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少尹 Lin, Shao-Yin |
---|---|
論文名稱: |
性別平等法規範與父權社會規範之角力 -以民法子女姓氏約定制度為例 |
指導教授: |
林昀嫺
Lin, Yun-Hsien |
口試委員: |
李玲玲
王曉丹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管理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6 |
中文關鍵詞: | 女性主義法學 、從母姓 、子女姓氏約定制度 、民法第1059條 、子女稱姓 、性別平等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華人的傳統父權家庭文化裡,傳宗接代乃每個家庭的大事,香火的延續仰賴一代又一代的男丁傳承父姓。於是「從父姓原則」成為父權家庭宰制結構的一環,1930年制訂的親屬法更將獨尊父姓的舊慣法制化。然而,為因應女性宗祧繼承的需求以及人口政策,民法第1059條先是為母無兄弟的家庭開了一道從母姓的窄門;1990年代之後則由於台灣婦運的推動,子女稱姓改以父母決定權共享的方式為之。至此,關於子女稱姓議題,法規範已變遷為性別平等的樣貌。遺憾的是,新法於2007年實施後,國內幾則量化和質性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性別不平等結構的桎梏下,新生兒從母姓者寡且協商之路阻礙重重,子女姓氏約定制度仍擺脫不了父權社會規範的制約和限定。
對現行法規範檢討後發現,在既有的宰制結構社會裡,形式平等原則具有隱藏性別不平等的盲點;甚至「從父姓」披上了民主的外衣而強化正當性,使父姓傳承原則透過轉化被保存下來。另一方面,由於綿密的父權社會規範以常識之姿內化於人心,僵化的性別分工控制著男人、女人應有的行為份際,欲與挾帶著經濟優勢和父權社會規範支持的男人進行公平的從母姓協商,實屬天方夜譚。從而,為了使「從母姓」與「從父姓」一樣正統,讓子女姓氏約定制度產生實效,根本之道在於鬆動與父權社會規範共生相伴的不平等社會結構。
鑑於形式平等的立法容任父權社會規範的宰制;而父權社會規範也導致形式平等的法律成效不彰。故而,「約定從母姓」的法規範典範建立之道,應由「社會規範面向」與「法規範面向」雙管齊下。社會變遷的路徑雖然不易掌握,惟藉由「新規範陣營」的帶領,將產生鬆動既有父權社會規範的能量並重新建構女性/姓傳宗接代的傳統;而華人祭祀文化及訂婚、結婚儀節之檢討亦有助於父權社會規範的解構。另一方面,法規範所揭櫫的性別平等精神,不但能降低從母姓的成本,更能重塑從母姓的社會意義;而釋憲者藉由大法官解釋,以實質平等為著眼點,批判結構性不平等的宰制現狀,將有助於形式平等立法的反思,使實質性別平等早日在台灣實現。
一、中文
(一)專書
1. 王泰升(2001)。《台灣法律史概論》。台北:元照。
2. 王泰升(2010)。《具有歷史思維的法學》。台北:元照。
3. 王澤鑑(1974)。《法律制度與家庭計畫》。台北:自版。
4. 史尚寬(1980)。《親屬法論》。台北:三民,四版。
5. 朱景文(2006)。《法社會學》。台北:五南。
6. 內政部戶政司(2011)。《全國姓名分析》。台北:內政部。
7. 立法院秘書處(1985)。《法律案專輯第79輯》。台北:立法院。
8. 呂秀蓮(1987)。《新女性主義一屬於中國婦女的歷史》。台北:前衛。
9. 李鴻禧、王泰升等著(2000)。《台灣法律史研究的方法》。台北:學林。
10. 李允傑、丘昌泰(2009)。《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二版。
11. 李亦園(1975)。《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
12. 法務部(1984)。《民法修正研究實錄-身分法部分》。台北:法務部。
13. 東方編輯小組(2008)。《新編東方國語辭典》。台北:東方。
14. 周長齡(1997)。《法律的起源》。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15. 宋鎮照(2002)。《社會學》。台北:五南。
16. 林菊枝(1982)。《親屬法專題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17. 林菊枝(1996)。《親屬法新論》。台北:五南。
18. 林秀雄(2012)。《親屬法講義》。台北:元照。
19. 林昀嫺、黃囇莉(2012)。《性別平等基本法委託研究案》,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報告,國科會GRB 編號PG10006-0197,計畫受託者:國立清華大學。
20. 姜躍濱(1991)。《中國妻妾》。河北:河北人民。
21. 高鳳仙(2011)。《親屬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22. 姚淑文(2009)。〈是誰規定的?-文化與性別議題〉,《性別平等教育 (II)》。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23. 柯淑敏(2007)。《兩性關係學》。台北:揚智,二版。
24. 奚樹基(1967)。《親屬法》。台北:三民。
25.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26. 胡幼慧(1999)。《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27. 高承恕(1999)。《頭家娘:台灣中小企業頭家娘的經濟活動與社會意義》。台北:聯經。
28. 許慧琦(2001)。《十八世紀英國新女性 : Mary Wollstonecraft其人其思》。台北:三民。
29. 陳惠馨(2006)。《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台北:五南。
30. 陳惠馨(2004)。《法學概論》。台北:三民,七版。
31. 陳昭如(2005),《國籍的法律規制與性別不平等:一個歷史觀點的檢視》,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3-2413-H-002-030,執行單位:國立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研究所。
