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郁倫
論文名稱: 王尚義與台灣六○年代存在主義思潮
指導教授: 陳建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中文關鍵詞: 王尚義 存在主義野鴿子的黃昏流亡宗教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本論文主要是從「王尚義」這個人出發,由王尚義衍生的問題去觀察六○年代台灣知識份子的精神生活,及所面對的時代處境。王尚義作為台灣文學史中六○年代不能被遺忘的知識份子,其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原因即是王尚義對台灣存在主義思潮的譯介及傳播具有深遠的影響。

    將王尚義的身份、文學創作、與文壇的互動關係載入六○年代台灣存在主義思潮的討論,可以觀察六○年代西方文藝思潮在台灣產生影響的多元性。本論文以王尚義及其作品為研究範疇,深入研究王尚義傳奇性的人生,以及分析其作品對台灣存在主義思潮所造成的影響。英年早逝的王尚義身後遺留文集《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及《野鴿子的黃昏》,受六○、七○年代的青年學子爭相捧讀,王尚義的作品存在高度的渲染魅力在年輕人敏感心靈刮起流行的旋風,成為不少六○年代的青年接觸存在主義的啟蒙書,具在台灣存在主義思潮的文化傳播上推波助瀾的重要性。除了論證王尚義對台灣存在主義思潮傳播的重要性外,本論文亦分析了王尚義流亡台灣的個人背景,與其文學創作中的濃厚宗教元素的緊密關聯。

    本研究試著探討王尚義的作品暢銷六○年代台灣的成因,發現王尚義的作品曾經被認為散播消極虛無的思想成為禁書。事件的導因為六○年代的一樁不幸事件,景美女中學生董明芳在直潭遇害,死前閱讀的書籍為王尚義的《野鴿子的黃昏》,也因為此案件,王尚義的《野鴿子的黃昏》成為案件的證物而頻頻躍上社會版面,慢慢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也成為被官方壓抑的對象,而其獨特的個人經歷切合當時的時代氛圍,成為「失落一代的勇士」之代表人物。

    關鍵字:王尚義、存在主義、野鴿子的黃昏、流亡、宗教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問題意識.....................................................................................................4 第三節 研究回顧.....................................................................................................7 第四節 章節架構....................................................................................................14 第二章 王尚義傳奇人生(1936~1963)..............................................................18 第一節 被戰亂流亡炊熟的童稚心靈(1936~1950)..........................................18 一、家道中落的家庭背景......................................................................................18 二、顛沛流離的童年-戰亂與逃難經驗..............................................................19 三、流亡中學就讀時期(1950~1955)-從澎湖海防司令部到員林實中……....23 四、嚴峻的生存條件..............................................................................................25 五、風聲鶴唳中友情與愛情的萌芽......................................................................26 六、如影隨形的白色恐怖......................................................................................28 第二節 家囚-理想與現實的掙扎(1955~1963)..............................................28 一、父與子的衝突..................................................................................................28 二、王尚義的交友圈..............................................................................................29 第三節 王尚義的抱負和他所處的時代................................................................32 一、王尚義的抱負..................................................................................................32 二、思想與能力備受箝制的王尚義......................................................................38 三、王尚義永遠的牽掛:李敖與王尚勤的戀情..................................................41 四、「哲學講堂」與殷海光、方東美對王尚義的影響........................................44 五、王尚義與佛學的淵源......................................................................................49 第三章 王尚義與存在主義籠罩的台灣文壇........................................................53 第一節 西方存在主義的出現與盛行....................................................................53 