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余志鴻
論文名稱: 新竹縣國民小學永續校園環境規畫與用後評估之研究
指導教授: 黃素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0
中文關鍵詞: 學校建築用後評估永續校園永續校園環境規畫
外文關鍵詞: school building,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sustainable campus, the environment plans of sustainable campu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學校環境影響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故學校建築應增進學生正面的環境知覺,降低負面的環境知覺,也因其所建構的「境教」環境,由於具有「教育性」、「象徵性」、「時代性」與「藝術性」,而益顯重要,故優質的校園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故學校應推動環境教育,落實環境生活教育,並提昇中小學環境教育的品質與深度,實現環境永續發展的綠色學校教育目標,透過永績發展的硬體,配合教學內容及需求,以營造「永續發展」的綠色學校。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縣國民小學永續校園規畫之現況與內涵,並討論教師及學生在不同背景影響因素上之差異情形,且進一步以用後評估觀點探討永續校園規畫後使用者的使用情形及其滿意度;並且以次數百分比分析及卡方考驗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結論,分別是:新竹縣國民小學永續校園規畫與使用情形、教師在永續校園環境規畫相關設施使用上的看法、學生對於永續校園設施相關設施使用上的看法、教師在永續校園環境規畫相關設施使用後的滿意度、學生在永續校園環境規畫相關設施使用後的滿意度及教師與學生對於永續校園整體滿意度的差異情形。
    基於本研究的理論探討、研究結果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參考:
    壹、對於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適度調整相關措施,鼓勵更多學校參與
    二、編列後續設施維護經費
    貳、對學校的建議
    一、永續校園環境規畫應繼續實施並予以推廣
    二、擴大參與層面,提供學習機會
    三、設計時、完工後都應審慎面對後續設施維護問題
    四、建立永續校園環境規畫知識分享平台
    五、生態景觀教學水池可多加推廣
    六、鼓勵教師參與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提升教師專業知能
    七、建立自主學習步道,設置生態學習護照

    叁、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方法:使用質性研究方法,以觀察及訪談深入探討個別學校。
    二、研究對象:未來可將家長、社區人士納入研究探討。
    三、研究範圍:擴大區域、年度或探討國民中學、高級中學及大專院校。
    四、研究內容:針對其中的設施或後續設施維護主題做進一步研究。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of school affects the teaching of the teachers and learning of the students. Therefore, the school building should increase the positive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of students and decrease their negative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Besides, as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represents certain "educability", "symbolization", "times" and "artistry", it is very important. Therefore, the good quality of campus environment causes imperceptible result on education. Thus, school should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quality and depth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high school. This realizes the environment plans of sustainable campus for education target of green school. Through the hardwa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ntents and demand of education is coordinated in order to build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een school.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ntents of environment plans of sustainable campus of primary schools in Hsinchu County. In addition, the different influenc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ll be discussed. Moreover, the view of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will be used to study on the using situ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user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 plans of sustainable campu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has been drawn:

    1. The Environment Plans of Sustainable Campus and the Using Situation in Primary School of Hsinchu County
    The primary schools of Hsinchu County apply for different plans in accordance to the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of the schools in order to improve of environment of the schools. These facilities are being used in "good situations". The major planners of sustainable campus are headmasters and chiefs of the general affairs.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tudents is not high. The major difficulty for the schools promoting sustainable campus is that the "maintenance of relevant facilities is difficult".

    The role of teachers on promotion of the environment plans of sustainable campus is "facility user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teaching facility is the "ecological pool". The major difficulty on integrating the facilities of the environment plans of sustainable campus to teaching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orders of students".

    2. The view of teachers on the environment plans of sustainable campus and the usage of relevant facilitie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verseness on the view of the environment plans of sustainable campus and the usage of relevant facilities from different "sex" of teachers. Other than that parameter, there is certain diverseness on the view of the environment plans of sustainable campus and the usage of relevant facilities from different "age", "academic background", '"responsibility", "teaching subject", "seniority in services"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plans or not".

    3. The view of students on the usage of the relevant facilities of the sustainable campus
    (1) For the students of different sex, there is significant diverseness on "curiosity on the facilities of the plans of sustainable campus" and there is no diverseness on other parameters.
    (2) For th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verseness on "curiosity on the facilities of the plans of sustainable campus" and there is diverseness on other parameters.
    (3) For the students of different schools, there is diverseness on usage of the relevant facilities of the sustainable campus.

