全咒》到滿文《大藏經》〉,《燕京學報》新17:157-181。
    羅常培1928〈劉繼莊學述〉,《羅常培文集》第7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頁281-299。
    羅常培1930〈耶穌會士在音韻學上的貢獻〉,《羅常培文集》第8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頁187-280。
    羅常培1931a〈知徹澄娘音值考〉,《羅常培文集》第7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頁108-154。
    羅常培1931b〈敦煌寫本守溫韻學殘卷跋〉,《羅常培文集》第8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頁113-137。
    羅常培1931c〈梵文顎音五母的藏漢對音研究〉,《羅常培文集》第7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頁155-183。
    羅常培1935〈漢語音韻學的外來影響〉,《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頁359-374。
    羅常培1944〈印度對於漢語音韻學的影響〉,《羅常培文集》第8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頁407-416。
    譚世寶1993〈敦煌寫卷S. 1344(2)號中所謂「鳩摩羅什法師《通韻》」之研究〉,《中國文化》10:88-95,1994。(該文為「第34屆亞洲與北非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香港大學,1993.8)
    譚世寶1994〈漢文獻的胡本與梵本考辨〉,《1994年敦煌學國際研討會文集——紀念敦煌研究院成立50周年》宗教文史卷(下),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頁255-263。
    譚世寶1995〈漢譯悉曇文字的一些問題研究〉,《中國文化》13:38-47,1996。
    譚世寶1996〈略論佛典中的對音詳略增減問題〉,《敦煌文學論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頁309-314。
    譚世寶1997a〈悉曇字音學與漢字字音之關係〉,《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下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頁602-618。
    譚世寶1997b〈佛教諸經論的悉曇字母入華傳播概述〉,「中國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杭州:杭州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及杭州大學,1997.10。
    譚世寶1998〈略論佛教的語言文字政策及其偉大成果〉,《澳門佛教總會會刊》10-14。(該文為「回顧與展望——紀念中國佛教二千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江蘇無錫靈山,1998.11.21-23)
    譚世寶1999〈陳寅恪的〈四聲三問〉論衡〉,《陳寅恪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頁643-665。(該文為「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廣州:中山大學,1999.11)
    譚世寶2000a〈切韻、反切及相關的切、反等詞考辨〉,《漢語史研究集刊》第3輯,成都,巴蜀書社,2000,頁247-267。
    譚世寶2000b〈漢字的切音法與字母新探〉,《中國音韻學研究第十一屆學術討論會暨漢語音韻學第六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譚世寶2000c〈世稱「守溫韻學殘卷」的P.2012號背面的文書部分新探〉,「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蘭州:敦煌研究院,2000.7.29-8.3。
    譚世寶2007〈略論悉曇學入華傳播史與當代悉曇學研究〉,《法音》8:25-33。
    譚世寶2008〈略論饒宗頤與當代悉曇學研究——兼略評當今一些誤論〉,《華學》第9、10輯,頁646-660。
    譚世寶2010〈悉曇(siddhāṃ)學入華傳播與浮屠、佛、敦煌等詞來源新探〉,《慶賀饒宗頤先生九十五華誕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頁740-753。
    譚世寶2012〈略論唐至遼宋禪宗對悉曇文字及漢語言文字研究之貢獻〉,《宗教學研究》4:106-113。
    釋東初1977〈佛教對於中國聲韻學的影響〉,《東初老人全集》第6集補編,臺北:東初出版社,1987,頁54-65。
    饒宗頤著,許章真譯1966〈梵文四流音Ṛ、Ṝ、Ḷ、Ḹ與其對中國文學之影響——論鳩摩羅什通韻(敦煌抄本斯坦因一三四四號)〉,《梵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頁187-198。
    饒宗頤1985〈《文心雕龍‧聲律篇》與鳩摩羅什《通韻》——論四聲說與悉曇之關係兼談王斌、劉善經、沈約有關諸問題〉,《梵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頁93-120。
    饒宗頤1987〈唐以前十四音遺說考〉,《梵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頁159-178。
    饒宗頤1988〈鳩摩羅什《通韻》箋〉,《梵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頁121-142。
    饒宗頤1990〈論悉曇入華之年代與河西法朗之「肆曇」說〉,《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語文篇——悉曇學緒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0,頁23-28。(發表時間不明,暫作1990)
    饒宗頤1990〈論悉曇異譯作「肆曇」及其入華之年代〉,《梵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頁143-151。
    饒宗頤1999〈趙宧光及其《悉曇經傳》〉,《悉曇經傳——趙宧光及其悉曇經傳》,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頁1-7。
    (日)平山久雄1987〈日僧安然《悉曇藏》裡關於唐代聲調的記載〉,《平山久雄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頁113-141。
    (日)平山久雄2002〈安然《悉曇藏》裡關於唐代聲調的記載——調值問題〉,《紀念王力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6-22。
    (日)平田昌司1984〈《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與《切韻指掌圖》——試論語言神秘思想對宋代等韻學的影響〉,《東方學報》56:179-215。
    (日)平田昌司1994〈謝靈運《十四音訓敘》の系譜——科舉制度と中國語史第一——〉,《中國語史の資料と方法》,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4,頁33-80。
