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文蓉
論文名稱: 兩性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之研究--以桃園市國小三年級為例
An Action Research for the Infusion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Art and Humanist Curriculum--Take the Third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葉忠達博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2
中文關鍵詞: 兩性教育融入式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
外文關鍵詞: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fusion Curriculum, Art and Humanist Curriculum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課程統整的方式,將兩性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中,進行課程設計、實施過程及省思之行動研究,探討其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兩性觀的影響,檢視研究教師的專業成長,並將研究結果歸納整理,針對兩性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課程的困境與問題提出建議。研究結果如下:
    一、課程實施之成效評估方面:以符合學生生活經驗之統整課程設計,易產生共鳴;兩性教育融入式課程教學,潛移默化所形成之影響較深遠;交互應用多元教學媒介與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師建構的兩性觀方面:以統整方式設計課程,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師兩性教學觀的轉變與成長,反映並落實在課程計畫的實施成效;教師之言教、身教以及長期教學上的經營,解除學生傳統性別束縛與限制;面對問題時理性思考,建構自己處事模式才是解決問題根本之道。
    三、學生建構的兩性觀方面:學生於認知上建立自主的觀念,減少受社會世俗觀念的影響;學生能突破性別限制,主動表現自己專長與性向;透過小組合作與互動學習,澄清性別刻板印象;多元創新教學,提高對藝術與人文的興趣與廣度。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的建議如下:
    一、行政單位應整合教材資源,成立教材資源庫。
    二、教師課程設計時應規畫學生體驗活動,加強批判性的反省。
    三、教師教學時應適時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給予參與學習的機會。
    四、家長應以多元開放、相互尊重的態度,樹立兩性尊重平權的楷模。
    五、未來研究可擴增學生人數或年級為研究對象。


    This research is in terms of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to infuse the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to the art and humanist curriculum, to implement an action study of curriculum desig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and reflection, to probe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of the 3rd grade student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o review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for those teacher who are working on this field, and inducting out the research result, to raise a proposal that focuses on the difficulty and problem of the infusion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to art and humanist curriculum. The research result is following:
    1. The achievement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1) With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tailor-made of the student’s living experience, which is affected by oneself and easily get echoed from others; (2) Infusion of the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to curriculum in class to get imperceptibly a deeper influence; (3) To inter-utilize a pluralistic teaching instrument and strategy in order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2. The teacher take an action by themselves with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to construct a moderate gender equity concept: (1) To design the curriculum with integration and value the student’s living experience; (2) The teacher’s change and growth toward the concept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which can be reflected and consolidat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achievement of curriculum plan; (3) The teacher’s teaching by words and teaching by behavior as well as a long term dedication in teaching, which can release the student’s traditional restraint and limit in gender; (4) To have a rational thinking while facing problems, to construct a model of living by oneself, that should be the root of solving problems.
    3. The student to construct a self-moderation of gender equity concept by a way of probe and mutual care: (1) The student in cognition to be gradually building autonomy concept, to lighten influence that is from a traditional society concept; (2) The student to breakthrough the gender limit, to actively perform their own specialty and disposition; (3) Through team cooperation and mutual learning to clarify a dull imagination in gender; (4) Through plural innovation teaching,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width toward art and humanist.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 this research to raise a proposal as follows,
    (1) The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 that should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of teaching materials, to set up the database of teaching materials, to implement teaching in concord in order to lighten teacher’s burden in class preparation.
    (2) The teacher should plan an experience activity for student while designing curriculum,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e ability, to enhance a reflection of judgment, and add discussion with more innovation or subjects which student would concern about.
    (3) The teacher should timely lead student to thinking and discussion while teaching in class. Giving student a hint, sharing student an opportunity in learning.
    (4) The parents of student should establish a good model of gender equity and respect, and assist student to identify a dull consciousness of gender delivered from the media. With an attitude of pluralistic, open mind and mutual respect to fulfill in family.
