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瓊欣 HUANG, CHIUNG-HSIN |
---|---|
論文名稱: |
探討神話繪本運用於對外華語教學之成效:以提升「來」、「去」短語之口語表達能力及文化內涵為焦點 The Effect upo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with a Mythology Picture Book:Focus on Improving Speaking Ability of “Lái”and”Qù” Phrases and Culture Connotation |
指導教授: |
吳貞慧
Wu, Chen-huei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8 |
中文關鍵詞: | 神話繪本 、「來」、「去」短語 、文化內涵 |
外文關鍵詞: | mythology picture books, lái”and”qù” phrases, cultural connot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運用神話繪本《哪吒鬧海》提升「來」、「去」短語口語表達能力並輔以文化內涵之教學。繪本之優勢在於圖片能輔助理解文本;而文本中「來」、「去」短語重現率高,其中以趨向補語為多數,而趨向補語正是華語學習的難點之一,故本研究希望藉由繪本提供情境,讓學習者從「來」、「去」基本義進一步理解趨向補語、可能補語、越來越及V來V去等,最後能掌握文本中所有「來」、「去」短語;教學過程亦探討神話故事之文化內涵,以達成語言與文化同步學習之目的。
教學實驗以行動研究為執行方式,教學時間四周,共八小時,研究對象為初中級成人華語學習者四位。第一週教學前,以圖片實施「來」、「去」短語前測,第四週教學後,立即實施後測,一個月後,再實施延宕測,最後以語法難易度及正確度評定分數高低;文化內涵之教學,以每週課後討論為主;四週教學後,以回饋單作為學習者效益之研究資料。
研究結果發現,「來」、「去」短語之後測成績顯著提升,S1提升20.75分,S2提升5.25分,S3提升14.5分,S4提升21.25分;以兩位初級受試者S3、S4及外籍配偶受試者提升幅度最大,S2中級受試者則微幅提升;其中,初級受試者教學後,已學會使用各類型之「來」、「去」短語,而外籍配偶受試者,則受到教學之激發,能活化其使用各類型之「來」、「去」短語之能力;延宕測之中,所有受試者可維持與後測相近之水準,證明教學具持續效果。在教學中,發現多數受試者對於文化內涵皆表現出高度的興趣,並能與自身文化對比討論;回饋單調查也發現受試者皆認同繪本圖片對於理解故事及動態情境有幫助,肯定教學活動的設計對於「來」、「去」短語的使用能力有幫助,亦肯定神話繪本幫助理解華人文化。
本研究提供之建議為:一、應積極開發適用於成人之華語繪本教材;二、
「來」、「去」短語之成人活動設計以口語表達之訓練為優先,需動作演示之活動視對象之特質來決定;三、教學中應搭配各類型之「來」、「去」短語用法,使學習者能觀察出「來」、「去」短語從實義虛化的狀態,較能培養出道地的語感,進而能靈活運用。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se the mythology picture book, Nuozha Conquers the Dragon King, to improve the speaking ability of “lái” and ”qù” phrases and teach cultural connotation.The advantage of picture books is that pictures assist reader to comprehend the text easily. In this text,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t types of “lái”and”qù”phrases. Among them, complement of direction is the major one. Complement of dire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phrases for Chinese learners.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d the picture book where situations are provided. It allows learn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all types of “lái” and ”qù” phrases ranging from radical meaning to compound complement of direction, potential complement, “yuè lái yuè” and Verb + “lái” Verb + ”qù”. Then, learners become capable of using all “lái” and ”qù” phrases in the text. In additi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mythology will be taught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order to reach the goal of simultaneously learn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Action research was adopted during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where teaching time was 2 hours a week for 4 weeks. This study recruited 4 adults with Chinese levels between basic and intermediate as the participants. Prior to teaching, a pre-test with pictures was given to the participan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r original ability of using “lái” and ”qù” phrases. After 4 teaching sessions, a post-test was immediately given, and a deferred test was given a month later. All tests were grad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rammar levels and degrees of precision. The research sources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teaching were from discussions during and after class; At the end of 4 weeks teaching, students’ feedback questionnaire about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effects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post-testing of “lái” and ”qù” phrases were improved after teaching. S1’s grade was 20.75 higher than the pretest, S2:+5.25, S3:+ 14.5, S4:+21.25. The basic level participants, S3 & S4, and the new immigrant S1, showed a great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ost-testing. The subject of the intermediate level, S2, also improved in post-testing. The 2 participants of the basic level, S3 & S4, became able to use different types of “lái” and ”qù” phrases, while the new immigrant S1 was stimulated to use all different types of “lái” and ”qù” phrases. In deferred testing, all participants were able to reach similar grades as the post-test, showing that long-term learning effect was sustained.
