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官維
Liu, Guan-Wei
論文名稱: 獨立音樂是什麼: 獨立音樂認同界線的生產與游移
What is "Indie"? The Production and Shifting of Boundaries in the Independent Music Scenes
指導教授: 陳瑞樺
Chen, Jui-hua
口試委員: 何東洪
Ho, Tung-Hung
簡妙如
Jian, Miao-J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獨立音樂認同界線
外文關鍵詞: independent music, identity boundar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關於「獨立音樂是什麼」的說法眾說紛紜,而本篇論文便以這樣的疑惑為開端,重新去說明、解析臺灣獨立音樂的複雜性與界線的模糊。在我的觀察中,我發現臺灣獨立音樂具有幾種特質,像是D.I.Y.自己幹的精神、參與社會運動的傾向以及強烈的臺灣國族主義傾向等等,在這幾種特質的交織下,形構成臺灣獨立音樂獨特的樣貌。而不同的創作者對於獨立音樂的不同解讀與實踐,更建立了臺灣獨立音樂複雜但生動的認同樣貌。
    為了捕捉臺灣獨立音樂圖像中的複雜與浮動,我以「認同界線」作為我的理論工具,透過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的方式,訪談了十組共19人的獨立音樂創作者,試著去回答下列三個問題:(1)臺灣獨立音樂社群的認同界線如何形成?(2)在界線的生產、挪移與模糊的過程中,獨立音樂人是如何經驗、回應被逐漸建構起來的獨立音樂性格與意識型態?(3)在獨立音樂的認同界線中,「音樂介入社會」的宣稱是如何被想像與實踐?而本篇論文的核心便在於探討獨立音樂「被界定」成什麼,並反過來看這些樂手如何回應這些被界定的圖像,從他們的主觀認知出發去檢視他們如何去鞏固、解構「獨立音樂」的想像,以便我們重新認識、再界定獨立音樂。與其說這篇論文要去解答什麼(what)是獨立音樂,我認為最終必須去回答的是獨立音樂如何(how)是獨立音樂。
    最後我發現,臺灣的獨立音樂認同想像依附於在地的音樂場景中,對「掛」的認識與想像影響了他們音樂實踐、創作行為模式的形成,是臺灣獨立音樂認同之所在,以「掛」為基礎開散出不同的音樂光景。此外,我認為獨立音樂工作者對於「原真」的詮釋位於其認同形構的中心,透過重新解釋與想像原真的過程去量度彼此的距離,進行畫界,區分出我群與它者。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idea of indie music, and this dissertation starts with the various opinions, hoping to redefine and illustrate the complicity and the ambiguous boundary of Taiwanese indie music. In my observation, I discover that there are three elements of Taiwanese indie music, which are the “Do it yourself” (as known as DIY), the orientation of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movement, and the orientation of intense nationalism. With these elements, they form the unique structure of Taiwanese indie music. Also, the complicity and the vividly recognized identity within Taiwanese indie music are further established through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and practices by different artists.
    In order to capture the complicity and the flexibility in the image of Taiwanese indie music, I use “identity boundary” as my methodology by interviewing ten groups of indie music artists, a total of 19 people,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s about three questions. First, how is the identity boundary in Taiwanese indie music communities formed? Second, what is the indie music artists’ experience during the formation, the shift, and the ambiguity of boundary and how do they react to the gradually established nature and ideology of Taiwanese indie music? Last but not least, how could the indie music artists come up with the claim that “music can intervene the society” and how could they put it into practice? Therefore, the core of this dissertation lies in discussing the definition of indie music and the reaction of the indie music artists to the already defined images of indie music through their subjective point of view to examine how they fortify and deconstruct their ideas of indie music so that we can reunderstand and redefine the indie music. The ultimate answer for me is finding the reason why indie music is indie music.
