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佳儒
Chuang, Chia-Ju
論文名稱: 貓妖意象與意涵之研究-以日本江戶時期浮世繪為例
A Study on the Imagery and Meanings of the Supernatural Cats (Kaibyō)-The Case of Ukiyo-e in Edo Period Japan
指導教授: 高榮禧
Kao, Jung-Hsi
口試委員: 張琳
Chang, Lin
彭佳慧
Peng, Jia-H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and Creation, Arts and Design Department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浮世繪主題學圖像理論貓妖江戶時代庶民通俗文化
外文關鍵詞: Ukiyo-e, Thematology, Picture Theory, Kaibyō, Edo period, Plebeian Cultur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十七世紀末期的江戶時代,浮世繪逐漸成為日本獨特的藝術類型,呈現出當時的社會百態,各類題材中皆表現出人生苦短需及時行樂的意味。無論是在欣賞畫風或探討寓意上,都十分貼近庶民心靈,廣受大眾喜愛。多樣化的題材中,特別是超現實的妖鬼主題,跳脫於日常生活所見,卻又能與當時庶民文化緊緊相扣。在傳統版畫技藝進展的同時,亦掀起了當時江戶市街的風潮,透過印刷技術,使其能廣泛流通於市面,是江戶時期最受矚目的傳播藝術,更造就了當時的商機,直至今日在藝術上仍占有一席之地。本論文即主要以浮世繪中所出現的貓妖為題材,從不同面向、神話故事中,貓一路演變為妖的由來,結合至浮世繪中呈現的樣貌,試論其具有的文化意義,及其在歷史上意象轉變的樣貌。藉由比較文學中的主題學來與圖像理論交叉比較,探究出東西方貓妖皆隱喻女性的角色外,也都演變出部份諷刺的形象。日本的貓妖無論善惡,即使能轉變為人,仍被歸類為妖鬼,結局也往往難逃離死亡的命運。浮世繪的貓妖因時代的流行,作惡的貓妖在造形上由獸形、能幻化為人之類型進一步演變出多種具有裝飾性、色彩絢麗的形態。在貓變為貓妖的形象歷程中,充分展現出日本崇尚自然的情懷,也成為了江戶庶民間的心靈寫照,隨著繪師賦予其意象的不同,演變出豐富的樣貌。


    During the Edo period at the end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Ukiyo-e gradually became a unique type of art in Japan. Presenting the various forms of society at the time. The diverse subjects, especially the surreal themes of demons and ghosts are out of the ordinar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lture of the common people of the time. The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printmaking techniques also created a trend in the Edo market at the time, and through printing techniques, it wa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marke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Kaibyō (The Supernatural Cats) that appear in Ukiyo-e, and discusses their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imagery in history by combining the different aspects and myth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at into Kaibyō. By cross-referencing Thematology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ith Picture Theory. Exploring the metaphorical role of the female in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Kaibyō, which have evolved into partially satirical images. Japanese Kaibyō, whether good or evil, are still classified as demons or ghosts, even if they can transform into humans, and often end in death. Due to the popularity of the times, the evil Kaibyō in Ukiyo-e has further evolved from beast forms and humanoid forms to a variety of decorative and colorful appearanc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at into the Kaibyō is also a reflection of Japan's reverence for nature and the spirit of the Edo plebeians. As the artist gives it different meanings, it evolves into a variety of forms.