32.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33. 曹傑(1936)。《中國民法親屬編論》。上海:上海法學編譯社。
34. 黃文新(1984)。《中國姓氏研究及黃姓探源》。台北:文哲史。
35. 楊炯山(2005)。《婚喪禮儀手冊》。新竹:國立新竹社會教育館。
36. 彭懷恩(1996)。《社會學概論》。台北:風雲。
37. 張晉芬、蔡瑞明(2006)。《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勞動力與勞動市場篇》。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38. 楊鴻烈(1991)。《中國法律發達史》。上海:上海。
39. 趙鳳喈(1974)。《民法親屬編》。台北:國立編譯館,四版。
40. 趙鳳喈(1973)。《民法親屬編》。台北:正中,四版。
41. 蔡焜霖等(1984)。《當代國語大辭典》。台北:百科文化。
42. 劉仲冬、陳惠馨(2005)。《內政部「我國婚喪儀式性別意識之檢討」報告》。台北:內政部。
43.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
44. 謝臥龍(1996)。《兩性、文化與社會》。台北:心理。
45. 謝振民(1991)。《中華民國立法史》。上海:上海。
46. 戴炎輝(1979)。《中國法制史》。台北:三民。
47. 戴炎輝、戴東雄等(2011)。《親屬法》。台北:台大。
48. 戴東雄(1988)。《親屬法論文集》。台北:東大。
49. 戴東雄(1990)。《親屬法實例解說》。台北:三民。
50. 戴東雄(1985)。《民法親屬編修正後之法律疑問》。台北:元照。
51. 戴東雄(2010)。《民法(身分法篇)》。台北:空大。
52. 蘇芊玲(1998)。《我的母職實踐》。台北:女書。
(二)譯著
1. Alice Schwarzer著,梁雙蓮譯(1999)。〈我是個女性主義者-訪問西蒙波娃〉,顧燕翎等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
2. Allen Johnson著,成令方等譯(2003)。《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二版。
3. Allan Johnson著(2008),成令方等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
4. Carol Hymowitz 、 Michaele Weissman(1993),彭婉如譯。《女性沈默與抗爭:美國婦女史話台北》,台北:美璟。
5. Catharine A. Mackinnon著,陳昭如譯。〈後現代主義的質疑與反駁〉,《當代》,第46期。
6. 上野千鶴子著(1997)。劉靜貞、洪金珠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台北:時報。
7. Eric Hobsbawn著,陳思仁等譯(2002)。〈創造傳統〉,《被發明的傳統》,頁12-13,台北:貓頭鷹。
8. Hobsbawm Eric著,陳思仁等譯(2002)。《被發明的傳統》。臺北 : 貓頭鷹。
9. Lawrence Neuman著,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10. Marcel Mauss著(1991),汪珍宜、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台北:遠流。
11. Norman Goodman著(1995),陽琪、陽琬譯。《婚姻與家庭》(Marriage and the family)。台北:桂冠。
12. Pamela Abbott 、 Claire Wallace(1995),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13. Raewyn Connell著,劉泗翰譯(2004)。《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台北:書林。
14. Judith Baer著(2000),官曉薇、高培桓譯。《法律之前的女性 : 建構女性主義法理學》。台北:商周。
15. Thomas S. Kuhn著(2006),程樹德、傅大為譯。《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二版。
(三)編著
1. 尹蓉先(2007)。〈兩性平權於法律規定與社會觀念之歧異〉,戴東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現代身份法之基礎理論》,頁1-13。台北:元照。
2. 伊慶春(2001)。〈華人家庭夫妻權力的比較研究〉,喬健、李沛良、馬戎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頁225-256。高雄:麗文。
3. 伊慶春、蔡瑤玲(1989)。〈台北地區夫妻權力的分析:以家庭決策權為例〉,伊慶春、朱瑞玲編,《台灣的社會現象的分析》,頁115-149。台北:中研院三民所。
4. 宋平(2005)。〈美女才能結婚〉,蘇芊玲、蕭昭君編,《大年初一回娘家—習俗文化與性別教育》,頁37-41。台北:女書。
5. 李玲玲(2002)。〈論非婚生子女之稱姓〉,黃宗樂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家族法學篇》,頁115-136。台北:學林。
6. 林秀雄(1995)。〈論夫妻之稱姓〉,《家族法論集(三)》,頁65-94。台北:元照。
7. 林秀雄(2008)。〈論民法親屬編之修正與大法官解釋之關係〉,劉春堂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劉春堂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236-256。台北:元照。
8. 陳惠馨(1993)。〈變動中的人倫秩序與法律秩序〉,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親屬法諸問題研究》,頁113-160。台北:月旦。
9. 陳惠馨(1993)。〈中華民國親屬法之立法沿革〉,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親屬法諸問題研究》,頁1-27。台北:月旦。
10. 陳昭如(2006)。〈「重組」家庭:從父系家庭到中性的新夥伴關係?〉,蘇永欽編,《部門憲法》,頁807-827。台北:元照。
