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文筆
Lo, Wen-Pi
論文名稱: 儒釋之間-宋代女性墓誌中的「誦讀佛書」
Both Gentry and Buddhist Laywomen:The “Chanted Scriptures” in the Female Epitaphs of Sung Dynasty
指導教授: 廖咸惠
Liao, Hsien-Huei
口試委員: 劉靜貞
Liu, Ching-Chen
邱佳慧
Chiu, Chia-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誦讀佛書墓誌銘士族女性以釋輔儒修身齊家科舉家庭
外文關鍵詞: chanted scriptures, epitaphs, elite women, using Buddhism to assist Confucianism, self-cul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of a harmonious family, imperial examination, family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缺少女性自我創作的處境之下,「墓誌碑銘」經常成為研究宋代女性的材料之一。其中所記錄的墓主一生事蹟,往往傳達出宋人所認為值得表彰的女性樣貌,且與士人修身齊家的理念有所連結。宋代撰墓者在面臨「女無外事」下,他們有時會需要書寫更多的女性事蹟來達成墓誌宣揚的目的,從而部分撰墓者就會考慮撰寫墓主誦讀佛書的相關事蹟。但是當宋代女性的一生在被連結成到與修身齊家有關的墓誌讚揚之下,「誦讀佛書」能扮演怎樣的角色,形成一個誦讀佛書與女性角色、士人修身齊家三者的連結?尋求答案的關鍵在於釐清撰墓者以及墓主家屬對於女性誦讀佛書的認知與理解。透過對於此類女性墓誌的搜羅,本研究將從以下的方向進行觀察:首先是這些女性誦讀佛書的書寫,呈現出哪些特色或傾向,進而討論撰墓群體將女性誦讀佛書置於何種思維;其次是觀察這些女性誦讀佛書是出現在哪些撰墓的脈絡之下,特別是容易在哪些事件之後被撰墓者所寫出;其三是討論當誦讀佛書被寫入女性墓誌之中時,撰墓者又是如何對此進行詮釋,因而可以建構出這三者之間的連結;其四是從這些女性誦讀佛書的記載內容,解析宋代士人所認知的誦讀佛書所具有之作用,從而理解為何部分撰墓者願意將之呈現在女性墓誌之中;最後是討論這連結產生的意義,以及它對於我們現代理解宋士女有何突破之處。


    Because of the lack of the self-description of women, "epitaphs" have often been used as one kind of the materials for studying women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Song people’s preferences of the behaviors and appearances of women were usually shown in the stories recorded in epitaph, and these stories were linked to the ideas of the elite’s self-cul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of a harmonious family. In the Song Dynasty, since the epitaph authors faced the situation of "women have nothing outside the family", they sometimes need to write more deeds of women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effects of the epitaphs. Therefore, some of the epitaph authors considered to write about the women’s “chanted Scriptures”. However, when the Song women’s life was linked to the elite’s self-cul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of a harmonious family in the epitaphs, what kind of role the “chanted scriptures” plays, in order to form a triangle-link between the women’s chanted scriptures, the role of women, and the elite’s achievement of a harmonious family? The key to answer the question is to clarify the way of understanding women’s chanted scriptures of the epitaph authors and the bereaved family. Through collecting such epitaphs, this study will conduct in the following ways: First, I will propose the question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r tendencies of these women’s chanted scriptures”, and, discuss what the epitaph authors think about women’s chanted scriptures. Second, I will observe in what kind of context the women’s chanted scriptures appeared in those epitaphs. Third, I will discuss how epitaph authors interpreted it, and mad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se three. Forth, I will analyze from epitaph the functions of women’s chanted scriptures which the Song epitaph authors considered, and conclude why the elites would adopt it, viz. women’s chanted scriptures, into the epitaphs. In the end, I will discuss the meaning of this connection, and what new insights it can provide for us in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ng women.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回顧 5 第三節:研究取向與論文架構 14 第四節:研究資料與研究限制 16 第二章—誦讀佛書的多元書寫 17 第一節:婦職與誦讀佛書的調和 17 第二節:女性誦讀佛書的歸因 20 第三節:女性的人格特質 26 第四節:善德、性命與人文關懷 33 第五節:感應與積福 38 第六節:小結 44 第三章—敘述女性誦讀佛書的脈絡 47 第一節:士族家庭 47 第二節:經濟生活 55 第三節:內闈的延伸 62 第四節:女性自身的優異 67 第五節:撰墓者的自我意念 73 第六節:小結 79 第四章—撰墓者的關注、想像與詮釋 82 第一節:對女性角色的關注 82 第二節:對修身齊家的關注 89 第三節:對女性誦讀佛書後的描述 94 第四節:佛書的作用 100 第五節:小結 110 第五章—結論 113 參考資料 117 附 表 一:《全宋文》中女性墓誌銘篇數分布細表 132 附 表 二:宋代女性墓誌銘中記有誦讀佛書之蒐錄總表 135 附 表 三:女性墓主與撰墓者之間的親疏關係表 177 附 表 四:附表三之數量統計表 183 附 表 五:「以釋輔儒」中所呈現的儒家三不朽 183

    參考資料
    古籍史料(依朝代及姓氏筆畫排列)
    1. 【漢】劉向,《說苑》,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1985),冊18。
    2.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收錄於《大正原版大藏經》(台北:新文豐,1983),冊25。
    3. 【梁】釋僧佑,《弘明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48。
