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卉敏 Chen, Hui-Min |
---|---|
論文名稱: |
文化地景的凝聚與再生: 以北埔鄧南光影像紀念館及龍瑛宗文學館為例 A Study on the Cultural Landscapes with Deng Nang Guang Photo Memorial and Long Ying Zong Literary Memorial Museum of Beipu |
指導教授: |
王惠珍
Wang, Hui-Chen |
口試委員: |
陳萬益
Chen, Wan-Yi 鄧慧恩 Deng, Hui-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4 |
中文關鍵詞: | 鄧南光影像紀念館 、龍瑛宗文學館 、文化地景 、文學地景 、敘事 |
外文關鍵詞: | Deng Nang Guang Photo Memorial, Long Ying Zong Literary Memorial Museum, Cultural Landscapes, Literary Landscapes, Narrativ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鄧南光影像紀念館及龍瑛宗文學館是新竹縣北埔鄉重要的中小型博物館,兩館地理位置極為接近,在發展淵源上曾是新竹縣文化局以該縣「人物誌」做為同年度計畫目標發展的地方文化館。館舍的紀念對象鄧南光與龍瑛宗分別在台灣戰前至戰後的攝影界與文學界有重要貢獻,且皆有以故鄉北埔為母題的創作。雖然在學術界不乏有針對二人的研究,但2000年後在北埔鄉第二屆「北埔膨風節」產業活動中,二人才再度受到縣內重視,並且展開後續開館行動。兩館在行動者的奔走中遭遇到不同程度阻礙,最後分別在2009年與2020年開館。
本文奠基在前行研究中所言鄧南光與龍瑛宗以北埔為背景的作品,指出富有歷史人文底蘊的北埔,其文化地景成為他們的創作素材,而他們的成就貢獻在未來推動了以他們為名的地方博物館,接著在文中探討博物館的展示中是否與如何呈現他們的生平、成就,以及創作中所再現的「北埔」,藉此說明作品最後反過來影響文化地景解讀,形成「凝聚、合流、再生」的可能。
在本文的討論中,將分別設下研究年限範圍,並以兩個章節分述鄧南光影像紀念館(2009-2017,至第二期營運團隊結束)與龍瑛宗文學館(2010-2020,至開館活動結束)從零開始的發展過程與展示空間分析。
Abstract
Deng Nang Guang Photo Memorial(鄧南光影像紀念館) and Long Ying Zong Literary Memorial Museum(龍瑛宗文學館) are very important mid and small size museums of Beipu Township in Hsinchu County. The locations of the two memorials are very close, and they also share the same development history that both of them are local museums, which were once be chosen to become the annual development plan of Cultural Affairs Bureau of Hsinchu County Government. The commemorative objects of these two memorials, Nang-Guang Deng and Ying-Zong Long, have very important dedication to photography and literature field during the prewar and post war time(the Second World War) in Taiwan. Moreover, they both have masterpieces, which are based on their hometown Beipu as the main theme. Though there are some study about these two persons in academia, it is until the second Beipu Pung-Fung Festival(北埔膨風節) after two thousands AD have them been valued again by Hsinchu County, thus allowed the following opening actions started. The actors have encountered different levels of obstruction when they were running around for the two memorials. Finally, the two memorials opened in 2009 and 2020 respectively.
This research papers first study the masterpieces of Nang-Guang Deng and Ying-Zong Long, which have been mentioned above that the background of those masterpieces is based on Beipu, that points out how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Beipu with rich historical and humanistic heritage have become their creative materials. And their dedication has pushed the startup of the memorials that are named after them. Then the article will study if or how the exhibits of the museums show their life-time, achievement, and representation of Beipu through their works. Thus, the masterpieces in turn influence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s and turn coherence, confluence, and regeneration into possibility.
In this research, the study years range is set respectively.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exhibition space analysis of Deng Nang Guang Photo Memorial (2009-2017, until the second operation team ended) and Long Ying Zong Literary Memorial (2010-2020, until the opening activities ended)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chapters respectively.