    Finally, I find out that the identity of Taiwanese indie music relies on the local music environment, which means that the recognition and imagination of “guà” (a group of people with the same belief) have influence on the practice and the formation of music producing of the indie music artists. Therefore, the indie music evolved into different style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guà.” Furthermore, I believe that Taiwanese indie music artists’ interpretation of “authenticity” lies in the center of their own identity formation. Therefore, they can identify themselves from other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reinterpreting and imagining the authentic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為什麼談獨立音樂?-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1 (一)前言 1 (二)獨立音樂現象 3 (三)問題意識 11 第二節 獨立音樂怎麼談?-文獻回顧 11 (一)音樂產製:從獨立音樂廠牌談起 13 (二)「獨立」是一種態度 - 從獨立音樂性格(精神)談起 17 (三)小結:獨立音樂界線的多元構成 2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方法 24 (一)理論取徑 24 (二)研究對象 26 (三)研究方法 31 第二章 獨立音樂精神的歷史形構 32 前言 32 第一節 西方通俗音樂進入臺灣 33 (一)西方通俗音樂進入臺灣的背景概述 35 (二)五0年代-六0年代:西方通俗音樂在臺灣 39 第二節 七0年代民歌 42 (一) 七零年代民歌形成背景概述 42 (二) 民歌怎麼唱?-民歌的特質與意義 45 (三) 小結 52 第三節 臺灣搖滾之聲 54 (一) 民歌的商業化與式微 54 (二) 黑色旋風-羅大佑 56 (三) 小結 61 第四節 前進九0-解嚴後臺灣地下音樂發展概述 63 (一) 媚俗之外,還有水晶:水晶唱片開啟的音樂旅程 64 (二) 水晶之外,還有什麼? 72 (三) 小結 74 小結:在不同的時代唱自己的歌 79 第三章 什麼獨立?如何獨立? 81 第一節 永遠的焦慮:面對商業?拒斥商業? 81 (一) 對「商業化」說不:談獨立與商業的拒斥關係 82 (二) 擁抱「商業」?:「商業行為」的重新詮釋與翻轉 86 第二節 我社運,我獨立?:談獨立音樂人的的社會運動參與 90 (一) 獨立音樂人作夥來社運?:獨立音樂與社會運動的連結 91 (二) 音樂如何社運?:獨立音樂人的社會運動想像 94 第三節 獨立音樂認同中的世代因素 99 第四節 「掛」與「獨立音樂」認同 105 小結 110 (一) 獨立音樂「認同」? 111 (二) 硬?氣?本質?與精神?:獨立音樂人的「獨立」想像 112 (三) 獨立音樂認同的原點:原真性 114 第四章 結論 118 第一節 研究回顧 118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 124 (一) 臺灣「獨立音樂」VS.「臺灣獨立」音樂的探問? 125 (二) 中部觀點?南部觀點?-淺談研究地域的侷限 125 (三) 圈內人、圈外人-研究者身份位置的反思 126 (四) 我的「獨立音樂」,他們的「XX音樂」? 127 附錄:訪談大綱 129 參考文獻 133

    參考書目
    Wax Group企劃製作(1989) 搖滾之聲:新音樂百科全書。臺北:搖滾客音樂資訊月刊。
    IRENE ROTTEN(1989a)〈英國新音樂與獨立唱片〉。《搖滾之聲:新音樂百科全書》,頁16-18。臺北:搖滾客音樂資訊月刊。
    IRENE ROTTEN(1989b)〈美國地下音樂與大學校區電台〉。《搖滾之聲:新音樂百科全書》,頁19-23。臺北:搖滾客音樂資訊月刊。
    方美蓉(2009),〈台灣搖滾樂的在地化歷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班。
    王維碩(2011),〈搖滾論述與台灣國族主義的扣連TRA「獨立音樂」論述之形構(2000-2011)〉。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博士班。
    史惟亮(1967)〈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衛與發揚〉。《論民歌》,頁1-5。台北:幼獅書店。
    任將達(1989)〈起步中的臺灣新音樂〉。《搖滾之聲:新音樂百科全書》,頁42-48。臺北:搖滾客音樂資訊月刊。
    何東洪(2003) 〈搖滾樂文化的靠攏:「地社掛」Tone的初探〉。文化研究年會論文。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何東洪(2004) 〈憤怒之聲:Louder Than Bomb?〉。《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台北:商周出版。
