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蕙萱
Wang, Hui-Xuan
論文名稱: 從語料庫探討溝通式動詞的教學語法—以聊、談、聊天、談天為例
A Corpus-based Study on the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Communicative Verbs – A Case Study of Liao、Tan、Liaotian and Tantian
指導教授: 鄭縈
Cheng, Ying
口試委員: 葉瑞娟
Yeh, Jui-chuan
張群
Chang, 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中國語文學系所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溝通式動詞華語教學語料庫語言學近義詞教學語法
外文關鍵詞: Communicative verbs, TCSL, Corpus linguistics, Synonyms, Pedagogical Grammar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對母語者而言,區辨相近意義的詞適合哪些語境是容易的,但對學習者來說,詞彙的選擇仰賴學習和經驗累積,故掌握辨析的方法,才能避免偏誤的產生。整理《華語八千詞》和《漢語水平詞彙與漢字等級大綱》中四詞的等級分布,發現溝通式動詞「聊」、「談」、「聊天」和「談天」四詞在兩個分級表的位置均不同,且《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中對四詞的介紹亦過於簡單,因此本文以語料庫為本,並參照對外華語教學相關理論,期能找出四個溝通式動詞的辨析方式和教學語法。藉由母語語料庫分析溝通類動詞實際使用情形,透過學習者語料庫了解學習者使用偏好及運用偏誤情形以及《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的分布狀況做一比較,得出教材和《華語八千詞》的排序不同,且未對四詞的語義和用法多做解釋,學習者部分也因為對語義、句法和搭配訊息不夠熟悉,因此出現不同類型的偏誤原因。
    句法上,「聊」、「談」雖然在主語、賓語方面呈現相反的搭配模式,但所能搭配的句法特徵相似,均可搭配補語、名詞等;「聊天」、「談天」雖然在主語方面有相同的搭配模式,但在句法搭配上,以「聊天」所能搭配的句法成分較多;依《華語八千詞》的分級和母語語料庫使用頻率進行排序,「聊」和「談」先教「談」,「聊天」和「談天」先教「聊天」,接著就不同程度的學習者偏誤情形先教簡單的語義和句法搭配,之後強化語義搭配和語法功能的講解,如動詞重疊式、體標記搭配和離合詞的運用。希望藉由分析的結果提出相關教學建議,使華語教學者能迅速掌握教學方法,讓華語學習者能正確的運用。


    To mother tongue language speakers, it is easy to discern the use of synonyms in different contexts, but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the proper use of vocabulary is dependent on accumulated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o prevent usage errors, students must be able to make discernments. According to ‘8,000 Chinese Vocabulary’ and ‘The Syllabus of the Graded Vocabulary for HSK’ grades words, the four communicative verbs ‘liao’, ‘tan’, ‘liao tian’, and ‘tan tian’ differ in the order in which they are introduced. Furthermore, their definitions in ‘Practical Audio Visual Chinese Student’s Handbook’ were simplified. Hence, by analysing corpus data while referencing related theorie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se four communicative verbs and how to teach the grammatical use of these verbs can be established. By analysing the actual use of the verbs using a native Chinese language corpus, the use of the verbs and occurrences of errors by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s well as comparing where the book ‘The Syllabus of the Graded Vocabulary for HSK’ first introduces the verbs, the order in which the four verbs are introduced in textbooks and in ‘8,000 Chinese Vocabulary’ is different, with no deeper explanation on the semantics and grammatical use of the four verbs. Sinc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re not completely familiar with semantics, grammar, and collocations, this results in the occurrence of different errors.