一、存在主義思潮在西方的發展及思想概說......................................................53 二、存在主義在歐美的傳播....................................................................................57 三、存在主義在中國..............................................................................................59 第二節 現代主義籠罩的台灣文壇 ......................................................................61 一、「現代主義」流派中的存在主義....................................................................60 二、台灣六○年代的現代主義................................................................................63 三、美援與台灣現代主義........................................................................................67 第三節 王尚義與台灣存在主義思潮的關係........................................................72 第四章 重塑王尚義的精神受難圖象....................................................................82 第一節 知識份子的失落時代: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82 第二節 六○年代青年受難相:《狂流》中的信仰與存在......................................91 一、從信仰出發:王尚義小說中的宗教元素..........................................................92 二、追求真理的信徒................................................................................................93 三、王尚義對宗教的批判........................................................................................94 四、浪漫派與世間苦................................................................................................97 五、《狂流》中的宗教與存在主義..........................................................................101 第三節 理想主義者的幻滅與成長......................................................................103 第五章 結論..........................................................................................................108 附錄 王尚義發表作品表....................................................................................114 參考書目(按筆劃順序列).......................................................................................122

    參考書目(按筆劃順序排列)
    一、文本
    王尚義,《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台北:水牛,2004)。
    王尚義,《狂流》(台北:水牛,2004)。
    王尚義,《野鴿子的黃昏》(台北:水牛,2004)。
    王尚義,《荒野流泉》(台北:水牛,2004)。
    王尚義,《深谷足音》(台北:水牛,2004)。
    王尚義,《野百合花》(台北:水牛,2004)。
    王尚義,《落霞與孤鶩》(台北:水牛,2004)。
    荷華(Eric Hoffer)著,王尚義譯,《真實信徒》(台北:水牛,1985)。
    二、專書
    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浪漫主義的調情聖手-徐志摩》,(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27)(台北:海風,1997)。
    尹雪曼,《現代文學與新存在主義》(台北:正中 1975)。
    文訊,《第3屆青年文學會議》(台北:文訊,1999)。
    王尚勤,《王尚義和他所處的時代》(台北:水牛,1995)。
    卡夫卡(Franz Kafka)著,孫龍生譯,《卡夫卡全集•日記》第6卷(1910—1923)。
    卡謬著,莫渝譯,《異鄉人》(台北,桂冠,2004)。
    古繼堂,《簡明台灣文學史》(台北:人間,2003)。
    台大醫學院百年院史(中冊)編輯小組,李明濱編(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1998年7月)。
    朱立立,《知識人的精神私史:台灣現代派小說的一種解讀》(上海:三聯,2004)。
    朱芳玲,《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台北:學生書局,2010)。
    江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台北:南天,1996)。
    考夫曼編,陳鼓應、孟祥森、劉崎 譯,《存在主義哲學》(台北:商務,1961)。
    吳怡,《中國哲發展史》(台北:三民,2009)。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1992)。
    宋光宇編《台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台北:東大,1994)。
    李天命,《存在主義概論》(台北:學生書局,1993)。
    李敖,《大學後期日記》(台北:遠流,1986)。
    李敖,《快意恩仇錄》(台北:商周,1998)。
    季季,《行走的樹》,(台北:印刻,2006)。