    何東洪、張釗維(2000) 戰後臺灣「國語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的發展軌跡:一個徵狀性的考察。見張苙雲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頁149-224。台北:遠流。
    何東洪、鄭慧華、羅悅全等編著(2015)《造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台北:立方文化有限公司、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聯合出版。
    李坤城(2007)〈戒嚴時期禁歌漫談〉。《再見!禁忌的年代》,頁6-8。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新聞處出版。
    林怡瑄(2003),〈台灣獨立唱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重返61號公路(2007)遙遠的鄉愁-台灣現代民歌三十年。北京:新星出版社。
    苗延威(1991) 〈鄉愁四韻:中國現代民歌運動之社會學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振豐(2008)〈從校園民歌的興衰探討八○年代臺灣的社會文化〉。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陳柏偉(1997)。〈唱工人的歌─台灣自主工運抗爭歌曲與抗爭空間之形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陳柏偉(2015) 〈島嶼突然天光:社運Pop Song 是怎樣煉成的〉。文化研究年會論文。台北: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
    許建榮(2005)。〈音樂、土地與國家:全國搖滾聯盟與台灣當代社會〉。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黃詩雯(2010)。〈台灣獨立音樂發展與文化政策〉。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
    陶曉清、馬世芳(1995) 《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20年紀念冊》。台北:滾石唱片有限公司。
    傅舒汶(2004) 〈從<鹿港小鎮>到<東方之珠>-論羅大佑的音樂創作與其在兩岸三地所引發的文化效應〉。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釗維(2003) 《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臺灣現代民歌運動史》。台北:滾石文化。
    張雅文(2005) 〈臺灣現代民歌研究—以1975~1985年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
    張鐵志(2007)《聲音與憤怒》。台北市:商周出版。
    張鐵志(2010)。《時代的噪音》。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社。
    楊嘉 主編(2015)《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明振(2004) 〈「時代樂府」─民國六○年代﹝七○年代﹞校園民歌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岳儒(2006)〈台灣搖滾樂的在地實踐與文化認同〉。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鄭凱同(2005)〈主流與獨立的再思考:文化價值、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的思辨與探討〉。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
    劉雅芳(2015)〈王明輝與黑名單工作室:從《抓狂歌》到〈不在場證明〉〉。《造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文化的探索》,頁114-121。台北:立方文化有限公司、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聯合出版。
    蕭阿勤(2010)《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戴昀(2005),〈台灣獨立唱片廠牌實作:以小白兔橘子唱片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羅大佑(2002)《童年》,台北:聯經。
    羅悅全(2000)《秘密基地:台北的音樂版圖》。臺北:商周出版。
    Barth, Frederik (1966) “Model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London: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Barth, Frederik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Oslo: Scandinavian University Books, Universitetsforlaget.
