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慈湄 Li, Tzi Mei |
---|---|
論文名稱: |
海德格「畏」的概念對於此在本真存活的建構地位 |
指導教授: | 吳俊業 |
口試委員: |
鄭志忠
汪文聖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哲學研究所 Philosophy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6 |
中文關鍵詞: | 海德格 、畏 、本真存活 、無 、無化 |
外文關鍵詞: | Heidegger, Anxiety, Authentic existence, Nothing, Nilil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海德格最著名的作品《存有與時間》中,人的存活在本質上會對存有有所探求。其中本真性的存活使人得以接觸到存有,而非本真性的存活則否。人的本真性存活需要一種叫「畏」的現身情態方能有敞開的契機。在《存有與時間》中,海德格說畏是敞開本真性存活的重要現身情態,而它敞開本真性的方式,是讓此在熟悉的常人世界意蘊崩解。除了畏所崩解者之外,在《存有與時間》之後的一篇文章〈形上學是什麼?〉中,對於畏所敞開者於存有的開顯有何作用有更多描述。本論文試圖循著這兩篇文章所提供的線索,整全早期海德格如何處理畏這個源始的現身情態,之於本真性的建立有什麼樣的地位。
海德格相關書目
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 John Macquarrie & Edward Robins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2008.
Martin Heidegger, Basic Writings: from Being and time (1927) to the task of thinking (1964) . Edited by David Farrel Krell. HarperCollons Publishers. 1993.
馬丁˙海德格,《存在與時間》。陳嘉應,王慶節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馬丁˙海德格,《路標》。孫周興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二手文獻
Michael Inwood, Heidegger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New York. 1997.
Simon Critchley, “The Null Basis-being of A Nullity, or Between Two Nothings: Heidegger's Uncanniness” . Daniel O. Dahlistrom (ed.) , Interpreting Heidegger: Critical Essay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69.
James Magrini, “"Anxiety" i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The Harbinger of Authenticity” . Philosophy Scholarship, 4-1-2006. P.15.
關子尹, 〈海德格論「常人的獨裁」與「存活的獨我」〉。《鵝湖學誌》,第6期,臺北,1991。
吳維中,〈有限與被動:海德格思想的內在運動與轉折〉。文章發表於臺灣哲學學會2012「道、覺知與規範」年度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台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