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孟瑜 |
---|---|
論文名稱: |
解構鄰避現象:反焚化爐運動中的科技與民主 |
指導教授: |
吳泉源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3 |
中文關鍵詞: | 焚化爐 、鄰避現象 、赤字模型 、科學與民主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將順從科學研究的思潮,重新討論台灣頻仍發生的反焚化爐運動。本文發現今日普遍存在的焚化處理政策與台北市內湖焚化廠的興建有關,更有趣的發現是:內湖焚化廠的興建卻是偶然的歷史情境所促成的。不料,當時的行政院卻屬意將台北市這一地方性垃圾處理方式擴大成全國性的政策,於是行政院得開始刻意塑造台灣必須進入焚化處理時代的論述。便是在這些論述下,台灣終於完成垃圾處理方式的世代更替。隨著焚化爐應用的時日漸長,討論焚化爐副作用的文章卻逐漸增加,環保署焚化處理政策的正當性遭受質疑。反焚化爐這方不但有科學依據,更提出許多替代的垃圾處理方式。換言之,他們也建立一套反焚化爐的論述。本文比較正反雙方的論述內容,發現支持焚化爐興建的一方,主要是用科學知識以及統計數據來證明興建焚化爐之必要,反對之人會被賦予不理性、沒有科學知識的形象;反之,反對焚化爐這方卻會從當地的生活脈絡找出屬於當地的反對理由,使得那些「外來」的科學知識會因為與他們的生活「無關」,而不能成為令人信服的資訊對象。上述這些現象,在本文探討的新埔反焚化爐運動個案當中充分顯現。在分別討論過環保署的焚化處理政策以及新埔反焚化爐運動後,本文以為科學與民主並非零合遊戲,雙方若能擁有平等的溝通地位,將更能有效解決科學爭議,而更能增加政治決策的正當性。
Kuhn, Thoams S,1998,《科學革命的結構》,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
譯,台北:遠流。
台北市環境保護局,1983,《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考察西德焚化爐構造及效能 報告書》。
台北市議會,1982,《台北市垃圾處理問題公聽會記錄》。
台北市議會,第三屆第三次大會議事錄(上) 。
台北市議會,第三屆第四次大會議事錄(上) 。
台北市議會,第四屆第一次大會議事錄(一) 。
台北市議會,第四屆第一次大會議事錄(二) 。
台北市議會,第四屆第一次大會議事錄(三) 。
台北市議會,第四屆第十次臨時大會議事錄(三) 。
台北市議會,第四屆第二次大會議事錄(二) 。
台北市議會,第四屆第六次大會暨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次臨時大會議事 錄(三) 。
台北市議會,第四屆第十九次臨時大會(三) 。
朱元鴻,1995,〈風險知識與風險媒介的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十九期。
江明修,1983,《臺灣地區廢棄物清理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 究所碩士論文。
江康鈺、張木彬、王鯤生,1994,〈都市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戴奧辛檢測技術及 設置規範之探討〉,《工業污染防治》,第51期。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74,〈都市垃圾處理方案〉,民國73年9月20日,行 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衛生署,1975,〈「都市垃圾處理計畫」執行工作簡報〉,民國74年11月, 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環境保護局,1976,〈垃圾處理實施方案〉,民國75年10月,行政 院衛生署環境保護局。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1,〈台灣地區垃圾資源回收廠興建工程計畫〉,民國80 年9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996,〈鼓勵公民營機構興建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推動方案〉,民國85年3 月1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何明修,2000,《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 (1986-1998)》,國立台灣大學社會所博士論文。
吳泉源,2001,〈當「專家」對上「專家」---重新理解「科技與社會」的關係〉, 《物理雙月刊》,廿三卷一期。
吳焜裕,2001,「淺談世紀之毒—戴奧辛」,《看守台灣》,第三卷第二期。
李丁讚、林文源,2000,〈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環境權感受在台灣的歷史形成 1970-86〉,《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8期。
李永展,1997,〈鄰避症候群之解析〉,《都市與計畫》,第24卷第1期。
1997,〈鄰避設施對社區環境品質之影響—以台北市三個垃圾焚化廠為 例〉,《政治大學學報》,第72期。
李永展、何紀芳,1999,〈環境正義與鄰避設施選址之探討〉,《規劃學報》,第26 期。
李政安,1984,《台北市垃圾掩埋場計畫之民眾參與-----福德坑垃圾掩埋場計畫 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養才、謝卓倫,1986,〈台北市垃圾經營管理策略〉,收錄於《第一屆廢棄物處 理技術研討論文集》。
孫世勤,1999,〈都市垃圾焚化廠戴奧辛(pcdd/pcdf)排放改善方式分析〉,《中興工 程》,第63期。
莊進源,1984,〈垃圾處理問題應有的認識〉,行政院衛生署環境保護 局。
陳俊宏,1999,〈『鄰避』(NIMBY)症候群,專家政治與民主審議〉,《東吳政治學
報》,第十期。
曾明遜、謝潮儀,1995,〈住戶逃避鄰避設施之自我防衛支出—以垃圾處理場為
實証對象〉,《都市與計畫》,第22卷第2期。
曾華怡,2001,〈美濃小型焚化爐紀實〉,《看守台灣》,第三卷第二期。
楊義榮,1995,〈有害廢棄物焚化及風險〉,《工業污染防治》,第53期。
