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映慈
論文名稱: 不只是「食品」?:台灣保健食品消費文化初探
指導教授: 陳祥水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保健食品消費文化商品知識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二十年,「保健食品」在台灣蔚為風行,但在這「新興食品」風行的同時,保健食品也引發許多爭議。保健食品在法令規定與販售上雖名為「食品」,但卻十分強調「科學」驗證與萃取,注重每日攝取量與時間,在廣告宣傳也可見似藥品功效或「療效」的強調與暗示。保健食品「似藥又似食品」的曖昧性便是其爭議來源,並產生政府與民眾認知差距/衝突。
    本研究的核心問題便在解決保健食品在台灣所引發的爭議源由,政府、業者、科學家如何形塑環繞在保健食品的各類商品知識,並呈現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實踐。1970年代末整體社會經濟環境改善後,伴隨疾病型態改變,加以直銷引入等諸多條件配合之下,才逐步開啟保健食品消費熱潮。「保健食品」範疇的出現,同時顯現在「物」的意義變遷上,例如維生素與綠藻的意義變遷。傳統養生以及醫食同源觀念也發揮其作用,作為消費者接受理由與選擇依據。但保健食品本質仍為西方醫療科學概念「營養科學」知識體系下的產物,並牽涉到保健食品相關知識、技術與論述如何被型塑與設計的過程。
    在日常生活實踐方面,消費者並非只是政府機構與科學家透過報章雜誌所呈現「不理性」的他者形象。政府機關與民間認知與實踐產生極大的分歧,可由以下方面探討:(一)來自於政府所秉持西方醫療體制的「藥品/食物」標準,與民間多重療養方式不同。(二)政府對於政治經濟變遷與個人生命經驗、知識背景、社會位置的忽略。(三)風險論述的介入。(四)對於醫生的懷疑與醫病關係的不對等。
    保健食品作為現代工商業社會,在短時間攝取「足量且正確」營養素的首選,不但隱喻了當代工商業社會「經濟理性」價值觀,更顯示出官方(西醫體制)與民間(民俗療法)之間溝通的代溝所在,與一種用以保障個人身心健康的心靈契約與希望。


    第一章 緒論………………………………………………………………………7 第一節、研究緣起………………………………………………………………7 第二節、問題意識………………………………………………………………7 第三節、文獻回顧………………………………………………………………9 (一)人類學的飲食文化研究 (二)地方知識與科學知識 (三)消費健康與個人實踐 (四)台灣的相關研究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對象……………………………………………………19 (一)深入訪談 (二)参與觀察 (三)文獻蒐集 (四)文獻分析 第五節、章節介紹……………………………………………………………23 第二章 保健食品的歷史經濟發展………………………………………………24 第一節、定義的轉變:知識引入與產品出口的年代…………………………25 藥物管理的「維他命」 作為「農產品」貿易外銷的「綠藻」 產品與知識的逐步內銷 第二節、開放進口:知識擴展與直銷發展的年代……………………………33 熱絡的民間市場 各自表述的專家學者、與業者 第三節、管理健康食品發展的政策制定……………………………………38 健康食品:民間與國家的分歧 由民間進入官方:「浮出檯面」的健康食品 管制與懲罰:不可言說的療效 游走於政府與消費者的業者 第三章 吞下保健食品─「消化」各類商品知識與個人經驗的歷程……………48 從有功效的「食物」到有功效的「高科技保健食品」 第一節、傳統醫療養生觀念…………………………………………………50 漸進式光譜的傳統「醫食同源」概念 傳統養生觀念的日常生活實踐 消費Health Food所蘊含的地方知識 第二節、營養知識的概念與接受……………………………………………57 西方科學光環下的「營養概念」 「單一」與「可被萃取」的營養素 逐漸「具體化」的抽象營養素概念 可被萃取性─利潤的最大化 知識的不對等關係 第三節、解釋、轉換與拼裝:日常生活的知識實踐…………………………65 身體經驗的見證:對於西醫的相信到懷疑 不能只靠西醫─多重療養行為的並用 性別─照顧家庭的責任 世代差距/相關知識背景的判斷 第四章 銷售與消費「保健食品」…………………………………………………73 第一節、「健康」概念的具體化………………………………………………73 吃下「保健食品」─關於「健康」的責任與契約 風險社會的創造 第二節、商品知識的消費……………………………………………………78 傳遞知識、深入人心的直銷 (一)「專業」知識且科學化的形象塑造 (二)「親民」的實踐─由「關心」出發 (三)知識的來源與分群 (四)環境的氛圍─接受審查的身體 「危險」的知識與「信賴」的關鍵 (一)訴諸科學且客觀的權威專家: (二)「多元」的諮詢來源─網路討論區 (三)非商業的口耳相傳 消費社會中的規訊機制? 第三節、保健食品消費的另一種反思………………………………………93 「保健食品」等於「有機食品」? 「理性化」的保健食品 第五章、結論……………………………………………………………………97 參考書目…………………………………………………………………………101 附錄………………………………………………………………………………112

