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秋媚 Chiu-Chiu-Mei |
---|---|
論文名稱: |
校園鑲嵌藝術活動對國小師生美感經驗影響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Campus Mosaic Art Activities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eachers’ Aesthetic Experience |
指導教授: | 葉忠達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鑲嵌藝術 、美感經驗 |
外文關鍵詞: | mosaic art, aesthetic experienc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美感素養影響生活及心靈的深度與廣度,培育個人的美感並非一蹴可及,須仰賴藝術教育的落實,除了正規課程,舉凡各類藝術活動,都是美感教育的題材。故本研究旨在探討藉由校園鑲嵌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校園環境美經驗之影響,並紀錄整理校園鑲嵌藝術活動歷程,提出以鑲嵌藝術美化校園的建議。
本研究目的為:
一、探討鑲嵌藝術在校園環境美化之意涵與應用。
二、探討藉由校園鑲嵌藝活動,對國小學童美感經驗之影響。
三、紀錄整理校園鑲嵌藝術活動歷程,提出以鑲嵌藝術美化校園的建議。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以質性與量化兩種方式進行,紀錄校園鑲嵌藝術活動的規劃與實施歷程、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進行研究。研究場域為研究者所服務之小學,研究對象為該校五、六年級師生。本研究藉以觀察紀錄校園鑲嵌藝術活動歷程、「校園鑲嵌藝術對國小學童美感經驗之影響之問卷調查表」、師生訪談紀錄作為研究工具,進行研究活動。
研究結果發現,鑲嵌藝術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材料、施作方式非常多元、藝術與人文的內涵,適合作為美化校園之應用。校園鑲嵌藝術活動,提昇學生對校園環境美感覺、美感教育的新體驗,校園鑲嵌藝術的設置是難得的企機,應該由課程發展委員會規劃,將其成為師生藝術與人文教學的平台與實踐,及學校生活的記憶線索。
Aesthetic literacy affects the scope and depth of our lives; however, aesthetics cannot be developed at a stroke, and its fulfillment must rely on art education. Apart from regular courses, all artistic activities can be subject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us,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campus mosaic art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course of campus mosaic activities was documented in the hope that the activities would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campus beautification.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mosaic art for campus beautification
(2)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campus mosaic art 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esthetic experience
(3) To keep track of the course of mosaic activities, and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campus beautification
Based on the aims of this study,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were used. Methods included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o document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campus mosaic activities. The research setting was the primary school in which the researcher worked. A total of 543 5th and 6th graders and 24 teachers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included an observational diary of the course of campus mosaic activities,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Impact of Campus Mosaic Art on Students’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interviews wi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aic art can be used for campus beautification due to its rich history, the diversity of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used, and its connotations of art and humanity. Campus mosaic activities can promote students’ aesthetic perceptions of the campus environment, and expose them to new aesthetic education experiences. In addition, the installation of public arts on campus should be managed by the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s, and it should invite participation from teachers, students, and residents in the community. In this way, public arts installation activities can become not only a teaching platform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but also form their memories of school life.