    4. 【隋】釋慧遠,《大乘義章》,收錄於《大正原版大藏經》(台北:新文豐,1983),冊44。
    5. 【唐】一行禪師撰,《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收錄於《大正原版大藏經》(台北:新文豐,1983),冊39。
    6. 【唐】韓愈,《昌黎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75。
    7. 【唐】釋慧日,《淨土十疑論》,收錄於《大正原版大藏經》(台北:新文豐,1983),冊47。
    8. 【宋】方大琮,《鐵菴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78。
    9. 【宋】方逢辰,《蛟峰文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87。
    10. 【宋】孔武仲,《宗伯集》,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1988),冊104。
    11. 【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收錄於《四部叢刊集部》(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冊191。
    12. 【宋】王安石,《臨川文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05。
    13. 【宋】王安禮,《王魏公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00。
    14. 【宋】王珪,《華陽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93。
    15. 【宋】司馬光,《溫公書儀》,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第46輯《學津討原》,第5函第16冊。
    16. 【宋】司馬光,《傳家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94。
    17.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集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冊59。
    18. 【宋】朱熹,《雜學辨》,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699。
    19. 【宋】呂午,《竹坡類藁》,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冊1320。
    20. 【宋】呂本中 《師友雜志》,收錄於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第三編(六)。
    21. 【宋】呂陶,《淨德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98。
    22. 【宋】吳如愚,《準齋雜說》,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709。
    23. 【宋】吳泳,《鶴林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76。
    24. 【宋】宋祁,《景文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88。
    25. 【宋】李之儀,《姑溪居士前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20。
    26. 【宋】李元弼,《作邑自箴》,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冊753。
    27.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608。
    28. 【宋】李石,《方舟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49。
    29. 【宋】李新,《跨鼇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24。
    30. 【宋】李綱,《梁谿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26。
    31. 【宋】李覯,《直講李先生文集》,收錄於《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冊7。
    32. 【宋】李彌遜,《筠谿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30。
    33. 【宋】沈括,《長興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17。
    34. 【宋】沈與求,《龜谿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33。
    35. 【宋】沈遘,《西溪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97。
    36. 【宋】汪藻,《浮溪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28。
    37. 【宋】周必大,《省齋文稿》,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台北:新文豐,1996),冊46。
    38. 【宋】周必大,《平園續稿》,收錄於《叢書集成三編》(台北:新文豐,1996),冊47。
    39. 【宋】周孚,《蠹齋鉛刀編》,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二集》(台北:台灣商務,1971),冊269。
    40. 【宋】周敦頤,《周子通書》,台灣:中華書局,1971。
    41. 【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813。
    42. 【宋】度正,《性善堂稿》,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70。
    43.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冊1313。
    44. 【宋】范祖禹,《范太史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00。
    45. 【宋】范浚,《香溪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40。
    46. 【宋】范純仁,《范忠宣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04。
    47. 【宋】洪咨夔,《平齋文集》,收錄於《四部叢刊廣編》(台北:台灣商務,1981),冊41。
    48. 【宋】洪適,《盤洲文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58。
    49. 【宋】胡寅,《斐然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37。
    50. 【宋】胡宿,《文恭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88。
    51. 【宋】胡銓,《胡澹菴先生文集》,台北:漢華文化事業,1970。
    52. 【宋】唐士耻,《靈巖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81。
    53. 【宋】韋驤,《錢唐韋先生文集》,收錄於《四部分類叢書集成三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第18輯《武林往哲遺箸》,第1函第4冊。
    54. 【宋】徐元杰,《楳埜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81。
    55. 【宋】畢仲游,《西臺集》,收錄於《景印文淵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22。
    56. 【宋】袁甫,《蒙齋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75。
    57. 【宋】袁采,《袁氏世範》,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698。
