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君熒
Chang, Chun-Yin
論文名稱: 「但求立錐之地」:士林挽面攤販的民族誌研究
指導教授: 許瀞文
Hsu, Ching-Wen
口試委員: 何翠萍
李威宜
余舜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挽面攤販非正式經濟都市空間台北士林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路「挽面街」的挽面攤販們為主要研究對象,透過非正式經濟、攤販研究、技藝與都市空間等面向的討論,來回應「在國家與地方政府的攤販管理政策與實踐下,以「傳統技藝」為號召的挽面攤販,運用了哪些策略來傳達其敘事方式與價值觀,合理化設攤行為,並且與政治、經濟、觀光等的結構力量互動,以成就其營生空間」的提問。筆者從文獻資料蒐集、參與觀察與半結構式的訪談資料,描繪出「挽面街」的形成與運作,以及挽面攤販的社會關係與日常生活實踐,並以此解釋挽面攤販如何建立與謀求其營生空間。同時,筆者以挽面攤販發動「就地合法請願」事件,探究攤販如何與公權力協商,以及政治角力的結果,並以此作為臺灣攤販研究的縮影,點出目前臺灣在攤販政策實踐的癥結所在。


    摘要 1 謝辭 2 目錄 4 圖目錄 6 第一章 導論 8 第一節 研究緣起 8 第二節 問題意識 9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1 一、非正式部門相關研究 11 二、攤販與國家權力的互動 13 (一)攤販研究的兩大主流觀點:階級流動論與阻礙進步論 13 (二)臺灣攤販政策的沿革:1945—2003年 14 (三)攤販議題的民族誌研究 17 三、攤販與都市街道空間 20 第四節 研究方法、田野地介紹、田野歷程與章節安排 24 一、田野地介紹 24 二、研究方法 26 (一)文獻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26 (二)參與觀察 27 (三)半結構式訪談 27 三、田野歷程與反思 30 四、章節安排 32 第二章 挽面的技藝與記憶 33 第一節 挽面技藝 33 第二節 牽絲挽面做麗顏:挽面的過程與背後邏輯 34 第三節 挽面的工具與技藝的養成 37 一、棉線、香粉與施作對象 37 二、「做中學」 40 (一)「看」來的技巧 40 (二)練習挽面技藝的記憶 41 第四節 「賣藝」:牙咬式、手彈式與電動挽面 42 一、牙咬式技法 43 二、手彈式技法 44 三、電動挽面 45 第五節 「市場」被拉大:從路邊攤到複合式美容按摩店面 47 第三章 出門做生意 52 第一節 從人行道到「挽面街」 52 第二節 「朝九晚五」的「自由業」:挽面攤販的日常生活 57 第三節 「打穩基礎」才能賺錢 63 第四節 「約定成俗」的「江湖默契」 68 第四章 邁向「合法之路」? 75 第一節 君王堂的人行道與「善心默許」的挽面街 75 第二節 挽面街的「就地合法」請願 76 一、「邁向合法」:從當「街頭藝人」開始? 79 二、「就地合法請願」 81 第三節 將「問題」回歸原點:「違規」的無照攤販 84 一、警察對於違規攤販的處置 84 二、福佳里里長的觀點與立場 86 第四節 臺北市市場處研議設置臨時攤販集中場 87 第五節 「新的出路?」:舊佳里的「舊社區活絡商圈觀光文化」計畫 90 第六節 小結:持續角力中的狀態 92 第五章 結論 95 參考書目 102 附錄一:《臺北市街頭藝人從事藝文活動許可辦法》 111 附錄二:臺北市臨時攤販證範本 114

    Chiu, Chi-Hsin 邱啟新
    2010 Fluid Occupancy: Politics and Space in a Taipei Night Market.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Faculty in Psycholog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resswell, Tim
    2004 “Introduction: Defining Place,” and “Working with Place, ” In 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 Pp. 1-14, 81-123.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 Ltd.
    Chuang, Ya-Chung 莊雅仲
    2005 Place, Identity, and Social Movements: Shequ and Neighborhood Organizing in Taipei City. Positions 13(2): 379-410.
    De Certeau, Michel
    2002[1984] “’Making Do’: Uses and Tactics.” In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29-42.
    Donovan, Michael G.
    2008[2005] Informal Cities and the Contestation of Public Space: The Case of Bogota’s Street Vendors, 1998-2003. Urban Studies 45(1): 29-51.
    Duneier, Mitchell
    1999 Sidewalk. NY: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Habermas, Juergrm
    1999[1961]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Strukturwandel der Oeffentlichkeit.),曹衛東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
    Hapke, Holly M.
    2001 Petty Traders, Gender, and Development in a South Indian Fishery. Economic Geography77(3):225-249.
    Heyman , Josiah
    1995 Putting Power in the Anthropology of Bureaucracy: The Immigration and Naturalization Service at the Mexico-United States Border. Cultural Anthropology 36(2): 261-287.