    東海大學編,《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2005)。
    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7)。
    松浪信三郎著、梁祥美譯《存在主義》(台北:志文,1982)。
    威廉•白瑞德(William Barrett)著,彭鏡禧譯,《非理性的人》(台北:立緒,2001)。
    思想編委會,《台灣的七十年代》(台北:聯經,2007)。
    施叔青,《回家,真好:原鄉的變調》(台北:皇冠,1997)。
    洪泉湖、謝政諭主編,《百年來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反省》(台北:東大,2002)。
    胡建華,《人生•人生•愛》(台北:瀛舟,2002)。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1993)。
    高宣揚,《存在主義》(台北:遠流,1993)。
    張其昀編,《國父全書》(台北:國防研究院,1960初版)。
    張國樑,《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台北:慧炬出版社,1962)。
    陳芸娟,《山東流亡學生研究(1945-1962)》(台北,山東文獻雜誌社,1998)。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等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
    陳映真,《美國統治下的台灣》(台北:人間,1988)。
    陳鼓應,《失落的自我》(台北:書華,1993)。
    陳鼓應,《尼采新論》(香港:商務,1988)。
    陳鼓應,《存在主義》(台北:商務,1967)。
    陳鼓應,《悲劇哲學家:尼采》(台北:商務,1966)。
    陳鼓應編,《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1993)。
    楊孟瑜,《少年懷民》(台北:天下遠見,2003)。
    楊孟瑜,《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台北:天下,2006)。
    楊耐冬,《家囚:王尚義和他的朋友》(台北:水牛,1983)。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
    葛哈特•舒爾慈著,李中文譯《浪漫主義》(台北:晨星出版,2007)。
    解志熙,《生的執著──存在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99)。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王志弘譯,《性別、身體與文化譯文選》(台北:明文書局,1995)。
    鄔昆如,《存在主義真相》(台北:幼獅文化,1987)。
    鄔昆如,《存在主義透視》(台北:黎明文化,1975)。
    鄔昆如,《存在主義論文集》(台北:黎明,1981)。
    鄔昆如,《發展中的存在主義》(台北:先知,1973)。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
    趙雅博,《存在主義論叢》(台北:大中國圖書,1968)。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台灣之發展(1945~1970)》(台北:東大,1991)。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編,《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 小說卷—夢與獅子》(台北:聯合報,1981)。
    薛化元編,《台灣歷史年表:1終戰篇(1945~1965)》(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90)。
    隱地,《漲潮日》(台北:爾雅,2000)。
    藍博洲,《白色恐怖》(台北:揚智,1993)。
    三、專書參考篇目及期刊雜誌
    木令耆,〈王尚義與李敖── 一個時代的兩種表現〉,《讀書拾遺》,(香港:明報出版,2007),頁135。參考篇目與期刊雜誌
    王尚秀芳,〈我的義兒〉《野鴿子的黃昏》,(台北:水牛,2004)。
    王尚勤,〈三十三年了〉,《王尚義和他所處的時代》(台北:水牛,1995)。
    王尚勤,〈王尚義和他所處的時代〉,《王尚義和他所處的時代》(台北:水牛,1995)。
    王尚勤,〈王尚義和我〉(台北:水牛,1995)。
    王尚勤,〈星星•太陽•我〉,《王尚義和他所處的年代》,(台北:水牛,1995)。
    沙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文主義〉,考夫曼編,陳鼓應、孟祥森、劉崎 譯,《存在主義哲學》(台北:商務,1961)。
    季季,〈大盆吃肉飯碗喝酒的時代〉《行走的樹》(台北:印刻,2006)。
    季季,〈烤小牛之夜〉《行走的樹》,(台北:印刻,2006)。
    威廉•白瑞德(William Barrett)著,彭鏡禧譯,〈存在主義之問世〉,《非理性的人》(台北:立緒,2001)。
    威廉•白瑞德(William Barrett)著,彭鏡禧譯,〈和基督教的淵源〉,《非理性的人》(台北:立緒,2001)。
    思想編委會編,詹曜齊,〈七十年代的「現代」來路:幾張素描〉,《台灣的七十年代》,(台北:聯經,2007)。
    思想編委會編,鄭鴻生,〈台灣的文藝復興年代:七十年代初期的思想狀況〉,《台灣的七十年代》,(台北:聯經,2007)。
    施叔青,〈不快樂的六○年代〉,《回家,真好:原鄉的變調》(台北:皇冠,1997)。
    洪銘水,〈戰後台灣存在主義的思索—王尚義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收入《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2005)。
    胡建華,〈作者簡介〉,《常春籐上的哲人》(台北:水牛,1995)。
    馬宏祥,〈痛苦、掙扎和成長──紀念一個夭亡的勇士〉,《野鴿子的黃昏》(台北:水牛,2004)。
    張民,〈懷念一個「人型」的人〉,《野鴿子的黃昏》(台北:水牛,2004)。
    張尚德,〈我們與你的象徵同在〉,《野鴿子的黃昏》(台北:水牛,2004)。