    4. The satisfaction of teachers after using the relevant facilities of the environment plans of sustainable campus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the teachers after using the relevant facilities of the environment plans of sustainable campus reaches 88.9%. It can be the reference of the follow-up planning of the schools in order to rais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teachers.

    5. The satisfaction of teachers after using the relevant facilities of the environment plans of sustainable campus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the students after using the relevant facilities of the environment plans of sustainable campus reaches 64% and it is lower than that of teachers obviously. In the future, the opportunities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should be increased in order to accord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the students on the plans of sustainable campus.

    Keywords: school building,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sustainable campus, the environment plans of sustainable campu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的基本理念…………………… 11 第二節 永續校園內涵分析…………………………………… 21 第三節 永續校園環境規畫探討……………………………… 31 第四節 用後評估理論探討…………………………………… 57 第五節 永續校園環境規畫與用後評估相關研究…………… 6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8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8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9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93 第四節 實施程序……………………………………………… 10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10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07 第一節 永續校園環境規畫現況及其差異情形……………… 108 第二節 教師因素變項在永續校園環境規畫相關設施使用上的差異情形 121 第三節 學生因素變項在永續校園環境規畫相關設施使用上的差異情形 169 第四節 教師個人因素變項在永續校園環境規畫相關設施使用後滿意度的差異情形 181 第五節 學生個人因素變項在永續校園環境規畫相關設施使用後滿意度的差異情形 1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1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15 第二節 結論…………………………………………………… 239 第三節 建議…………………………………………………… 247 參考文獻…………………………………………………………… 251 壹、中文部份…………………………………………………… 251 貳、英文部分…………………………………………………… 258 附錄………………………………………………………………… 261 附錄一 指導教授推薦函(專家看法調查用)……………………261 附錄二 國民小學永續校園局部改造環境規畫與使用調查表……262 附錄三 國民小學永續校園局部改造環境規畫與用後評估調 查問卷(教師用)【專家看法用問卷】…………………265 附錄四 國民小學永續校園局部改造環境規畫與用後評估調 查問卷(學生用)【專家看法用問卷】…………………274 附錄五 國民小學永續校園局部改造環境規畫與用後評估調 查問卷(教師用)【正式問卷】…………………………281 附錄六 國民小學永續校園局部改造環境規畫與用後評估調 查問卷(學生用)【正式問卷】…………………………287 表 次 表2-1 POE資料收集的方法…………………………………………… 65 表3-1 實施問卷專家效度審查名冊…………………………………… 95 表3-2 專家效度看法審查統計表……………………………………… 96 表3-3 組織創新氛圍預試問卷決斷值、相關與信度分析表………… 97 表3-4 專家效度看法審查統計表……………………………………… 100 表3-5 永續校園設施用後滿意度預試問卷決斷值、相關與信度分析表 101 表4-1 教師參與永續校園環境規畫情形統計表……………………… 122 表4-2 教師參與永續校園環境規畫項目統計表……………………… 123 表4-3 教師參與永續校園環境設施維護項目人數統計表…………… 123 表4-4 學校負責永續校園設施規畫者統計分析表…………………… 125 表4-5 教師在永續校園規畫時扮演角色之次數與差異分析統計表… 126 表4-6 教師對於學校加入「教育部補助永續校園局部環境改造計畫」的 認同感看法之次數與差異分析統計表……………………… 129 表4-7 教師對於支持學校繼續推動永續校園環境規畫看法之次數與差異 分析統計表………………………………………………… 131 表4-8 教師對於學校推動永續校園環境規畫,有助於學校環境改善的認 同感之次數與差異分析統計表……………………………… 133 表4-9 教師對於學校推動永續校園環境規畫,有助於環境教育實施的認 同感看法之次數與差異分析統計表………………………… 136 表4-10 教師對於永續校園環境規畫應由師生、家長、建築師、社區共同 參與的認同感看法百分比次數與差異分析統計表………… 138 表4-11 教師認為學校在校園環境政策上有具體幫助的認同感次數與差異 分析統計表………………………………………………… 140 表4-12 教師認為永續校園對教學工作有具體幫助之百分比次數與差異分 析統計表…………………………………………………… 142 表4-13 教師有能力自行設計符合學校特色教材的認同感看法之次數與差 異分析統計表……………………………………………… 144 表4-14 教師能充分利用環境規畫設施進行教學的認同感看法次數分配與 差異分析統計表…………………………………………… 146 表4-15 教師認為對學校與社區關係有幫助之次數與差異分析統計表 148 表4-16 教師認為有助於建立學校特色的認同感百分比次數與差異分析統 計表………………………………………………………… 150 表4-17 教師認為永續設施對教師在「永續」及「環保」之觀念有幫助的 百分比次數與差異分析統計表……………………………… 152 表4-18 教師認為永續設施對學生在「永續」及「環保」之觀念有幫助的 認同感百分比次數與差異分析統計表……………………… 154 表4-19 教師認同自身在節能、環保、省水等綠色消費概念上有增強百分 比次數與差異分析統計……………………………………… 157 表4-20 教師能落實實踐節能、環保、省水等綠色消費行為之認同感百分 比次數與差異分析統計表…………………………………… 159 表4-21 教師最常應用於教學上的設施統計表………………………… 160 表4-22 各校教師認為最難運用於教學的設施統計表………………… 161 表4-23 永續校園環境規畫設施的現況、推動及融入教學困難問題彙整表162 表4-24 教師對於是否經常去觀察學校永續校園環境規畫設施認同感百分 比次數與差異分析統計表………………………………… 164 表4-25 學生對於學校永續校園環境規劃設施的認同感次數與差異分析統 計表………………………………………………………… 170 表4-26 學生對於學校永續校園環境規劃設施數量看法之次數與差異分析 171 表4-27 學生對於學校在進行永續校園環境規畫後,本身環境保育、愛護 地球的觀念有進步認同感之次數與差異分析統計表……… 173 表4-28 學生上、下課使用永續校園環境規畫設施情形統計表………… 174 表4-29 