    Barth, Frederik (2000) Boundaries and Connections. In Signifying Identities. Anthony P. Cohen, ed. Pp. 17–36.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Lee, Stephen. (1995) "Re-examining the concept of the 'independent' record company: the case of Wax Trax! records." Popular Music 14/1: 13-31.
    Moore, A. (2002). Authenticity as authentication. Popular Music 21(2): 209–223.
    Rowe, D. (1995). “Rock industry: Song and business cycles,” Popular Cultures: Rock Music, Sport and the Politics of Pleasure. Pp.18-49. London: Sage.
    Garofalo, Reebee (1993) ‘How autonomous is relative: popular music, the social formation and cultural struggle’.Popular Music 6(1): 77-92.中譯本張育章(1994),收錄於《島嶼邊緣》11:28-48。
    Simon Frith(1993)搖滾樂社會學(彭倩文)。台北市:萬象圖書。(原著於1978出版)
    Simon Frith, Will Straw, John Street (2005),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蔡佩君、張志宇)。台北市:商周出版。(原著於2001出版)
    報刊雜誌
    王人傑主持(1980)〈校園歌曲與民歌的探討座談會紀錄〉《自由青年》63:5,頁35-59。
    尤大鑼(1992) 〈M.I.T. (Metal in Taiwan) -兼談台灣搖滾論述的發展〉。島嶼邊緣 第五期,88-95。
    方巧如(1996) 〈民歌七十年代臺灣的國語搖滾樂團所建構的夢想世界及其限制〉。《中外文學》290,頁82-108。
    王志宏(1978)〈冷眼看中國現代民歌〉。《音樂與音響》61期,頁45-53。
    王威寧(1982)〈羅大佑 為民歌注入一劑強心針〉。聯合報,第9版,5月28日。
    王鎮庚(1976a)〈從民謠創作演唱會說起〉。《音樂與音響》33期,頁55-56。
    王鎮庚(1976b)〈唱啊!唱啊中國的歌曲!〉。《音樂與音響》41期,頁38-41。
    王鎮庚(1978)〈一支不必有歌名的歌〉。《音樂與音響》59期,頁77-80。
    王秀雲、吳興文(1979)〈正在興起的校園民歌〉。《自由青年》599:頁66-69。
    民生報(1982)〈羅大佑演唱會 觀眾反應熱烈〉。民生報,第9版。5月19日。
    永恆 (1977)〈從音樂的民族性談「中國現代民歌」的歸屬〉,臺灣新生報,12月5日。
    自立晚報(1984)〈觀眾們需要自然與純樸-從蘇芮羅大佑李恕權說起〉。自立晚報。第9版。5月5日。
    有辛人(1976)〈為什麼不唱中國民謠〉。《淡江週刊》662,第4 版。
    何東洪(2013)〈 獨立音樂認同的所在:「地下社會」的生與死〉。《思想》 24,頁123-137。
    亦咸(1991)〈台灣新音樂的顛覆和矛盾〉。《聯合文學》第七卷第十期,頁95-98。
    何懿玲(1982)〈訪許常惠教授談民歌—沈思‧再出發‧唱「我們的歌」〉。《幼獅月刊》352,頁63-67。
    明立國(1977)〈從「中國民俗歌謠之夜」談起〉。《夏潮》2:5=14,頁77-79。
    林怡伶(1996) 〈複製或原真?-主流與非主流流行音樂之事實與迷思〉。《中外文學》290,頁10-31。
    吳牧青(2007)〈除了手環,我們一無所失── 與「獨立」漸行漸遠的野台〉。《破報》復刊470期。
    林倩(2003)〈音樂祭 「政治」入圍?〉。聯合報,第A15版,7月12日。
    邱豐松(1975)〈靡靡之音怎麼辦?〉《音樂與音響》28期,頁64-68。
    邱瓊玉(2012) 〈文林苑都更案 怪手今天要來?都更受害來挺 士林王家不搬〉。聯合報,B1版,3月19日。
    哈公(1957) 〈洪水猛獸的「搖與滾」-最近在紐約又發生驚人的騷動事件〉。聯合報,第6版,3月5日。
    桂文亞(1978)〈唱中國人自己的歌〉。《幼獅文藝》48:5,頁32-58。
    涂敏恆(1980) 〈民歌‧亮起了紅燈﹗〉。民生報,第10版,1月17日。
    涂敏恆(1982) 〈國語歌曲排行榜 揚帆 一帆風順 鹿港小鎮 風格突出〉。民生報,第9版,5月16日。
    涂敏恆(1983) 〈歌壇繽紛 字正腔圓不稀奇 嗓子越破越出色〉。民生報,第9版,5月11日。
    夏潮編輯部(1978)〈民歌座談會記實〉。《夏潮》27=2:5,頁50-63。
    郭安家(2010) 〈怪手毀田 大埔農民串連 今晚睡凱道〉。聯合報,A18版,7月17日。
    黃沙(1959) 〈青年人 為什麼喜歡搖滾?〉。聯合報,第8版,11月14日。
    莫里士(1990)〈水晶球裡的夢與理想-訪水晶有聲出版社任將達〉。《新文化》第20期:頁10-13。
    陳長華(1973)〈熱門音樂 洛克斯的歌手們〉。聯合報,2月1日。
    黃俊銘(2004) 〈「台灣贏定」開台 盤古、阿扁同台〉。聯合報,A12版,3月1日。
    陳曉梅(1977) 〈靡靡之音讓人受不了 現代民歌開創新風格〉。聯合報,第9版,12月14日。