    Hsu, Ching-Wen 許瀞文
    2010 “Making Streets”: Planned Space and Unplanned Business in New Kujiang, Taiwan. City & Society 22(2):286-308.
    Horster, Detlef
    2010 哈貝馬斯,魯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ngold, Tim
    2001 Chapter 2: Beyond and Production: The Anthropology of Skill. I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 Michael Brain Schiffer eds. Pp.17-32. Albuquerque :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Jacobs, Jane
    2009[1993]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吳鄭重。台北:聯經。
    Lefebvre, Henri
    1991[1974]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on-Smith. Cambridge: Basil Blackwell Ltd.
    Low, Setha M. eds.
    1999 Theorizing the City: the New Urban Anthropology Reader. Pp. 111-137.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May, Derwent
    1990 漢娜鄂蘭,黃怡譯。台北:聯經。
    McMee, T. G.
    1973 Hawkers in Hong Kong: a Study of Planning and Policy in a Third World City. Hong Kong: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erry, Sally Engle
    1981 “Urban Danger: Life in a Neighborhood of Strangers,” In Urban Life. Pp. 115-126.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Mitchell, Don
    1995 The End of Public Space? People’s Park, Definition of the Public, and Democrac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85(1):108-133.
    Mitchell, Don
    2003 “No Right to the City: Anti-Homeless Campaigns, Public Space Zoning and the Problem of Necessity” In The Right to the City: Social Justice and the Fight for Public Space. Pp.195-226. NY: Guilford Press.
    Parker, Simon
    2007 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志弘與徐苔玲合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Plattner, Stuart, et al.
    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ortes, Alejandro, et al.
    1989 The Informal Economy: Studies in Advanced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London: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chiffer, Michael Brain
    2001 Chapter 1: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Technology. I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 Michael Brain Schiffer eds. Pp.1-15. Albuquerque :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Scott, James C.
    2011[1998]國家的視角:那些試圖改善人類狀況的項目是如何失敗的(Seeing Like a State: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王曉毅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7[1986]弱者的武器(Weapons of the Weak.) 鄭廣懷、張敏、何江穗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Shepherd, Robert J.
    2008 “Telling Stories: Vendors as a Community.” In When Cultures Goes to Market: Space, Place and Identity in an Urban Marketplace, Pp.109-135.
    Simon, Scott
    2003 Sweet and Sour: Life-Worlds of Taipei Women Entrepreneurs.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 Inc.
    Smart, P. L. Josephine
    1990 Self-Employment Versus Wage Employment in Hong Kong: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Urban Economy. Pp. 251-280.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
    Smith, M. Estellie
    1989 The Informal Economy. In Economic Anthropology, eds by Stuart Plattner. Pp.292-317.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 M. Estellie, et al.
    1990 Perspectives on the Informal Economy. Lanham, MD :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Sorensen, Andre
    2009 Neighborhood Streets as Meaningful Spaces: Claiming Right to Shared Spaces in Tokyo. City & Society 21(2): 207-229.
    Stoller, Paul
    1996 Spaces, Places, and Fields: The Politics of West African Trading in New York City's Informal Econom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98(4):776-788
    王 灝
    2006 老行業.舊時情:牽絲挽面作麗顏。臺灣月刊278:57-58。
    王音力
    2002 鄂蘭(Hannah Arendt)。台北:生智。
    王振霄
    1995 台北市攤販管理政策及法規執行途徑之研究。台北:台北市市場處。
    2004 策略性攤販管理政策之研究。台北:台北市市場處。
    2005 臺北市攤販自治組織內部管理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台北市市場處。
    余舜德
    1995 空間、論述與樂趣:夜市在臺灣社會的定位。刊於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主編,頁391-462。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1997 對立與妥協:試論夜市與國家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2:115-174。
