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佳玲 Chia-Ling Tsai |
---|---|
論文名稱: |
歷史、傷痕、二二八──李喬後殖民歷史小說《埋冤一九四七埋冤》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建忠
Jian-Chong Che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1 |
中文關鍵詞: | 李喬 、埋冤一九四七埋冤 、二二八 、後殖民歷史小說 、屠殺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埋冤一九四七埋冤》乃是李喬於戒嚴時期開始進行史料搜尋與調查,歷經十年的史料累積,於一九八九年起稿,一九九○年三月六日於首都早報連載至八月廿八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改至台灣時報副刊連載,歷時三年半的時間完成寫作,接著在一九九五年十月自費印行、自行銷售。小說分為上下兩冊,故事從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七日的查緝私煙開始發展,敘述終戰之後國民黨統治政權來到台灣不久發生了二二八事件,李喬追尋事件發生之原因,藉此呈現中國與台灣在政治、社會、文化、族群心理的差異,反映二二八事件遺留在台灣人心理的受創經驗與族群創傷後遺症,並且以「還原歷史」真相之雄心挑戰官方對二二八事件隱而不談的歷史論述。
因此,本論文將就以下部份進行討論:
一、第二章首先就台灣歷史小說分為傳統歷史小說、反共歷史小說、後殖民歷史小說和新歷史小說四大類。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定位於後殖民歷史小說該類,並且說明台灣後殖民歷史小說發展的概況與《埋冤一九四七埋冤》的關連。
二、第三章乃針對《埋冤一九四七埋冤》的主題進行分析。《埋冤一九四七埋冤》該部小說描述相當多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及事件之後,台灣政治、社會、文化、族群心理的轉變,本論文將針對台灣人認同政治的問題、台灣與中國的文化差異和創傷經驗的自我救贖三個子題進行分析。
三、第四章乃針對《埋冤一九四七埋冤》的美學進行分析。討論李喬小說採用多語風格再現後殖民的語境之用意,及刻意運用照相寫實之手法還原二二八事件的時空環境之特殊目的和大量使用意識流手法所呈現出的小說面貌與意義。
四、第五章乃針對《埋冤一九四七埋冤》的人物分析。該部小說所出現的人物相當多,此章將討論台灣人林志天、葉貞子在二二八的現實處境所面對的問題,並且分析作者透過創作虛構人物浦實所要寄寓的期待與意義,最後討論該部小說以寫實手法描繪屠殺者的形象。
李喬將《寒夜三部曲》視為自己最好的小說作品,《埋冤一九四七埋冤》雖然在美學技巧上不如《寒夜三部曲》,但是李喬這部二二八歷史小說,不但延續也消解了《寒夜三部曲》的孤兒意識主題,並承載作家本身對歷史的使命、挑戰官方歷史論述的勇氣和透過小說作品傳達創國的期待,在《埋冤一九四七埋冤》中更是達到了極致。本論文企圖透過上述主題的分析,討論《埋冤一九四七埋冤》所探究的二二八歷史意義與作家的創作意識,為台灣二二八研究略盡棉薄之力。
參考書目
• 【李喬文本】
• 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基隆:海洋台灣,2003三版。
• 李喬,《寒夜三部曲》,台北:遠景,1981。
• 李喬,《結義西來庵:噍吧哖事件》,台南:南縣文化,1990。
• 李喬,《台灣•我的母親》,台北:草根,1995。
• 李喬,《台灣人的醜陋面》,台北:前衛:1991。
• 【專書】
• 陳永興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等,台北:自立晚報,1992。
•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1997。
•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1986。
•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1996。
•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1998。
• 王德威,《台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2005。
• 王建生、陳婉真、陳勇泉,《一九四七台灣二二八革命》,台北:前衛,1980。
•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96.10。
• 古偉瀛、王晴佳,《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台北:巨流,2000。
•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遠景,1993。
• 吳秀明,《文學中的歷史世界--歷史文學論》,吉林:吉林教育,1994.3。
• 李程驊,《傳統向現代的嬗變──中國現代歷史小說與中外文化》,南寧:廣西教育,1996.10。
•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台北:玉山社,1998。
• 宋國誠,《後殖民文學:從邊緣到中心》,台北:擎松,2004。
• 佘碧平,《現代性的意義與局限》,上海:上海三聯,2000.5。
• 林雙不,《二二八台灣小說選》,台北:自立晚報,1989。
•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1996.7。