楊憲宏,1987,《走過傷心地:一個記者的公害現場觀察筆記》,台北:圓神出版。
詹炯淵、張旭彰,1999,〈都市垃圾焚化廠戴奧辛排放之控制〉,《工業污染防治》, 第70期。
達和焚化廠投標組合,2000,新竹縣BOO垃圾焚化廠興建及營運計畫(五分埔廠) 環境影響說明書(初稿),達和焚化廠投標組合。
蔡鴻德,民國79年8月27-28日,〈都市垃圾處理計畫之檢討與未來展望〉,收錄 於《台灣地區垃圾處理研討會資料輯》,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鄭益明,2001,〈漫談環境荷爾蒙—鳩佔鵲巢〉,《看守台灣》,第三卷第二期。
蕭代基,1996,〈污染性設施之設置與民眾信心之建立〉,《台灣經濟預設與政策》,
第21卷第1期。
蕭阿勤,1999,〈民族主義與台灣1970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 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第六卷第二期。
鍾昀泰、張木彬,1998,〈戴奧辛特性、分佈及控制〉,《工業污染防治》,第67 期。
蘇瑞祥,1997,《政策設計在政策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之研究-以彰化溪州垃圾焚
化爐廠經建計畫為例》,東海公共行政系碩士論文。
台灣日報,2002,〈彰化焚化爐縣政府傾向不建〉,2002年1月15日。
中國時報,2002,〈焚化爐搶業績,全台搶垃圾〉,2002年3月1日。
中國時報,2002,〈不建焚化爐,縣府拍板定案〉,2002年2月7日。
中國時報,2001,〈全國科技會議要抓得助社會脈動〉,2001年1月15日。
聯合報,2001,〈郝龍斌要求授權刪減焚化廠數量,張俊雄通通都答應〉,2001 年4月11日。
聯合報,2000,〈縣環保局組團參觀北投焚化廠〉,2000年9月16日。
環保署http://www.epa.gov.tw/burning/botboo.htm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保統計http://www.epa.gov.tw/statistics/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資源回收網http://recycle.epa.gov.tw/index-d.htm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垃圾資源回收廠興建工程處http://ww2.epa.gov.tw/swims/
農委會農業政策跨世紀農業建設方http://www.coa.gov.tw/policy/program/index.htm
Epstein, Steven. 1996. Impure Science: AIDS, Activism, and 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atour, Bruno. 1987. Laboratories. Science in Action: How to Follow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hrough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ckechnie, Rosemary. 1996. Insiders and outsiders: identifying experts on home ground. Misunderstanding? : The Public Re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ed by Alan Irwin & Brian Wyn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Mike. 1996. Ignoring science: discourses of ignorance in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Misunderstanding
Science? : The Public Re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ed by Alan Irwin & Brian Wyn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ool, Robert. 1997. Beyond Engineering: How Society Shapes Techn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rewitz, Daniel. R. 1996. The Myth of authoritativeness. Frontiers of Illusi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Progres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Wynne, Brian. 1996. May the Sheep Safely Graze? A Reflexive View of the
Expert-Lay Knowledge Divide. Risk, Environment and Modernity: Towards a
New Ecology.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2000. E-conference by the British Council.
Http://www.mailbase.ac.uk/lists/democraticscience/files/brianwynne.htm
Yearley, Steven. 1995. Th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 to Science Studies. Handbook of
Science Studies. Edited by Sheila Jasanoff, Gerald E. Markle, James C. Peterson, Trevor Pinch. Sage Publication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