    58. 【宋】袁說友,《東塘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54。
    59. 【宋】袁燮,《絜齋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57。
    60. 【宋】晁說之,《嵩山文集》,收錄於《四部叢刊廣編》(台北:台灣商務,1981),冊36。
    61. 【宋】員興宗,《九華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58。
    62.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74。
    63. 【宋】孫覿,《鴻慶居士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35。
    64. 【宋】秦觀,《淮海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15。
    65. 【宋】張方平,《樂全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04。
    66. 【宋】張耒,《柯山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15。
    67. 【宋】張守,《毘陵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27。
    68.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收錄於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第三編(九)。
    69. 【宋】張栻,《論語解》,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99。
    70. 【宋】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36。
    71. 【宋】強至,《祠部集》,收錄於《景印文淵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91。
    72. 【宋】章如愚,《群書考索》,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938。
    73. 【宋】章甫,《自鳴集》,收錄於《景印文淵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65。
    74. 【宋】陸佃,《陶山集》,收錄於《景印文淵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17。
    75. 【宋】陸游,《渭南文集》,收錄於《景印文淵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63。
    76. 【宋】陸游,《家世舊聞》,收錄於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第五編(八)。
    77. 【宋】陳宓,《復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冊1319。
    78. 【宋】陳師道,《後山集》,收錄於《景印文淵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14。
    79. 【宋】陳造,《江湖長翁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66。
    80. 【宋】陳傅良,《止齋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50。
    81. 【宋】陳襄,《古靈先生文集》,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 ,冊87。
    82. 【宋】曹彥約,《昌谷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67。
    83. 【宋】曹勛,《松隱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29。
    84. 【宋】莊綽,《雞肋編》,收錄於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第四編(七)
    85. 【宋】許翰,《襄陵文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23。
    86. 【宋】程俱,《北山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30。
    87. 【宋】程顥,《二程遺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698。
    88. 【宋】黃庭堅,《山谷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13。
    89. 【宋】黃裳,《演山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20。
    90. 【宋】黃震,《黃氏日抄》,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707。
    91. 【宋】曾丰,《緣督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56。
    92. 【宋】曾鞏,《元豐類稿》,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98。
    93. 【宋】鄒浩,《道鄉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21。
    94. 【宋】葛勝仲,《丹陽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27。
    95. 【宋】楊傑《無為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99。
    96. 【宋】楊萬里,《誠齋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61。
    97. 【宋】楊億,《武夷新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86。
    98. 【宋】葉適,《水心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64。
    99. 【宋】趙升,《朝野類要》,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854。
    100. 【宋】趙汝愚編;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校點整理,《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1999。
    101. 【宋】趙抃,《清獻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94。
    102. 【宋】趙鼎臣,《竹隱畸士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24。
    103. 【宋】劉一止,《苕溪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32。
    104. 【宋】劉克莊,《後村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80。
    105. 【宋】劉攽,《彭城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96。
    106. 【宋】劉宰,《漫塘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70。
    107. 【宋】劉跂,《學易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21。
    108. 【宋】劉摯,《忠肅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99。
    109. 【宋】衛涇,《後樂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69。
    110. 【宋】鄭剛中,《北山文集》,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1985),冊63。