    While ‘liao’ and ‘tan’ differ in collocates with subjects and objects, they have similar collocations syntactically, with complements and with nouns; ‘liaotian’ and ‘tantian’ have similar subject collocates, but ‘liaotian’ has more syntactical collocations. Referencing how ‘8,000 Chinese Vocabulary’ grades the verbs, and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s within native Chinese language corpora, ‘tan’ is taught before ‘liao’, while ‘liaotian’ is taught before ‘tantian’. Accounting for different learner competencies, simpler semantics and syntactical collocations should first be taught, followed by advanced semantic collocations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e.g. verb duplication, aspect markers and separable verbs. It is hoped these research findings will contribute to pedagogies and that Chinese teachers are able to quickly master teaching methodologies, enabling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proper use of words.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V 圖次 VII 表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研究目的與問題 3 1.3研究方法與步驟 4 1.4語料來源與語料庫操作 6 1.5論文架構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2.1近義詞之界定 12 2.1.1同義詞與近義詞的關係 12 2.1.2近義詞的分類 14 2.2語料庫應用於近義詞辨析之研究綜述 15 2.3近義詞偏誤原因及類型 21 2.3.1詞彙與詞彙之間的關係 21 2.3.2學習者和詞彙之間的關係 25 2.3.3偏誤類型 28 2.4溝通類近義詞之研究 28 2.5華語教學理論 29 2.5.1華語詞彙教學 29 2.5.2華語教學排序 31 2.6華語詞彙分級 32 2.6.1《華語八千詞》詞彙等級 32 2.6.2漢語水平詞彙與漢字等級大綱 33 2.7小結 34 第三章 母語語料庫之整理與分析結果 36 3.1「聊」母語語料庫分析結果 36 3.1.1語義特徵 36 3.1.2「聊」句法搭配 40 3.2「談」母語語料庫分析結果 47 3.2.1語義特徵 47 3.2.2「談」句法搭配 52 3.3「聊天」母語語料庫分析結果 58 3.3.1語義特徵 58 3.3.2「聊天」句法搭配 61 3.4「談天」母語語料庫分析結果 66 3.4.1語義特徵 67 3.4.2「談天」句法搭配 69 3.5小結 73 3.5.1母語語料庫中「聊」與「談」的比較 73 3.5.2母語語料庫中「聊天」與「談天」的比較 77 第四章 學習者語料庫之整理與教材分析比較 86 4.1學習者語料庫中四詞的使用分析 86 4.1.1「聊」在學習者語料庫的分析結果 86 4.1.1.1語義特徵 87 4.1.1.2「聊」的句法搭配 88 4.1.2「談」在學習者語料庫的分析結果 91 4.1.2.1語義特徵 92 4.1.2.2「談」的句法搭配 93 4.1.3「聊天」在學習者語料庫的分析結果 96 4.1.3.1語義特徵 96 4.1.3.2「聊天」的句法搭配 97 4.1.4「談天」在學習者語料庫的分析結果 99 4.1.4.1語義特徵 99 4.1.4.2「談天」的句法搭配 100 4.2學習者語料庫中四詞的偏誤情形 101 4.2.1四詞在不同語言程度的偏誤類型 101 4.2.1.1不同語言程度使用「聊」的偏誤類型 101 4.2.1.2不同語言程度使用「談」的偏誤類型 103 4.2.1.3不同語言程度使用「聊天」的偏誤類型 105 4.2.1.4不同語言程度使用「談天」的偏誤類型 108 4.2.1.5四詞的偏誤類型 108 4.3.四詞的分級與教學建議 110 4.3.1華語教材分析 110 4.3.2四詞的詞頻及詞彙表分級 112 4.3.3教學建議 115 4.3.3.1溝通式動詞「聊」、「談」的教學建議 115 4.3.3.2溝通式動詞「聊天」、「談天」的教學建議 116 第五章 結論 118 5.1研究結果 118 5.2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119 參考文獻 121

    于明善 (2013) 《現代漢語 同義近義反義 組詞 造句 多音多義字 易錯易混字
    歇後語 諺語 慣用語 例解大全》。北京:話語教學出版社。
    王文宏(2017) )「從語料庫探究華語「子」和「兒」的教學排序」。新竹:國立
    清華大學論文。
    王智儀(2012)〈基於語料庫為本之近義詞辨析—以漢語動詞「建立、 成立」為例〉。
    《台南應用科大學報》,第31期,頁261-279。
    任海波等(2013) 《基於語料庫的現代漢語近義虛詞對比研究》。上海:學林出
    版社。
    朱曉敏(2011) 〈基於COCA語料庫和CCL語料庫的翻譯教學探索〉。《外語教
    學理論與實踐(FLLTP) 》,1期,32-37頁。
    李行健(2004)《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馬來西亞:聯營出版社。
    李珠、王建勤(1987)。〈關於學生閱讀理解失誤的調查報告〉。《語言教學與
    研究》,頁111-118。
    李紹林(2010) 〈對外漢語教學詞義辨析的對象和原則〉。《世界漢語教學》,
    頁406-414。
    巫宜靜、劉美君(2001)〈心理動詞「想」、「認為」、「以為」與「覺得」的語
    義以及訊息表達--以語料為本的分析方法〉。《第十四屆計算語言學討會論
    文集》,頁317-336。
    林尹高明(1990)《中文大辭典第七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
    林尹高明(1990)《中文大辭典第八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
    林啟禎(2016) 「華語遞進句功能研究及其教學-以「不但」、「不僅」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論文。
    林靚曄(2013) 〈近義詞動詞組詞彙語義辨析 與對外華語近義詞教學 ──「造
    成」、「形成」、「引起」、「導致」〉。《台大華語教學研究》,創刊號,
    頁65-92。
    孟琮、孟慶海、 鄭懷德、 蔡文蘭(1999)《漢語動詞用法詞典》。北京:商務印
    書館。
    洪瑋婷(2010)〈近義詞「製造」和「生產」辨析與對外華語學策略〉。《應華
    學報》第六期,頁223-246。