參考文獻
一、專書、論文集
龍瑛宗,《杜甫在長安》(台北:聯經,1987)。
秦裕傑,《博物館人語》(台北:漢光,1988.05)。
張恆豪編,《龍瑛宗集》(台北:前衛,1991)。
葉石濤,《府城瑣憶》(高雄:派色文化,1996.02)。
陳國寧,《台灣地區中小型博物館經營》,(台北:文建會,1997.06)。
周芬伶,《憤怒的白鴿──走過台灣百年歷史的女性》(新北:遠流,1998.06)。
古秀如,《鄧南光影像故事01》(新竹:春水文化,2000.10)。
漢寶德,《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00.08)。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0)。
吳育臻,《大隘地區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0)。
梁宇元,《清末北埔客家聚落之構成》(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0)。
張照堂,《鄉愁‧記憶‧鄧南光》(台北:雄獅,2002.06)。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第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04)。
麥克‧克朗著、楊淑華等譯,《文化地理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05)。
張譽騰,《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台北:五觀藝術管理,2003)。
吳密察、張瓏、黃武忠總策劃,《地方文化館計畫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4)。
張婉真,《論博物館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5.03)。
范明渙總編纂,《北埔印象(鄉志)》(新竹:北埔鄉公所,2005.11)。
王惠珍,〈龍瑛宗研究:台湾人日本語作家の軌跡〉(大阪:関西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論文,2005)。
北埔公學校編、宋建和譯,《北埔鄉土誌》(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6.07)。
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六冊 詩‧劇本‧隨筆集(1)》(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七冊 隨筆集(2)》(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八冊 文獻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范增平著,《中華茶人採訪錄:台灣卷》(台北:萬卷樓,2006)。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
廖春鈴執行編輯,《鄧南光百歲紀念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8.01)。
陳其南、王尊賢著,《消失的博物館記憶:早期台灣的博物館歷史》(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2009.12)。
陳萬益主編、封德屏總策劃,《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07龍瑛宗》(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03)。
鍾萬梅總策劃,《北埔新姜譜傳奇:滿堂一系家族史》(台北:客家委員會,2011.12)。
古少騏,《客庄生活影像故事1:看見北埔‧鄧南光》(台北:遠流,2012)。
張照堂、鄧世光、簡永彬撰,《再見鄧南光──攝影全集典藏版III:凝視浪漫1930s-1971/極小相機1958-1971/文集》(台北:夏綠原國際,2013.11)。
張婉真,《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台北:台北藝術大學、遠流,2014.03)。
王惠珍,《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06)。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2015.07)。
張照堂,《影像的追尋:台灣攝影家寫實風貌》(新北:遠足文化,2015.10)。
周芬伶著、劉文甫修訂、劉知甫口述,《龍瑛宗傳》(新北:印刻文學,2015.11)。
路寒袖主編,《台中文學地圖:走讀台中作家的生命史》(新北:遠景,2015.12)。
簡永彬等,《凝視時代:日治時期台灣的寫真館》(新北:左岸文化,2019.06)。
柳書琴主編,《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新北:聯經,2019.06)。
二、單篇論文、單篇文章
吳嘉寶,〈讓我們的攝影文化起步走──從百年台灣攝影史料的整理談起〉,《雄獅美術》183期(台北:雄獅美術月刊社,1986.05)。
黃明川,〈攝影視覺與台灣現象〉,《雄獅美術》183期(台北:雄獅美術月刊社,1986.05)。
張照堂,〈鄧南光──浪漫且落寞底靈魂〉,《光華》13卷6期(台北:光華畫報雜誌社,1988.06)。
鄭秀嫻譯,〈生態博物館──演化型定義〉,《博物館學季刊》10卷1期(1996.01)。
Kenneth Hudson著、陳彥銘譯,〈夢想與現實──哈德遜談生態博物館和生態博物館學的二十年〉,《博物館學季刊》10卷1期(1996.01)。