    張志恆(1954) 〈臺灣流行歌應改進嗎(上)〉。聯合報,第6版,5月27日。
    張志恆(1954) 〈臺灣流行歌應改進嗎(下)〉。聯合報,第6版,5月28日。
    張育章(1996) 〈望花補夜:臺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290,頁109-129。
    張照堂(1973)〈介紹搖滾新民歌〉。《音樂與音響》3期,頁30-39。
    張鐵志(2013) 〈「唱自己的歌」:臺灣的社會轉型、青年文化與流行音樂〉。《思想》 24,頁139-147。
    管中祥(2004)〈台灣獨立樂團,該試著親近社會〉。中國時報,7月26日。
    楚深(1981)〈現代民歌會死亡嗎?—「現代民歌」座談會〉。《時報雜誌》82期,頁46-49。
    慧貞(1965a) 〈民謠搖滾 日益流行〉。聯合報,第7版,9月18日。
    慧貞(1965b) 〈民謠搖滾 普受歡迎〉。聯合報,第7版,9月28日。
    慧貞(1966) 〈熱門音樂.注重詞意 教育歌曲.可能流行〉。聯合報,第7版,7月23日。
    蔡琴(1981) 〈只是好好做一個 歌者〉。聯合報,第8版,12月9日。
    劉德義(1960) 〈旅德音樂雜記〉。聯合報,第6版,11月04日。
    聯合報(1965) 〈民謠搖滾 漸受歡迎〉。聯合報,第7版,8月21日。
    聯合報(1966) 〈美國搖滾樂之王 年輕人波伯戴倫〉。聯合報,第10版,10月15日。
    聯合報(1971) 〈余光中昨主張讓現代詩搖滾樂結合〉。聯合報,第7版,7月19日。
    聯合報(1982)〈羅大佑演唱會 二張同往捧場〉。聯合報,第9版。5月19日。
    簡妙如(2005)〈臺灣創作音樂的意義軌跡〉。《傳媒透視》五月號,頁10-12 。
    簡妙如(2013) 〈台灣獨立音樂的生產政治〉。《思想》 24,頁101-121。
    羅大佑(1978)〈就教於吳憲中先生〉。《音樂與音響》61 期,頁173-174。
    網路資料
    Voka (1996)[望花補夜...]補述。引自「五四三音樂站」:http://music543.com/phpBB2/viewtopic.php?t=26208&highlight=%E5%9C%B0%E4%B8%8B%E9%9F%B3%E6%A8%82 (瀏覽日期:2014年12月3日)
    王墨林(2009)昨日,革命己漸行遠去......。引自「藝術與社會:批判性政治性藝術創作及策展實踐研究」:http://praxis.tw/archive/post-3.php (瀏覽日期:2014年12月16日)
    朱天衣(2014),〈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歌〉引自騰訊:http://dajia.qq.com/blog/371308023930995(瀏覽日期:2014年5月25日)
    何旻燁 講座紀錄(2010) 何東洪談〈從水晶唱片談獨立音樂的發展〉。引自夜之巴別塔:http://blog.roodo.com/babelnight/archives/14263475.html#comment-24918932 (瀏覽日期:2014年06月16日)
    馬世芳、吳清聖(1995) 〈解讀羅大佑〉。地下藍調鄉愁:http://blog.roodo.com/honeypie/archives/8335847.html(瀏覽日期:2014年11月21日)
    馬世芳(2007)從鹿港小鎮談起。引自「地下藍調鄉愁」:http://blog.roodo.com/honeypie/archives/4312691.html (瀏覽日期:2014年6月16日)
    馬世芳(2010)。台灣獨立音樂的起源。引自夜之巴別塔:http://blog.roodo.com/babelnight/archives/14229833.html(瀏覽日期:2013年5月1日)
    張世倫(2011)。怎樣「反叛」,如何「抗議」? 試論「搖滾樂改變世界」的政治想像。取自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6218 (瀏覽日期:2013年5月1日)
    陳佳汝(2012) 沒有搖滾樂,也許就沒有這些信念彌堅的猛獸們。破報:http://www.pots.com.tw/node/10550 (瀏覽日期:2013年12月30日)
    陳凱劭(2009),〈黃俊雄:臺灣西洋熱門音樂教父〉。引自「陳凱劭的BLOG」:http://blog.kaishao.idv.tw/?p=2852 (瀏覽日期:2014年5月24日)
    傅鉛文(2008)反抗迷航記。引自「orbis」: http://www.ccuart.org/orbis/2008/07/post_242.html (2014年12月12日)
    蔡欣懿、羅悅全 講座文字整理,講者:何東洪(2011)「身體、移動與記憶:試論流行音樂的聲響軌跡」講座。引自何東洪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otes/403683206387202/ (瀏覽日期:2014年06月16日)
    簡妙如(2005)〈台灣創作音樂的意義軌跡〉。引自「傳媒透視」:http://rthk.hk/mediadigest/20050517_76_120448.html。(瀏覽日期:2014年8月15日)
    Simon Frith作.張釗維譯(1994)。邁向民眾音樂美學。島嶼邊緣,11,P.11-P.27。取自: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IsleMargin/music/3.htm。(瀏覽日期:2014年8月15日)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