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可以看到許多的社會運動,透過社群網路來發起與凝聚,在台灣社會,更時常看到臉書(Facebook)上的友人轉載、分享的社運訊息,讓平常沒有機會在主流媒體上接觸到這類訊息的人們有機會了解、並進一步被這些訊息影響、進而響應參與運動。
過往的論述往往指出因電視、網路科技工具等興起,減少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互動,人們面對面的接觸減少,社團結社行為的快速崩解,投身公共事物的人數與資源亦快速的減少,這對公民運動與社會生活而言造成了直接的衝擊。
然而現今的青年世代,Facebook,twitter等社群網路工具已經成為他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社群網路的網路實名、人際網絡等特性也讓網路新生代的年輕族群,得以有管道關注與社會有關的公共議題。
2014年三月爆發的太陽花學運更能看到青年世代大量利用社群網路作為公民參與的工具,更在短短一夕之間集結上萬人聚在立法院前靜坐抗議,而且這群民眾能擁有相同的認同與共識,並且取相同的抗議行動。而學運發生之後,還能持續地保有不小的社會運動能量,成為一個受社會大眾關切的社會運動。本研究欲以318太陽花學運為例探究青年世代如何利用Facebook作為公民參與的工具,而它是否有助於社會運動進行?
研究發現Facebook在資源動員方面發揮強大的動能;在社群團結上Facebook這項社群網路工具還是較不容易作為後續凝聚共識的平台;在放送壓力上,社群網路並無法直接帶來顯著的影響。隨著公民意識的抬頭,網路逐漸成為青年世代參與社會運動的替代管道之一,許多人更人為透過使用社群網路,如Facebook等服務平台,有助於實踐自身的公民參與。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台北:三民
趙鼎新(2007)。《社會運動與革命—理論更新和中國經驗》。台北:巨流。
王甫昌(1999)。第十五章:社會運動。載於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
林鶴玲、鄭陸霖(2001)。〈台灣社會運動網路經驗初探—一個探索性的分析〉,《台灣社會學刊》,第25期,頁111-56。
鄭陸霖、林鶴玲(2001)。〈社運在網際網路上的展現:台灣社會運動網站的聯網分析〉,《台灣社會學》,2: 55-96。
管中祥(2009)。<光影游擊最前線:台灣另類媒體2007-2008>,《新聞學研究》99:201-220
江明修、陳欽春(2008)。充實社會資本之研究。臺北市Taipei: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Halpern, D.(2008)。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黃克先、黃惠茹譯)。臺北市:巨流。
林南N. Lin(2005)。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林
祐聖、葉欣怡譯)。臺北市:弘智文化
李丁讚、林文源(2003)。〈社會力的轉化—台灣環保抗爭的組織技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2期
鄭國威(2011 年)。〈社會媒體與網路動員(2009-2011)〉,台灣社會研究,
85: 451-482。
楊國斌(2009)。悲情與戲謔:網絡事件中的情感動員。傳播與社會學刊,9,39–66。
盧沛樺(2010) 網路動員與青年公民參與:以PTT鄉民救災團為例。2010 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暨第四屆數位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
蔣昕(2009)。〈臉書上的一張臉譜:社交網站上的劃界與展演〉,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合勝(2010)。〈線上共識動員研究─以2008年野草莓學生運動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哲斌(2009)。〈公民新聞的網路實踐─以樂生療養院事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怡樺(2012)。Facebook與社會運動=以白玫瑰運動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黃厚銘(2001)。《虛擬社區中的身分認同與信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慧櫻(1999)。《台灣網際網路的變遷:一個政治經濟角度的初步考察(1979-1999)》。國立臺灣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
黃國書(2008)。《Web 2.0 之網路平台資訊分析 - 以Social Network Service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書目
David Hess, Steve Breyman, Nancy Campbell, and Brian Martin ,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 Movements in 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The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Hackett, Edward J ,2007)
Pablo Boczkowski and Leah A. Lievrouw, Bridging STS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Scholarship on 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The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Hackett, Edward J ,2007)
Boyd, A. (2003). The web rewires the movement. The Nation, 277(4), 13-18.
Boyd, D. & Nicole B. Ellison. 2008.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3:210-230.
Boyd, D. & Jeffrey H. 2006. “Profiles as Conversation: Networked Identity
Performance on Friendster.” Proceedings of Thirty-Nin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 Los Alamitos, CA: IEEE 15-38
Raacke, J. & Bonds, J. (2007). MySpace and Facebook: Applying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to Exploring Friend-Networking Sites. 11
Coleman, S., 2004, ‘Blogs as listening posts rather than soapboxes: afterword’, in Ferguson, R. and Howell, M., Political Bogs: Craze or Convention?, London: Hansard Society.
Chadwick, A., 2006, Internet politics: states, citizens, and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arrow, S. (2005). Power in Movement: Social Movements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
(2nd ed).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veigh, R., Myers, D. J., & Sikkink, D. (2004). Corn, Klansmen, and Coolidge: Structure and Framing in Social Movements, Social Forces, 83(2), 65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