• 林毅夫,《台灣人「受虐性格」的心理分析─從二二八事件的受難經驗談起》,台北:前衛,2004。
• 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台北:聯合文學,1990。
• 金岱主編,《世紀之交:長篇小說與文化解讀》,廣東:廣東人民,2002.4。
• 洪明燦,《「熱望」到「絕望」/光復•二二八》,台北:遠流,1997。
• 段啟明、張平仁,《歷史小說簡史》,山西:山西人民,2005.6。
• 姚嘉文,《台灣七色記》,台北:自立晚報,1987。
• 胡芝瑩,《霍爾》,台北:生智,2001。
• 馬振方,《在歷史與虛構之間》,北京:北京大學,2006。
• 張大春,《撒謊的信徒》,台北:聯合文學,1996。
• 張京媛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3.1。
•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
• 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8。
• 張炎憲編,《王添灯紀念輯》,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5。
• 張進,《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5。
• 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
• 許俊雅,《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台北:玉山社,2003.9。
• 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2005。
• 陳新,《西方歷史敘述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7。
• 陳新,《當代西方歷史哲學讀本:1967-2002》,上海:復旦大學,2004.10。
• 陳啟能,《二戰後歐美史學的新發展》,濟南:山東大學,2005。
• 陳萬益,《于無聲處聽驚雷》,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5。
•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
•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2。
• 陳婉真,《1947台灣二二八革命》,台北:草根,1990。
• 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1998.10。
•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台北:麥田,2002。
• 莫言,《紅高梁家族》,濟南:山東文藝,2002。
•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
• 黃秋芳,《鍾肇政的台灣塑像》,台北:時報,2000。
• 黃煜文,《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90。
• 黃重添,《台灣長篇小說論》,台北:稻禾,1992.8。
•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台北:正中,2000。
• 楊碧川,《二•二八探索》,台北:克寧,1995。
•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的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
• 路文彬,《歷史想像的現實訴求:中國當代小說歷史觀的承傳與變革》,南昌:百花洲文藝,2003.7。
•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3。
• 鄧孔昭,《二二八事件資料集》,台北:稻鄉,1991。
• 錢鴻鈞,《戰後台灣文學之窗──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台北:文英堂,2002.11。
• 盧翁美珍,《神秘鱒魚的返鄉夢:李喬《寒夜三部曲》人物透析》,台北:萬卷樓,2006。
•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1999。
• 鍾肇政,《怒濤》,台北:草根,1997。
• 鍾志清,《當代以色列作家研究》,北京:人民文學,2006。
• 韓震、孟鳴歧,《歷史、理解、意義──歷史詮釋學》,上海:譯文,2002.3。
【外文翻譯專書】
• Albert Camus著/孟祥森譯,《瘟疫》,台北:桂冠,1995。
• Anthony Giddens著/胡宗澤、趙力濤譯,《民族─國家與暴力》,台北:左岸,2002。
• Bauman著/楊渝東、史建華譯,《現代性與大屠殺》,南京:譯林,2002。
• 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板橋:駱駝,1998.6。
• 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遼寧:遼寧教育,1998.11。
• Hayden White著/陳永國等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6。
• Jacques Derrida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台北:麥田,2004。