    111. 【宋】鄭獬,《鄖溪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97。
    112. 【宋】蔡襄,《端明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90。
    113. 【宋】蔡襄,《宋端明殿學士蔡忠憲公文集》,收錄於《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冊8。
    114. 【宋】樓鑰,《攻媿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53。
    115. 【宋】慕容彥逢,《摛文堂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23。
    116. 【宋】歐陽修,《文忠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02。
    117. 【宋】韓元吉,《南澗甲乙稿》,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65。
    118. 【宋】韓琦,《安陽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89。
    119. 【宋】韓維,《南陽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01。
    120. 【宋】謝逸,《溪堂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22。
    121. 【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集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冊67。
    122. 【宋】蘇舜欽,《蘇學士集》,收錄於,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92。
    123. 【宋】蘇頌,《蘇魏公文集》,收錄於,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092。
    124. 【宋】蘇軾,《東坡全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1108。
    125. 【宋】蘇軾、沈括合著,《蘇沈良方拾遺》,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1985),冊46。
    126. 【宋】釋元照,《芝園集》,收錄於《卍續藏經》(台北:新文豐,1983),册105。
    127. 【宋】釋道誠,《釋氏要覽》,收錄於《大正原版大藏經》(台北:新文豐,1983),冊54。
    128. 【遼】釋行均,《龍龕手鑑》,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226。
    129.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冊610。
    130.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131. 【清】王梓材、馮雲濠輯,《宋元學案補遺》,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1988),冊250。
    132.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1978。
    133. 【清】喬溎修;賀熙齡纂,《道光浮梁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1996),江西府縣志輯7。
    134. 【民國】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研究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列)
    1. 方建新主編,《中國婦女通史宋代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
    2. 王瑞來,《天地間氣:范仲淹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3. 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編,《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史學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4. 【美】包弼德(Peter K.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5. 【美】史蒂芬‧斯洛曼(Steven Sloman), 菲力浦‧芬恩巴赫(Philip Fernbach)著;林步昇譯,《知識的假象》,台北:先覺出版,2018。
    6. 【美】伊沛霞(Patricia Ebrey)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的婚姻與婦女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7.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著;王友琴、邱希淳等譯,《女人是什麼》,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8。
    8. 朱曉鵬主編,《浙學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 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10. 呂世榮、劉象彬、肖永成合著,《義利觀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
    11.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1994。
    12. 李弘祺,《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香港:中文大學,2012。
    13. 李承貴,《儒士視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觀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14. 李燦煌,《泉南掌故劄記》,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
    15. 沈宗憲,《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台北:商鼎文化,1993。
    16.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80。
    17.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8.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篇)》,台北:允晨文化,2003。
    19.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
    20. 昌彼得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6。
    21. 【美】周紹明(Joseph P. McDermott)著;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中華帝國晚期的書籍與士人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2. 【美】奇斯.裴恩(Keith Payne)著;李宛蓉譯,《破梯效應》,台北:大是文化,2018。
    23. 【美】柏文莉(Beverly Bossler)著;劉云軍譯,《權力關係:宋代中國的家族、地位與國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24. 段昌國、劉紉尼、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1976。
    25. 【美】保羅•康納頓(Paul Connerton)著;納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6. 【日】梶山雄一著;吳汝鈞譯,《空之哲學》,台北:彌勒出版社,1983。
    27. 【日】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華宇,1987。