學學生在下課時,對於學校永續校園規劃設施使用情形次數與差 異分析統計表………………………………………………… 175 表4-30 學生對於學校永續校園規劃設施的好奇心表現之次數與差異分析 統計表……………………………………………………… 177 表4-31 教師對於學校永續校園環境規畫整體滿意度之次數與差異分析統 計表………………………………………………………… 179 表4-32 教師對於學校永續校園環境規畫設施,是否符合期望的次數與差 異分析統計表………………………………………………… 184 表4-33 教師對學校永續校園環境規畫設施項目中,最滿意設施統計表 185 表4-34 教師對學校永續校園環境規畫設施項目中,最不滿意設施統計表 186 表4-35 教師對於學校進行永續校園環境規畫時,融入學區環境情形滿意 度之次數與差異分析統計表………………………………… 188 表4-36 教師對於學校進行永續校園環境規畫後,設施的整體美感滿意度 次數與差異分析……………………………………………… 190 表4-37 教師對於學校進行永續校園環境規畫後,設施使用安全性滿意度 次數與差異分析統計表……………………………………… 192 表4-38 學生對於學校設置永續校園環境設施項目的滿意度之次數與差異 分析統計表………………………………………………… 196 表4-39 學生對於學校設置的永續校園環境設施使用方便性滿意度次數與 差異分析統計表…………………………………………… 197 表4-40 學生對於學校設置的永續校園環境設施使用安全性的滿意度次數 與差異分析統計表………………………………………… 189 表4-41 學生對於學校永續校園環境設施的開放情形滿意度次數與差異分 析統計表…………………………………………………… 201 表4-42 學生對於學校永續校園環境設施所在位置的滿意度次數與差異分 析統計表…………………………………………………… 202 表4-43 學生對於學校生態池設立位置的滿意度次數與差異分析統計表… 204 表4-44 學生對於學校生態池安全性的滿意度次數與差異分析統計表 205 表4-45 學生對於學校生態池面積大小的滿意度次數與差異分析統計表 207 表4-46 學生對於學校生態池內動植物生態種類的滿意度次數與差異分析 統計表……………………………………………………… 208 表4-47 學生對於學校生態池的整體滿意度次數與差異分析統計表…210 表4-48 學生對於永續校園環境規畫的整體滿意度次數與差異分析統計表 211 表4-49 教師與學生對於永續校園環境規畫的整體滿意度次數與差異分析 統計表……………………………………………………… 212 表5-1 五所學校永續校園實施現況一覽表……………………………217 表5-2 教師在永續校園環境規畫相關設施使用上及用後滿意度的差異性 分析………………………………………………………… 220 表5-3 學生在永續校園環境規畫相關設施使用上及用後滿意度的差異性 分析………………………………………………………… 229 圖 次 圖2-1 學校建築規畫涵義的概念模式式……………………………… 13 圖3-1 研究架構圖……………………………………………………… 89 圖4-1 文山國小教學生態水池施工前後對照圖………………………109 圖4-2 文山國小楓香舞臺設計及完工對照圖…………………………110 圖4-3 錦山國小透水鋪面綠色廊道預定位置…………………………111 圖4-4 錦山國小永續規劃示意圖………………………………………112 圖4-5 瑞興國小透水鋪面施工前後對照圖……………………………114 圖4-6 瑞興國小多層次圍籬……………………………………………114 圖4-7 瑞興國小生態池施工前後………………………………………115 圖4-8 南和國小地表土壤改良計畫……………………………………117 圖4-9 南和國小生態水池預定地………………………………………117 圖4-10 親和性圍籬施工處………………………………………………117 圖4-11 多層次生態綠化區………………………………………………118 圖4-12 落葉廚餘堆肥預定地……………………………………………118 圖4-13 桃山國小教學木平台……………………………………………119 圖4-14 桃山國小泰雅穀倉………………………………………………119 圖4-15 桃山國小永續校園設施…………………………………………119 圖4-16 桃山國小永續校園設施…………………………………………122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1)。永續校園館。2006年10月23 日,取自:http://www.gbexpo.org.tw/modules.php?name=Sections&op=viewarticle&artid=21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3)。綠建築大事紀要。2006年10月23日,取自:http://abri.gov.tw/green/綠建築大事紀要.htm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5)。綠建築標章。2006年10月23日,取自:http://abri.gov.tw/board/administration.htm#2
    方智芳(2005)。綠色學校空間規劃原則。2006年10月27 日,取自:http://www.greenschool.org.tw/main2/objective/space_design20010925/gsspace_design20010925.htm
    王希智(2002)。「綠建築」中「綠化」及「基地保水」評估指標於國民中小學校園之應用--以新竹市為例。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王俊秀(2000)。永續校園與永續教育:環境社會學的想像。載於教 育部、農委會、環保署,2000 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頁8)。高雄:作者。
    王順美(2002)。綠校園推廣獎勵之改造計畫的評審與期望。2006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giee.ntnu.edu.tw/greenschool/main2/2002/20021201.htm
    王順美(2003)。環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發展--綠色學校。2006年10月27 日,取自:http://www.greenschool.org.tw/main2/2003/20030329.htm
    王順美與梁明煌(2000,4月)。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計畫。載於教育部、農委會、環保署,2000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186-189。高雄:作者。
    王順美(2004,4月)。從綠色學校到永續校園-環境教育最需要的是時間。10月20日,取自:http://www.cyberbees.org/blog/archives/003468.html
    王鑫(1999)。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稽核及調查參考手冊—英國的例子。台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協會。
    王鑫(2000)。英國生態學校運作模式之規劃。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協會,131-135。
    台灣綠色學校夥伴網路(2006)。2006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greenschool.org.tw/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5)94年度由院列管「永續校園」計畫查證報告。2006年10月20日,取自: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4-WfCqm16HQJ: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58191663371.doc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校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彥霖(2004)。學校建築用後評估以桃園縣中原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述藺(2002)。南投縣國民中學校園重建用後評估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李婉婉譯(1983)。建築物用後評估簡介。A Primer on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Zimring, C. M. & Reizenstein, J. E. 著。建築師雜誌,9(11),33-38。