• John Pultz著/李文吉譯,《攝影與人體》,台北:遠流,2005。
• 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2006。
• Ramon H. Myers、魏萼合著/羅珞珈譯,《悲劇性的開端:台灣二二八事變》,台北:時報,1993。
• Russell Ferguson、William Olander、Marcia Tucker、Karen Fiss著/吳介禎譯,《藝術論述:後現代藝術與文化的對話》,台北:遠流,1999。
• Shoshana Felman、Dorilaub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台北:麥田,1997。
• Susan Sontag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台北:麥田,2004。
• 若林正丈/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1994。
• 橫地剛著/陸平舟譯,《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畫上的人》,台北:人間,2002。
【單篇論文、文字論述】
• 三木直大/陳玫君譯,<試論《孤燈》─李喬小說的歷史敘述與文學虛構>,台灣大河小說家作品學術研討會,台南:台灣文學館,2006。
• 王靜芝,<談歷史寫說的寫作>,《自由談》32:7,1981.07。
• 王德威,<一種逝去的文學?──反共小說新論>,《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界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10。
• 申惠豐,<歷史、母土、救贖: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的歷史建構及其意義>,《島語:台灣文化評論》5,高雄:春暉,2005.6。
• 申惠豐,<說故事──論《浪淘沙》的敘事型態及其意義>,台灣大河小說家作品學術研討會,台南:台灣文學館,2006。
• 朱雙一,<從文學看戰後初期台灣社會矛盾和人民革命鬥爭──“50年代白色恐怖史”和二二八小說之比較>,《台灣研究集刊》,福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1996。
• 朱西甯,<論反共文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9,1977.6.16。
• 李喬,<歷史素材的運用>,《小說入門》,台北:大安,1996.2。
• 李喬,<文學與歷史的兩難>,《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1992。
• 李喬、周婉窈、三木直大,<《寒夜》の背景>,《植民地文化研究》5,東京:植民地文化研究會,2006.7.10。
• 李欣倫,<真實與虛構之間:史傳傳統與歷史小說座談會>,《中國時報》「人間」23版,2001.4.28-29。
• 李鑑慧,<知者無罪:海登懷特的歷史哲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2003.12。
• 李奕明,<歷史再現與人民記憶>,《電影藝術》,北京:中國電影協會,1996。
• 李永熾,<台灣古拉格的囚禁與脫出>,《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基隆:海洋台灣,1995。
• 宋澤萊,<忍向屍山血海求教訓──試介鍾逸人、李喬的二二八長篇小說>,《台灣新文學》11,1998.12。
• 宋澤萊,<台灣文學的《奧德賽詩篇(Odyssey)》──試介東方白的悲情小說《浪淘沙》>,《台灣新文學》1997.7。
• 宋飛焱,<美國“大屠殺後意識”小說散論>,《北方論叢》,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外語系,2003。
• 松尾直太,<略論《埋冤一九四七埋冤》裡的漢音日語及其日語對照>,《台灣文藝》154,台北:台灣文藝,1996.4。
• 邱永漢,《濁水溪:邱永漢小說選》,台北:允晨,1995。
• 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9.1。
• 邱貴芬,<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份/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75期,台北:中外文學社,1995。
• 林慶新,<從後現代歷史小說的指涉問題看有關歐美文論>,《歐美文學論叢》(第三輯),申丹、秦海鷹主編,北京:人民文學,2003.6。
• 林淑丹,<傳奇不傳奇?:論森鷗外的歷史文學>,《中外文學》410,台北:中外文學社,2005.10。
• 林燿德,<八○年代台灣政治小說>,龔鵬程編,《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1995。
• 周蕾,<現代性和敘事──女性的細節描述>,《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1995。
• 周蕾,<技巧、美學時空、女性作家──從張愛玲<封鎖>談起>,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1999。
• 紀心怡,<小說?歷史?還是小說>──《埋冤•一九四七•埋冤》的定調,《文學台灣》60,高雄,春暉,2006.11。