Regarding the teaching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almost all participants were interested in cultural discussions, and were able to compare with their own culture. Feedback questionnaires also showed that the participants agreed the pictures in the book wer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and dynamic situations, and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were helpful for improving the speaking ability of “lái” and ”qù” phrases. They also agreed that the mythology picture book was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Chinese culture.
Th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Firstly, picture books as the material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for adults should be actively developed. Secondly, oral practice should be the first priority for the activity design of “lái” and ”qù” phrases. Physical activity should be considered depending on participants’ dispositions. Thirdly, in order to cultivate learner’s authentic language senses and use “lái” and ”qù” phrases correctly, different types of “lái” and ”qù” phrases should be allocated during teaching. And learners should be taught to observe the substantive to intangible transformations of “lái” and ”qù” phrases.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1996)。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
館。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市:揚智文化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錦慧(2004)。「往」「來」「去」歷時演變綜論。台北市:里仁出版社。
王昱勻(2004)。中文趨向補語的時體及輕動詞結構(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清
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王怡權(2010)。以德語為母語之漢語學習者趨向補語的中介語分析(碩士論文)。
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教學研究所。
王泉根(2008)。王泉根論兒童文學。廣西:接力。
王建芳(2009)。語義悖論與情境語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方衛平(2005)。兒童文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
方麗娜(2009)。華人社會與文化。台北縣:正中。
朱我芯(2013)。對外華語文化教學實證研究:以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習得為導
向。台北:師範大學。
吳貞慧(2013年11月)。新竹在地化華語師資培訓課程設計與實施──以竹教大碩
班華語文教學實習課程為例,第一屆台灣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教育
大學主辦。
吳鼎(1980)。兒童文學研究。台北市:遠流。
吳明清(1995)。教育方案評鑑模式及其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第4期。
宋佳瑾(2012)。以繪本圖文為策略之學習者中心導向的華語文混成式課程設計
(碩士論文)。高雄市:文藻外語學院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宋碧雲(譯)(1986)。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原作者:愛笛絲‧赫米爾敦)。台北市:
志文出版社。
呂文華(2008)。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增訂本)。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
社。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
李燕(2012)。現代漢語趨向補語範疇研究。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
李樹英(譯)(2014)。教學機智(原作者:Max van Manen)。北京:教育科學
出版社。
李曉琪(2004)。關於建立詞彙—語法教學模式的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1,23-
29。
阮清廉(2010)。漢越趨向補語「起來」對比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中山
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何德華(2009)。華語教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縣:正中書局。
林真美(譯)(2005)。繪本之力(原作者: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台北
市:遠流。
林文韵、林景蘇、陳仁富、陳雅鈴、蔡雅薰、劉瑩(2014)。兒童華語教學導論。
新北市:正中書局。
林文寶(2011)。兒童文學論集。台北市:萬卷樓。
林俊宏、李延輝、羅云廷、賴慈雲(譯)(2007)。廖柏森(總審定)。第二語教學最
高指導原則(原作者:H. Douglas Brown)。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苑良珍、張艷華(2006)新階梯中級漢語教程。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芷綺(2009)。成人繪本閱讀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洪于婷(2012)。探討台灣大學生透過英文繪本之批判識讀(碩士論文)。台中市:
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洪雅惠(2007)。探繪本融入讀寫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讀寫能力發展之效益研究