    中文部分:
    Slater, Don
    2003[1997] 消費文化與現代性。林佑聖、葉欣怡譯,台北;旭昇。
    一銀產經資訊
    2002 一銀產經資訊第442期。台北:第一銀行徵信室。
    日本保健食品協會
    2005 保健食品活用字典:153種保健成份全收錄,林虹均譯。台北:三芝。
    孔恩 Kuhn, Thomas
    1999[1972] 科學革命的結構,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台北:遠流。
    王溢嘉
    1998 一隻暗光鳥的人生備忘錄。台北:野鵝。
    古明君
    1996 強化性的連結:台灣傳銷業中的傳銷邏輯與性別邏輯。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成令方
    2002 醫「用」關係的知識與權力,台灣社會學3:11-71。台北:台灣社會學編輯委員會
    朱懷祖
    1998 食品藥物與消費者保護─學說與案例研究。台北:五南。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983 中華民國食品工業部門發展計畫(民國七十一年至七十八年)。行政院經
    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衛生署
    1990 食品衛生講義。行政院衛生署。
    1995 台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二)。行政院衛生署。
    克利福德•吉爾茲Geertz, Clifford
    2000[1983] 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王海龍、張家瑄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李淑玲
    1999 我國健康食品之管理、消費者認知與消費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海洋大
    學食品科學系碩士論文。
    李亦園
    1992a 文化的圖像(上)─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台北:允晨文化。
    1992b 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台北:允晨文化。
    1999 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理論圖像。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6。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李蕙蓉
    1990 健康食品的宣傳要謹慎。鄉間小路16:8-9。
    林文源
    1998 To Be or Not To Be? 長期洗腎病患的生活、身體經驗。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如茵
    2003 境外爭議、專家知識與日常生活科技:台灣味精的飲食政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景明
    1977 健康食品之現在與將來,,食品工業雜誌9(11):36-39。
    林惠君
    1995 健康食品發燒賣。遠見雜誌3:110-113
    周鄭州
    1995 多層次傳銷中的表演─沒有圍牆的全控機構,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
    所碩士論文。
    吳品賢
    2002 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三個新竹組織化有機消費場域的分析,國立交
    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1997 機能性保健食品現況與發展趨勢。新竹: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1998 食用維生素與礦物質保健產品專題報告。新竹: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段承璞
    1992 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第三卷: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
    栗山茂久
    2001 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陳信宏譯。台北:究竟。
    莊永明
    1998 台灣醫療史─以臺大醫院為主軸。台北:遠流。
    莊英章、許木柱、潘英海編著
    1992 文化人類學。台北:空大。
    莊素玉、陳名君
    2004 元氣產業自然風。天下雜誌312:154-171。
    菲力浦 費南得茲 阿梅斯托 Felipe Fernandez-Armesto
    2006 食物的歷史,韓良憶譯。台北:左岸文化。
    陳坤宏
    2005 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許木柱、簡美玲
    1995 飲食與文化:-人類學觀點的回顧與展望。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5-82。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凱倫•蓋洛提 Karin, Garrety
    2005 社會世界、行動者網絡與爭議:以膽固醇、飲食中脂肪與心臟病為例,方俊育譯,頁266-368。選自《科技渴望社會》,雷祥麟等編。
    張笠雲
    1998 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
    張永健
    2001 論藥品、健康食品、食品之管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珣
    1989 台灣漢人的醫療體系與醫療行為─一個台灣北部農村的醫學人類學研
    究。選自《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鄉。
    張慶貞
    1992 蔡敬民教授說:選購者、專業者,健康食品知識大家都需要充電。鄉間小路8: 54-55。
    瑞瑪.愛波Rima D. Apple
    2002[1996] 健康的騙局:一部以健康、財富、權力寫成的維他命史,楊智明、薛桂文譯。台北:時報。
    趙榮光
    2006 中國飲食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婷婷
    1996 健康食品專賣店的商業及非商業意涵,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
    楊珊珊
    2002 台灣北部地區成年人對保健食品的營養知識、態度與飲食行為之研究。
    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鄒金峰
    2002 台灣保健食品實體零售通路暨GNC專賣通路之消費行為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潘英海
    1998 文化的詮釋者─葛茲,選自《見證與詮釋》,黃應貴主編。台北:正中。
    蔡篤堅、李玉春
    1997 科學的政治、政治的科學:由比較歷史的觀點談台灣醫學政治之趨勢與歷史文化意義。發表於「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主辦,台北,12月5-6日。
    邁可•博藍尼Polanyi, Michael
    2004[1962] 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許澤民譯。台北:商周。
    謝森中
    1993 從經濟觀點看戰後台灣經驗─一個實際參與者的見證,選自《台灣經驗(一)歷史經濟篇》,宋光宇編,頁141-166。台北:東大圖書。
    鍾遠芳
    1999 台北市成年人對自服藥品與健康食品之認知與行為,台灣大學公共衛生
    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ppadurai, Arjun
    1986 Introduction: 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 In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Arjun Appadurai ed. Pp.3-63. Cambridge, London, New York, New Rochelle, Melbourne, Sydne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ady, Hannah
    1997 Health, eating and heart attacks: Glaswegian Punjabi women’s thinking about everyday life. In Food, health, and identity, ed.pp213-234.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Bourdieu, Pierre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trans. By Richard Nic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larke. Adele, Mamo. Laura, Fishman. Jennifer, Shim. Janet, Fosket. Jennifer
    2003 Biomedicalization: Technoscientific Transformation of Health, Illness, and
    U.S. Biomedicine.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3, Vol.68, April 161-194.

