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奕如
Chen, Yi-Ru
論文名稱: 學習扶助教師幸福感之研究 ─以新竹市棕櫚國小為例
The Study of Remedial Instruction Teachers’ Well-being─A Case Of Palm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ity.
指導教授: 李安明
Li, An-Min
口試委員: 林志成
Lin, Chih-Cheng
江志正
Chiang, Chih-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English)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7
中文關鍵詞: 困境與因應之道學習扶助教師學習扶助教師幸福感
外文關鍵詞: dilemma and coping strategies, remedial instruction teachers,, remedial instruction teachers' well-being .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二位曾經擔任過學習扶助教師,且工作超過十年的兩位教師為例,採質性 研究中的個案研究法作為研究方法,透過文獻探討和訪談兩位研究對象的文本,再加上 研究者的省思札記,進而形成研究議題。希望透過探討曾擔任過十年以上的學習扶助教 師,對於從事學習扶助工作幸福感的想法、幸福感形成歷程之因素以及瞭解在學習扶助 工作中幸福感形成歷程中的困境與因應之道。
    本研究經過資料整理與分析程序後,歸納結論如下:
    一、學習扶助教師透過專業助人實現自我,擁有成功經驗心流以獲得幸福感。
    二、學習扶助教師認為社會支持與人格特質為幸福感形成之因素。
    三、學習扶助教師認為心理調適與挑戰自我為困境形成後的因應之道。
    並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建議:
    一、學習扶助教師宜莫忘自己的教育初衷,運用專業助人並常常肯定自我價值。
    二、學習扶助教師宜多參與增能研習,提升自我專業成長。
    三、相關管理機關宜多關心學習扶助教師的心理感受,提供友善行政支持。
    四、組織學習扶助教師專業社群,以互相幫助與專業成長。
    五、主管機關可公開表揚學習扶助教師,給予肯定與鼓勵。


    This study takes two remedial instruction teachers who have worked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as examples. The research theory is based on case study method. The research topics are gradually developed through literature discussion and interviews with research participants, who were remedial instruction teachers, coupled with the research notes of the researchers. This research hopes to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happiness formation at work and the solutions to these challenges by discussing the thoughts of remedial instruction teachers, who have worked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about happiness and the process of happiness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after data organization and analysis procedure, show as follows:
    1. Remedial instruction teachers find self-fulfillment through professionally helping others, and gain happiness through the flow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this.
    2. Remedial instruction teachers consider social support and personality traits to be factors influencing well-being.
    3. Remedial instruction teacher think that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self-challenge are appropriate coping methods to overcome difficult situa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bove the following actions are recommended:
    1. Remedial instruction teachers should not forget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education, they should use professionalism to help others and they should affirm self-worth.
    2. Remedial instruction teachers should participate in empowerment training to enhance personal professional growth.
    3. Relevant management agenci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feelings of remedial instruction teachers and provide friendly administrative support.
    4. Remedial instruc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should be organized to enable teachers to help each other and grow professionally
    5.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can publicly praise remedial instruction teachers in order to give affirmation and encourage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議題 7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學習扶助教師工作實施現況的探討 9 第二節 幸福感之意涵 14 第三節 教師幸福感形成歷程之因素 19 第四節 教師幸福感形成歷程之困境與因應之道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場域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9 第四節 研究者角 42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4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6 第七節 資料檢證 52 第八節 研究倫理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T1 教師的故事—設定目標,自信導航 55 第二節 T2 教師的故事—點亮每一位孩子內心的那盞燈 67 第三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結論 87 第二節 建議 89 參考文獻 93 壹、中文部分 93 貳、英文部分 98 附錄 101 附錄一 研究參與邀請書 101 附錄二 知情同意書 103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04 附錄四 研究參與檢核表 105 附錄五 訪談逐字稿分析 106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姵方(2020)。臺灣中小學教師心理資本與幸福感關係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朱貴鳳、葉子明(2022)。影響國小教師工作滿意度之前置因素研究。國立金門大學學報,10(1),43-94。