黃彩雲、黃文杰,〈國內公立博物館公辦民營之案例分析:以四座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7卷4期(2003.10)。
胡紅波,〈龍瑛宗筆下的寒村和枇杷莊風情畫〉《成大中文學報》12期(2005.07)。
王惠珍,〈殖民地文本的光與影: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台灣文學學報》13期(2008.12)。
陳佳利〈博物館中的文學風景──台灣文學博物館的發展脈絡與展示內涵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25卷1期(2011.01)。
劉婉珍,〈互即互入──博物館學的存有與發展〉,《博物館學季刊》27卷1期 (2013.01)。
陳學聖,〈攝影之樂:1950與60年代的台灣業餘攝影團體〉,《現代美術學報》27期(2013.04)。
陳惠齡,〈地景、歷史與敘事:竹塹文學的地方詮釋及其文化情境〉,原見於2012年第一屆「台灣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後發表於《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8期,(2014.04)。
羅詩雲,〈南方.記憶.殖民地青年:論一九四○年代中村地平與龍瑛宗自傳性小說的地景建構〉,《台灣文學學報》24期(2014.06)。
陳惠齡,〈從「傳統竹塹」到「現代新竹」──「第一屆台灣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意義與省思〉,《竹塹文獻》58期(2014.12)。
王惠珍,〈文學地景的想像與重構:以跨時代作家龍瑛宗的故鄉書寫為例〉,《台灣學誌》11期(2015.04)。
王惠珍,〈析論七○年代末台灣日語文學的翻譯與出版活動〉,《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0期(2015.04)。
王惠珍,〈六○年代台灣文學的日譯活動:《今日之中國》的文學翻譯與文化政治〉,《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3期(2016.10)。
陳德馨,〈光明與真情的瞬間: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藝術學研究》20期(2017.06)。
陳惠齡,〈作為隱喻性的竹塹/新竹符碼—在「時間-空間」結構中的地方意識與地方書寫〉《成大中文學報》67期(2019.12)。
王惠珍,〈文學夢想的萌生:龍瑛宗文學館於焉誕生〉,《文訊》421期(2020.11)。
三、學位論文
許維育,〈戰後龍瑛宗及其文學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許美雲,〈名人紀念館營運管理之研究─以「林語堂先生紀念館」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洪玉菇,〈戰後台灣博物館的建立與轉型:以國立歷史博物館展示教化為例(1955-2000)〉(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李秋慧,〈龍瑛宗及其小說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07)。
游雅雯〈攝影鏡頭下的靈光:近代台灣攝影中世紀容顏〉(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08)。
沈妍,〈龍瑛宗小說的男性形象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立盈,〈鄧南光社會紀實攝影作品人物形象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吳昱慧,〈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南方想像」──以龍瑛宗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王冠婷,〈寫實攝影的觀看與流通:從殖民攝影到報導攝影〉(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2)。
高心茹,〈運用後殖民理論分析鄧南光紀實攝影作品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12)。
張伊欣,〈從台灣攝影典藏現況思考設立獨立攝影博物館之可能性〉(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林祈佑,〈「自我」的複調:中島敦、龍瑛宗與日本殖民地文學的表述機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5)。
劉芸妗,〈「消逝的記憶」──現代主義攝影藝術創作研究〉(台北:中國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2016)。
張郁璟,〈作家符號‧展示‧場域:鍾理和紀念館〉(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黃琪椿,〈龍瑛宗接受史與台灣文學研究問題〉(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論文,2017)。
四、期刊雜誌
彭泰一主編、曾煥鵬總編輯,《新竹文獻》38期(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10.03)。
范明煥主編,《新竹文獻》71期(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19.12)。
五、報紙
蔡孟尚,〈新竹縣北埔國小日式宿舍整修 打造龍瑛宗文學館〉,《自由時報》,2018.11.14,第A13M版。