    胡明揚(1985)《語言與語言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胡亮節(2006)〈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近義詞辨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
    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第4卷第6期,頁23-27。
    胡裕樹(1992)《現代漢語》。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周小兵《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周玉琨(2002)〈試談同義詞和近義詞的區分〉。《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
    學版),第5期,頁64-67。
    祖人植 (1999 ) 〈語言教學中的積極性偏誤與消極性偏誤一以中高級留學生漢
    語詞彙學習為例〉。《漢外語言對比與偏誤分析論》,頁83-98。
    柯德葳(2004)《華語文能力測驗編製》。台北:遠流出版社。
    陳怡靜(2004) 「現代漢語動詞後置成分之語法意義與教學排序」。台北:國立師
    範大學論文。
    陳浩然等(2017) 《語料庫與華語教學》。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時建(2008) 〈外國學生離合詞重疊式的偏誤分析〉。《青島大學漢語言學院》(時
    代文學),第11期,頁140-141。
    陸儉明(2007) 〈詞彙教學與詞彙研究之管見〉。《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9卷第3期,頁12-17。
    高燕(2007) 《對外漢語詞彙教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二冊》。新北:正中書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四冊》。新北:正中書局。
    敖桂華(2008)〈對外漢語近義詞辨析教學對策〉。《漢語學習》,第3卷,頁
    106-109。
    張莉萍、陳鳳儀(2005) 〈華語詞彙分級初探〉。《第六屆漢語辭彙語義學國際研
    討會論文集》,頁246-249。
    張麗麗、陳克建、黃居仁(2002)〈漢語動詞詞彙語義分析:表達模式與研究方
    法〉。《中文計算語言學期刊》,(5:1期),頁1-18。
    曾文璇(2014) 〈華語八千詞詞彙分級研究〉,《華語學刊》,第16期,頁22-33。
    馮麗娟(2014) 〈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離合詞〉,《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
    第24期,頁91-93。
    黃郁純、陳薌宇(2005)〈以語料庫為本分析詞語搭配及近義關係〉,《華語文
    教學研究》,第2卷第2期 ,頁342-350。
    葛本儀(2001)《現代漢語詞匯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楊明宇(2010) 〈作為第二外語的漢語同義詞課堂教學探悉〉。《暨南大學》,頁
    1-51。
    鄧守信 (1996)《漢英漢語常用近義詞用法詞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鄧守信 (2009)《漢語近義詞用法詞典》。臺北:書林出版社。
    說詞解字辭書研究中心(2009)《同義詞 近義詞 反義詞詞典》。北京:華語教學
    出版社。
    趙新、李英 (2009)《學漢語近義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新、洪煒、張靜靜(2014) 《漢語近義詞研究與教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鄭縈、吳佩晏(2011)〈從「依」、「據」與「依據」談華語近義詞教學〉。《台
    灣華語教學研究》,總第2期,頁23-46。
    鄭縈、曹逢甫(2012) 《華語句法新論 下》。新北:正中書局。
    蔡美智、黃居仁、陳克健(1996) 〈語料庫為本的語義訊息抽取與辨析以近義詞研
    究為例〉。《第九屆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81-293。
    蔡美智(2010) 〈華語近義詞辨識難度語學習策略初探〉。《台灣華語教學研究》
    創刊號:頁57-79。
    劉川平(2005)《學漢語用例詞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美君(2001) 〈總計畫:知識表徵-由詞彙出發之基地研究 子計畫三:事件結
    構與詞彙知識表徵〉,《國科會研究計畫期末報告2001》 ,頁1-23。
    劉美君(2002) 《Mandarin Verbs Semantics:A Corpus –based Approach》。台北: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劉叔新(1990)《漢語描寫詞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姿容(2013) 「華語假設句的功能研究及其教學-以「如果」、「要是」為例」。
    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劉鐮力 (1999) 《漢語 8000 詞詞典》。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
    蕭惠貞(2013)〈多義詞「洗」之語義分析、詞彙排序與華語教學應用〉。《華語
    文教學研究》,第十卷第四期:頁 47-80。
    盧燕(2010)〈對外漢語教學中近義詞誤用的原因及對策〉。《玉林師範學院學
    報》,第31卷第1期 ,頁145-148。
    羅茂元(2013) 「漢語詞彙等級與華語文能力指標對應之關係研究-以 TOCFL 及
    HSK 的A1 等級為考察對象」。高雄:文藻外語學院碩士論文。
    Reppen, Randi. 2010. Using corpora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網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index.html
    新華字典:http://zidian.wenku1.com/
    信賴區間計算網站:https://www.surveysystem.com/sscalc.htm
    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網站:http://asbc.iis.sinica.edu.tw/
    北京大學語料庫:http://ccl.pku.edu.cn/corpus.asp
    台師大TOCFL學習者語料庫檢索系統:http://tocfl.itc.ntnu.edu.tw:8080/TOCFL/
    中文詞彙網路:http://cwn.ling.sinica.edu.tw/
    中文Linggle語料庫:http://nlp-ultron.cs.nthu.edu.tw:7788/。
    漢語水平詞彙與漢字等級大綱:https://wenku.baidu.com/view/796cc1c558f5f61fb736668d.htm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