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媄婛 CHENG MEI CHIN |
---|---|
論文名稱: |
從1962-2001年美勞教科書探討國小美勞教育演進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Art Edu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via Art Textbooks from 1962 to 2001 |
指導教授: | 曾啟雄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2 |
中文關鍵詞: | 美勞教科書 、美勞教育 、課程標準 |
外文關鍵詞: | art textbook,,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教科書是學生在學校中的重要學習材料,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更是傳遞人類文化的精華,形塑社會價值的媒介,實現國家教育目標的途徑。所以本研究以民國五十一年、民國五十七年、民國六十四年、民國八十二年四個課程標準所編輯之美勞教科書為研究對象,探討1962-2001年國小美勞教科書編輯選材與當時社會背景、教育理論、思潮之關係,並分析各時期課程標準演變下,美勞教科書編輯、選材在來源和內涵上的變化、差異,從而了解美勞教科書內涵的歷史演變,明瞭台灣美勞教育之演進。
本研究共分八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對象、範圍與限制,架構與流程。第二章文獻探討,從美勞教育的時代變革,教育理論、思潮演變,社會文化發展,美勞課程標準修定與教科書編輯等四個方向,了解美勞教育的歷史及影響美勞教科書編輯的相關因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則分別分析、探討四個課程標準及依此課程標準所編輯之美勞教科書,並歸納每一時期的教科書內涵和編輯特色。第七章是探討美勞教科書色彩詞與欣賞教材的演進與變化,這是從前面四章分析不同時期的教科書後,研究者發現色彩與欣賞在教科書中有較大之變化,因此提出此兩個主題作比較、歸納。第八章結論與建議,本章提出四個課程標準美勞教科書編輯內涵、特色之摘要,並比較其之間的異同,再做綜結,以歸納出國小美勞教育之演進。
茲將所得之結論簡述於后:
一、國小美勞教科書編輯選材是受到當時教育思潮的影響。
二、國小美勞教科書編輯選材是受到當時政治、社會的影響。
三、課程標準如果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動來修訂,教育思潮及社會背景仍會主導教科書的編輯方向。
四、四個課程標準美勞教科書的特色
(一)五十一年課程標準美術教科書編輯是受早期傳統教育思潮、技術主義、實用主義教育思潮、理念所影響的。
(二)五十七年課程標準美術教科書和六十四年課程標準部編本美勞教科書,強調造形主義之發展,以媒材、技法啟發學生之創造力。此時期的美勞教科書編輯是受兒童本位、創造主義教育、造形教育、實用主義所影響的。
(三)六十四年課程標準審定本美勞教科書及八十二年課程標準美勞教科書編輯受到學科本位藝術思潮的影響。重視美勞的表現及認知,欣賞的單元提升至佔有總單元的四分之一,且已擴展至鑑賞的層面。多元文化、多元的藝術形式、生活實踐、人文的意涵等都是美勞課程的新課題。
五、不同課程標準及不同出版商的美勞教科書裡,基本色彩名稱並不一致,在三原色、光譜、色相環等色彩的指導上常有不同的說明。
六、由美勞教科書之編輯,可發現近四十年來,美勞教育從五十一年課程標準演進到八十二年課程標準,藝術已發展至綜合媒材、多媒體、數位的表現;藝術的形式、藝術的創作呈現多元化的面向,因此,九年一貫新課程將音樂、美勞、表演藝術合為藝術與人文領域了。
Abstract
Textbooks are the essential learning materials for students in school, the teaching basis for teachers. They hand on the essence of human culture, and they are also the media of forming social value, the passage of realizing the goal of the nation’ education. The study’s objects are aimed at the compiled art textbooks from the four different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the year of 1962, 1968, 1975 and 1993 respectively.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il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for the art textbooks and social background, educational theory and thought during the years from 1962 to 2001. It also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ange, variation for art textbooks through the viewpoints of source and meaning of compilation, choosing materials for art textbooks. And then understand the art textbooks’ changing process and the evolution of Taiwan art education.
The study is constituted of eight chapters. It narrates the motivation, purpose, objects, scope and restriction in the first chapter-introduction; The second chapter-exploration of documents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 its relative factors effecting the compilation of art textbooks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the time changed of art education;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though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ulture; the revision of art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compilation of art textbooks. It respectively analyzes and explores four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its compiled art textbooks derived from them, and in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textbooks in four different periods,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of the textbook compilation in the third, fourth, fifth and sixth chapter. The seventh chapter-terms of colors in the textbooks and the change, evolu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bout appreciation.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art textbooks in each different period from the former four chapters, the author discovers that there are enormous variation about colors and connoisseurship in these textbooks, so issue two major subjects to make comparison and induction. The eighth chapter-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issues the connotation of compilation, abstract of each character about the four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art textbooks, distinguishes the differences, similarities among the art textbooks in the four periods .And finally induces the evolution of the elementary art education.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ing:
1. The option and compilation of learning materials in elementary art textbooks are impacted by educational trend of thoughts at that time.
2. The option and compilation of learning materials in elementary art textbooks are impacted by political and social trend of thoughts at that time.