    Caplan, Pat
    1997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food, health and identity. In Food, health, and
    identity, ed.pp1-31.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Chang, K.C.
    1977 Introduction. In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K.C. Chang ; contributors, Eugene N. Anderson ... [et al.]. pp.3-21.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oward, Rosalind
    2001 The Meanings of Health Foods. In Consumption : 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edited by Daniel Miller. pp. 50-72. London ;Routledge, New York.

    Crook, Stephen., Pakulski, Jan., and Waters, Malcolm.
    1992 Postmodernization :change in advanced society. London ; Sage, Newbury
    Park, Calif.

    Farquhar, Judith
    2003 Appetites: food and sex in postsocialist china. Duke University Press.

    Foucault, Michel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Alan Sherida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0 Power/ 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edited by Colin Gordon ; translated by Colin Gordon... [et al.].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Holtzman, Jon
    2003 In a Cup of Tea:Commodities and History among Samburu Pastoralists in Northern Kenya. American Ethnologist 30(1): pp 136-155.

    Kandl, R. F. and Pelto, G. H.
    1980 The Health Food Movement : Social Revitalization or Alternative Health
    Maintenance System? In Nutritional Anthropology: Contemporary Apporaches to Piet and Culture. N. W. Jerome, , R. F. Kandel and G. H. Pelto eds. pp.327-363. N. W.:Redgrave Publishing Co.

    Keane, Anne
    1997 Too hard to swallow? The palatability of health eating advice. In Food, health, and identity, ed.pp172-192.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Kelly, Michael and Charlton Bruce
    1995 The modern and the postmodern in health promotion. In The Sociology of Health Promotion: Critical Analyses of Consumption, Lifestyle and Risk. Edit by Robin Bunton, Sarah Nettleton and Roger Burrows.pp78-90.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Long, Norman
    1996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New Challenges to Rural Research.In The Future of Anthropological Knowledge, Henrietta L. Moore, ed. Lodon:Routledge. Pp. 37-59.

    Messer, Ellen
    1984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s on Diet. In Ann. Rev. Anthropol. 13: 205-249.

    Miller, Daniel
    1992 The Young and the Restless in Trinidad: a case of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in mass consumption In Consuming Technologies: Media and Information in Domestic Spaces. R. and E.H. Silverstone, eds. New York, Routledge Pp.163-82

    Mintz, Sidney
    1985 Sweetness and power :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 New York,
    N.Y.: Viking

    Mintz, Sidney and Du Bois, Christine
    2002 The Anthropology of Food and Eating. In Ann.Rev. Anthropolo.31:99-119.