• 柏右銘(Yomi Braester),<台灣認同與記憶的危機─蔣後的迷態敘述>,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
• 洪英雪,<論二二八小說的對話性>,《2004第二屆苗栗文學:燿日明月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4.7.29-30。
• 洪英雪,<一個歷史,各自解讀──二二八小說及其相關作品選集的多元論述>,《台灣文學研究學報》,台南:台灣文學館,2006.10。
• 洪郵生,<誰是屠殺猶太人的真正元兇──西方大屠殺研究述論>,《南京大學學報》,南京:南京大學,1997。
• 范佳儀,<70年代台灣美術中「照相寫實」風格之發展──兼論其對鄉土寫實美術之影響>,《台灣人文》9,台北:台灣師大,2004。
• 施正峰,<鍾肇政的認同觀──以《濁流三部曲》為分析主軸>,《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2000.8。
• 徐崇亮,<論美國猶太“大屠殺後意識”小說>,《當代外國文學》,江西:南昌大學,1996。
• 馬文通,<馬丁•海德格爾,納粹主義和猶太屠殺>,《讀書》,北京:三聯書店,1997。
• 凌力,<如何寫出真正的歷史小說>,《歷史月刊》120,1998.01。
• 秦露,《文學形式與歷史救贖:論本雅明《德國哀悼劇起源》》,北京:華夏,2005。
• 高陽,<我寫歷史小說的心路歷程>,《浙江月刊》279,1992.07。
• 許俊雅,<憤怒的波濤巨浪──鍾肇政的《怒濤》>,《島嶼容顏--台灣文學評論集》,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0.12。
• 許素蘭,<台灣,我的母親──李喬《寒夜三部曲》裡孤兒意識的消解與故鄉意象的浮現>,《台灣大河小說家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灣文學館,2006。
• 許嘉雯,<論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敘事的社會功能>,《語文學報》13,新竹:新竹教育大學,2006.12。
• 張國慶,<殖民主義、異化與自我──吳濁流小說的歷史觀>,《邊緣辯證:電影、文學與文化評論》,台北:書林,1998.10。
• 張隆溪,<歷史與虛構:文學視野的洞見與限制>,「文本的世界:敘事如何形成歷史」國際研討會論文,台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系,2004.10.9-10。
• 張群,<永遠無法彌補的歷史傷痕──美國猶太文學中的大屠殺小說芻論>,《東華大學學報》,上海:東華大學外語學院,2002。
• 陳芳明,<戰後大河小說的起源──以吳濁流的自傳性作品為中心>,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12。
•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聯合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9~2003。
• 陳芳明,<當後殖民遇到後現代──誤讀張大春《撒謊的信徒》>,《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2001。
• 陳芳明,<後戒嚴時期的後殖民文學──台灣作家的歷史記憶之再現(1987-1997)>,《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4。
• 陳芳明,<大河與細流>,《自由時報》39版,2002.11.9。
• 陳建忠,<後戒嚴時期的後殖民書寫:論鍾肇政《怒濤》中的「二二八」歷史建構>,陳萬益主編,《大河之歌:鍾肇政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3.12。
• 陳建忠,<歷史敘事與想像(不)共同體:論兩岸「新歷史小說」的敘事策略與批判話語>,《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新竹:清華大學,2007。
• 陳麗芬,<為伊消得人憔悴──尋找台灣>,《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台北:書林,2000.5。
• 郭貴春,<“解釋轉向”的意義>,《科學技術與辯證》,山西:山西大學哲學系,1994。
• 黃秋芳,<巨濤掀浪掩重城──解讀鍾肇政的《怒濤》>,《台灣客家人新論》,台北:台原,1993.12。
• 彭小妍,<解嚴與文學中的歷史重建>,《解嚴以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師大國文學系編,台北:萬卷樓,2000.9。
• 彭瑞金,<傳燈者──鍾肇政>,《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壹》),台北:九歌,1989.5。
• 彭瑞金,<歷史文學的掙扎與蛻變─拒絕在虛構、真實之間擺盪的《埋冤一九四七埋冤》>,《驅除迷霧 找回祖靈─台灣文學論文集》,高雄:春暉,2000.5。
• 彭瑞金,<「浪淘沙」掠影>,《文訊》25,台北:文訊。
• 彭瑞金,<追尋、迷惘與再生:戰後的吳濁流到鍾肇政>,《台灣文藝》83,台北:台灣文藝,1983.7。
• 彭瑞金,<大地的悲愴樂章──李喬的「寒夜三部曲」>,《文訊》6,1983.12。
• 曾麗玲,<「1947高砂百合」、「尤里西斯」與歷史小說的辯證>,《中國現代文學理論》9,台北:中國語文學會,1998.03。