    摘要-------------------------------------i Abstract--------------------------------ii 謝誌-----------------------------------iii 目錄------------------------------------iv 圖目錄----------------------------------vi 表目錄-----------------------------------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3 第四節 名辭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理論背景 一、 浮世繪妖鬼文化-----------------10 二、 主題學-------------------------24 三、 圖像理論-----------------------26 第二節 文化中的貓形象 一、 西洋地區-----------------------30 二、 東亞地區-----------------------36 三、 日本地區-----------------------37 第三節 文化中的貓妖形象 一、 中外故事中的貓妖---------------40 二、 日本故事中的貓妖---------------46 第三章 浮世繪一般風格與妖鬼題材 第一節 浮世繪起源與歷史---------------52 第二節 浮世繪一般風格及題材-----------54 第三節 妖鬼繪:論恐怖與流行-----------56 第四節 貓繪:繪師筆下的貓-------------60 第四章 浮世繪中的貓妖分析 第一節 主題學分析 一、 正面的形象---------------------68 二、 負面的形象---------------------77 三、 怪誕的形象---------------------85 第二節 圖像理論分析 一、 美人與貓:與女子同在的貓-------91 二、 貓生百態:擬人造形的貓妖-------95 三、 貓戲人間:貓妖的再次變形------104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112

    中文
    三線,《怪奇京都:神佛-魑魅魍魎同行的異類古都巡訪》,臺北:創意市集,2018。
    北京大陸橋文化傳媒編,《女巫》,重慶:重慶出版,2007。
    心岱,《貓天下》,臺北:大塊文化,2018。
    北塔譯,露絲.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菊與刀》,哈爾濱:北方文藝,2017。
    王慧萍,《中世紀怪誕風格的考察及其實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2003。
    王慧萍,《怪物考-西方中世紀的怪物世界》,臺北:如果出版社,2012。
    王靜,《從妖怪浮世繪看日本-平安、江戶時代民俗文化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9。
    古干主編,《佛教畫藏系列叢書 寓言部 動物篇 中》,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古干主編,《佛教畫藏系列叢書 寓言部 動物篇 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石田尚豐,《日本美術史事典》,東京:平凡社,1987。
    朱珍儀,《妖怪研究-從妖怪看日本人恐怖對象的變化》,臺北: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論文,2007。
    朱啓銘,〈角色類型與時空場域設定之關係-以日本畫冊「百鬼夜行」為例〉,《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研究論文》,2015。
    江宓蓁、秋香凝譯,朝里樹,《日本異界博物誌》,臺北:商周出版,2022。
    李元春譯,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造型藝術的意義》,臺北:遠流,1997。
    李建群,《古代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0。
    李清福(Boris Riftin),《從神話到鬼話》,臺中:晨星,1998。
    李雅詩,《現代插畫與日本浮世繪融合的作品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論文,2022。
    李娥英譯,馬歇爾.伯曼,〈邁耶.夏皮羅:主體的存在〉,《新政治學》,5(4),1996。
    李欽賢,《浮世繪大場景-江戶市井生活十帖》,臺北:雄獅,1993。
    李欽賢,《台灣的古地圖-日治時期》,臺北:遠足,2002。
    角斯,《寶島搜神》,臺北:聯經,2020。
    何敬堯,《妖怪臺灣》,臺北:聯經,2017。
    沈語冰譯,邁耶.夏皮羅,《藝術的理論與哲學》,江蘇:江蘇美術,2016。
    宋衡譯,小松河彥,《妖怪》,北京:新星出版,2016。
    呂靈芝、張琦譯,柳田國男,《妖怪談義》,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2017。
    周士茹,《成人繪本對成年初期族群之情緒療癒效用研究—以幾米繪本為例》,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論文,2018。