    張國樑,〈臺灣大學晨曦社簡介〉,《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台北:慧炬出版社,1962)。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等合著,第三章〈翻譯驅動力下的台灣文學生產〉《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
    陳培峯,〈野鴿子的夢幻:從存在主義透視「野鴿子的黃昏」與「超人的悲劇」〉,收入王尚義《落霞與孤鶩》(台北:水牛,2004)。
    陳鼓應,〈寫在前面〉,《失落的自我》(台北:書華,1993)。
    無意,〈冬日憶周老師宣德〉,《周子慎居士伉儷追思錄》(台北,慧炬,1990)。
    楊耐冬,〈誑〉,《家囚:王尚義和他的朋友》(台北:水牛,1983)。
    楊蔚,〈從「野鴿子的黃昏」牽出蒼涼的故事〉,收入王尚義,《荒野流泉》(台北:水牛,2004)。
    葉石濤,第五章〈六○年代台灣文學〉,《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王志弘譯,〈感覺結構〉,收錄於王志弘編譯,《性別、身體與文化譯文選》(台北:明文書局,1995)。
    蔣年豐,〈戰後台灣經驗中的存在主義思潮—以沙特為中心〉,收入宋光宇編《台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台北:東大,1994)。
    蔡源煌,〈存在主義的文學與自我追求〉,《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87)。
    隱地,〈一條名叫時光的河—屬於我們的年代(1960~1969)〉《漲潮日》(台北:爾雅,2000)。
    人生雜誌,〈研究佛學獎學金辦法公布〉《人生雜誌》第11卷第7期(1959年7月10日)。
    文星雜誌,《文星》第1期(台北:文星,1957年11月)。
    文星雜誌,《文星》第3期(台北:文星,1957年1月)。
    文星雜誌,《文星》第4期(台北:文星,1957年2月)。
    王尚義,〈三二九的禮讚〉,《幼獅文藝》,第6卷第1期(台北:幼獅文化出版,1957)。
    王尚義,〈向時代挑戰的哲學—存在主義〉《大學雜誌》第146期(香港,1963年6月1日)。
    王尚義,〈永恆的超越者-亞斯培〉《文星》第71期(台北:文星,1963年9月1日)。
    王尚義,〈狂歡的禮讚〉,《中國一周》 第340期(1956年)(台北:文化大學中國一周雜誌出版),。
    王尚義,〈孤寂的光亮—斯坦貝克「令人失望的冬天」讀後〉《文星》第54期(台北:文星,1962,4月1日)。
    王尚義,〈空門〉,《青杏》第15期(台北:台大醫學院,1963年1月20日)。
    王尚義,〈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卡繆、海明威與我們〉《大學雜誌》第122期(香港,1962年6月1日)。
    王長安,〈李敖與王尚勤的感情世界〉,《聯合文學》第13卷第12期(台北:聯合文學,1997)。
    王路平,〈略論存在主義文學的緣起〉,《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版)第3期(1994年)。
    朱芳玲,〈虛無,也是一種抗議的姿態〉,《漢學研究集刊》第6期(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研究所,2008)。
    吳來山,〈兩次世界大戰與存在主義思潮的形成〉,《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4年5月)。
    李世偉,〈臺灣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的形成與開展──以周宣德與「慧炬為探討中心〉《台灣宗教研究通訊》第4期(台北:蘭臺出版社,2002)。
    侯作珍,〈存在的困境與反抗──戰後台灣存在主義文學探析,〉《台灣文學評論》8卷2期,(台南: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2008)。
    張泰隆,〈台大晨曦學社創立之機綠紀實──民國47年(1958年)∼民國50年(1961年)〉《慧炬》第528期(台北:慧炬出版社,2008)。
    現代文學,〈發刊詞〉《現代文學》第一期(1960年3月)。
    陳芳明,〈第十三章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第202期,(2001年8月)。
    陳芳明,〈第十五章六○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第208期(2002年2月)。
    陳淳,〈書生從政的悲劇──談陳鼓應〉《大學雜誌》,第168期,(台北:大學雜誌社出版,1983)。
    陳鼓應,〈瑣憶殷海光老師〉《大學雜誌》第25期,(台北:大學雜誌出版,1970年1月)。
    陳鼓應,張明輝記〈談談王尚義的作品〉(此為陳鼓應應師大崑崙社之邀的一篇講詞),《崑崙雜誌》第24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崑崙學社出版,1969年12月)。
    曾仕良,〈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翰海觀潮》(台北:文建會,1997年5月)。
    趙綺娜,〈美國政府在台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一九五一至一九七○)〉,《歐美研究》第31 卷第1 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1 年3月)。
    劉小新、朱立立,〈從存在主義思潮的引進看五六十年代台灣文化場域〉,《台灣研究集刊》第2期(福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集刋編集部,2004)。
    劉勝欽,〈台大晨曦學社之創立及其影響──為紀念周宣德居士誕生一百一十週年暨其推動大專青年佛學運動屆滿五十週年而作(一)〉《慧炬》第534期(台北:慧炬出版社,2008)。
    蔡雅薰,〈凋零的芳菲-六○年代青年作家吉錚、王尚義小說探微〉,《第3屆青年文學會議》(台北:文訊,1999)。
    四、報紙
    楊蔚,〈從《野鴿子的黃昏》牽出蒼涼的故事〉,《經濟日報》,1967年,11月12日,06版,綜合。
    林懷民,〈兒歌〉,《聯合報》聯合副刊,1961年4月24日,6版。
    聯合報訊,〈誰家無子女 此情何以堪 慘痛老父肝腸欲斷 遺憾校方對事漠然〉,《聯合報》,1967年11月04日,03版。
    聯合報訊,〈山含顰.水點愁 直潭里.幾度秋咆哮山莊.淒涼世界 布袋小戲.寂寞拜拜〉,《聯合報》,1967年11月07日,03版。