    林木貴(1989)。國小校園設計研究。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
    林亭廷(2001)。國民小學班群教室空間規畫設計之用後評估。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建棕(2006)。一所百年老校活化創新~永續校園經營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清江(1986)。教育的未來導向。台北:台灣。
    柯份(2006)。台北縣國民小學實施永續校園成效及遭遇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麗卿(2006)。永續校園環境教育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00)。桃園縣新設校特色專輯。未出版,桃園。
    高橋鷹志(1991)。從環境轉移探討人與環境關係之研究架構。建成環境用後評估研究理論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15-17。
    張子超(1999)。融入環境教育於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設計與教材發展。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作者。
    張子超(2000)。國民中小學實施環境教育之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32,31-34。
    張子超(2001)。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12-21。
    張秋雲(2004)。高雄市國民小學班群教室空間用後評估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凱評(2004)。921災後「新校園運動」回顧與重建小學校園調查研究。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教育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綠校園:打造永續、綠色、健康的校園環境。2006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giee.ntnu.edu.tw/seed/page_3.htm
    教育部(2004)。教育部電子報。2006年10月27日,取自: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AWYfZSDIKLAJ:epaper.edu.tw/
    許碧蕙(2002)。校園規畫「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南投縣九二一震災重建國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紹儀(1973)。學校建築研究。台中:台灣省教育廳。
    陳佩正(2006)。永續校園的批判與實踐。北縣教育,54,89-92。
    陳格理(1993)。大學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研究—以中原大學圖書館為例。台中:捷太。
    陳智帆(2005)。永續校園生態景觀池之規畫設計課題探討─以92年度申請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南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游秀華(2005)。永續校園環境改造之成效探討-以台南市國小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游春生(2002)。校園更新規劃設計過程中使用者用後評估之探討—以頭城國中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湯志民(1991)。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劃、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台北:五南。
    湯志民(2000)。體驗校園空間元素。人本教育札記,135,140-144。
    湯志民(2002)。優質學校環境規劃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優質的學校環境,1-39。台北︰作者。
    黃素惠與賴廷彰(2005)。綠建築七大指標在校園規劃上之應用。中華人文社會學報,2,164-179。
    黃素惠與余志鴻(2007)。國民中小學永續校園環境規畫之探析。載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玄奘大學、新竹市政府主辦之「教育研究與人力資源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19),新竹。
    黃以喬(2003)。校園規劃之生態觀。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永續發展的校園與建築,台北:作者。
    黃鈺雯(2004)。國小教學資源中心空間使用及規畫之用後評估研究─以嘉義市一所學校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耀榮(1980)。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計畫及設計問題之調查研究。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編輯委員會。
    楊冠政(1997)。邁向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2,1—10。
    葉茂森(2003)。中部地區國小永續校園內涵之研究-以自然環境的觀點進行探討。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劉懿萱在(2005)。國民小學永續校園學校行銷現況及其策略運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保田(1986)。學校建築研究的發展。台北:五南。
    蔡雅慧(2004)。生態工法應用於永續校園水域棲境構築之規畫探討-以屏東科技大學為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賴協志(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運動場地規畫與用後評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滄均(2006)。國小校園創意空間用後評估-以彰化縣國小為例。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彰化。
    薛方杰(2003)。國民小學班群教室多元彈性規畫與評估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韓鴻恩(2001)。運動公園用後評估之研究--以竹南運動公園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簡夙蓮(2003)。從使用後評估的觀點探討國小校園空間。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藍韡婷(2005)。「93暨94年度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整合案推動策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涵勻(2005)。國民小學永續校園環境規畫與使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貳、英文部分
    Abramson,P.(2000).How green are your schools?School Planning & Management,39(12),68.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ors(AASA).(1949). American school buildings.Washington,DC:Author.
    Dinola,R.,& Guerra,J.(2002).Green building and school construction.School Planning & Management,41(5),40-43.