11. 陳昭如(2007)。〈發現受害者或是製造受害者?初探女性主義法學中的受害者政治〉,殷海光基會編,《自由主義與新世紀台灣》,頁373-420。台北:允晨。
12. 陳昭如(2008)。〈抗拒失憶-女性主義法律史的理論與方法初探〉,王翔鵬編,《中研院法律研究所籌備專書(7)》,頁175-213。台北:中央研究院。
13. 雷文玫(2000)。〈性別平等的違憲審查-從美國女性主義法學看我國大法官幾則有關男女實質平等的解釋〉,李建良、簡資修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頁123-160。
14. 黃源盛(1997)。〈從繼受觀點論中國法律文化的傳統與折衷〉,楊日然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法理學論叢》,頁502。台北:月旦。
15. 黃昭元(2002)。〈司法消極美德的積極實踐--評Sunstein教授的「司法最小主義」〉,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頁875-917。
16. 郭書琴(2011)。〈從法律知識典範轉移看台灣法學教育改革〉,湯德宗、鐘騏編,《2010兩岸四地法律發展》,頁31-60。台北:中研院。
17. 游美惠(2001)。〈性別與多元文化教育〉,譚光鼎、劉美慧等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空大。
18. 甯應斌(1998)。〈Harding的女性主義立場論〉,國科會82-85年度哲學學門研究計畫成果發表委員會編,《哲學論文集》,頁261-296。台北:中研院社科所。
19. 楊滿玉、卯靜儒(2009)。〈從性別平等的角度來看教育應有的變革〉,蘇永明、方永泉編,《面對未來挑戰的教育發展》,頁231-254。台北:學富。
20. 蘇達志(1980)。<論男女平等原則與民法姓氏之規定>,陳棋炎先生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委員會編,《陳棋炎先生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身分法之理論與實用》,頁108。台北:三民。
(四)期刊論文
1. 王雅各(1999)。〈世紀末的父親角色演繹〉,《人本教育札記》,122卷,頁28-31。
2. 王歌雅(2007)。〈比較法視域下的台灣親屬法修正〉,《月旦民商法》,第17期,頁87-104。
3. 王孝勇(2007)。〈女性主義立場論的主體與權力問題〉,《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1期,頁89-146。
4. 王俊豪(2008)。〈台灣初婚夫妻的居住安排〉,《人口學刊》,第37期,頁45-58。
5. 王如玄、潘天慶(2007)。〈小孩可不可以跟媽媽姓〉,《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7期,頁55-72。
6. 王曉丹(2007)。〈法律是性別中立的嗎? --- 台灣的性別與法律〉,《法令月刊》,58卷4期,頁104-118。
7. 王泰升、陳韻如(2003)。〈台灣法律事件百選〉,《月旦法學雜誌》,第100期,頁211-274。
8. 王小健(2004)。〈從《儀禮》看性別的社會化〉,《婦女研究論叢》,第5卷,頁42-47。
9. 王曉丹(2008)。〈法律敘事的女性主義法學分析---最高法院23年上字第4554號判例之司法實務〉《政大法學評論》,第106期,頁1-70。
10. 王曉丹(2007)。〈從法社會的觀點論女性主義立法行動---女性主義法學在台灣的實踐及其法律多元主義的面貌〉,《東吳法學雜誌》,19卷1期,頁51-78。
11. 王曉丹(2006)。〈台灣親屬法的女性主義法學發展 -- 以夫妻財產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1期,頁1-36。
12. 王曉丹(2007)。〈法律是性別中立的嗎? --- 台灣的性別與法律〉,《法令月刊》,第58卷4期,頁104-118。
13. 王如玄(1998)。〈民法親屬編第二階段修法紀要〉,第2卷9期,頁65-67。
14. 江淑卿(1986/11/28)。〈民法約定子女從母姓之研究〉,《法務通訊》,第1293期,第二版。
15. 尤美女(2003)。〈從婦女團體的民法親屬編的修法運動談女性主義法學的本土實踐〉,《律師雜誌》,第313期,頁73-82。
16. 伊慶春、簡文吟(2001)。〈已婚婦女的持續就業:家庭制度與勞動市場的妥協〉,《台灣社會學》,第1期,頁149-182。
17. 余月梅。〈現代社會的傳宗接代,子女姓氏的歸養〉,《生活雜誌》,第13期,頁13。
18. 利翠珊(1999)。〈已婚女性家庭系統的交會:親情與角色的兩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12卷第3期,頁1-26。
19. 吳明軒(1979)。〈試評民法親屬編修正草案初稿之得失〉,《政大法學評論》,第20期,頁21-50。
20. 吳嘉瑜(2004),《子代夫妻對偶代間關係經驗:「他」的矛盾?「她」的矛盾》,《中華輔導學報》,第15期,頁123-149。
21. 吳秀瑾(2005)。〈依靠與平等:論Kittay愛的勞動〉,《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9期,頁157-183。
22. 吳秀瑾(2005)。〈女性主義立場論與社會習性〉,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7卷第3期,頁653-682。
23. 吳煜宗(2008)。〈子女姓氏之法規與家族秩序〉,《全國律師》,第12卷第2期,頁21-31。
24. 徐振雄(1999)。〈從「典範移轉」觀點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律價值」〉,《月旦法學雜誌》,第53 期,頁47-58。
25. 施慧玲(2002)。〈從男女平等的實質意涵談我國新修正之通常法定夫妻財產制〉,《月旦法學教室》,第2期,頁120-134。
26. 施慧玲(2000)。〈論我國民法親屬編之修正方向與立法原則——由二十世紀的成果展望二十一世紀的藍圖〉,《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期,頁163-202。
27. 李玲玲(2002)。〈論婚生子女之稱姓〉,《月旦法學雜誌》,第80期,頁210-230。
