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朱宥勳
Chu, yu-hsun
論文名稱: 戰後中文小說的「日本化」風格:鍾肇政、陳千武、郭松棻、陳映真、施明正
The “Japanlize” Style of the Taiwan Mandarin Literature after World War II: Chung Chao Chen、Chen Chien wu、 Kuo Sung Fen、Chen Ying Chen、Shih Ming Cheng
指導教授: 陳建忠
口試委員: 陳萬益
林瑞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日本化鍾肇政陳千武郭松棻陳映真施明正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文鎖定戰後五位以中文寫作的小說家:鍾肇政、陳千武、郭松棻、陳映真與施明正,透過這些個案,討論戰後中文小說裡的「日本化風格」。本文援引文體學、後殖民理論、翻譯理論和社會語言學的方法,界定「日本化風格」的歷史脈絡、語言特徵和呈現出來的文學風格,並且進一步申論這種風格出現在戰後戒嚴環境之下的政治意義:當台灣作家沒有辦法直接書寫當下的現實的時候,繞道回到日本時代(風格上和題材上都屬這種繞道),表面上是緬懷,實際上卻是迂迴書寫當下的生存困境。鍾肇政短篇小說中的「戰爭母題」、「現代主義」和「愛情」三個主題,展現了一種對日本時代的曖昧情感,及這種情感的變化軌跡。陳千武則以被日本徵召為特別志願兵赴南洋作戰的經驗,寫出一種從多文化交會的戰場歸來之「倖存者」的「世界主義」精神。郭松棻則延續自保釣運動以來發展出的第三世界視野,認為台灣文學必須關注整個二十世紀的殖民處境,並且以被語言轉換所擊垮的一代作為重要主題,以「嘎喘症」作為象徵,寫出了戰後台灣兩代知識份子的精神殘傷。陳映真則以「憂悒」和「罪咎」為情感關鍵,發展出一系列深具日本化風格的,細膩曲折的小說,與其力圖排除感傷調性的小說適成對比。施明正的「類後設書寫」和「失落的可能性」兩個特徵,讓我們看見了一個完全被政治擠壓得變形了的人,此時,若干閃現的日本符號便成為一種語言上的遁逃手段,或者是頗值懷念的童年印記。而在最後,綜合兩個世代、五位作家的文學書寫,本文試圖提出一種以戰後知識份子為主要經驗的「另類本土美學」,作為與1960年代現代主義美學和1970年代以後鄉土文學美學區隔的另一譜系,一種屬於本土、卻更趨近於高雅幽深的美學。


    目錄 第一章:緒論 009 第一節: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 008 第二節:研究範圍 009 第三節:研究方法及問題意識 013 第四節:章節說明 019 第二章:台灣語言接觸的歷史及其文學效應 021 第一節:語言接觸與台灣文學 021 第二節:台灣的兩次國語運動 023 第三節:語言接觸的文學效應 029 第三章:鍾肇政:日本風格下的戰爭母題、現代主義與愛情 033 第一節:在跨越中模糊的語言邊界 033 第二節:戰爭母題 037 第三節:現代主義 042 第四節:愛情 049 第四章:陳千武:語言、歷史形塑的世界主義精神 053 第一節:語言與歷史的根球 053 第二節:戰爭空間與世界主義精神的形成 058 第三節:另類現代主義 064 第五章:郭松棻:被殖民者精神殘傷的語言銘刻 068 第一節:語言與反抗的新世代 068 第二節:殖民情境:「替台灣文學規定歷史任務」 070 第三節:語言和嘎喘症:戰後生存困境以及繞道 076 第六章:陳映真:憂悒的罪咎的語言 083 第一節:戰前語調的戰後敘事 083 第二節:憂悒與罪咎意識 089 第三節:歷史的無知者 094 第四節:自殺、旁觀他人之死,以及歪斜的結局 097 第七章:施明正:類後設書寫與失落的可能性 102 第一節:小說語言的生命刻痕 102 第二節:類後設書寫 107 第三節:失落的可能性 111 第八章:結論 115 第一節:重層的語言歷史及其文學效應 115 第二節:另類本土美學 116 參考文獻 120