    Ortner, Sherry B.
    1994 Theory in Anthropology Since the Sixties. In Culture/Power/History: A Reader in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y, Dirks, Nicholas B., Geoff Eley, and Sherry B. Ortner, ed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372-411.
    1996 Toward Feminist, Minority, Postcolonial, Subaltern, etc., Theory of Practice. In Making gender :the politics and erotics of gender. Boston :Beacon Press. Pp. 1-11.
    Lei, Hsiang -lin
    1999 From Changshan to a New Anti-Malarial Drug: Re-Networking Chinese Drugs and Excluding Chinese Doctors.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s.Volume 29 No.3

    Turner, Bryan
    1992 The government of the body medical regimens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diet. In Regulating Bodies: Essays in Medical Sociology.London, Routledge. Pp. 177-196

    報紙資源:
    王中
    2005 常吃地瓜 健康頂瓜瓜。民生報,八版,9月5日。
    郭姿均
    1997 醫療走廊不肖進口商冒用衛署字號─抗組織胺藥,充健康食品闖關。聯合報,十九版,12月17日。
    張黎文
    1995 衛署:健康食品只是商業用語原料成份和一般食品無異。中國時報,三版,9月7 日。
    魏忻忻
    2006 保健食品,不是萬靈丹,效果不明顯,還得花大錢,不如飲食均衡。聯合報,四版,2月6日。
    陳麗婷 陳淑芳 陳玉玲
    2005 保健食品業一窩蜂投入。經濟日報,六版,2月5日。
    陳美瓊
    1991 誇大療效,涉嫌販賣偽藥「八五一營養晶」被起訴,創食品藥物管理先例。中國時報,七版,1月12日。
    曾良
    1965 藥的知識(12)維他命與人生。中國時報,七版,3月13日。
    藥的知識15維他命乙二。中國時報,七版,3月25日。
    藥的知識17維他命丁。中國時報,七版,3月28日。
    藥的知識16維他命B12。中國時報,七版,3月30日。
    民生報
    1986 健康食品管理,一片空白為免混淆視聽,應速謀有效改進。六版,6月30日。
    聯合報
    1954 綠藻代替糧食營養價值頗高,台大化工教授魏喦壽研究成功,望政府製造。聯合報,三版,5月8日。
    1956 改善國民營養 廉價配售健素以學童孕產婦為對象 健素每公斤八元 健素糖售一○元。聯合報,三版,7月31日。
    1961 藥品廣告嚴禁誇大效能當局取締非法播送。五版,8月8日。
    1963 最佳糧食代用品 葉綠藻試殖成功成本低微。三版,8月26日。
    1968 台省府決加強藥品廣告管理,昨通令各縣市政府切實依照規定辦理。二版,6月7日。
    1976 生產線上:使綠藻成為安全可靠食品。五版,10月19日。
    聯合晚報
    1988 推銷健康食品,榮總見怪不怪。四版,6月29日。
    經濟日報
    1967 台灣綠藻公司今行開工,典禮產品多種,銷國內外。經濟日報,二版,5月3日。
    1970 台灣養蜂公司綠藻養蜂,提高品質。八版,7月2日。
    1974 魚肝油,食品乎?藥品乎?如何劃分。4月28日。
    1976 綠藻外銷好景不如前,業者須重品質與合作」。10月8日。
    1976 綠藻廣受海外歡迎。11月14日。
    1978 八項貨品初次核准進口。三版,2月25日。
    1979 何謂「健康食品」?。9月13日。
    1988 維護消費者權益,健全業者營運,健康食品有待建立國家標準訂定法規及細則勿讓不肖者投機。二十版,5月16日。
    中國時報
    1966 不化本錢的飼料,培養綠藻養豬。八版,10月4日。
    2007 保養食品當飯吃,白花錢還傷身。六版,4月7日。
    2007 藝人養生 各有撇步 陳美鳳:體內環保差 吃補反受罪。六版,4月7日。
    網站資料:
    李明亮
    2002 落實全民衛教,提昇服務品質。網路資源,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aspx?now_fod_list_no=8712&class_no=25&level_no=1,4月5日。
    東森新聞報
    2007 丹麥研究,反而提高死亡率5%。網路資源,http://www.functionalfood.org.tw/news/News96/News9603/960228-1.htm,5月20日。
    程惠政
    2007 薏苡仁增強免疫力,是佳糧,也是良藥!。網路資源,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category=中醫天地&pid=15338,4月1日。
    鄧正粱
    2007 【中醫食療學】飲膳講究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而不同!。網路資源,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category=中醫天地&pid=15005,3月20日。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