28. 李立如(2006)。〈婚姻家庭與性別平等—親屬法變遷的觀察與反思〉,《政大法學評論》,第95期,頁175-227。
29. 李立如(2007)。〈司法審查之表述功能與社會變革:以性別平等原則在家庭中的落實為例〉,《台大法學論叢》,第37卷第1期,頁31-78。
30. 李立如(2007)。〈親屬法修正的軌跡—從父權體制到個人權益的保障〉,《月旦民商法》,第17期,頁39-54。
31. 李立如(2003)。〈法不入家門?家事法演變的法律社會學分析〉,《中原財經法學》,第10期,頁41-83。
32. 李立如(2006),〈女性主義法學與親屬法的發展—法律是否也有性別傾向?〉,《司法改革雜誌》,63期,頁36-40。
33. 李廣均(2002)。〈男人的名字和女人的名字:以「國家金榜題名錄中」分析民國65年至75年考試及格人員姓名為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3期,頁219-260。
34. 李廣均(2007)。〈志明和春嬌:為何兩「性」的名字總是有「別」?〉,《台灣社會學》,第12期,頁1-67。
35. 李亦園(1986)。《中國家族及其儀式:若干觀念的探討》,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集刊,第59期,頁47-61。
36. 呂寶靜(1995)。〈工作場所性騷擾之研究:台灣地區案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0期,頁131-158。
37. 呂玉瑕,伊慶春(2005)。〈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台灣七○年代與九○年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台灣社會學》,第10期,頁41-94。
38. 邱美月(2010)。〈都是姓氏惹的禍〉,《婦研縱橫》,第92期,頁32-37。
39. 唐文慧、王宏仁(2011)。〈從「夫枷」到「國枷」:結構交織困境下的受暴越南婚移婦女〉,《台灣社會學》,第21期,頁167。
40. 唐文慧(2011)。〈為何職業婦女決定離職?結構限制下的母職認同與實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5期,頁201-265。
41. 官曉薇(2009)。〈反身的凝視:台灣人工流產法制及其法社會背景的分析〉,《思與言》,第47卷第4期,頁135-190。
42. 官曉薇(2010)。〈溝通行動與立法言談-台灣人工流產法制之立法及修法歷程分析〉,《中研院法學期刊》,第6期,頁61-128。
43. 林志潔、金孟華(2010)。〈美國女性主義法學發展與性侵害防制法之改革〉,《月旦法學雜誌》,182期,頁144-161。
44. 林端(2001)。〈再論全球化下的儒家倫理-社會學觀點的考察〉,《思與言》,第39卷8期,頁107-128。
45. 林秀雄(2003)。〈民法親屬編:第一講 民法親屬編通則〉,《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頁46-52。
46. 林秀雄(2003)。〈論民法親屬編之修正〉,《月旦民商法》,特刊號,頁53-73。
47. 林正雄(2006)。〈子女從姓-我可以跟媽媽的姓嗎?〉,《司法新趨勢》,23期,頁24-30。
48. 胡藹若(1994)。〈從資源動員理論的觀點論臺灣婦女體制外的政治參與〉,《復興崗學報》,第83期,頁281-306。
49. 洪惠芬(2003)。〈「照顧者正義」:性別正義不只是法律平等〉,《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1期,頁95-142。
50. 莊英章(1985)。《家族結構與生育模式》,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集刊,第59期,頁63-90。
51. 陳青田(2008)。〈論民法第一0五九條子女之稱姓〉,《稻江學報》,第3卷第1期,頁426-439。
52. 陳惠娟、郭丁熒 (1998)。〈「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第41期,頁73-101。
53. 陳昭如(2010)。〈姓氏與祭祀公業派下資格-台灣高等法院97年家上易字第39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3期,頁40-46。
54. 陳昭如、張晉芬(2009),<性別差異與不公平的法意識─以勞動待遇為例>,《政大法學評論》,第108期,頁63-123。
55. 陳昭如(1999)。〈權利、法律改革與本土婦運-以台灣離婚權的發展為例〉,《政大法學評論》,第62期,頁25-74。
56. 陳昭如(2010)。〈創造女性逆/反傳統的從母姓運動〉,《婦研縱橫》,第92期,頁1-9。
57. 陳昭如(2009)>。〈讓女人成為人的名稱 書評Are Women Human? And Other Dialogues[女人是人嗎?及其他國際對話]〉,《台灣民主季刊》,6卷3期,頁223-228。
58. 陳昭如(2010)。〈婚姻作為法律上的異性戀父權與特權〉,《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7期,頁113-199。
59. 陳昭如(1998)。〈女性主義法學的理論與實踐:一個初步的介紹〉,《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頁213-236。
60. 陳昭如(2010)。〈大法官解釋中的歷史與傳統-女性主義觀點的批判〉,《中研院法學期刊》,第7期,頁81-140。
61. 陳昭如(2009)。〈在棄權與爭產之間:超越被害者與行動者二元對立的女兒繼承權實踐〉,《台大法學論叢》,第38卷第4期,頁133-228。
62. 陳昭如(2005)。〈在法律中看見性別,在比較中發現權利—從比較法的性別政治談女性主義法學〉,《律師雜誌》,第313期,頁61。
63. 陳昭如(2005)。〈台灣法的歷史之旅〉,《全國律師》,第9卷第3期,頁16-27。
64. 陳昭如(2012)。〈言語的力量:麥金農《言語而已》導讀〉,《台灣法學雜誌》,193期,頁53-66。
65. 陳昭如(2012)。〈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性別--釋字410的性別中立迷思〉,《基礎法學與人權通訊研究》,第3期,頁1-17。
