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斯婷
none, .
論文名稱: 變-張斯婷複合媒材繪畫創作論述
TRANSFORMING-Mixed Media Painting by Si Ting Chang
指導教授: 吳宇棠
none, .
口試委員: non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for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變與不變表現主義抽象藝術複合媒材拼貼
外文關鍵詞: change and invariance, expressionism, abstract art, mixed media, collag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繪畫對筆者而言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隨年紀的增加,經歷人生許多階段,個人的改變,環境的改變。不論是環境或是本身的變化,心中充滿許多感慨與想法,這是一股發自內心深處的呼喊,希望透過繪畫創作的方式來傳達意念。

    本創作研究是以筆者於2012年至2016年間所創作的作品為主體,並以「變」為創作論述的主軸。創作內容是筆者對家鄉的記憶與生活的體驗。

    本創作目的如下:
    (一) 探討變與不變內在心靈與外在現實之間的關係。

    (二) 探討表現主義、抽象繪畫與複合媒材之相關藝術理論,建構個人創作上的系譜參照,發展個人創作面貌。

    (三) 以筆者對家鄉的記憶與現實情況的改變,將生命經驗中,外在、內在與環境互動轉換為創作題材,發展個人獨特的創作形式,完成個人的創作作品。

    筆者將作品分為「記憶」以及「現實」兩個部分,在作品的形式上,採取抽象、複合媒材與拼貼的手法,來詮釋內心情感,完成創作作品。


    Painting is a part of life to the author. With age , 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 have changed passing through many stages of life . In spite of change of personal and sourandings, the heart is full of many thoughtfulness and feeling. This is a call from the bottom of the heart. The ideas are convinced through the paintings hopefully .

    The creative research is the main body based on the author’s works from 2012 to 2016. The “transforming “ is as the spindle of the creation . The content is the memories of hometown and life experience .

    The purpose of this creation is as follows :

    ( A )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change and invariance between the inner mind and external reality , thinking about the attiude of life .

    ( B )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ism , abstract painting and mixed media related theory , constructing of personal creation on the genealogy reference and developing the outlook of creation.

    ( C ) The memory of hometown and the change of realistic situation to the author , the inner mind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convert to an inspiration. To develop the unique creative form and complete individual’s creative works .

    The author divides the works into two parts : “ memory “ and “ reality “. In the form of works , abstract painting , composite media and collage are used to interpret the inner feeling and complete creative works.

    謝詞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創作架構與流程 3 第三節 創作內容與方法 5 第四節 創作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學理基礎 8 第一節 表現主義繪畫語言 8 第二節 抽象繪畫形式探討 12 第三節 複合媒材繪畫的相關文獻與創作手法 15 第四節 藝術家的啟發 20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 28 第一節 創作理念 28 第二節 創作形式與技法 31 第四章 作品解說 36 第一節 創作歷程 36 第二節 記憶系列 42 第三節 現實世界 58 第五章 結論 82 第一節 創作結論 82 第二節 省思與未來發展 84 參考書目 83 網路資料 84

    1. 朱孟庠,《形、形、色、色》:圖像語言的奧秘,臺北市:國家圖書館出版,2008年。
    2. 李美蓉著,《視覺藝術概論》,臺北市:雄獅,2003年。
    3. 李長俊著,《二次大戰後的視覺藝術》,臺北市:大陸書局,1980年。
    4. 李長俊著,《西洋藝術史綱》,臺北市:雄獅,1980年。
    5. 何修仁著,《美術鑑賞》,臺北市:東華書局,2012年。
    6. 何政廣編,《幾何抽象畫大師蒙德里安》,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7年。
    7. 何政廣編,《抽象派繪畫先驅康丁斯基》,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6年。
    8. 何政廣編,《藍騎士代表畫家馬爾克》,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11年。
    9. 何政廣編,《現代藝術魔術師畢卡索》,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6年。
    10. 何政廣編,《野獸派回歸寫實畫家德朗》,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
    11. 何政廣編,《奧菲主義繪畫大師德洛涅》,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
    12. 邢益玲編,《藝術鑑賞導覽與入門》,新北市:新文京,1996年。
    13. 吳介禎、吳介祥譯,《表現主義》,臺北市:遠流,1999年。
    14. 吳清明著,《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1991年。
    15. 高秀蓮編,《美術與觀念之教材教法》,臺北市:華泰,2001年。
    16. 陳廖安編,《新世代國語大辭典》,新北市:康軒,2012年。
    17. 陳瓊花著,《藝術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2009年。
    18. 張心龍著,《西洋美術史之旅》,臺北市:雄獅,2005年。
    19. 彭宇薰,《表現主義繪畫、音樂與舞蹈》,臺北市:典藏,2006年。
    20. 黃才郎編,《西洋美術辭典》,臺北市:雄獅,1984年。
    21. 傅偉勳編,《畢卡索》,新北市:立緒,1996年。
    22. 劉其偉編,《現代繪畫理論》,臺北市:雄獅圖書公司,1983年。
    23. 蔣勳著,《藝術概論》,臺北市:東華書局,2012年。
    24. 瑪格達雷娜.M.梅拉著,魏伶容譯《德國表現主義藝術》,臺北市:藝術家
    出版社,2004年。
    25. Brighton, Andrew.著,刁筱華譯《畢卡索 PICASSO》,新北市;立緒文化,1996年。
    26. Fry, Edward F.編,陳品秀譯《立體派》,臺北市:遠流,1991年。
    27. Kandinsky, Wassily.著,余敏玲譯《點/線/面》,臺北市:華茲,2013年。
    28. Lowry, Bates.著,杜若洲譯,《視覺經驗》,臺北市:雄獅,1991年。
    29. Tolstoy, Lev Nikolayevich著,古曉梅譯《托爾斯泰藝術論》,臺北市:遠流2013年。
    30. Wolfram, Eddie.著,傅家輝譯《拼貼藝術之歷史》,臺北市:遠流,1992年。

    網路資料
    1.《全人教育百寶》,〈複合媒材〉,〈http://hep.ccic.ntnu.edu.tw/ browse2.php?s=191〉(2013.11.14)。
    2.《視覺素養學習網》,〈二十世紀立體派〉,〈http://vr.theatre.ntu.edu.tw /fineart/painter-wt /picasso/picasso-1912.htm〉(2015.05.02)。
    3.《梧棲國中資訊網》,〈複合媒材〉,〈http://www.wcjs.tc.edu.tw/Art/media/
    default.htm〉,(2015.07.02)。
    4.《綜合造型》,〈拼貼藝術〉,〈http://www.slideshare.net/JoshuaChou/ss-17194443〉,(2015.02.05)。
    5.《教育部重編辭典修訂本》,〈現實〉,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108365〉,(2016.07.1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