3. If curriculum standards had not been revised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the times, the educational trend of thoughts and social background have leaded the direction of art textbooks compilation.
4. The characters of art textbooks in four specified times.
A. The compila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art textbooks in 1962 is dramatically influenced by the trend of traditionally educational thoughts in early periods, technological orientation, trend of pragmatically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concept.
B. Art textbooks based on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in 1968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art textbooks compil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1975 are emphasiz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Gestaltung education and inspiring the students’ creativity by materials and skills. The compilation of art textbooks in this period are influenced by the education of creative orientation, Gestaltung education and pragmatism.
C. The compilation of examined art textbooks according to curriculum standard in 1975 and 1993 is influenced by the trend of art of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They emphasize on the display and cognition of art. The unit of appreciation shares approximately one quarter to the total units and has developed to the domain of connoisseurship. Multi-cultures, multi-artistic forms, merging art into life and valuing humanistic connotation are the new subject for art program.
5. The terms of fundamental colors are not consistent in art textbooks, for example, the three fundamental colors, spectrum and colors wheel can be found with different terms in different version of art textbooks.
6. From the view of the compilation of art textbooks in the recent four decades, the art education has developed from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style of curriculum standard in 1962 to complex materials, multi-media and digital display of curriculum standard textbooks in 199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稚芳(1992)。我國中小學教科用書審查制度之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岀版。
王秀雄(1986)。我國美術教育應有之內容與方向-兼談世界美術教育之趨勢。國教輔導,第十五卷第七期,3-6。
王秀雄(1986)。美術教育的功能探討。教育資料集刊,11集,1-11。
王秀雄(1987)。美感教育。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秀雄(1990)。美術與教育。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麗姿(1991)。 我國小學美勞課程標準內涵演變之初探。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司琦(1981)。中國國民教育發展史。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司琦(1996)。小學教科書審查的三個時期:從教科書的審查演進談開放後的審查問題。台灣教育,543期,19-26。
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小組(1984)。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小組(1998)。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補述篇。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何政廣(2001)。歐美現代美術。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何清吟(1977)。美勞科課程修訂重點及新舊內容的比較。國教月刊,24卷6期 ,43-50。
何清欽(1980)。光復初期之台灣教育。高雄:復文書局。
吳木子(1998)。台灣藝術教育發展史。台北市:寰宇出版社。
吳佳蓉(2001)。A出版社國小一年級美勞教科書結構的分析。藝術教育研究2,67-117。
吳佳蓉(2001)。美術教科書課程結構理論。美育,125期,80-88。
吳國淳(1997)。戰後五十年來台灣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莉蓉(2005)。台中市國小藝術與人文教師對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之使用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隆榮(1986)。近三十年來我國國民小學美術教育發展與現況。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第十一輯。576-606。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呂燕卿(1989)。當今國小美勞教學之新趨勢。國教世紀25卷2期,18-22。
呂燕卿(1992)。如何實施鑑賞教學。迎向二十一世紀的兒童美術教育學術研討會第四次座談引言。新竹:新竹師範學院。
呂燕卿(1994)。台灣區國小審美教學時代的來臨。1994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及B。217-269。台北:國立台北師院學院。
呂燕卿(1994)。國小美勞課程標準修訂與審美領域教學之研究。新竹:妏晟股份有限公司。
呂燕卿(1994)。新修訂之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的特色。 教師天地,71期,16-19。
李賢輝、張恬君(2002)。科技與藝術教育。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287-321。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周伶紋(2002)。台灣光復以來國小視覺藝術教育發展及思潮演變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曼麗(1994)。初探二十一世紀台灣視覺藝術教育新趨勢-兼介北新國小課程開發事例 。1994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1-153。
林曼麗(1995)。解構視覺藝術教育知識體-探討台灣視覺藝術教育之整體性。美育,62期,38-47。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初版)。台北市:雄獅圖師股份有限公司。
林清江(1987)。教育的未來導向。台北:台灣書店。
林雪卿(1994)。台灣地區國民小學版畫教育之教學實況調查與時代意義。1994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7-268。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林盤聳(1984)。創造性美術教育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鶴貞(2003)。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研究-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之應用。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兆偉(1992)。美感教育的哲理與實踐。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紀錄。127-155。台北:教育部。
施靜菲、侍建宇(1996)。國民小學藝術教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倪再沁(1994)。西方美術.台灣製造-台灣現代美術的批判。台灣美術中得台灣意識-前九0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37-87。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倪再沁(1995)。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雄獅美術公司
袁汝儀(1994)。 由戰後台灣的五種視覺藝術教育趨勢探討視覺藝術教師自主性之重要性與培養。 美育,54期,39-52。
袁汝儀、蘇振明(1995)。台灣藝術教育的根本問題。藝術教育的根源省思學術研討會專輯。71-97。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高小曼(1991)。民俗藝術教學。國民小學美勞教學之原理與實務。185-204。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崔寅泌(1991)。中華民國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之決策過程分析。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為出版碩士論文。