Keywords: mosaic art, aesthetic experi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Efland.Arthur著 郭禎祥譯(1993)美國學校的藝術與美感教育。台灣美術,第五卷,第三期,53~59。
Elliot.W.Eisner著 郭禎詳譯(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廠聯貿易有限公司。
John Lancaster 著施靜菲、侍建宇 譯(1996)。國民小學藝術教育。台北:五南出版社。
Kerry Freedman、王士樵(2003)。當代美術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美育,第32期 58-65。
孔建昌 等(2001)。新世紀的生活與藝術統整教育。台北:美育,第123期,27-30。
王士彥 譯(1979)。鑲嵌畫。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王文中等合著(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五南。
王玉齡(2005)。玩藝學堂:校園公共藝術。台北:文建會。
王佩雅(2007)。學校師生對校園公共藝術的美覺態度之個案研究。屏東教育大學。
王佩雅、李堅萍(2007)。國民小學師生對校園公共藝術的審美判斷之個案研究。國教學報,第19期,135~165。
王恭志(1998)。美感教育的哲學理論之探析。教育資料與研究,第25期,62-67。
王恭志(1998)。國小教師美育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宴榕(2003)。公共藝術運用在國小藝術教育課程模式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朱惠芬(2005)。遊戲組曲:裝置公共藝術。台北:文建會。
何育真(2003)。從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實施現況探討未來藝術教育的發展。「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吳金彩(2003)。以鑲嵌藝術作品塑造國小校園環境特色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思穎 等著(2003)。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學示例手冊。台北:教育部。
吳隆榮(1990)。造型與教育─美術教育之理論及其實踐。台北:千華圖書。
呂潔鈺(2008)。公共藝術教學策略之研究─以馬賽克鑲嵌藝術課程教學為例。南華大學。
呂燕卿(1994)。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修訂與審美領域教學之研究。新竹:妏晟股份有限公司。
呂燕卿(1994)美勞課程標準修訂與審美領域教學之研究。新竹:妏晟股份有限公司。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台北:美育,106期,29 -37。
李美蓉(1990)。視覺藝術概論之一,第一章 視覺創造力。台北:美育,10期,34-37。
李美蓉(1991)。第一章 視覺創造力。台北:美育, 12期,32-35。
杜威 原著 姜文閔 譯(1995)。經驗與教育。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幸長(2010)。一樹百穫—宜蘭縣冬山鄉大進國民小學公共藝術設置。台北:公共藝術簡訊,94期,20-23。
林俊成(1993)。鑲嵌藝術---馬賽克。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林美慧(2010)。國小藝術教育美感經驗統整課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曼麗(2000)。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理念之思考。台北:美育, 113期,71-78。
林富敏(2009)。「教育性」與「互動性」在公共藝術的運用。台北:公共藝術簡訊,92期,12-15。
林義娥 主編(2001)。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藝術教育活動現況檢討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邱永裕(2004)。兒童對校園公共藝術的美感判斷之個案研究。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兆偉(1992)。美感教育的哲理與實踐。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紀錄, 127-155。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邱淑宜(2002)。台北市施行「開放教育」之國民小學校園空間之研究—以大安區新生、龍安國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惠儀、呂佳樺(2009)。探索藝境:臺北縣公共藝術指南。臺北縣板橋市:北縣文化局。
姚世澤(2002)。因應「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的教學策略,從「原創性」、「開創性」的認知—論「藝術與人文」教改政策之實踐。台北:美育,第128期,14-21。
施靜菲,侍建宇(1996)。國民小學藝術教育 。台北:五南。
胡寶林(2006)。公共藝術空間新美學。台北:藝術家。
徐秀蘭 策劃(2001)。社區文化與藝術教育國際討會論文集。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徐素霞(2001)。且讓藝術創意妝點生活空間。台北:美育,第124期,66-70。
徐寶林(1973)。嵌畫。台北:大陸出版社。
翁嬪玲(2007)。運用校舍改建工程於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涂瑛娥( 1993)。蘭嶼˙裝飾˙顏水龍。台北市:雄獅圖書。
國立花蓮師範教育學院 視覺教育研究所 主編(2001)。社區文化與藝術教育研國際學術研討會。花蓮:國立花蓮師範教育學院。
國教司( 2005)。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六年級、九年級基本素養指標解說手冊。台北:教育部國教司。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康台生(2002)。藝術與人文課程的實踐—如何結合社區資源共創社區發展特色。台北:美育, 第128期,4-13。
張渝役(1992)。論美感教育。台灣教育,第503期,10-12。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教司‧中教司 主編(1992)。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紀錄。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莊麗雪(2003)。後立體派之鑲嵌壁畫詮釋。私立文化大學藝術碩士論文。