    邱世仁、邱韋明,〈浮世繪江戶都市圖像多元經濟、社會、及文化意涵〉,《都市與計畫》,44(3),2017。
    邱庭傑,〈中日反啟蒙連結:論蔡元培對井上圓了學說的接受〉,《臺大文史哲學報》,97,2022。
    呼延蘇,《狐魅考:從獸、妖到仙,狐狸精的千年演變》,臺北:日出出版,2021。
    金荊,〈神話與傳說及寓言〉,《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5期,2005。
    金莉譯,莫里斯,《喵星人美術館》,新北市:大風文創出版,2021。
    林文月譯,紫氏部,〈源氏物語 第三十四帖 若菜-上〉,《中外文學》,5(5),1976,。
    林真美譯,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繪本之力》,臺北:遠流出版,2005。
    林詠純譯,河合隼雄,《神話心理學—來自眾神的處方箋》,臺北:心靈工坊,2018。
    林明鋒,《圖說日本史》,新北市:楓葉社文化,2012。
    吳振岳,〈試析潘諾夫斯基之圖像學研究法及其在藝術鑑賞之功能〉,《大葉學報》,10(2),2001。
    吳菲菲譯,法蘭茲(Von Franz),《公主變成貓-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臺北:心靈工坊,2018。
    胡川安,《貓狗說的人類文明史》,臺北:精誠資訊,2019。
    茂呂美耶,《江戶日本》,臺北:遠流,2003。
    茂呂美耶,《物語日本-劍客、忍者、幽怪談》,臺北:遠流,2017。
    韋記譯,小和田哲男,《神話日本,古代~平安時代.鐮倉幕府.南北朝篇》,臺北:漫遊者,2010。
    馬振騁譯,米歇爾.薩爾曼,《女巫:撒旦的情人》,長春:吉林出版,2018。
    侯詠馨譯,永井荷風,《新譯 永井荷風江戶藝術論》,臺北:紅通通文化,2020。
    段煉,《視覺文化:從藝術史到當代藝術的符號學研究》,江蘇:鳳凰美術出版,2018。
    洪邁,《夷堅志 支丁 卷八》,臺北:明文書局,1982。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8。
    烏日古木勒,《柳田國男民間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16。
    桑田草譯,沖浦和光,《極樂惡所:日本社會的風月演化》,臺北:麥田,2008。
    宮竹正,《浮世繪的故事》,北京:陝西師範大學,2005。
    孫乃修譯,羅蘭‧巴特,《符號帝國》,北京:商務印刷館,1994。
    孫松榮,〈動物幽靈〉,《藝術學報》,82,2008。
    馬清福主編,《明清鬼狐》,遼寧:遼寧大學出版,1991。
    高薪,〈作為症狀的風格-理解邁耶.夏皮羅的藝術史方法〉,《美術觀察》,6,2017。
    陳亦苓譯,Zack Davisson,《幽靈:日本的鬼》,新北市:遠足文化,2016。
    陳志敏譯,羅蘭‧巴特,《符號的想像》,苗栗:桂冠圖書,2008。
    陳永國譯,W.J.T.米歇爾,《圖像何求:形象的生命與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陳永國、胡文征譯,W.J.T.米歇爾,《圖像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6。
    陳仲偉,〈日本漫畫與大眾社會之崛起:從江戶時代看起〉,《庶民文化研究》,7期,2013。
    陳炎鋒,《日本浮世繪簡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0。
    陳美杏,〈簡論貢布里希之藝術風格轉變〉,《美術學報》,1,2006。
    陳昭榮,《日本浮世繪: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展》,臺中:台灣美術館,2016。
    陳瀅如譯,宮澤賢治,《橡果與山貓》,臺北市:小天下,2016。
    陳鵬翔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2004。
    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
    許郁文譯,實吉達郎,《日本萬獸物語》,臺北:城邦文化,2021。
    許薔薔、許綺玲譯,羅蘭‧巴特,《神話學》,臺北:桂冠圖書,1997。
    游蕾蕾譯,渡邊晃,《惡人的美學 浮世繪》,臺北:究竟出版社,2019。
    梁惠君,〈主題學視域下的睡美人故事研究〉,《淮海工學院學報》,13(4),2015。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
    張鈺梅編,蒲松齡,《聊齋誌異》,臺北:台灣書房,2009。
    張雅億譯,瑪蒂·克普朗,《自然的秘密絮語:366天,每天告訴你一個自然的故事》,臺北:麥浩斯,2019。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臺北:書林出版,2005。
    張懷文、大原千廣譯,浦上滿,《北齋漫畫與狂人畫家的一生》,臺北:遠足文化,2019。
    兜玉幸多編,《日本史年表》,東京:吉川弘文館,1951。
    黃玉寧譯,小松和彥,《日本妖怪的世界》,臺中:晨星,2017。
    黃晨淳,《埃及神話故事》,臺中:好讀出版,2002。
    馮夢龍,《情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2011。