張心龍(1997)。巴洛克之旅。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伊蒂(2003)。教科書中色彩辭之調查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
張全成(1996)。淺談國小美勞教科書的編選原則。國教世紀,173期,4-6。
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發展趨勢研究.。研習資訊,15卷6期,9-29。
張俊傑(1986)。我國美術教育政策發展之探討與展望。教育資料集刊,11集,27-66。
教育部修正頒布(1942)。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修正頒布(1948)。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修正頒布(1952)。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台北:台灣書局。
教育部修正頒布(1962)。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修正頒布(1968)。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修正頒布(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修正頒布(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57)。第三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89-190
郭禎祥(1992)。我國國民小學美勞教育現況及發展趨勢。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座談會。
郭禎祥(1999)。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106期,1-9。
陳文美(2003)。國小高年級以審美活動為中心的視覺藝術教學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玟(2004)教科書市場的多元化假象-以我國國中國文教科書為例。雲林: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耀(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體育科教科書使用現況與教師意見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台北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貞臻(1999)。我國小學國與科課程標準之演變及其內涵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平(1989)。學科本位藝術教育:發展、概念、課程、方法、批評及應用。國教天地,84期,10-14。
陳朝平(2000)。台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0-213。台北市: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初版)。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陸蓉芝(1995)。多元文化主義風潮對藝術的影響。藝術教育的根源省思學術研討會專輯。9-23。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彭懷恩(1990)。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頁205-210
曾啟雄(1999)。色彩的科學與文化。台北:思想生活屋國際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曾啟雄(2003)。色彩的科學與文化。台北:耶魯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曾啟雄(2003)。台灣美術教科書的色彩學內容安排之省思。美育,136期,12-19。
曾啟雄、林雪雰(2004)。從漢字歷代字書探析色彩單字的演變。科技學刊,第十三卷人文社會類第二期,101-119。
曾啟雄、趙家芬(1997)。國小國語教科書之色彩辭研究。科技學報。雲林:雲林科技大學。
曾瀞瑩(2000)。國民小學低中年級社會科新課程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壬來(1990)。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初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壬來(1993)。創造理論在兒童美術教學上的運用。國立師範大學編。八十一學年度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究紀錄。高雄:國立師範大學。
黃壬來(1994)。鄉土美勞創作之教學理念與應用。屏東師院編。美勞科鄉土教材與教學學術研討會專輯。1-25。屏東:屏東師範學院。
黃壬來(1996)。美勞教育的理論基礎與啟示。陳錫祿主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1-18。 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黃壬來(1998)。美勞課程標準評議。屏東師院編。1998年視覺藝術與美勞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1-338。屏東:屏東師範學院。
黃冬富(2002)。藝術教育史概論。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11-64。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5)。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書局。
黃振球(1989)。學校如何遴選教科書。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黃意婷(2000)。國小音樂教科書歌曲選材之分析,1962-1999。花蓮: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憲峻(1993)。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台灣之中國化教育,1945-1949-以出等教育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經華(2001)。雕琢-從課程統整到統整課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
熊先舉(1986)。亞洲國家小學課程教材及教法。台北:教育部國教司。
趙麗雲(1992)。八十年來我國國中小學教科書之演進。台北:國立編譯館。
劉振源(1996)。兒童畫教材教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振源(1996)。從課程標準的演變看台灣國小美術教育。陳錫祿主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19-27。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劉真(1970)。論當前我國教育上幾個重要問題。復刊東方雜誌,卷三一0期,23-27。
劉豐榮(1986)。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
劉豐榮(1997)幼兒藝術表現模式之理論建構與期教育意含之研究。台北:文景書局。
劉豐榮、簡瑞榮(2002)。社會學與藝術教育。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樊湘濱(1991)。創造導向品質導向學科導向的美勞教育。新竹。新竹師範學院。
歐用生(1998)。後現代社會的課程改革。國民教育,38卷5期,3-11。
潘淑滿(2003)。質的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盧安來(1998)台灣兒童美勞教育的新取向。1998視覺藝術教育與美勞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5-153。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賴宣羽(2003)。新課程國語教科書內容走向之研究。台中:台中國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國小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育教學碩士班論文。
謝攸青(1995)。藝術鑑賞教學內容應有的範疇與方向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謝里法(1992)。日據時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簡志雄(1993)。國小美勞教科書編輯理念與發展趨向。美勞師資培育學術研討會專輯。261-292。屏東:屏東師範學院。
陳錫祿主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87-103。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蘇振明(1992)。從鑑賞導向創作-兒童美術鑑賞教學研究。美育,21期。
蘇振明(1996)。美術導賞的理念與策略研究。陳錫祿主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105-141。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英文部分
Chambliss, M.J., & Calfee, R. C.(1998).Textbook For L farning: nurturing children’s minds. London: Blackwell.
Dewey, J,(1958).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Capricorn books.
Eisner, E.W (Ed.) (1972).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H.W.Janson and Anthony F.Janson(1997).History of Art for Young People.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Inc.
Venezy,R.L.(1992).Textbooks in school and society. In Philip,W.j.(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pp436-459).New York: Macmi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