    1999 夜市研究與臺灣社會。刊於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徐正光、林美容主編,頁89-126。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吳定與紀世訓
    1985 臺北市攤販問題處理政策之研究。中國行政38:43-60。
    吳靜君
    2004 攤販創業擺攤秘訣。錢雜誌215:132-137。
    吳瀛濤
    1987 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呂增娣
    2009 500有找:平價貴族私房路線。台北畫刊500:24-28。
    李秀娥
    2006 臺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臺北:遠足文化。
    李鳴盛
    2007 美麗的過去式:挽面。農訓雜誌212:60-61。
    李曉喬
    2004 古老的美容術挽面。中華文化雙週報創刊號:92-93。
    卓立寰
    2005 攤販與街道:非正式經濟的空間與日常生活關係—以臺北市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宜 中
    1978 挽面。家庭月刊15:80-81。
    林怡貞
    2003 臺灣白粉製造業興衰史:以新竹地區為例。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林新欽
    1999 古老的美容行業:挽面。豐年半月刊49(23) :58-60。
    邱晏樺
    2010 無聲的街道?:臺灣中型城市的發展與日常生活實踐。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瓊玉
    2008 老照片說故事,重現士林風華。聯合報,8月10日。
    侯宇明
    1992 現代都會、古老行業:挽面。台北畫刊297:36-37。
    姜炫煥
    2008 板凳一擺,士林挽面街22年了。聯合報,10月26日。
    夏鑄九
    1994 公共空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1995[1991]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徐孟蘭
    1996 林衡道談俚諺:廿四送神、廿五挽面、廿六要去阿媽兜,廿七要轉來食腥臊。中央月刊29(1):66-68。
    張曉瑩
    2007 紀忠信的挽面人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雪芹
    1977 庚辰鈔本石頭記(紅樓夢)。台北:廣文。
    郭姿伶
    1995 別冊:傳統風夕陽下的挽面手藝。綠生活雜誌71:86-87。
    郭崇美紀錄
    2004 臺北夜市文獻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148:1-90。
    陳淑君
    2000 默許攤販違法行為之形成:以臺灣無照攤販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應芬
    1986 都市非正式部門之研究:以台北市攤販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尚仁
    2003 論行政執行程序:以警察機關清除交通障礙之攤販即拒繳納稅款為例。稅務旬刊1876:17-19。
    黃金財
    1998 挽面。臺灣月刊185:66-67。
    2008 懷念的新竹香粉。源雜誌70:68-73。
    黃盛璘
    1980 喜逐顏開:談挽面習俗。漢聲7:46-48。
    楊弘任
    2007 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左岸文化。
    監察院編印
    2010 攤販輔導管理問題專案調查研究報告。台北:監察院。
    臺北市市場處
    2009 研商輔導、增設攤販集中場事項:士林區文林路挽面攤販問題。台北:臺北市市場處。(未出版)
    稽 欣
    2009 第三章:設攤與非正規就業機會,收錄於攤販經濟研究,孫之興、李子韋、戴星翼主編。頁62-9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戴伯芬
    1993 流動攤販與都會區趕集夜市的形成:臺灣非正式經濟的個案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 誰做攤販?:臺灣攤販的歷史形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7:121-148。
    鍾承志
    2009 違規攤販設攤生態與警察執法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犯罪研究所碩士論文。
    觀 止
    2010 生活裡愛自己:冬季養身4妙招。台北畫刊504:22-25。

    網路資源
    Google Map
    2011 文林路街景照片, http://maps.google.com.tw/maps?hl=zh-TW&tab=wl,2011年11月。
    Losby, Jan L. et al.
    2002 Informal Economy Literature Review. http:// www.kingslow-assoc.com/image/informal_economy_Lit_Review.pdf. accessed September, 2011.
    Urmap你的地圖網
    2009 網路資源,www.urmap.com.tw。2009年6月。
    士林耶穌君王堂
    2011 認識堂區:士林耶穌君王堂歷史,http://www.catholic.org.tw/shilin/ParishHistory.html。2011年6月。
    士林區夜市地圖
    2012 地圖夜市新址。http://www.google.com.tw和imgres?q=士林區地圖&hl=zh-TW&tbm=isch&tbnid=EQtT63LlfD1NOM:&imgrefurl=http://www.tam.gov.tw/fp.asp%3Ffpage%3Dcp%26xItem%3D117486%26ctNode%3。2012年1月。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行政資訊系統
    2011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行政資訊系統:觀光法規,http://admin.taiwan.net.tw/law/law.aspx?no=130。2011年11月。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11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K0040012。2011年11月。
    李秀美
    2003 坐捷運逛老戲院,地利人盛的士林老戲院。線上台北畫刊。http://blind.tpml.edu.tw/sp.asp?xdurl=superxd/PictorialContent.asp&icuitem=543878&mp=10。2011年6月。
    臺北市政府
    1997 臺北市攤販管理規則, http://www.6law.idv.tw/6law/law4/%E8%87%BA%E5%8C%97%E5%B8%82%E6%94%A4%E8%B2%A9%E7%AE%A1%E7%90%86%E8%A6%8F%E5%89%87.htm。2011年11月。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1995 臺北市街頭藝人從事藝文活動許可辦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ontent/performerDownListAction.do?method=viewDownLoadList&subMenuId=12&siteId=MTAz。2011年11月。
    臺北捷運公司全球資訊網
    2010 誕生與成長, http://www.trtc.com.tw/ct.asp?xItem=1006837&CtNode=24530&mp=122031,2010年6月。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
    2011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http://www.rujhs.ntct.edu.tw/CommunicableDiseases/04/04-2/04-2-12.pdf,2011年11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