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麗慧
論文名稱: 新北市國小教師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A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recycling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in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蘇宏仁博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數理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6
中文關鍵詞: 資源回收計畫行為理論國小教師
外文關鍵詞: resources recycling,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北市國小教師資源回收的現況及引用「計畫行為理論」作為理論架構之基礎,來探討新北市國小教師從事資源回收行為意圖與相關變項之關係。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一百學年度新北市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寄發問卷460份,回收436份,有效問卷417份,所得結果如下:
    一、新北市國小教師在學校大部分會從事資源回收工作,且任教的學校大部分已經積極
    的推動資源回收工作。
    二、不同「教學年段」、「目前在校園內有無從事資源回收工作」、「任教學校有無積極推
    行資源回收」等變項在「行為意圖」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三、新北市國小教師從事資源回收的態度、主觀規範和知覺行為控制愈正向,從事資源
    回收之行為意圖愈強。
    四、國小教師從事資源回收的態度與從事資源回收的行為信念和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呈
    顯著正相關。
    五、國小教師從事資源回收的主觀規範與從事資源回收的規範信念和依從動機的交乘積
    和呈顯著正相關。
    六、國小教師從事資源回收的知覺行為控制與從事資源回收的控制信念和知覺能力的交
    乘積和呈顯著正相關。
    七、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可以顯著預測國小教師的資源回收行為意圖且解釋
    力達48%。
    最後本研究另對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分別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推展資源回收工作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behavioral of intention and attitude of the resource recycling in New Taipei City basing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e questionnaire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460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and 417 among them were vali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Most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do the recycling and their schools have already emphasized on this project.
    2. Teachers’ behavioral intentions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of the grade level, the attendance of resource recycling, and the promotion of school factor.
    3. Teachers’ behavioral intentions on resources recycling,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were all highly related. The more positive they are, the stronger intention they got on resource recycling.
    4.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ttitudes and behavior belief, outcome evaluation of the recycling behavior.
    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ubject norm and normative beliefs, motivation to comply of the recycling behavior.
    6.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control belief, perceived power of the recycling behavior.
    7. Teachers’ behavioral intentions on resources recycling could be predicted by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The R-Square could reach 0.48.

    At last,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government, school, and teachers as the improvement of resource recycling.

    目 次 III 表 次 V 圖 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六節 名詞界定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資源回收的重要性與現況 6 第二節 資源回收相關政策介紹 12 第三節 環境行為理論基礎 21 第四節 資源回收行為之國內相關實證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2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施測方式 3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5 第五節 資料處理及統計分析 4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45 第二節 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 47 第三節 計畫行為理論各因子之敘述統計分析 49 第四節 計畫行為理論各因子之相關係數分析 55 第五節 計畫行為理論對資源回收行為意圖的預測 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0 第一節 結論 60 第二節 建議 61 參考文獻 63 附錄一:問卷效度專家名冊(依姓名筆劃排列) 66 附錄二:預試問卷 67 附錄三:正式問卷 72

    壹、中文部分
    王閔慧(2004)。中部四縣市國小教師外食時自備餐具之行為意圖。環境教育學刊,第五期,頁1-25。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7)。廢棄物資源回收制度改進之研究。頁135-306。
    杜澤瑞及林憲成(2005)。大專院校學生環保意識與行為對資源回收設備設計之影響。高
    雄師大學報。第18期,頁209-226。
    何姬錚(2008)。大學生校園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未出版。
    余文義(2009)。學校推行垃圾分類措施於學生日常生活落實程度之研究--以台中縣大里高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車参賢(1996)。台北市國中生對資源回收的知識、態度、行為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棻椒(2007)。探討影響國小學生資源回收知識、態度與行為之因素--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例。中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書局。頁187-573。
    邱家範(2000)高雄市家戶資源回收行為整合模式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雅慧(2001)。國中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惠雯(2004)。中部地區環保有功中小學環境教育內容、成因及成效。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慶宗(2009)。高職學生的資源回收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南部國立高職學生為
    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立蓁(2007)。屏東縣國小學童資源回收行為意圖之研究。大仁科技大學環境管理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郭德賓(2004)不同類型社區居民資源回收行為意圖之研究。環境與管理研究,第五卷,第1期,頁19-40。
    許建民(2006)。職棒比賽現場觀賞行為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國立體育學院論叢,第17 卷,第4 期,頁11-24。
    陳永仁及黃揮原(2003)。廢棄物回收政策-台灣經驗。台灣公共衛生雜誌,第22卷,第4期,頁318-326。
    陳南宏(2003)。新竹縣國民中小學資源回收模式及資源回收成效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碩士班自然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景宏(2004)。國小學童資源回收知識、資源回收態度、資源回收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愫姬(2002)資源回收者與非資源回收者環境態度與行為差異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馨儀(2006)。不同區域與不同資源回收政策下居民的資源回收意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梅雲(2011)。屏東縣國小學童資源回收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頁259-275。
    楊志偉(2008)。花蓮市居民資源回收行為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孟璋(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宜蘭縣某國小六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蓉如(2009)。彰化地區民眾對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立德大學城鄉與資產計畫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國樑、唐孝蘭(2006)。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領域之資源回收價值澄清教學效果探討。學校衛生,第48期,頁97-115。
    鄒東明(2002)。中山大學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以生科系和企管系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文盛(2007)。社區型態及資源回收環境、設備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回收行為的影響。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琳輝(2007)。民眾對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孟宜(2000)。大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相關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金智(2008)。環境績效評估在學校廢棄物管理之應用。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蔣立中(2001)。台灣地區垃圾資源回收制度與成效之探討。環境與管理研究,第2卷,第1期,頁1-14。
    賴月雲(2006)。台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瑩瑩(2007)。民眾資源回收行為之影響因子探討與評析。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環保署(2011)。2011年3月25日,取自http://www.epa.gov.tw/index.aspx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2011)。2011年3月2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news/news
    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網站(2011)。2011年6月12日,取自http://www.epb.tpc.gov.tw/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網站(2011)。2011年9月12日,取自http://www.ntpc.edu.tw/
    貳、外文部分
    Ajzen, I. and Fishbein,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J. Kuhl and J. Beckmann, eds. New
    York:Springer Verlag, 11-39.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179-211.
    Ajzen,I.(2006) Constructing a TPB Questionnaire:Conceptual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Retrieved.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Hines, J. M., Hungerford, H. R., & Tomera, A. N. (1986/87).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 1-8.
    Hungerford, H. R., & Peyton, R. B. (1977). A paradigm of environmental a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137116)
    Krejcie & Morgan(1970).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30,607-610.
    Tanner, T. (1980).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A new research area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4), 20-2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