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卓瓊娟
論文名稱: 報紙家庭版中女性角色議題內涵變化之分析-以聯合報為例(1968-2008)
指導教授: 李文政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
Department of Enivonment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1
中文關鍵詞: 女性角色性別家庭版報紙
外文關鍵詞: female role, gender, family edition, newspaper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報紙家庭版中的女性角色議題內涵,以1968至2008共四十年的聯合報為研究對象,並以台灣社會婦女運動及相關法令的通過作為研究的時間區隔,比較四個時期女性角色議題的趨勢及差異情形。本研究以抽樣方式選取2218篇文章,透過內容分析法進行量化與質化的分析比較,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做為未來報紙媒體相關版面內容之参考。研究結果發現:
    一、聯合報家庭版女性角色議題主要類目以私領域佔最多,次要類目以身心健  康、家務分工與家人關係居全時期的前三位,顯示家庭版所談論的女性角  色以私領域為主,並且以提供身心健康資訊為主要內容,另外注重家務分  工議題及家人關係。
    二、四十年當中,早期的家庭版著重「教導如何穿著資訊」及「身心健康」內  容,後期著重「家人關係」及「教育制度」內容,顯示家庭版早期以提供  讀者資訊為主要功能,後期則提供讀者投書家人關係及教育制度為主要的  內容。
    三、聯合報家庭版各個時期對女性的描述為:第一時期女性角色呈現傳統刻板  印象。第二時期將女性角色定位於私領域。第三時期女性在家庭與工作間  蠟燭兩頭燒。第四時期女性自我意識抬頭。
    四、家庭版的文章內容以女性佔多數,將家庭私領域與女性關係緊扣,除了強  化女性角色私領域化的刻版印象,更將家庭責任落於女性身上;若報紙能  在編輯時,多加入對性別意識的關注,應能減低社會對女性角色的刻版印  象,而達到更平等的性別關係。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ntents of women’s roles in Family Edition of United Daily News ranging from 1968 to 2008.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movement in Taiwan and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is study also tries to shed some light on the difference of women’s roles in four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study. The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is applied to the study and 2218 articles in Family Editio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targets of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In the main subject categories, the female roles most    frequently appear in the private domain. Similarly, in   the secondary categories, the top three of them   
     ar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ivision of
     housework” and “relationships with the family”. All of
     them are of private domain.
    2.In the four decades, the early Family Edition mainly
     focused on "teaching how to dress oneself" as well
     a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t represents that the
     major function of early Family Edition was to provide the
     readers with the information related to daily life.
     However, the later Family Edition placed a special
     emphasis on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education
     system."
    3.The description of women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Family   Edition indicates that in the first stage, the women’s   roles were usually portrayed in the way of traditional   stereotypes. In the second period, the role of women was
     positioned in the private sphere. In the third period,
     the women were put in a dilemma of the family and the
     work. As to the fourth period, the self consciousness of
     the female emerged in Taiwan society.
    4. The contents of family edition are mainly female
     predominance. The family private sphere and female
     relations are intertwined. In addition to strengthening
     the stereotypes of the female role in the private sphere,
     the women are asked to take the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If the editors can have more gender concerns, it should
     be able to mitigate the stereotypes of female roles in
     the society, and to achieve a more equal gender relation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2 第一節 女性主義與性別………………………………………………12 第二節 大眾傳播媒體與性別角色相關理論…………………………19 第三節 大眾傳播媒體與女性角色相關實證研究……………………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53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與研究流程………………………………………53 第二節 類目建構與定義………………………………………………57 第三節 研究設計………………………………………………………64 第四節 類目信效度分析………………………………………………71 第五節 資料的分析與處理……………………………………………76 第四章 女性角色議題內容量化分析…………………………………79 第一節 家庭版版性分析………………………………………………79 第二節 女性角色議題主要類目分析…………………………………89 第三節 女性角色議題次要類目分析……………………………… 102 第五章 女性角色議題內容質性分析 ………………………………122 第一節 私領域質性分析 ……………………………………………122 第二節 公領域質性分析……………………………………………152 第三節 法律領域質性分析…………………………………………17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74 第一節 研究結論……………………………………………………174 第二節 研究建議……………………………………………………182 參考文獻………………………………………………………………184 一、中文部份…………………………………………………………184 二、英文部份…………………………………………………………19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
    王宜燕(1991)。電視廣告的性別角色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王雅各(1999)。婦女解放運動和二十世紀的性別現象。載於王雅各(主