    (5) For a further research, which can expand the number of student or grade to be a research model. In the contents of implementation, which can coordinate the concept of integrated curriculum to implement an integrated research in different study field.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兩性教育課程與實施 9 第二節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研究29 第三節 兩性教育融入式課程的實施分析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61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61 第二節 研究工具67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69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效度74 第四章 課程設計與實施77 第一節 課程醞釀階段77 第二節 課程設計階段87 第三節 課程實施與評鑑91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5 第一節 協同研究教師的自我省思與覺察95 第二節 協同研究教師在課程與教學上對兩性教育的覺察112 第三節 課程實施後學生兩性觀的轉變12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73 第一節 結 論173 第二節 建 議180 參考書目 附錄一 兩性調查表195 附錄二 單元一好好說「畫」課程內容196 附錄三 單元二大家一起來拼圖課程內容209 附錄四 單元三聲音的想像課程內容213 附錄五 單元四小紅豆與珍妮的故事課程內容215 附錄六 單元五你敲我打真有趣課程內容226 附錄七 單元六男生女生變課程內容228 附錄八 單元七故事小劇場課程內容231 附錄九 學生訪談大綱239 附錄十 學生自評表240 表 次 表2-1 兩性教育課程內涵22 表2-2 相關研究結果摘要58 表3-1 兩性活動類別調查表66 表3-2 文件資料代號一覽表69 表3-2 研究時程進度表71 表4-1 讀書會分享進度表79 表4-2 研讀參考文章80 表4-3 兩性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目標84 表4-4 課程內容一覽表89 表4-5 課程實施進度表91 表5-1 學生工作觀受家庭影響之量化佐證資料分析131 表5-2 學生對兩性分工態度之量化佐證資料分析134 表5-3 學生對兩性合作態度之量化佐證資料分析136 表5-4 學生上課表現之量化佐證資料分析139 表5-5 職業選擇態度之量化佐證資料分析146 表5-6 學生性別刻板印象之量化佐證資料分析149 表5-7 學生工作觀型塑之量化佐證資料分析152 表5-8 兩性相處模式之量化佐證資料分析155 表5-9 學生對藝術的欣賞態度與興趣之量化佐證資料分析150 表5-10 學生在藝術課程表現之量化佐證資料分析165 表5-11 學生在藝術課程表現之量化佐證資料分析168 圖 次 圖2-1 兩性教育課程綱要結構25 圖3-1 教育行動研究循環歷程63 圖3-2 研究現場及學生照片65 圖3-3 全校平面圖65 圖3-4 研究架構70 圖3-5 研究流程73 圖4-1 課程架構85 圖4-2 教學單元目標88

    參考書目

    課程與教學學會(2000)。課程統整與教學。台北:揚智
    孔建昌、王子維、林煌閔、潘盈君、林靜秋(2002)。新世紀的生活與藝術統整教育,美育,123, 26-27。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百合(2000)。布娃娃,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3期,80-84。
    王秀雄(2002)。藝術統整課程設計原理與實務。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401-432。台北:桂冠。
    王慧靜(2000)。國民小學國語科教科書中父母角色之內容分析。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白博仁(2000)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4期,243-279 。
    何春蕤主編(2000)。進步的性教育--中小學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教育部。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清山(1999)。推行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行政配合之探究,教育研究資訊,第7期,14-21。
    吳雪如(2002)。兩性平等教育融入正式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吳雅玲(1998)。中等教育學程中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內涵之德懷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
    吳嘉麗(1999)。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台北:女書文化出版。
    吳蘭若(2000)。幼兒性別角色認同發展與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0期,91-99。
    呂燕卿(1999)。談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統整性課程設計之觀念,教師天地,100,40-51。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李堅萍(2002)。強化美勞教師藝術與人文統整課程能力,國教輔導,41卷6,46-51。
    李曉蓉(1997)。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沮喪相關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沈六(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識型態與理論。台北:台灣書店。
    周麗玉(1999a)。兩性平等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時代意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期,97-101。
    周麗玉(1999b)。中小學兩性平等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兩性平等教育與課程改革研討會研討實錄。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
    林文瑛(2002)。升學主義與學校文化。台北: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林以加(2002)。笑聲中的反思與能量--巴貝.柯爾[Babette Cole]繪本作品中的性別教育實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9期,31-37。
    林俊瑩(1999),兩性平等教育與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臺灣教育,52-57。
    林淑芳(2002)。躍動的生命─國小四年級性侵害防治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論文。
    林惠枝(1999)。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林碧雲(2000)。轉化課程的試煉--兩性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論文。
    林麗珊(2002)。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南:五南出版。
    邱金滿(1997)。談女性資優。資優教育,64期 ,20-28。
    邱珍婉譯(2001)。教養新好男孩。台北:書泉。
    邱書璇譯(1997)。親職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關係。台北:揚智文化出板。
    洪久賢(1999)。九年一貫兩性教育能力指標建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研究所編印,兩性平等教育與課程研討會研討實錄。
    洪淑敏(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性別角色觀及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洪蘭譯(2000)。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台北:商周出版。
    胡真萍(1998)。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范敏慧(2001)。讀書治療對國小學童性別刻板印象影響歷程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徐秀菊(2002)。藝術統整課程設計原理與實務。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401-432。台北:桂冠。
    徐秀菊(2003)。藝術領域的行動與省思。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晏涵文(1999)。性教育。台北:性林文化。
    殷童娟(1999)。兩性平等教育融入式有效性教學策略之研究--以高中家政課程為例之個案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論文。
    袁汝儀(1996)。生活藝術教育雛論,通識教育季刊,3:4, 61-79。