    曾忠祿、鍾翔荔譯,沃爾夫岡.凱澤爾,《美人和野獸 文學藝術中的怪誕》,陝西:華岳文藝出版,1987。
    曾耀緯,《中國清朝與日本江戶時期之狐精怪形象的比較》,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論文,2007。
    楊之怡,《伊索寓言研究》,臺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系所論文,2007。
    楊佳慈,《日本動畫中的妖怪文化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2009。
    楊家駱編,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鼎文書局,1973。
    葉家馨,《面對生命/摯愛的遠逝:愛倫坡作品中的創傷與憂鬱》,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潘力,《浮世繪300年,極樂美學全覽》,臺北:任性出版,2022。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1990。
    劉獻廷,《廣陽雜記》,臺北:河洛出版,1976。
    趙祐瑋,〈現代藝術的日本主義:論浮世繪版畫對印象派與後印象派時期的影響初探〉,《美術學刊》,4,2013。
    趙毅衡,《符號學》,臺北:新銳文創,2012。
    甄蕾,〈顯性的相合 隱性的迴異-中西文學中瘋女人形象之比較研究〉,《廣西大學學報》,28(4),2006。
    蔡元培譯,井上圓了,《妖怪學講義錄 總論》,河南:中州古籍出版,2016。
    蔡青,《中國日本妖怪文化之比較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2015。
    鄭宇涵、黃雅卿,〈葛飾北齋浮世繪風景畫表現風格初探-以富嶽三十六景為例〉,《商業設計學報》,14,2010。
    鄭惠美,《日本浮世繪美人畫對「陳進」膠彩畫風之影響》,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論文,2003。
    廣梅芳、林詠純譯,河合隼雄,《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臺北:心靈工坊,2018。
    齊隆壬,《電影符號學》,臺北:書林出版,1992。
    齊霞飛譯,夏爾.貝洛(Charles Perrault),《貝洛民間故事集》,臺北:志文出版,1997。
    蕭秋梅譯,長井裕子,《貓咪浮世繪圖鑑》,臺北:原點出版,2022。
    謝蓓宜編,《臺灣妖怪學就醫》,臺北:奇異果文創事業,2019。
    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
    簡乃菁,〈卡夫卡《變形記》中的處境與自由〉,《弘光學報》,57,2009。
    羅亞琪譯,大衛.克羅,《看得見的符號》,臺北:麥浩斯,2016。
    羅淑慧譯,秋元雄史,《日本美術鑑賞》,臺北:方舟文化,2020。
    羅慧芬,《日治時期鳥瞰圖之研究──從日本繪師之眼見台灣》,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8。
    懷寧譯,羅蘭‧巴特,《羅蘭‧巴特文集 顯義與晦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8。
    鐘有輝,〈被大海吞噬的富士山 浮世繪〈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賞析〉,《藝術欣賞》,3(5),2007。

    外文
    金子信久, Ukiyo-e Paper Book: Cats by Kuniyoshi, Tokyo:PIE International Inc, 2015.Balmain, Colette. Introduction to Japanese Horror Film,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8.
    Bascom, William.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 78, No307, 1965.Cucinell, Diego. ‘Feline Shadows in the Rising Sun-Cultural Values of Cats in Pre-Modern Japan’ , Ming Qing Studies, 2013.
    Cucinell, Diego. ‘Uchida Hyakken's ʻcat literature’, 14th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Japanese Studies, Slovenija:University of Ljubljana, 2014.
    Davisson, Zack. Kaibyō: The Supernatural Cats of Japan, Washington:Chin Music Press, 2017.
    Endurance, Anegbe. Wan Roselezam Bt Wan Yahya, and Abdulhameed A. Majeed, ‘The Grotesque Element in Poe’s ‘’Black Cat” and Scudder’s “The White Cat”’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 2(2) , 2014.