    參考文獻

    一、作家作品文本

    1. 文心《文心集》,台北:前衛,1991。
    2. 施明正《施明正集》,台北:前衛,1993。
    3. 陳映真《鈴鐺花:陳映真小說集5》,台北:洪範,2001。
    4.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台北:麥田,2002。
    5. 王詩琅、朱點人著,張恆豪主編《王詩琅、朱點人合集》,台北:前衛,1991。
    6. 鍾肇政《鍾肇政全集13》,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2。
    7. 鍾肇政《鍾肇政全集16》,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2。
    8. 鍾肇政《鍾肇政全集15》,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
    9. 鍾肇政《鍾肇政全集14》,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
    10. 陳千武《活著回來——日治時期,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
    11. 陳千武《情虜短篇小說集》,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02。
    12. 陳千武《不眠的眼》,台北:笠叢書,1965。
    13. 郭松棻《驚婚》,台北:印刻出版社,2012。
    14. 郭松棻〈向陽〉,《郭松棻集》,台北:前衛,1993。
    15.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十卷集9》,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6. 陳映真《我的弟弟康雄:陳映真小說集1》,台北:洪範,2001。
    17. 陳映真《唐倩的喜劇:陳映真小說集2》,台北:洪範,2001。
    18. 陳映真《上班族的一日:陳映真小說集3》,台北:洪範,2001。
    19. 陳映真《萬商帝君:陳映真小說集4》,台北:洪範,2001。
    20. 陳映真《鈴鐺花:陳映真小說集5》,台北:洪範,2001。
    21. 陳映真《忠孝公園:陳映真小說集6》,台北:洪範,2001。
    22. 李喬《孤燈》,台北:遠景,2001。
    23. 施明正《島上愛與死》,台北:麥田,2003。
    24. 施明正《施明正小說精選集》,台北:前衛,1987。
    25. 黃凡《黃凡集》,台北:前衛,2000。
    26. 施明正《施明正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

    二、相關著作

    1.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2007。
    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台北:聯經,2011。
    3. 陳芳明主編《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7。
    4.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 翁振盛、葉偉忠《敘述學、風格學》,台北:文訊,2010。
    6. 秦秀白《文體學概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7. 蔡茂豐《現代日語文的句法》,台北:大新書局,1993。
    8. 游汝傑、鄒嘉彥《社會語言學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9. 生安鋒《霍米巴巴》,台北:生智文化,2005。
    10.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8。
    11. 伊斯邁.達立著,李勤岸譯《後殖民文學的語言》,台北:書林,2011。
    12.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出版社,1994。
    13. 施正鋒主編《語言政治與語言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
    14.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15. Sarab G. Thomason "Language contact: an introduction",Georgetown University,2001。
    16. 鄒嘉彥、游汝傑主編《語言接觸論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7. 程發軔主編《六十年來之國學(二)》,台北:正中書局,1972。
    18. 方師鐸《五十年來國語運動史》,台北:國語日報出版社,1969。
    19. 李育霖《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台北:書林出版社,2009。
    20. 陳原《在詞語的密林裡──應用社會語言學》,台北:商務出版社,2001。
    21. 鍾肇政《台灣文學十講》,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
    22. 彭瑞金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匯編14・鍾肇政》,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
    23. 鍾理和、鍾肇政著《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草根出版社,1998。
    24. 鍾肇政著,張良澤編《肝膽相照:鍾肇政、張良澤往返書信集・鍾肇政卷》,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
    25.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二)文壇交遊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26. 彼得・蓋伊著,梁永安譯《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從波特萊爾到貝克特及其他人》,台北:立緒,2009。
    27.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一)》,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28. 莊華堂主編《鍾肇政口述歷史:「戰後台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台北:唐山出版社,2008。
    29. 陳素蘭《陳千武的文學人生》,台北:時報出版社,2004。
    30. 鄭炯明編《台灣精神的崛起—「笠」詩論選集》,高雄:文學界雜誌出版社,1989。
    31.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社,頁2008。
    32. 林國炯等編《春雷聲聲:保釣運動三十週年文獻選輯》,台北:人間出版社,2001。
    33. 劉容生、王智明、陳光興主編《東亞脈絡下的釣魚台:繼承、轉化、再前進》,新竹:清華大學,2012。
    34. 《春雷之後・貳:保釣運動三十五週年文獻選輯——覺醒・決裂・認同・回歸(1972-1978)》,台北:人間出版社,2006。
    35.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36. 劉人鵬、鄭聖勳、宋玉雯編《憂鬱的文化政治》,台北縣:蜃樓,2010年。
    37. 陳映真著、薛毅編《陳映真文集》,北京:三聯書店,2009。
    38. 趙剛《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2011。
    39. 魯思・本尼迪克特著,孫志民等譯《菊花與刀》,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40. 施明雄《施家三兄弟的故事》,台北:前衛,1998。
    41. 渥厄‧派特莎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