    28.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9.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1993。
    30. 陶飛亞,《宗教慈善與中國社會公益》,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
    31.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庭.婚姻.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
    32. 陶晉生,《宋遼金史論叢》,台北:聯經,2013。
    33. 張子曲,《閩南民間傳說》,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34. 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五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35. 張煜,《心性與詩禪:北宋文人與佛教論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36. 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
    37. 黃啟江,《北宋佛教史論稿》,台北:台灣商務,1997。
    38. 黃啟江,《泗洲大聖與松雪道人-宋元社會菁英的佛教信仰與佛教文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
    39. 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1989。
    40. 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2006。
    41. 傅偉勳主編,《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圖書,1990。
    42. 【日】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孫歌等譯,《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43. 【美】賈志揚(John W. Chaffee)著;趙冬梅譯,《天璜貴冑:宋代宗室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44. 楊軍,《宋元三教融合與道教發展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
    45.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46. 楊儒賓,《儒家的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
    47.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3。
    48. 葉燁,《北宋文人的經濟生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8。
    49. 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50. 【韓】鄭在書編;崔麗紅譯,《東亞女性的起源-從女性主義角度解析《列女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51.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台北:文津,1991。
    52.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王》,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
    53. 蔣義斌,《宋儒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1997。
    54. 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通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55. 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56. 蕭振士,《中國佛教文化簡明辭典》,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
    57. 譚平,《惟蜀有才—宋代四川人才輩出的文化機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
    58. 【美】羅莎莉(Li-Hsiang Lisa Rosenlee)著;丁佳偉、曹秀娟譯,《儒學與女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59. 【日】礪波護主編,《中國中世の文物》,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3。
    60. 鐵愛花,《宋代士人階層女性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1. 三田明弘,〈『法苑珠林』「慈悲篇」の説話にみる仏教的身体観〉,《日本語日本文學》,38(日本:2012.11),頁19-30。
    2. 王德毅,〈宋朝士大夫的仁義觀〉,《臺大歷史學報》,38(台北:2006.12),頁1-23。
    3. 宋冬霞,〈宋代士人家庭女性的崇佛情結-以墓誌為中心史料的考察〉,《宋史研究論叢》,12(保定:2011.12) ,頁646-657。
    4. 邱佳慧,〈由墓誌銘看二程對婦女的書寫〉,《東吳歷史學報》,12(台北:2004.12),頁249-277。
    5. 邱佳慧,〈從「請銘」與「撰銘」探究宋代社會的倫常關係〉,《東華人文學報》,12(花蓮:2008.1),頁1-56
    6. 金建鋒,〈論宋代婦女與佛教〉,《宋史研究論叢》,13(保定:2012.12) ,頁389-403。
    7. 金建鋒,〈論宋代禪僧與士人的交游—以釋曉瑩《羅湖野錄》和《云臥紀談》為中心〉,《宜春學院學報》,37:8(江西:2015.8),頁7-11。
    8. 邵育欣、張付海,〈淨土與地獄-宋代佛教女信徒的宗教想象〉,《湖北社會科學》,2015:3(湖北:2015.4),頁108-110。
    9. 柳立言,〈宋代明州士人家族的形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81:2(台北:2010.6),頁289-364。
    10. 柳立言,〈淺談宋代婦女的守節與再嫁〉,《新史學》,2:4(台北:1991.12),頁37-76。
    11. 侯道儒,〈天人感應說在宋代的政治作用:以程頤為主軸的討論〉,《清華中文學報》,11(新竹:2014.6),頁213-260。
    12. 秦豔,〈從墓志看宋代女性的佛教信仰〉,《晉陽學刊》,2009:6(山西:2009.11) ,頁86-91。
    13. 陳元朋,〈宋代的儒醫—兼評Robert P. Hymes有關宋元醫者地位的論點〉,《新史學》,6:1(台北:1995.3),頁179-203。
    14. 許宗興,〈朱子「涵養本源」功夫析論〉,《成大中文學報》,53(台南:2016.6),頁33-68。
    15. 張新民,〈儒釋之間:唐宋時期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特征—以儒學的佛化與佛教的儒化為中心〉,《文史哲》,2016:6(山東:2016.11),頁5-23。
    16. 游彪,〈「禮」「俗」之際-宋代喪葬禮俗及其特徵〉,《雲南社會科學》,2005:1(雲南:2005.1) ,頁103-108。
    17. 馮國棟、車軒,〈楊億佛門交游考〉,《宗教學研究》,2007:2(四川:2007.6),頁88-93。
    18. 黃繁光,〈宋代墓誌銘中的報償表述法—以士人仕宦際遇及婦女持家生涯為探討中心〉,《東吳歷史學報》,12(台北:2004.12),頁55-94。
    19. 楊果,〈宋人墓誌中的女性形象解讀〉,《東吳歷史學報》,11(台北:2004.6),頁243-270。
    20. 廖咸惠,〈祈求神啟—宋代科舉考生的崇拜行為與民間信仰〉,《新史學》,15:4(2004.12),頁41-92。
    21. 廖咸惠,〈體驗「小道」-宋代士人生活中的術士與術數〉,《新史學》,20:4(台北:2009.12),頁1-58。
    22. 劉琳娜,〈王陽明與宋明理學生死觀之轉向〉,《孔子研究》,156(濟南:2016.4),頁101-110。