郭博洲(2000)。美勞教育在「環境」之中。台北:美育, 第113期,81-82。
郭禎祥(1999)。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台北:美育,第 106期, 1-9。
郭禎祥(1999)。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台北:美育, 第110期, 1。
陳文菁(2001)。一位國小教師美感教育教學決定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木子(1997)。藝術的創造鑑賞批評。台北:環宇出版社。
陳木金(1998)。美感經驗、美感活動對國小教師美育教學之影響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第2卷,177-209。
陳東宏(2006)。應用公共藝術共同參與及學校認同之研究 ─以台東縣豐里國小畢業班為例。台東大學。
陳桂美(2009)。長庚國小三年美班運用視覺藝術教學提升學生美感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進修專班論文。
陳景容(1999)。壁畫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陳雅如(2004)。鑲嵌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大同國民小學廁所美化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瓊花(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視覺藝術課程之探討。藝術與人文之全人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127-15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
陳瓊花(2000)。二十世紀藝術教育圖像-談文化因素對審美教育之省思。文化視窗, 第18期,14-19。
曾旭正(2005)。打造美樂地:社區公共藝術。台北:文建會。
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台北:五南出版社。
程欽昌(2006)。台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校園公共藝術的覺知及其配套措施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行政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黃才郎(1994)。公共藝術與社會互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壬來主編(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桂冠出版社。
黃文浩等( 2002)。馬賽克角色雜貨 DIY。台北:麥浩斯資訊。
黃冬富(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台北:桂冠圖書。
黃石城(1994)。藝術走進校園導覽手冊。台北:文化總會出版。
黃光男(1993)。美感與認知:美術論文集。台北:復文圖書。
黃菁(2001)。創造綠色奇蹟的童話王國—菁桐國小師生互動經營的校園美化「公共藝術」。台北:美育, 第120期,17-21。
楊宣勤,黃健敏策劃(2006)。空間美學新發現:公共藝術的教育.參與.創作。台北:文建會。
董振平(2002)。校園公共藝術的參與-從藝術作為歷史與文化的展示公器談起。校園規劃與公共藝術論文集,第7-1卷,7-13。台北:文建會。
熊鵬翥(2008)。體驗與思維:公共藝術新視界。台北:文建會。
維根著 黃壬來譯(1992)。美感價值在美國的藝術教育。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紀錄,87-96。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師大師院。
劉春榮 等(2005)。學校建築:現代化VS.國際化。台北:北市教育大學教評所
劉鎮洲(1999)。臺灣現代陶藝。台北:美育,第70期,1-2。
樊美筠﹙1990﹚。兒童審美發展。台北:愛的世界。
盧智敏(1992)。國中校園空間改造行動研究之方案教學計劃-依台北縣立樹林高中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雲珍(2003)。以校園裝置藝術形塑兒童人文素養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盧安來(1998)。台灣兒童美勞教育的新取向。視覺藝術與美勞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125-151。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賴政育 主編(2001)。美學當家-美化環境參與行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戴玉珍(1989)。藝術創作與生活經驗。台北:美育, 第5期,11-14。
謝春玲(2004)。曾厝社區—巧遇馬賽克。彰化市:彰化市文化局。
蘇永森(2004)。校園公共藝術作為空間美感教育媒介之研究--以台北市福星、文昌及士東國小為例。私立中原大學碩士論文 。
蘇振明(1992)。從鑑賞導向創作—兒童美術鑑賞教學研究(上)台北:美育,第21期,29-39。
蘇振明(1993)。兒童美勞集體創作教學研究。台北:美育,第35期,30-45。
蘇振明(1997)。兒童美術鑑賞的涵義與教育功能。台北:國教月刊,第 43卷 7、 8期,3-43。
二、英文部分
Rosalind Wates (2000)。THE MOSAIC DECORATOR'S SOURCEBOOK。Singapore:Pageone
三、網路資料
http://mongolsun2009.blog.163.com/blog/static/12954350820115295116423/ 2010/09/26
http://www.aerc.nhcue.edu.tw/8-0/twart-jp/work/c795-1969a.htm 2010/09/26
http://child-hz.myweb.hinet.net/h3.htm 2011/09/26
http://www.town-all.org.tw/old/view/inside_ee_detail2.asp?BID=224 2011/09/26
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mtravel/weekend/435.html 201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