    Doidge,C.(2001).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Retrieved October 27,2006,from:
    http://cebe.cf.ac.uk/aee/abstracts/aeePage32.html
    Kennedy,K.(2001).Going green.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73(11),14-18.
    Mason, L.(1999). POE of Barney-Davis hall. Environment Studies Capstone Seminar, spring 1999. Retrieved October 27,2006,from:http://www.denison.edu/enviro/barney/poe.
    Pittillo,B.(1990).Middle school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CEFPI’S educational facility planner,14-15.
    Preiser,W.,Rabinowitz,H.Z.,& White,E.T. (1988).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New York: Van Nosrtrand Reinhold.
    Sanoff H.(2001). School building assessment methods . Retrieved October 27,2006,from:http://www.edfacilities.org/pubs/sanoffassess.pdf
    Sims,J.K(2001).Green school:a design fad or a trend worth embracing? School Planning & Management,40(3),25-29
    Tarricone(1999). The power of POE. Retrieved October 27,2006,from: http://www.fdm.com/db_area/archives/1999/9906/
    The Alliance to Save Energy(2005).About green schools.Retrieved October 27,2006,from:http://www.ase.org/section/program/greenschl/about/
    Zimring, C. M, & Reizenstein, J. E. (1980).Post-occupancy evaluation:An overview.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2(4),429-450.
    Zimring, C.,& Fuller, C. (2001).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program strategic plan-August 2001 .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General Service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