    朱瑞玲、劉蓉果(2020)。臺灣民眾幸福感變動趨勢:世代、年齡及人格的影響。人口學刊,60,43-94。
    何金針(2007)。專業助人者的心理調適。諮商與輔導,263,2–9。
    余民寧、林士郁、陳柏霖、曾筱婕、謝進昌(2011)。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測驗學刊,58(1),55-85。
    余民寧、陳玉樺、陳柏霖(2018)。巔峰型教師的樣貌:圓滿幸福、知覺工作壓力、靈性幸福感及心理健康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50(1),1–30。
    余民寧、陳柏霖(2014)。幸福感教學對促進大學生正向心理的改變。教育學報,42(1),1–26。
    呂一淳(2020)。國小教師幸福感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呂佩璇(2021)。以工作壓力為中介變項探討國小特殊教育教師人格特質對幸福感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岱儒(2021)。國小教師幸福感內涵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6),132–136。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425-472 頁)。臺北市:心理。
    李弘善(譯)(2003)。搶救邊緣學生–引發被埋沒的學習動機 (原作者:BarbaraL.McCombs &James E.Pope)。臺北市:遠流。
    李明政(2001)。載於劉小菁(譯),助人工作者自助手冊–活力充沛的秘訣 (原作者:Thomas Skovholt)。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李美蘭(2007)。國小資深女性教師幸福感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真誼 、 鄧佳恩(2022)實施正向管教的學習扶助課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2),136–139。
    李崇建(2015)。心教–點燃每個孩子學習的渴望。臺北市:寶瓶文化
    李俊達、彭錦鵬(2014)。影響主觀幸福感因素之研究。「2014 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 『當前全球民主實踐的再思考:困境、挑戰與突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李嘉琪、溫景財 (2020)。金門縣中、小學教師職場友誼、職場幸福感對工作滿意度之
    影響。國立金門大學學報,8(2),27-43。
    吳清山(2012)為建構教育幸福而努力。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34,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1&edm_no=34&content_no=900
    林天佑、林淑玲、張金年、陳麗鳳、劉春榮(2003)。研究論文與報告撰寫手冊。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
    林志哲(2014)。感恩、社會支持及幸福感之研究:中介效果模式之驗證。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7(3),453-482。
    林益永、廖宜玫、廖元良、謝廷豪(2016)。工作壓力源、自我復原力與敬業貢獻對幸福感之影響:以教師為樣本。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6(2),55-80。
    林湘蓁、張美雲(2013)。臺中市公私立幼兒園教師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幼兒教保研究,10,91-110。
    林惠彥、吳珮瑀、吳婉瑜、陸 洛(2012)。快樂的員工更有生產力嗎?組織支持與工作態度之雙重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4(4),451-469。
    邱雅玲、連廷嘉、陳思帆(2019)。國中教師心流經驗及慢性疲勞症候群之調查研究。輔導季刊, 55 (4),1-14。
    邱文彬(202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11-330。
    邱奕銓、陳東韋、莊國上、許雅雯(2021)。中文版運動員心理幸福感簡化量表之驗證。大專體育學刊,23(4),373-390。
    周倩、潘璿安、薛美蓮(2020)。台灣研究人員學術倫理概念調查研究之初探:以科技部公布之學術抄襲、未適當引註及自我抄襲概念為例。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7(2),149–185。
    凃貴齡(2015)。國小特教教師幸福感之探究-以女性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范熾文、張文權(2021)。國小教師績效責任領導影響學生學業樂觀之關係─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中介變項。教育學報,49(1),73–95。
    凌翊涵(2022)。心流經驗與幸福感之關聯—以手作烘焙為例。諮商與輔導,433,25–30。
    徐淑華、葉弼雯(2010)。組織結構、人力資源管理、組織績效之研究-以苗栗地區國小
    教師為例。興國學報,11,135–148。
    教育大辭書(2000)。取自:https://terms.naer.edu.tw/search/?q=%E5%B9%B8%E7%A6%8F&field=ti&op=AND&group=&num=10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7)。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取自:
    https://priori.moe.gov.tw/index.php?mod=about/index/content/plan
    連志剛、黃建翔、蔡宗達(2020)。教師人格特質、知覺師生關係與職業倦怠感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128,44–67。
    陳芝吟(2013)。臺東縣國中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淑卿(2020)。困境與突破-新手教師實施混齡教學之經驗與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4),160-164。
    陳新福(2020)。休閒運動參與者心流經驗與幸福感關係之探討。高科大體育,3,33–46。
    陳嘉成(2013)。「施比受,更有福」—— 從正向心理學談助人與感恩對幸福感的影響。藝術欣賞,9(1),53–63。
    陳慧玲(2019)。地方館小志工的心流經驗。博物館學季刊 ,33(4),31–61。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陸洛(2007)。華人的幸福觀與幸福感。取自:http://web.ba.ntu.edu.tw/luolu/Chinese%20Well%20Being.pdf
    陸偉明(2020)。補救教學:理論與應用。新北市:心理。
    許家維(2021)。人格特質對自我效能與工作績效之研究-以南部某軍事工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縣。
    康軒文教基金會(2014,9 月 11 日)。教師幸福調查 2 成 9 不願再當老師。取自: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911003869-260405?chdtv
    郭添財(2016)。教師熱情與心理調適。師友月刊,583,8-12。