    三、期刊論文

    1. 黃意雯〈台湾における戦後第二世代の作家の小説に見る日本語借用現象〉,《天理台灣學報》第20期,2011年。
    2. 陳培豐〈 鄉土文學、歷史與歌謠:重層殖民統治下台灣文學詮釋共同體的建構〉,《台灣史研究》第十八卷第四期,2011年12月。
    3. 周婉窈〈台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第6卷第2期,1995年。
    4. 許雪姬〈臺灣光復初期的語言問題〉,《思與言》第29卷第4期,1991年12月。
    5. 陳千武〈我的文學緣——日本九州大學秋吉久紀夫教授編譯日文版《陳千武詩集》序〉,《文學台灣》第六期,1994年4月。
    6. 鍾肇政〈談日據時期的台灣志願兵——讀陳千武的「獵女犯」〉,《文訊》第16期,1985年2月。
    7. 吳亦昕〈從「南洋」照見自己-論陳千武「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系列小說」〉,《新地文學》第8期,2009年6月。
    8. 陳明台、李敏勇、鄭炯明〈倖存者的死與再生——陳千武文學討論會〉,《新地文學》第8期,2009年6月。
    9. 莊紫蓉〈探索語言的藝術,追求現代精神——陳千武專訪〉,《台灣文藝》第197期, 2001年12月。
    10. 舞鶴訪談,李渝整理〈不為何為誰而寫——在紐約訪談郭松棻〉,《印刻生活文學誌》第1卷第11期,2005年7月。
    11.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1期,2001年3月。
    12. 謝里法〈永樂町的台展少年〉,《台灣美術》2008年7月號。
    13. 林燕玲〈生存與救贖——試論陳映真60年代短篇小說裡的死亡意涵〉,《國立台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報》第二期,2008年12月。
    14. 楊凱麟〈施明正,書寫的身體政治與政治身體的書寫〉,《文化研究》第十三期,2011年秋季。
    15. 鄭清文等訪談〈施明正訪問記〉,《台灣文藝》114期,1988年12月。

    四、學位論文

    1. 李敏忠《殖民地風景的書寫:1930年代臺灣白話小說文體風格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2. 林晉輝《台灣語言教育發展之研究──以日治時期為中心》,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士論文,2005。
    3. 夏金英《台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4. 蘇明賢《戰後台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中興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9。
    5. 吳慧婷《紀實與虛構――陳千武自傳性小說《獵女犯――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系列作品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6. 陳明成《陳映真現象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7. 蘇怡菁《施明正及其小說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2008。

    五、網路資料

    1. 解昆樺〈現代性與現實性的結合──訪詩人杜國清教授〉(2007.10.19發表), http://blog.chinatimes.com/chekhov/archive/2007/10/19/208678.htm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