• 傅素春,<台灣大河小說的時空結構與歷史敘事:以鍾肇政「高山組曲」為主要討論對象>,「文本的世界:敘事如何形成歷史」國際研討會論文,台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系,2004.10.9-10。
• 楊照,<歷史大河中的悲情──論台灣的「大河小說」>,《文學、社會與歷史 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10。
• 葉石濤,<鍾肇政和他的《沈淪》>,《葉石濤作家論集》,高雄:三信,1973.3。
• 葉石濤,<接續「祖國」臍帶後所目睹的怪現狀──台灣人的譴責小說《怒濤》>,《展望台灣文學》,台北:九歌,1994.8。
• 葉石濤等,<台灣文學的里程碑--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對談記錄>,《台灣文藝》75,台北:台灣文藝社,1982.2。
• 葉石濤,<大河小說的種耔「李喬著<告密者>」>,《聯合文學》13,台北:聯合文學,1985.11。
•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多種族課題>,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
• 齊邦媛,<人性尊嚴與天地不仁──李喬《寒夜三部曲》>,《千年之淚》,台北:爾雅,1990.7。
• 齊邦媛,<李喬《寒夜三部曲》中難忘的人物>,《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1998。
• 鄭克魯,<第三章 長河小說>,《現代法國小說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1998.12。
• 鄭恆雄,<二十世紀末的台灣歷史小說掃瞄>,《聯合文學》,台北:聯經,1991.7。
• 鄭恆雄,<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神話的建構與解構>(下),《聯合文學》,台北:聯經,1992.2。
• 潘光,<試論納粹大屠殺及其對猶太民族和文明的影響>,《世界歷史》,上海:上海社科院,2000。
• 歐宗智,<本土小說裡的族群情結──以《怒濤》、《埋冤一九四七埋冤》、《浪淘沙》為例>,《走出歷史的悲情──台灣小說評論集》,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12。
• 歐宗智,<《浪淘沙》主要人物結構及其身份認同>,台灣大河小說家作品學術研討會,台南:台灣文學館,2006。
• 歐宗智,<什麼是好小說?──讀陳麗芬<為伊消得人憔悴─尋找台灣>有感>,《台灣文學評論》7卷2期,麻豆:真理大學,2007。
• 劉昌元,<第六章 論歷史小說>,《盧卡奇及其文哲思想》,台北:聯經,1991.12。
• 盧建榮,<鍾肇政《怒濤》中的大屠殺與記憶政治>,《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台北:麥田,2003.8。
• 簡素琤,<愛爾蘭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與李喬《寒夜三部曲》□女性形象在建國神話的寓義>,《明倫學報》1,1996.12。
• 賴松輝,<歷史事實?小說虛構?──論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的歷史修辭>,《華醫社會人文學報》11,2005.6。
• 藍建春,<在台灣土地上書寫台灣人歷史──論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的典律化過成>,台灣大河小說家作品學術研討會,台南:台灣文學館,2006。
• 羅秀菊,<大河小說在台灣的發展--兼談李喬的《寒夜三部曲》>,《台灣文藝》163/194合刊,台北:台灣文藝,1998.8。
• 龔鵬程,<歷史小說的歷史與身份(上)>,《歷史月刊》119,台北:歷史月刊,1997.12。
• 龔鵬程,<歷史小說的歷史與身份(下)>,《歷史月刊》120,台北:歷史月刊,1998.01。
【學位論文】
• 王淑雯,《大河小說與族群認同:以《台灣人三部曲》、《寒夜三部曲》、《浪淘沙》為焦點的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 王慧芬,《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7。
• 申惠豐,《台灣歷史小說中的土地映像:土地意識的回歸、認同與實踐》,台中: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6。
• 邱麗敏,《二二八文學研究--戰前出生之台籍作家對「二二八」的書寫初探》,新竹:新竹師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6。
• 林美華,《鍾肇政大河小說的殖民經驗》,台南: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4。
• 陳明成,《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2。
• 張謙繼,《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
• 黃靖雅,《鍾肇政小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11。
• 劉純杏,《李喬長篇小說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
• 賴松輝,《李喬《寒夜三部曲》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