    梁玉潔(2019)。國民小學合格代理教師教甄轉正之困境與因應對策─以二位轉正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張文權、范熾文(2021)。國小教師績效責任領導影響學生學業樂觀之關係-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中介變項。教育學報,1,73-95。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温妃玲(2013)。新北市板橋區國小長期代課教師與正式教師幸福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黑幼龍(2014)。抗壓力為成功人生打基礎。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曾明騰(2020)。自然科的補救教學。載於陸偉明(主編),補救教學:理論與應用(217-233 頁)。新北市:心理。
    湯凱筑(2018)。國小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態度及行為對創意教學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郁茜(2020)探索影響國小教師幸福感之未來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黃郁茹(2020)。一樣的教室,不一樣的課堂:補救教學之班級經營。載於陸偉明(主編),補救教學:理論與應用(113-130 頁)。新北市:心理。
    黃惠萱(2016)臺中市公立國民中學教師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逢甲大學,臺中市。
    黃煥榮(2021)員工幸福感的意涵與影響因素之探討。文官制度,13(1),67-103。
    黃薏蒨、賴志峰(2015)。老師,你幸福嗎?―― 國民小學教師幸福感之個案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5,182-204。
    黃櫻美、蔡昀庭(2019)。幸福了,然後呢?從情感與認知觀點解釋幸福感與工作績效之關係。臺大管理論叢,29(3),221-254。
    葉欣哲、釋知賢(沈昭吟)(2012)。高中教師之逆境商數對工作滿足相關研究-以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為中介變項。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2),125–136。
    趙 驛、龔心怡(2021)。國中教師人格特質對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以工作壓力為中介變項。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4(2),27-55。
    劉小菁(譯)(2001)。助人工作者自助手冊–活力充沛的秘訣 (原作者:Thomas Skovholt)。 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劉育儒(2015)。臺中市國小非現職教師補救教學方案參與態度與執行成效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蔡佩珊(2020)。特殊教育教師在特教教學現場之幸福感研究。中原大學,桃園縣。
    蔡進雄(2012)。論幸福感的意涵及價值。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51,擷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7&edm_no=51&content_no=1437
    黎宥瑄(2017)。國中特教教師社會支持、專業承諾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桃園市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謝孟蓉(2012)。高績效人力資源實務、員工幸福感及員工態度與行為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高雄縣。
    簡碩傑(2021)。社會支持對在職進修者角色扮演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顏憶茹(2016)。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員工幸福感、組織承諾及工作績效之探討:以連鎖美髮業為例。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臺中市。
    蘇郁媚(2017)。臺南市國小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貳、英文部分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NY:Plenum.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310-357.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 New York, NY:Harper & Row.
    DeNeve, K. M., & Cooper, H. (1998). The happy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137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4 (2), 197–229.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1), 34–43.
    Dunn, E., Aknin, L. B., & Norton, M. I. (2008). Spending money on others promotes happiness. Science, 319, 1687-1688. 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1150952
    Keyes, C. L. M. (1998). Social well-being.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1 (2), 121–140.
    Keyes, C. L. M., & Magyar-Moe, J. L. (2003). The measurement and utility of adult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S. J. Lopez & C. R. Snyder (Ed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 handbook of models and measures (pp. 411–425).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iliavin, J. A. (2003). Doing Well by Doing Good: Benefits for the Benefactor.InC.L.Keyes&J.Haidt(eds).Flourishing:PositivePsychologyandthelifewell-lived.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Rim, Y. (1993). Values, happiness and family structure variab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5 (5), 595–598.
    Ryff, C. D. (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6), 1069–1081.
    Szreter, S., & Woolcock, M. (2004). Health by association? Social capital,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ublic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33, 650-667.
    McCrae, R. R., & Costa, P. T.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81–9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