66. 陳昭如(2011)。〈交叉路口與樓上樓下-反歧視法中的交錯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89期,頁51-68。
67. 陳昭如(2012)。〈女人的法庭 一個台灣女性主義法學教授的的溫哥華札記(2)〉,《在野法潮》,第13期,頁80-85。
68. 陳宜倩(2005)。〈以家庭之名強化父權的社會控制〉,《月旦法學雜誌》,第120期,頁199-209。
69. 陳宜倩(2006)。〈法律體系中性別平等論述的生產與實踐初探-以大法官解釋為例〉,《全國律師》,10卷5期,頁44-58。
70. 陳宜倩(2011)。〈性別自主決定、婚姻自由與跨性別人權 ——試評德國聯邦憲法法院1 BvL 10/05 (2008) 判決〉,《歐美研究》,第41卷第3期,頁801-848。
71. 陳妙芬(2003)。〈當代法學的女性主義運動:一個法哲學史的分析〉,《台大法學論叢》,33卷1期,頁1-47。
72. 陳妙芬(2001),〈探尋女性主義法哲學研究的意義--- 以「公、私領域」的分化為例〉,《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60期,頁30-35。
73. 陳惠馨(2004)。〈法律與生命-一個女性主義法學者的觀點〉,《法官協會雜誌》,第6卷第2期,頁74-87。
74. 陳惠馨(2011)。〈從審判實務看台灣婚姻與家庭在過去二十年的變遷〉,《月旦法學雜誌》,第194期,頁90-103。
75. 陳惠馨(2005)。〈性別平等教育法-台灣性別教育之繼往與開來〉,《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30期,頁115-129。
76. 陳惠馨(2008)。〈從國家、婚姻與夫妻關係談性別正義〉,《台灣法學雜誌》,第105期,頁111-113。
77. 陳惠馨(1993)。〈從法律面如何落實婚姻中之兩性平等〉,《政大法學評論》,第49期,頁85-92。
78. 陳惠馨(2005)。〈女性主義法學與性別主流化〉,《律師雜誌》,第313 期,頁15-37。
79. 陳惠馨(2005)。〈憲法解釋對身份法制發展之影響〉,《憲政時代》,第32卷第1期,頁37-70。
80. 陳啟垂(2002)。〈兩岸親屬法發展與親屬關係的準據法〉,《月旦法學雜誌》,第89期,頁62-83。
81. 陳美伶(1982)。〈親屬法上稱姓問題之探討〉,《法令月刊》,33卷第3期,頁10-13。
82. 陳婷玉(2010)。〈當媽媽真好?流行婦幼雜誌的母職再現〉,《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6期,頁33-86。
83. 陳玉華、伊慶春、呂玉瑕(2000)。〈婦女家庭地位之研究: 以家庭決策模式為例〉,《台灣社會學刊》,第24期,頁1-58。
84. 陳明莉(2006),〈性別平等政策的世界趨勢:性別主流化〉,《教育研究月刊》,第147 期,頁163-173。
85. 陳愛娥(2002)。〈「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與「兩性地位之實質平等」〉,《月旦法學雜誌》,第84期,頁167-178。
86. 陳祥水(1973)。〈公媽牌的祭祀一承繼財富與祖先地位之確定〉,《中硏院民族所期刊》,第36期,頁141-164。
87. 陳秉華,游淑瑜(2001)。〈台灣的家庭文化與家庭治療〉,《亞洲輔導學報》,第8卷第2期,頁153-174。
88. 畢恆達(2007)。〈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第17期,頁51-90。
89. 董秀珠、楊連謙、林萬億(2004)。〈當丈夫不再為經濟的靠山時:夫妻間的權力與運作過程〉,《應用心理研究》,第24期,頁147-182。
90. 郭棋湧(2003)。〈談台灣婦女之繼承權〉,《司法週刊》,第1123期,第三版。
91. 郭書琴(2006)。〈是「學術」或是「技術」?—從女性主義法理學之觀點談之法學教育與法律專業之改革論述〉,《律師雜誌》,第35期,頁1-17。
92. 郭書琴(2008)。〈身分法之法律文化分析初探―以婚約篇爲例〉,《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7期,頁1-28。
93. 楊與齡(1991)。〈姓氏立法問題經緯〉,《法令月刊》,42卷9期,頁7-16。
94. 楊與齡(1985)。〈親屬繼承之修正及親屬編織主要爭議〉,《法令月刊》,第36卷7期,頁3-6。
95. 楊翠(2011)。〈青春期的「爆破」臺灣女性史的兩個歷史節點〉,《婦研縱橫》,第95期,頁46-53。
96. 楊憶慈(2004)。〈語言中的性別差異〉,《南榮學報》,第8 期,頁C6-8。
97. 游美惠(2004)。〈性別權力與知識建構:「親職教育」教科書的論述分析〉,《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7 期,頁1-45。
98. 曾志隆(2007),〈公私領域的界限:瓊塔穆芙之詮釋〉,《思與言》,第45卷第3期,頁79-116。
99. 彭渰雯、洪綾君(2011)。〈為何從母姓? 夫妻約定子女姓氏的影響因素調查〉,《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8期,頁1-54。
100. 黃昭元(2009)。〈平等權與自由權競合案件之審查-從釋字第649號解釋談起〉,《法學新論》,第7期,頁17-43。
101. 黃維幸(2012)。〈宰制女性法學方法的功過(上)〉,《月旦法學雜誌》,第201期,頁58-91。
102. 黃維幸(2012)。〈宰制女性法學方法的功過(下)〉,《月旦法學雜誌》,第202期,頁140-165。
103. 黃囇莉(2001),〈身心違常:女性自我在父權結構網中的「迷」途〉,《本土心理研究》,第15卷,頁3-62。
104. 黃丞儀(2002)。〈「金水嬸」的處分權主義一法律文化研究初探〉,《思與言》,第40卷第3期,頁194-222。
105. 黃宗樂(1987)。〈民法親屬編父母子女章修正法之探討〉,《輔仁法學》第6期,頁115-139。
106. 張珣(1995)。〈人類學與中國婦女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頁193-203。
107. 張盈堃、陳慧璇(2004)。〈矛盾:基層教師生活世界的宰制與抗拒〉,《應用心理研究》,第21期,頁35-89。
108.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第7期,頁20-25。