    Prehal, Brenda. Freyja’s Cats: Perspectives on Recent Viking Age Finds in Pegjandadalur North Iceland, New York : Hunter College of the City University, 2011.
    Radecki, Katherine. The Healing Cat: from Bastet to the Cat Café-A Myth Analysis of the Symbol of the Cat and an Ethnography of Two Montreal Cat Cafes, Canada : Université du Québec à Montréal , 2017.
    Toplak, Matthias S. ‘The Warrior and the Cat’, Current Swedish Archaeology, 27, 2019.
    Torry, E. Fuller. Parasites, Pussycats and Psychosis, Germany Berlin:Springer, 2021.
    Wiseman, Andrew E.M. ‘Caterwauling and Demon Raising: The Ancient Rite of the Taghairm? ’, Scottish Studies, 35, 2010.

    網頁資料
    子猫のへや,<https://www.konekono-heya.com/ukiyoe/nekojarashi.html>,2020.04.03檢索。
    日本訊息,<https://jpninfo.com/tw/66653>,2020.03.11檢索。
    日本唐貓,<https://kknews.cc/zh-tw/history/4vkgr52.html>,2020.05.01檢索。
    中世紀插畫騎士與蝸牛,<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history-meme>,2022.11.07檢索。
    佐賀城詛咒,<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238209713341612>,2021.11.28檢索。
    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zh-tw/comic/jl6n3xp.html>,2020.12.17檢索。
    岡崎貓暴動舞台劇故事版本1,<https://japanmystery.com/aiti/daisyuin.html>,2022.12.24檢索。
    岡崎貓暴動舞台劇故事版本2:<https://62506968.at.webry.info/202007/article_18.html>,2022.12.24檢索。
    釜貓,<https://www.aozora.gr.jp/cards/000081/files/464_19941.html>,2020.05.15檢索。
    猫女房-猫が登場する昔話,<https://minwanoheya.jp/area/iwate_007/>,2022.12.04檢索。
    薩卡拉陵墓揭密紀錄片,<https://www.hk01.com/%E8%97%9D%E6%96%87/546142、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9/nov/23>,2022.10.28檢索。
    Bai du,<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81683709.html>,2020.01.06檢索。
    Cat and Cathars,<https://twitter.com/Braciatrix/status/1228337653403340800>,2022.12.26檢索。
    Cat Sìth including 5 Legendary Tales,<https://www.highlandtitles.com/blog/cat-sith/>,2022.11.07檢索。
    Diego Cucinell,(Murakami Hakuki's literature, an endless dichotomy between “cat” and “mouse”)《Academia.edu》,<https://www.academia.edu/5995253/Murakami_ Hakukis_literature_an_endless_dichotomy_between_cat_and_mouse>,2022.05.18檢索。
    Egypt at the Manchester Museum,<https://egyptmanchester.wordpress.com/tag/saqqara/>,2022.10.28檢索。
    Fanfom,<https://egyptianmyths.fandom.com/zh/wiki/%E6%8B%89?variant=zh-tw>,2020.06.08檢索。
    ifuun.com,<http://www.ifuun.com/a2016830328661/>,2020.12.17檢索。
    Japan Monthly Web Magazine,<https://japan magazine.jnto.go.jp/hk/1111_manekineko.html>,2020.11.28檢索。
    Meltem Karabayir,(The Symbol of Cat Attributed to the Unity of Effect in Black Cat)《Academia.edu》,<www.academia.edu/14186751/The_Symbol_of_Cat_Attributed_to_the_Unity_of_Effect_in_Black_Cat >,2021.06.01檢索。
    The Book of Fables and Folk Stories,<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45384/45384-h/45384-h.htm#link2H_4_0048>,2021.05.21檢索。
    The Tomb of Ligeia,<https://cinemacats.com/the-tomb-of-ligeia-1964/>,2022.10.30檢索。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