      編),性屬關係(上)(1-26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瑞香(2001)。激進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  (105-138頁)。台北:女書店。
    田裕敏(1998)。家庭生活週報反映的女性意識:以中國時報的「男男女女   」版及聯合報的「男女」版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2000)。傳播與社會。台北:揚智。
    白曉虹(譯)(1987)。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2)。相關資料庫查詢系統。民國101年8月3日,取 
      自:http://www.cla.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
    page=41a06f4f
    江靜芳(1995)。 報禁解除後「家庭生活版」十八變。台大新聞論壇,3,
      112-125。
    李文政(1999)。大陸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之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
    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李妙虹(2003)。戰後臺灣婦女的社會地位(1970-2000)。國立中興大學歷
      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秀珠(1995)。女性與電視新聞。台大新聞論壇,3,93-111。
    李金銓(1994)。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
    李美枝(1988)。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美枝(1991)。性別角色面面觀-男人與女人的權利暗盤。台北:聯經出版
      事業公司。
    李慧馨(1994)。涵化理論的回顧與前瞻-1967到1993。廣播與電視,1(4),129-143。
    李麗日等(2002)。從「自由時報家庭婦女版」之內容分析看民國80年與民
      國90年女性議題的發展。社會科教育研究,7,1-26。
    沈怡(1995)。從女性新聞到人性新聞—性別情境新聞處理與兩性新聞工作者
      待遇之比較以台灣報業一般狀況與美國性報業、瑞典報業為例。台大新聞
      論壇,3,126-153。
    呂姿雯(2003)。女性雜誌讀者之閱讀行為愛情態度及其解讀型態之研究---以  女性雜誌中兩性互動論述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
    宋踐等(譯)(1995)。Margaret,M.著。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台
      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35年)。
    周月英(1995)。蕩婦的期禱—解讀新聞中的女性意涵。載於張錦華等合著,  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79-148頁)。台北:碩人。
    林秀芬(2000) 。國小兒童對電視廣告中意識型態的解讀─以性別刻板印象為  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
      流。
    林芳玫(2001)。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
      流派(3-34頁)。台北市:女書文化。
    林芳玫(2008)。政府與婦女團體的關係及其轉變:以台灣為例探討婦女運動
      與性別主流化。國家與社會,5,159-203。
    林東泰(2008)。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依莉(2008)。電視媒體所形塑之女性形象對女性保養品消費喜好的影響—  女性美容時尚節目女人我最大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義男(譯)(1988)。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義男(譯)(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台北,巨流。
    林靜雯(1999)。雜誌廣告中男性角色的變遷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文惠(2005)。女性主義意識型態在女子籃球運動行銷策略中之呈現。淡江  人文社會學刊,23,152-161 。
    俞智敏等(譯)(1996)。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姜蘭虹(1997)。婦女研究在台灣的發展。載於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合
      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21-38頁)。台北:稻香出
      版社。
    翁秀琪(1993)。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翁秀琪(1994)。我國婦女運動的媒介真實和「社會真實」。新聞學研究,
      48,193~236。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
    陳秋美(譯)(1988)。傳播媒體與兒童心智發展。Patricia Marks
    Greenfield原著。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陳皎眉(1996)。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載於陳皎眉、江漢聲、
    陳惠馨(合著),兩性關係(3-27頁)。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世敏(1990)。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
    陳昭典(2010)。媒體收視行為、認知扭曲與攻擊行為之關連性研究-以嘉義  縣國小高年級與國中學生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嘉義。
    張德勝(1989)。社會原理。台北:巨流。
    張春興(1991)。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書局。
    張錦華等著(1995)。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台北:碩人。
    張錦華(1999)。女性主義與傳播。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   (91-130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巨流。
    張艾湘(2004)。女性雜誌中女性形象內容產製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陶福媛(1991)。我國雜誌廣告中女性角色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康雅玲(2005)。國小學童家庭因素、性別態度與性別角色之相關研究。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湯克遠(1979)。從報紙家庭版看我國社會價值觀念的演變—以中國時報為
      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年(主編)(1991)。聯合報四十年:中華民國四十年至八十年。台北:聯
      經。
    黃淑玲(2001)。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
      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105-138頁)。台北市:女書文化。
    黃囇莉(1999)。跳脫性別框框。臺北市:女書文化。
    黃囇莉、張盈堃(2008)。大傘底下的分殊與合一:女性主義酷家族之系譜與  轉化。本土心理學研究,26,141-182。
    黃靖惠(2001)。「學習對自己好一點」:兩位已婚婦女對報紙家庭版的學習  經驗初探。社會教育學刊,30,117-146。
    游梓翔、吳韻儀譯(1994)。人類傳播史。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游鑑明(1999)。明明月照來時路:台灣婦運的歷史觀察。載於王雅各(主 
      編),性屬關係(下)(199-221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孝濚(1978)。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楊孝濚(2001)。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 