    (日)有坂秀世1936〈悉曇蔵所伝の四声について〉,《国語音韻史の研究》,東京:三省堂,1957,頁591-599。(増補新版)
    (日)尾崎雄二郎1970〈漢語史にあける梵語學〉,《中國語音韻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0,頁77-99。
    (日)荻原雲來1914〈悉曇論〉,《荻原雲來文集》,東京:日進舍,1938,頁834-845。
    (日)麥文彪2013〈「普庵咒」における悉曇字母について : 佛敎眞言の中國化の一例〉,《東方學報》88:189-219。
    (日)渡邊英明1939〈悉曇字記摩多體文意義淺考〉,《密教研究》68:37-51。
    (日)遠藤光曉1988〈『悉曇蔵』の中国語声調〉,《中国音韻学論集》,東京:白帝社,2001,頁162-177。
    (日)橋本進吉1918〈安然和尚事蹟考〉,《橋本進吉博士著作集》第12冊(傳記・典籍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72,頁39-108。
    (日)橋本進吉1920〈入唐僧智聡と悉曇蔵の聡法師〉,《橋本進吉博士著作集》第12冊(傳記・典籍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72,頁123-133。
    Demiéville, Paul. 1957. “Siddham. 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Sanskrit Studies in China and Japan by R. H. van Gulik Review.” T'oung Pao 45: 241-249.
    Wright, Arthur. 1957. “Seng-jui Alias Hui-jui: A Biographical Bisection in the Kao-seng Chuan.” Sino-Indian Studies 5.3-4: 272-294.

    (三)學位論文
    王 琪2006《日本悉曇家所記古漢語聲母》,武漢:華中科技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論文。
    王松木2000《明代等韻之類型及其開展》,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白右尹2014《宋元等韻門法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朴允河1992《勞乃宣《等韻一得》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吳聖雄1985《康熙字典字母切韻要法探索》,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宋建華1984《《等韻輯略》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李 虹2001《周春及其《紅樓夢》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
    李來香2005《《悉曇字記》基本字音之梵漢對應》,嘉義: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彥震2004《安然《悉曇藏》翻音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李昱穎2001《《音聲紀元》音系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辛 勉1972《古代藏語和中古漢語語音系統的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
    周廣榮2000《梵語〈悉曇章〉在中土的傳播與影響》,江蘇: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
    屈 琰2008《《說文長箋》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
    林平和1975《明代等韻學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范李彬1998《〈普庵咒〉音樂研究》,臺北:藝術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婁 育2010《《經史正音切韻指南》考——以著錄、版本、音系研究為中心》,廈門:廈門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論文。
    張小喬2007《《六書長箋》初探》,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
    張美玲2001《《等切元聲》音系硏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曹祝兵2011《勞乃宣《等韻一得》研究》,廈門:廈門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論文。
    曾若涵2007《韻圖之詮釋——以林本裕、梅建重編馬自援《等音》為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覃 勤2007《日傳悉曇文獻與漢語中古音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博士論文。
    黃映卿1997《龐大堃《等韻輯略》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劉一正1990《馬自援《等音》音系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鄭雅方2005《《元音統韻》音系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賴金旺2001《《字學元元》音系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譚世寶2000《悉曇字音學的傳習與漢字字音分析的發展的關係》,香港: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博士論文。
    (四)網路資料
    麥文彪2011a〈「悉曇真言」與「普庵咒」(上)〉,《明覺雜誌》第261期2011.08.31,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22471〉。(2015.04.24查詢)
    麥文彪2011b〈「悉曇真言」與「普庵咒」(下)〉,《明覺雜誌》第265期2011.09.28,〈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22886〉。(2015.04.24查詢)
    陳松憲2009《普庵咒音樂》引自〔東林書院〕,〈http://bbs.thmz.com/thread-995453-1-1.html〉。(2015.04.24查詢)
    〔藏書樓與圖書館〕,〈http://hxd.wenming.cn/cldzgwm/disk3/0706/html/index.html〉。(2015.04.24查詢)

    三、電子資料庫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集成」(2014),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方志庫(1-2集)」。
    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
    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