(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姚俊卿(2011)。”哪吒鬧海”(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基礎教育論壇,4,39。
胡彥(2012)。哪吒鬧海(英漢對照)連環畫。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陸儉明(2005)。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陸萍(2007)。神話‧兒童‧詩------對神話類課文的教學思考。江蘇教育,12,
13。
徐寶惠(2011)。經典文學繪本化之文化再生產──以《城南舊事》與《遊園驚夢》
為例(碩士論文)。台東市:國立台東教育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陳品(2013)。心理空間理論與兒童華語文繪本教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期刊
24,96、109、121。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植珊(2011)。英文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童文化知識與英語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
(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學系碩士班。
郭夢函(2012)。幾米繪本在成人華語短期班的運用──以《向左走,向右走》為
討論範圍(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教學研究所。
郭根福(2012)。把握神話特點優化教學策略。雲南教育‧小學教師,1,28。
許依菡(2010)。初中級華語寫作教材設計研究----以華裔學生為對象(碩士論
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教學研究所。
許慎(撰)、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1974)。說文解字。台北市:黎明文化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1-3。新北市:正中書局。
黃文靜(2011)。繪本故事改編活動對提升國小學童英語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碩
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學系碩士班。
黃晟維(2011)。現代漢語趨向補語「起來」研究(碩士論文)。新北市:輔仁大學
跨文化研究所語言學碩士班。
黃宣範(譯)(2009)。語言學新引(原作者:Victoria Fromkin‧Robert
Rodman‧Nina Hyam)。台北市:文鶴。
黃瓊欣(2014)。神話繪本運用在華語文化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哪吒鬧海》為
例。第四屆臺北市大、新竹教大、屏東教大、臺東大學四校中國語文學系、
華語文學系研究生論文聯合發表會,臺北市大。
曾莉君(2013)。繪本運用在新移民華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碩士學位學程)。屏東
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張淑玲(2009)。《西遊記》與《哈利波特》之英雄型塑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台
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趙元任(1968)。語言問題。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趙永新(1997)。漢外語言文化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
社。
蔣為文(2005年1月)。全球化下台灣語言文化之國際佈局。全球化下台灣文化未
來發展與走向研討會,政治大學。
齊滬揚(2000)。張斌(主編)。現代漢語短語。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苑。
劉月華(1998)。趨向補語通釋。北京市: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國平(2008)。華人社會與文化-文化思想篇。台北市:新學林。
蔡美華(譯)(2008)。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原作者:Geoffrey E. Mills)台北市:學富文化。
蔡咏廷(2014)。跨文化溝通為導向之華語教學課程設計—以《封神榜》哪吒故事
為例(碩士論文)。高雄市:文藻外語學院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蔡麗珠(2012)。韓籍學習者漢語趨向補語習得偏誤分析與教學設計(碩士論文)。
中壢市:中原大學華語教學研究所。
蔡雅薰(2009)。華語文教材分級研制原理之建構。新北市:正中書局。
潘雅玲(2009)。以繪本編輯與實施外籍配偶識字教材之經驗研究(碩士論文)。花
蓮縣: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
鄧守信策畫,錢乃榮主編(2002)。現代漢語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鄭昭明(2009)。華語文的教與學理論與應用。新北市:正中書局。
鄭縈、曹逢甫(2012)。華語句法新論(下)。新北市:正中。
錢玉蓮(2006)。現代漢語詞彙講義。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薛惠月(2007)。國小學生繪本閱讀教學與英語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
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顧庭甫、潘崇基著,盧思源主編(1991)。英語短語動詞用法詞典(英漢雙解)。台
北市:書林。
盧福波(1996)。對外漢語教學實用語法。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蕭惠帆(2004)。從語法到教學論詞彙「來」、「去」的趨向和情態(碩士論文)。
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蘇慧霜(2008)。華人社會與文化-社會風俗篇。台北市:新學林。
網路資源:
舒兆民(上網時間:2013年10月5日)。華人社會與文化簡述。取自http://blog.huayuworld.org/gallery/12977/%E8%8F%AF%E4%BA%BA%E7%A4%BE%E6%9C%83%E8%88%87%E6%96%87%E5%8C%96.pdf
蘋果日報(上網時間:2015年1月5日)。《保庇》紅上CNN。取自http://ent.appledaily.com.tw/enews/article/entertainment/20110124/33135841/
美國外語教學協會(上網時間:2015年5月27日)。外語教學五大準則。取
http://www.actfl.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