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歆雅
論文名稱: 衝擊.效應—吳歆雅繪畫創作論述
指導教授: 黃銘祝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2
中文關鍵詞: 客體主體衝擊效應防衛機制調適
外文關鍵詞: Object, Subject, Impact, Effect, Mechanism of defense, Adjustment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衝擊.效應—吳歆雅創作論述》是筆者在2008-2009年間所進行的創作研究。以半具象之心靈意象運用複合媒材的平面繪畫做為創作的形式,內容主要探討筆者生命中,心理與環境人際互動之下,與藝術創作的關係。即是深入探討自己人生各階段心靈中的情緒感受,及實踐於創作的交互作用。

    本創作是以文獻探究法、創作分析法作為研究的探討依規,目的主要闡釋透過自我心靈的解析,抒發自我意志,紀錄、探索內心世界的藝術經驗。透過創作印證心理學理論的分析,反思自我的生命體認與運思,並發掘創作思維為一藝術心理與療癒的體驗。

    本創作的理念 在 於更接近自我內心層面的直觀表現,畫面結構的組成,強調傳達主觀與客觀的意念對比、情感和想像,並運用半具象的形式、堆疊的筆觸與構圖等不拘於一種形式的表現,並細分為三個創作系列----憶記錄系列、失衡的心境系列、走出心靈的幽谷系列;統整出心境世界裡的多元情緒思考,來達到心靈圖像之傳遞目的。


    “The Effect of Impacts--Descriptions of Hsin Ya Wu's Paintings” is a study of my own works, which express semi-realistic image by multi-media painting, during 2008-2009. The study mainly deals with how my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activities relate to art creations. And the further study is abo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rt practices and the emotional perception in different ages of my life.

    Based on studying documents and analyzing works, the study is to express, record and explore my inner thoughts through self- examination. By using psychological analysis theoretically, I examine my life experiences and the concept of these works. In addition to that, I want to prove that my creating process is a way of art-therap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the concept of my works is more like a direct expression of my inner worl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wo aspects, lik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emotional and imaginary, composes my works. Expressed by semi-realistic images, accumulated strokes and multi-media, my work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ries: The Memories, Out of My Mind, and Out of the Blues. These series indicate the variety of thinking and give graphic descriptions of my mind.

    Keywords:Object , Subject , Impact , Effect , Mechanism of defense , Adjustmen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創作研究方法 3 一、文獻研究法 3 二、創作省思研究法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步驟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創作學理基礎 7 第一節 揭探心理 7 一、探索心靈的奧秘 7 二、揭開內心的面紗 9 第二節 解讀心象 11 一、象徵與意象的闡述 11 二、轉譯心靈的話語 12 三、探測心靈深處最隱蔽的內容 13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分析 15 第一節 創作理念 15 一、心靈運作歷程之創作詮釋 15 二、透過創作抒發失序心境 16 三、以創作省思心靈深處對生命的理想 17 第二節 形式分析 19 一、情境的象徵之於創作 19 二、以創作傳達內在世界的精神性 20 三、空間與媒材的組合 21 第四章 作品詮釋 25 第一節 憶記錄系列 25 第二節 失衡的心境系列 28 第三節 走出心靈深處的幽谷 31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33 第一節 結論 33 第二節 未來展望 34 參考文獻 35 作品圖錄 36

    參考文獻
    王秀雄著,(1991)。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形心理。台北市:北市美術館
    朱侃如譯,Murray Stein著,(1999)。榮格心靈地圖 台北縣:立緒文化
    李素卿譯,Richard S.Lazarus/BerniceN.Lazarus著(2001)。理性與感性---了解我們的情緒台北市:五南
    吳瑪悧譯,康丁斯基著,(1985)。點線面。台北市:藝術家
    李長俊譯,安海姆著,(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獅
    林逸鑫,(2008)。圖解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 台北市:易博士文化
    陸雅青譯,Marcia L. Rosal著(1997)。兒童藝術治療 台北市:五南
    陸雅青著(2005)。藝術治療 台北市:心理
    陳秋瑾著,(1995)。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台北市:藝風堂
    傅嘉琿譯,Eddie Wolfram著(1992)拼貼藝術之歷史 台北市:遠流
    游恆山譯,K.T.Strongman著(2002)。情緒心理學---情緒理論的透視 台北市:五南
    游恆山譯,Patricia A.Resick著(2003)。壓力與創傷 台北市:五南
    劉昌元著,(1994)。西方美學導論 台北市:聯經
    劉豐榮,(1997)。幼兒藝術表現模式之理論建構與其教育意涵之研究 台北市:文景
    蕭雲菁譯,長尾剛著,(2007)。圖解榮格心理學 台北市:易博士文化
    龔卓軍譯,Carl G. Jung主編,(1999)。人及其象徵 台北縣:立緒文化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