    聯合報訊,〈偵破董明芳案 懸獎二萬元 提供線證給獎一萬 拾獲證物都有賞錢〉,《聯合報》,1967年11月08日,03版。
    陳映真,〈王尚義作品評論:當前流行小說中的浪漫主義〉,《青年戰士報》第6期,1968年1月25日。
    梅蓮珍,〈談王尚義及其作品〉,《大華晚報》,1970年02月16日,8版。
    孫英善,〈馬公,鄉愁〉,《中央日報副刊》,1985年11月3日。
    朱炎,〈餓,是今生最深的記憶〉,《中央日報副刊》,1988年8月8日。
    聯合報訊,〈偶像已死 給三毛迷:孩子,你要堅強!〉,《聯合報》,焦點新聞,1991年01月05日,05版。
    姜炫煥,〈在爸媽眼中-她們,從不讓人操心〉,《聯合報》,話題新聞,1994年07月26日,03版。
    袁瓊瓊,〈從閱讀的宿命中轉身〉,《聯合報》,1994年08月04日,42版,讀書人。
    楊照,〈六○年代的青年受難像-王尚義的 野鴿子的黃昏〉,《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7年12月23日,27版。
    王正方,〈楓葉劇社•王尚義•還有我〉,《聯合報》聯合副刊,1998年10月3日,37版。
    孟樊,〈主義復主義〉,《聯合報》聯合副刊,2000年09月17日,37版。
    盧建榮,〈百年台灣一九六一-一九七○野鴿子的黃昏〉,《聯合報》,聯合副刊,2000年09月20日,37版。
    宇文正,〈彈起羅大佑〉,《聯合報》,聯合副刊,2001年10月1日,37版。
    陳文芬,〈明星走過54年,紀錄台北文學史〉,《中國時報》,2002年4月7日,12版。
    李玉玲、馮復華、陳俍任、梁玉芳,〈孩子氣的舞者-羅曼菲舞進廖咸浩的詩〉,《聯合報》,2005年11月18日,A10版,相對論。
    張成秀,〈創新的種子〉,《經濟日報》,企管副刊,2007年09月05日,A14版。
    五、會議論文
    陳瑞麟,〈邏輯實證論在台灣──透過殷海光對文化、思想與學術產生的影響〉,頁19-21。發表於「西方思想對東亞文明的衝擊:跨文化的視野」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舉辦,於2004年9月10日在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舉行。
    劉紀蕙,〈壓抑與復返:精神分析論述與現代主義的關聯〉,論文發表於「現代主義與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01年6月2日至3日)。
    范雲、張晉芬,〈家無恆產,只有認真讀書:族群教育成就再分析〉,(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週五論壇,2003年06月27),未出版。
    六、學位論文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朱芳玲,《被壓抑的臺灣現代性:六○年代臺灣現代主義小說對現代性的追求與反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7年7月)。
    李義男,《美新處「學生英文雜誌」內容分析-該刊傳播目的與技術之探討》(國立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1970)。
    林純秀,《冷戰現代性的國族╱性別政治:《今日世界》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慶文,《當代台灣小說的宗教性關懷》(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侯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中國文化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徐筱薇,《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思潮之出發──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為分析場域》(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美美,《台灣現代主義的萌芽與再起》(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詹曜齊,《台灣的現代化論戰與現代主義運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廖偉竣,《台灣存在主義文學的族群性研究─與外省人作家與本省人作家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孟智慧,《從嶔岑與石濤農場人群的研究看離散人群的認同》(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2004)。
    黃克先,《原鄉、居地與天家:外省第一代的流亡經驗與改宗歷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七、網路資料
    星雲法師,〈給人利用才有價值〉(1994)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books/delectus/history/04-02.htm
    最後瀏覽:2010年07月14日。
    陳建忠教授、沈芳序合編,「台灣記憶百年紀行-百年來台灣文學雜誌特展」http://memory.ncl.edu.tw/tm_new/subject/literature/50date.htm#2
    最後瀏覽:2010年07月14日。
    楊穎仁、宋治德整理,〈香港評論:吳萱人談香港七十年代青年激進運動之土壤〉http://www.grass-root.org/college/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657
    最後瀏覽:2010年07月14日。
    王光臨《五年工作紀要》
    http://www.hada.gov.cn/html/zhenpinxieying/minguodangan/20100526/1917.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10年07月14日。
    中華民國時期大事年表(三)的鄭州大事記
    http://www.sszzw.com/gaikuan/jishi-c.htm
    最後瀏覽日期2010年07月10日。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