109. 張晉芬(2002)。〈找回文化:勞動市場中制度與結構的性別化過程〉,《台灣社會學季刊》,第29期,頁97-125。
110. 諸家駿(1985)。〈我國民法親屬編暨施行法修正要點比較〉,《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期,頁65-78。
111. 趙文瑾(2010),〈多元認同,何其有「姓」?〉,《婦研縱橫》,第92期,頁16-23。
112. 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0期,頁41-91。
113. 鄧學仁(1997)。〈親屬法之歷史與課題〉,《警大法學論集》,第2期,頁467-500。
114. 蔡宏政(2007)。〈台灣人口政策的歷史形構〉,《臺灣社會學刊》,第39期,頁65-106。
115. 蔡穎芳(2010)。〈由「法律多元」論台灣婦女之繼承權〉,《政大法學評論》,第116期,頁103-171。
116. 蔡牧融(2012)。〈還我財產權-釋字第410號解釋虛擬聲請書〉,《基礎法學與人權通訊》第9期,頁1-10。
117. 蔡文瑜(2004)。〈外籍新娘現象的解析及省思〉,《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208-217。
118. 葉劍鋒(1974)。〈民法修正蒭議:關於夫妻住所、姓氏及財產制〉,《政大法學評論》,第11期,頁1-16。
119. 廖輝英(1998),〈女作家們寫些什麼?〉,《中央月刊文訊別冊》,第9卷第149期,頁39-40。
120. 魏大喨(2002)。<自由處分金之法律疑義>,《月旦法學雜誌》,第89期,頁30-39。
121. 魏開瓊(2010)。〈女性主義知識論對認知主體的探討〉,《中州學刊》,第1期,頁142-145。
122. 魏開瓊(2008)。〈認識與特權:女性主義立場論中的認知特權論研究〉,《人文雜誌》,第1期,頁177-182。
123. 劉宏恩(2003)。〈書本中的法律與事實運作中的法律〉,《月旦法學雜誌》,第94期,頁282-287。
124. 劉宏恩(2005)。〈描繪台灣身分法基礎教育的實然面貌 若干重要發現及其初步討論〉,《律師雜誌》,第311期,頁72-94。
125. 劉宏恩(1996)。〈我國法院對婚姻暴力問題之態度--- 臺灣受虐婦女以「不堪同居之虐待」訴請離婚之司法實務〉,《萬國法律》,第88期,頁41-58。
126. 劉毓秀、王兆慶(2010)。〈如何兼顧工作與育兒?托育政策向前走!〉,《台灣勞工季刊》,第23期,頁65-70。
127. 戴東雄(2007)。〈論民法親屬編修正內容與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47期,頁5-17。
(五)學位論文
1. 李妙虹(2002),《戰後臺灣婦女的社會地位(1970-2000)》,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2. 李燕蕙(2009),《抽豬母稅習俗下一位女兒之生命敘說》,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3. 李悌凱(2010),《姓名權之研究》, 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博士論文。
4. 呂嘉鴻(2007),《性別與國家:當代台灣婦女運動的性論述,1987-1999》,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曾文欣(2004),《從憲法平等原則論民法親屬編男女平權之實現》,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曾美玲(2011),《無男丁家庭祭祀傳承、生活規劃與生命意義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
7. 凃禛和(2006),《我國民法子女稱姓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邱美月(2007),《從性別平等觀點論婚姻契約之內涵》,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
9. 周靜華(2012),《子女姓氏權之研究-民法親屬編修正實施之回應性評估》,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0. 徐玉青(2001),《訂婚情侶衝突因應、調適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陳怡君(2010),《第二「姓」?新生兒姓氏協商的性別權力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陳芯慧(2006),《從女性主義理論對公私領域劃分的質疑論我國女性家庭人權之不平等現象》,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張靜倫(2008),《顛簸躓仆來時路----論戰後台灣的女人、婦運與國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潘韻帆(2011),《從女性主義論性別差別待遇》,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鄭怡卿(2008),《臺灣閩客諺語中的女性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16. 廖珮伶(2007),《姓氏之研究-以子女之姓氏為中心-》,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專業碩士班論文。
二、西文
(一)專書
1. Allan G. Johnson,Privilege, (2006) Power and difference, Mass. : McGraw-Hill.
2. Juliet Mitchell, women and equality, (1987)in Anne Phillips ed.,Feminism and equality,Oxford:Basil Blackwell.
3. Boaventura de Sousa Santos, (2002) Toward a New Legal Common Sense: Law, Globalization and Emancipation, 2nd edition, LexisNexis Butterworths Tolley, London.