      冊)(903-927頁)。台北:東華書局。
    楊孝濚(1995)。社會研究實務。臺北市:正中書局。
    楊祖珺(1997)。台灣報紙媒體所呈現之女性角色的變遷。中國文化大學新聞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黎曼妮(1990)。報紙廣告中女性角色的研究----以一九六O年至一九八九年
      聯合報廣告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文化。
    劉佩詩(2006)。「家庭版」沿革及女性角色轉變—以《中國時報》為例  
      (1959-2004)。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文輝(2007)。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賴佩如(1994)。女性雜誌與女性價值之相關性探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信真(1996)。台灣當代職業女性議題研究—以民生報婦女版為分析場域   (1989-1996)。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賴秋鳳(1996)。報紙家庭版與家庭倫理變遷之研究 。銘傳大學大眾傳播學
      系學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盧嵐蘭(2006)。現代媒介文化—批判的基礎。台北:三民。
    謝高橋(1983)。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謝逸聆(2008)。身體意象、人際管道及大眾媒體對美容整形態度之影響─以  大台北地區女大學生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聯合報(1988年1月1日)。報業新時代聯合報編輯新導向。聯合報,頭版。
    蕭蘋 (2001)。從性別的角度,談電視節目的產製、內容與改革。第六屆全國  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頁256)。
    羅世宏(譯)(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Werner  
      J.Severin,James W.Tankard Jr.原著。台北:五南。
    羅雲珍(1981)。報紙的婦女信箱反映女子社會價值變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蘅(1997)。認識報紙。載於彭家發、金溥聰、蘇蘅、吳迎春、侯志欽、盧
      非易、吳翠珍、翁秀琪、徐美苓、陳百齡,認識大眾傳播。台北:台灣書
      店。
    蘇芳瑩(2000)。由報紙內容分析家庭概念之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顧燕翎(2001)。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顧燕翎(1997)。婦女學理論與方法初探—台灣經驗。載於張妙清、
    葉漢明、郭佩蘭(合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39-55 
      頁)。台北縣:稻香出版社。
    顧玉珍(1991)。解讀電視廣告中的女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顧玉珍(1995)。性別知識的生產--以國內傳播學院的性別論述之生產為
      例。新聞學研究,51,1-31。

    二、英文部分
    Abbott,P.,&Wallace,C.(1990).An Introduction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London Routledge.
    Adoni,H.,&Mane,S.(1984).Media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Toward an inter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11(3),323-340.
    Basow, S. A.(1992).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Pacific Grove, CA:Brooks/Cole.
    Furnham, A.,& Mak, T.(1999). Sex-role stereotyping in television commercials:A review and comparison of fourteen studies done on five continents over 25 years. Sex Roles, 41, 413-437.
    Gallagher,M.(1985).Unequal Opportunities:The Case of Women and the media.Paris:Unesco.
    Gerbner, G., & Gross, L.(1976).Living with television: The violence profile.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6(2),173-179.
    Gerbner, G., Gross, L., Morgan, M.,& Signorielli,N. (1980).The Mainstreaming of America:Violence Profile no.11.Journal of Communication,30(3),10-29.
    Hesse-Biber,S.,Leavy,P.,Quinn,C.,& Zoino,J.(2006).The mass marketing of disordered eating and eating disorder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women,thinness and culture.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29(2),208-224.
    Keane,J.(1991)The Media and Democracy.Cambridge:Polity Press.
    Magezis,J.(2000). 女性研究自學謮本(何穎怡譯)。台北市:女書
    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年)。
    McQuail(1987).Mass communication thery—An introduction.sage.
    Mies,M.(1998). Patriarchy & acumulation on a world scale.
    London & New York: Zed Books Ltd.
    Millett,k.(1970).Sexual Politics.N.Y:Ballantine Book.
    Perston,E.H.(1990).Pornograph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In N.Signorielli&M.Morgan(Eds.),Cutivation Analysis:New Directions in Media Effects Research (pp.107-122).Newbury Park,CA:Sage.
    Pingree,S.,R.P.Hawkins,M.Butler& W.Paisley(1976).A Scale for Sexism.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6(4),4.
    Robinson,G.J. (1978). Women, media access and social control. Women and The News,87-108. New York: Hastings House.
    Ross, K. (1995). Gender and party politics: How the press reported the Labourleadership campaign,1994. Media, Culture & Society,17,499-509.
    Signorielli,N. & Morgan, M.(Eds.) (1990). Cultivation Analysis: New Directions in Media Effects Research.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
    Tuchman,G.,Daniels,A.K.,&James,B.(Eds)(1978).Hearth and Home:Image of Women in the Mass Medi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uttle,L(1986).Encyclopedia of feminism.London:Verso.
    Weiber,G(1994).Feminisms in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Buckingham,PA:Open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