    高嘉慧(2000)。國中學生性別角色、性別刻板印象與兩性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基隆市國中學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玨(1997)。兩性平等教育的挑戰與迷思,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3,5-7。
    張玨(1999)。性教育╲兩性教育╲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7期,17-23。
    張喬媚(1999)。以社會學角度探討溝通之兩性差異。國教新知,45:3/4,78-87。
    張鈺佩(1998)。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教育部( 1993)。 教育部編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柯里斯、林為正譯(1995)。心牆裡的女人/心靈尋根五千哩。台北:智庫文化出版。
    莊明貞(1999a)。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上),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7期,87-96。
    莊明貞(1999b),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8期,54-62。
    許宜銘(1999)。重塑心靈。台北:生命潛能文化出版。
    郭為藩(2002)。九年一貫如早產兒,自由時報,04.22,六版。
    郭維哲(2002)。兩性教育理論的探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十三卷一期,77-83。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南宏
    陳佩正(2000)。從「心」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心理。
    陳怡如(2002)。兒童圖畫書閱讀行為與其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陳秉璋(1993)。藝術社會學。台北:巨流
    陳栗茜譯(2001)。和小孩一起成長 : 體驗一場親子差異的歷險。台北:智慧事業體。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台北:五南。
    陳瓊花(2000)。兒童與青少年如何說畫。台北:三民。
    陸雅青(1999)。藝術治療 : 繪畫詮釋 : 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台北 : 心理出版。
    曾台芸(2000)。國小教師對實施兩性平等教育之意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曾台芸(2001)。國小兩性平等教育課程設計,教師之友,第42卷第1期,20-28。
    曾端真(1991)。婚姻與家族治療。台北:天馬出版。
    游美惠(1999)。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粟慧文(2002)。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分析 以語文領域為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黃志順(2002)。沒有後悔的三十三歲/一個國小男教師的性別意識自述。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7期,66~70。
    黃政傑(1994)。多元文化課程,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5)。多元文化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 (2002)。課程理論之基礎。台北 : 文景。
    黃迺毓(1994)。回轉像小孩/給沒有學過做父母的父母。台北:宇宙光傳播中心。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 : 心理出版。
    黃燕萍(2000)。我是誰?/一個女準教師性別主體意識的啟蒙過程。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黃譯瑩(1999)。課程統整之意義探究與模式建構,人文及社會科學,8期(4),616-633。
    黃曬莉(1997)。兩性平權教育的進路-從女性主義的理念談起,教師天地,90期,22-27。
    楊清芬(2002)。國小男生與女生的校園生活。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2期,85-88。
    葉明芬(2001)。國民中學兩性平等教育融入式教學實施研究/以家政科為例。台北:國科會科資中心。
    劉秀娟(1997)。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文化。
    劉秀娟(1999)。兩性關係與教育的展望。台北:揚智文化。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8)。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文化。
    劉淑雯(1995)。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劉盛林譯(2001),觸摸女人心靈私密處。台北:勝景文化出版。
    劉毓秀(1999)。從性教育到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7期,57-65。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22-32。
    蔡秀美(1999)。性別與教育:論性別意識之再製與轉化教育。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鄭翠娟(2000)。兩性教育活動設計之理論依據。國民小學兩性平等教育教學活動設計彙編,教育部。
    蕭蕙心(2001)。國小低年級兒童對圖畫故事書中性別角色的解讀。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論文。
    謝臥龍(1997))。兩性教育教學活動設計流程,教育部編八十八學年度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成果彙編,36-38。台北:教育部。
    謝臥龍(1998)。追求兩性平權教育應扮演的角色。測驗與輔導,148期,3058-3060。
    謝臥龍、駱慧文(1999)。各級學校兩性平等與性侵害防治教育之內涵及重要性之探討。台北:教育部。
    謝臥龍、駱慧文、吳雅玲(1999)。從性別平等的教育觀點來探討高雄地區國小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資訊,7:1,57-80。
    羅燦英(1998)。她的性騷擾?他的性騷擾?試論性騷擾的性別差異建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期,51-54。
    譚光鼎、 劉美慧、 游美惠編著(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嚴祥鸞(1996)。兩性工作平等制度的實質基礎:解構社會文化和制度的性別隔離現象,歐美兩性工作平等制度之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歐美文化研究所。
    蘇芊玲(1997),哥哥爸爸真偉大--檢視國小新教材裡的性別歧視,中國時報:開卷周報09.04 版43。
    蘇芊玲(1998)。家庭與社會也需要落實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創刊,37。
    蘇芊玲(2001)。台灣推動兩性平等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4期,13-18。
    蘇芊玲等(1996)。落實兩性平等教育。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蘇芊玲等(1999)。女老師,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7期,134-140。
    Annette Lareau(1992),Gender differences in parent involvement in schooling,Education and gender equality.
    Banks ,J.A. & Banks ,C. M(1993)。Multicultural Education,Boston/Allyn and Bacon.
    Barrie Thorne(1992),Girls and boys together…But mostly apart:Gender arrangem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s,Education and gender equality,London/The Falmer.
    Bennett ,C. I.(1995),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Boston:Allyn and Bacon.
    Dunn P. C.(1995)Creating curriculum in art Reston, Va/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Levy, S. Y.,Wamboldt,F. S., Fiese,B. H. (1997). Family-of-origin experiences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behaviors of young adult dating couples. Family Process, 36, 297-310.
    Stephen Walker & Len Barton(1983),Gender class& education,London/The Falmer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