4. Bell hooks,(2000)Where We Stand:Class Matter, NY:Routledge.
5. Blood, Robert O. and Donald M. Wolfe (1960) Husbands and Wives: The Dynamics of Married Living. New York: Free Press.
6. Catharine A. Mackinnon, (1989)Toward A Feminist Theory of the State.
7. Catharine A. MacKinnon, (2005) Women’s lives, Men’s Laws.
8. Carol Smart, (1995)Crime and sexuality essays in Feminism, SAGE Publications.
9. Hartmann, H. (1979)The Unhappy Marriage of Marxism and Feminism: Toward a More Progressive Union, Capital and Class.
10. Peggy McIntosh, (1988)Where privilege and male privilege: A personal account of coming to see correspondences through work in women’s studies.
11. Joan Williams(2001), Unbending Gender: Why Family and Work Conflict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Stephanie M. Wildman,Adrienne D. Davis, (1996)Making systems of privilege visible ,in privilege revealed: how invisible preference undermines America.
13. David Lewis, (1969)Convention: A Philosophical Study.
14. Eric Posner, (2000)Law and Social Norms.
15. John F. Ermisch, (2003)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Family.
16. Joan Scott, (1998)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7. Lawrence M. Friedman,(1985) A History of American Law.
18. Z.B. Eisenstein, (1998)the family body and the law,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a.
(二) 期刊論文
1. Amy L. Wax, Bargain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Market: Is there a Future for Egalitarian Mmarriage? 84 VA. L. Rev. 509, 585-586 (1998).
2. Zemans, Frances Khan(1983) Legal Mobilization: The Neglected Role of the Law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7(3): 690-703.
3. Wang, H.-t.,“What Can Legal Feminism Do?—The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on Gender, Law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EurAmerica, Vol.34, No.4. (2004)
4. Reva Siegel, The Rule of Love: Wife Beating as Prerogative and Privacy, 105 YALE L. J. 2117. (1996)
5. Cass Sunstein, Social Norms and Social Roles, 96 COLUM. L. REV. 903 (1996).
6. Hood, J. (1986). The provider role: Its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349-359.
7. Li-Ju Lee, Law and Social Norms in a Changing Society: A Case Study of Taiwanese Family Law, S. CAL. Rev. L. & WOMEN'S STUD. 8:2, 413 (1999).
8. Lawrence Friedman, Taking Law and society seriously,74CHI-KENT L.Rev.529(1999)
9. Thomas b. Stoddard, bleeding heart:reflections on using the law to make social change, 72 n.y.u. l. rev. 97(1997)
10. Tichenor, V. J. (1999). Status and income as gendered resources: The case of marital
11. powe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1, 638-650.
12. Tom R. Tyler and John Darley, Building a Law Abiding Society: Taking Public Views About Morality and the Legitimacy of Legal Authorities into Account When Formulating Substantive Law, v28HOFSTRAL. REV. 707 (2002).
13. Robert Cooter, Three Effects of Social Norms on Law: Expression, Deterrence and Internalization, 9 OR. L. REV. 1 (2000).
14. Lawrence M. Friedman, The Law and Society Movement, 38 STAN. L. REV. 763 (1986)
15. Mark tushnet, non-judicial review, 40 harv. J. on legis. 453 (2003).
16. Maine Eichner, On Post modern Feminist Legal Theory, 36 Hav. C.R.-C.L. L. Rev.1(2001).
17. Robert H. Mnookin, & Lewis Kornhauser, Bargain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Law: The Case of Divorce, 88 Yale L.J. 950 (1979).
三、網路資料
1. 《2012台灣婦女人權指標調查報告》, http://www.cahr.org.tw/eweb/uploadfile/20121204154452355.pdf(最後瀏覽日:2012/12/24)
2. 〈男女嬰出生比失衡 立委籲扭轉重男輕女觀念〉,中央廣播電台網站: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96752(最後瀏覽日:2012/12/13)
3. 郭書琴(2003),〈「司法女藍波」?談法律實務界中的 「性別意識」-- 以台灣法律專業養成過程中女性法律人為例〉,《文化研究月報》,第33期,文化研究月報網站:http://www.cc.ncu.edu.tw/~csa/oldjournal/33/journal_park276.htm(最後瀏覽日:2012/12/13)
4. 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網站: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最後瀏覽日:2012/12/13)
5. 認識性別平等:http://www.osa.pu.edu.tw/osa/tutor/files/S2/S2F1D07_35.pdf (最後瀏覽日:2012/12/13)。
6. 〈Answers to Your Question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exual orientation & Homosexuality〉,http://www.apa.org/topics/sexuality/sorientation.pdf (最後瀏覽日:2012/12/13)。