彭新茹,〈北埔百年日式宿舍修復 將變身龍瑛宗文學館〉,《中華日報》,2020.04.26,第C03版。
六、公文、計畫書
行政院,《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2.05)。
行政院,《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 (核定本)》(台北:行政院,2018.12)。
行政院,《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 (110 年至114年)【核定本】》(台北:行政院,2020.09)。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龍瑛宗故居調查及紀念園區可行性評估委託案期末報告書》(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2011.08)。
海思貝藝術有限公司,《新竹縣政府文化局鄧南光影像紀念館:101年度營運管理委託經營報告書》(台中:海思貝藝術有限公司,2012)。
海思貝藝術有限公司,《新竹縣政府文化局鄧南光影像紀念館:102年度營運管理委託經營報告書》(台中:海思貝藝術有限公司,2013)。
承熙建築師事務所,《新竹縣龍瑛宗故居及紀念園區環境營造調查研究暨規劃設計案 附錄》(台北:承熙建築師事務所,2013)。
台灣美國際時尚藝術有限公司,《新竹縣政府文化局鄧南光影像紀念館:103年度營運管理委託經營報告書》(新竹:台灣美國際時尚藝術有限公司,2014)。
呈丰建築師事務所,《新竹縣歷史建築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龍瑛宗文學館)修復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18.07)。
天晴設計有限公司,《新竹縣歷史建築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龍瑛宗文學館)再利用展示規劃及製作委託專業服務案 初步規劃方向報告書 修正一版》(台北:天晴設計,2020)。
天晴設計有限公司,《新竹縣歷史建築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龍瑛宗文學館)再利用展示規劃及製作委託專業服務案 成果報告書》(台北:天晴設計,2020.09)。
七、電子文獻
蔣介石,〈育的問題〉,《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來源:http://www.ccfd.org.tw/
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35:0002-4&catid=
110&Itemid=256&limitstart=7)。
蔣經國,〈行政院施政報告(二十三)—立法院第六十會期〉,《蔣經國總統文物》,國史館藏,數位典藏號:005-010201-00064-001。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台灣民政第一輯》,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系統(來源: https://tm.ncl.edu.tw/)。
吳嘉寶,《視丘文化評論》(來源:https://www.fotosoft.com.tw/view/articles.html)。
政府電子採購網,(來源:https://web.pcc.gov.tw/prkms/prms-searchBulletionClient.
do?root=tps)。
王本壯,〈新故鄉社區營造二期計畫的回顧與探討〉,(來源:https://communitytai
wan.moc.gov.tw/Item/Detail/新故鄉社區營造二期計畫的回顧與探討)。
徐國章,〈決定北埔、竹東兩地發展榮枯的關鍵公文書〉,(來源:https://www.th.gov.
tw/epaper/site/page/81/1116)。
李乾朗,〈台灣街屋立面1930s:牌樓退出舞台,呼應時代的現代折衷主義登場〉,(來源:https://kjmu.org.tw/1930-2/)。
新竹縣文化局,〈文化資產導覽-北埔鄧南光故居〉,(來源:https://www.hchcc.
gov.tw/Tw/Culture/Index?filter=a72402a0-996b-437b-9384-c0919d136a05)。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來源:https://lis.ly.gov.tw/lglawc/lglawkm)。
鄧南光影像紀念館臉書粉絲專頁(第一期),(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鄧南光影像紀念館-191744064278999/;https://www.facebook.com/DNGPM/;)
鄧南光影像紀念館臉書粉絲專頁(第二期),(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
dengnanguang/)。
縣府新聞,〈龍瑛宗文學館動工了! 打造北埔聚落再生〉,(來源:https://www.
hsinchu.gov.tw/News_Content.aspx?n=153&s=198899)。
新竹縣北埔鄉公所,〈預計建設事項-109年新竹縣尋見北埔老聚落-巷弄的驚艷〉,(來源:https://www.beipu.gov.tw/iframcirculatedview.php?menu=2294
&typeid=2572&circulated_id=408)。
八、其他影音資料
呂姿玲等策畫,《記憶拼圖──回溯建檔各地方館文史及活動資料:鄧南光影像紀念館》(DVD)(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