    23. 潤慈,〈聖者展現臨終自在的幾種方式〉,《廣東佛教》,1(廣東:2005),頁30-32。
    24. 蔣義斌,〈朱熹排佛與參究中和的經過〉,《東方宗教研究》,1(台北:1987.9),頁145-167。
    25. 劉靜貞,〈女無外事?-墓誌碑銘中所見之北宋士大夫社會秩序理念〉,《婦女與兩性學刊》,4(台北:1993.4) ,頁21-46。
    26. 劉靜貞,〈北宋前期墓誌書寫活動初探〉,《東吳歷史學報》,11(台北:2004.6),頁59-82。
    27. 劉靜貞,〈歐陽修筆下的宋代女性—對象、文類與書寫期待〉,《台大歷史學報》,32(台北:2003.12),頁57-76。
    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1. 王平宇,〈宋代婦女的佛教信仰-兼論士大夫觀點的詮釋與批評〉,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1998)。
    2. 汪芳,〈宋代婦女宗教信仰與性別角色〉,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3. 林馨儀,〈中國傳統養生—以北宋蘇軾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1)。
    4. 秦玉琴,〈宋代女性的佛教空門生活探微〉,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5. 徐爽,〈宋代女子禮佛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6. 崔延平,〈北宋士大夫交游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7. 張秀梅,〈唐人養生研究〉,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8. 戰秀梅,〈社會性別視野中的宋代婦女-以社會觀念為中心的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外文研究資料
    1. Bossler, Beverly. “Women's literacy in Song dynasty China : preliminary inquiries”,收錄於田餘慶主編,《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頁322-352。
    2. Davis, Edward L.《Society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Song China》,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3. Evelyn Ding-Hwa, Hsieh. “Images of Women in Ch’an Buddhist Literature of the Sung Period.” In Peter N. Gregory and Daniel A. Getz , ed.,《Buddhism in the Sung》(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2), pp148-187.
    4. Ebrey, Patrica. “Conceptions of the Family in the Sung Dynast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3:2(1984.2), pp.219-245.
    5. Ebrey, Patricia. “The Women in Liu Kezhuang's Family.”, The Journal of Modern China, 10:4(1984.10), pp.415-440.
    6. Ebrey, Patricia. “Education Through Ritual:Efforts to Formulate Family Rituals during the Song Period”, in Wm. Theodore de Bary and John W. Chaffee, eds., 《Neo-Confucian Education:The Formative Stag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pp.277-306.
    7. Ebrey, Patricia. “Cremation in Sung China.”,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5:2(1990.4), pp.406-428.
    8. Ebrey, Patrica. “Women,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in Chinese History”, in Paul S. Ropp ed.,《Heritage of China: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iviliza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pp.197-223.
    9. Halperin, Mark. “Domestcity and the Dharma:Portraits of Buddhist Laywomen in Sung China.”, The Journal of T’oung Pao, Second Series, Vol. 92, Fasc.1/3(2006), pp.50-100.
    10. Hsien-huei, Liao(廖咸惠). “Visualizing the Afterlife:The Song Elite’s Obsession with Death, the Underworld, and Salvation.”, 《漢學研究》,20.1(台北:2002),頁399-440。
    11. Ju-k’ang, T’ien(田汝康).《Male Anxiety and Female Chasti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Ethical Values in Ming-Ching, Times》,New York:Brill Academic Pub, 1988.
    12. Schottenhammer, Angela. “Characteristics of Song Epitaphs.”, in Dieter Kuhn, ed.,《Burial in Song China》(Wurzburg:Wurzburger Sinologische Schriften, 1994), pp.253-306.
    13. Schlütter, Morten.《How Zen Became Zen: The Dispute over Enlighten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Chan Buddhism in Song-Dynasty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0.
    14. Ter Harr, Barend J. “Buddhist-Inspired Options:Aspects of Lay Religious life in the Lower Yangzi From 1100 until 1340.”, The Journal of T’oung Pao, Second Series, Vol. 87, Fasc.1/3(2001), pp.92-152.
    15. Thomas H. C, Lee(李弘祺). “Social Justice in China, Ideal and Practice in Sung China as a Case.”, in Walter Schweidler, ed., 《Menschenrechte und Germeinsnn-westlicher und östlicher Weg?》(Sankt Augustin, Germany:Academia, 1998), pp.257-284.
    16. Tillman, Hoyt Cleveland.《Confucian Discourse and Chu His’s Ascendenc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
    17. Zhiru, Shi. “Scriptural Authority:A Buddhist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Buddhist-Christian Studies, Vol. 30, (2010), pp.85-10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