7. 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elated=y&rno=1634564 (最後瀏覽日:2012/12/13)
8. 認識同志手冊網站:http://hotline-ttha.myweb.hinet.net/htm/basic-1.htm (最後瀏覽日:2012/12/13)
9. 張寶華,《打破性別社會規範》,頭條日報網站:http://www.hkheadline.com/culture/culture_content.asp?contid=61666&srctype=g(最後瀏覽日:2012/12/13)
10. 淺談婚姻六禮: http://www.happygo.idv.tw/happy3q/home/space.php?uid=965&do=blog&id=960 (最後瀏覽日: 2012/12/13)
11. 司法院統計處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Juds/report/sf-18r3.htm(最後瀏覽日:2012/12/14)
12. 《 1999台灣女權報告》,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scu.edu.tw/hr/document_imgs/documents/d6_2.htm (最後瀏覽日: 2012/12/13)
13. 檔案管理局網站: http://www.archives.gov.tw/Publish.aspx?cnid=948&p=412 (最後瀏覽日: 2012/12/13)
14. 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網站: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aw/law5.htm (最後瀏覽日:2012/12/13)。
15. 《寶寶性別比例失衡 4千女嬰消失》,華視網路新聞網站: http://news.cts.com.tw/cts/life/201006/201006120494060.html (最後瀏覽日:2012/12/13)
16. 《婦女新知基金會2006年度執行報告書》, http://www.record.awakening.org.tw/resources/ebooks-yearly/aw_2010_AR_Article_2007_1_136_0008.pdf (最後瀏覽日:2012/12/13)
17. 張娟芬,〈看不見的同志─檢視民法的同性戀歧視〉http://taiwan.yam.org.tw/nwc/nwc3/papers/forum413.htm(最後瀏覽日:2012/12/13)
18. 《代抽籤取名,戶政員蒐「菜市場名」》,宇法知識工程網網站: http://www.lawspace.com.tw/digiboard/default.asp?page=948&id=7360 (最後瀏覽日: 2012/12/13)
19. 《民政局:戶所不宜介入子女姓氏爭議》,宇法知識工程網網站: http://www.lawspace.com.tw/digiboard/default.asp?page=948&id=7360 (最後瀏覽日: 2012/12/13)
20. 《民法子女姓氏條文修法大事記》,婦女新知基金會網站: http://www.awakening.org.tw/chhtml/topics_dtl.asp?id=96&qtagword (最後瀏覽日: 2012/12/13)
21. 立法院法律系統網站: http://lis.ly.gov.tw/lgcgi/lglaw?@27:1804289383:f:NO%3DE04513*%20OR%20NO%3DB04513$$10$$$NO-PD (最後瀏覽日: 2012/12/13)
22. 王曉丹(2006),〈讓生命與世界對話--- 性別對法律的呼喊〉http://www.ocit.edu.tw/~donglain/share/share-3.doc (最後瀏覽日:2012/12/13)
23. 《驕傲從母姓 仍有漫長路》,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網站: http://www.natwa.org.tw/newslistdetail.php?id=2052 (最後瀏覽日:2012/12/13 )
24. 《加入驕傲從母姓俱樂部》,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 http://www.frontier.org.tw/bongchhi/?p=11398 (最後瀏覽日: 2012/12/13)
25. 博智研究網站:http://www.rkb2.com.tw/Research.asp#01 (最後瀏覽日: 2012/12/13)
26. 婦女新知網站: http://www.awakening.org.tw/upload/uploadfile-633.5.7).pdf (最後瀏覽日: 2012/12/13)
27. 郭玲惠,《身分法之法律文化分析初探—以婚約篇為例》,http://taiwan.yam.org.tw/nwc/nwc3/papers/forum412.htm(最後瀏覽日:2012/12/13 )
28. 《職場不友善,奢談生育率!》,網氏/罔市電子報網站:http://www.frontier.org.tw/bongchhi/?p=19220(最後瀏覽日:2012/12/13)
29. 行政院主計總處網站: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835&ctNode=3259&mp=1(最後瀏覽日:2012/12/13)
30.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基金會網站:http://www.cedaw.org.tw/ (最後瀏覽日:2012/12/13)
31. 季衛東,《社會變革與法的作用》,http://fjthk.now.cn:7751/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8559 (最後瀏覽日:2012/12/13)
32. 《國民禮儀範例》,台北市法規查詢系統網站:http://163.29.36.23/taipei/lawsystem/lawshowall02.jsp?LawID=A040040031002500-19910126&RealID= (最後瀏覽日:2012/12/13)
33. 蘇千玲(2009),〈大年初一回娘家〉,《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第14期。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網站:http://www2.tku.edu.tw/~tfst/014.htm (最後瀏覽日:2012/12/13)
34.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網站: http://www.natwa.org.tw/newslistdetail.php?id=2052 (最後瀏覽日:2012/12/13 )
35. 《出生登記子女從姓案件》,內政部戶政司網站:http://www.ris.gov.tw/346 (最後瀏覽日:2012/12/13)
36. 《好事做到底,平等不打折──民法第1059條子女姓氏修正條文還差一大步》,婦女新知基金會部落格: http://blog.roodo.com/awakeningfoundation/archives/5875151.html (最後瀏覽日:2012/12/13)
37. 《祖先崇拜》,TSCpedia網站:http://www.ios.sinica.edu.tw/TSCpedia/index.php/%E7%A5%96%E5%85%88%E5%B4%87%E6%8B%9C(最後瀏覽日:2012/12/29)
38. 《嫁出祭難返 未嫁葬難歸--推動性別平等的祭祀文化》婦女新知網站:http://blog.roodo.com/awakeningfoundation/archives/8630241.html (最後瀏覽日:2012/12/17)
39. 《淺析中國古代婚姻制度中的法律文化-讀《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有感》,新華網網站: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sn.xinhuanet.com/2012-10/11/c_113339726_2.htm(最後瀏覽日:2012/12/17)
40. 高學強(2009),《傳宗接代:清代宗祧繼承考論》,道客八八網站:http://www.doc88.com/p-465113040892.html(最後瀏覽日:201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