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文琦 |
---|---|
論文名稱: |
歸屬與遷移-思辨中文本開展(楊文琦的創作論述) Adscription and migration– The text unfolded through reflection (The Analysis of Art Works by Yang Wen-Chi) |
指導教授: | 黃銘祝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3 |
中文關鍵詞: | 表象 、思辨 、歸屬 、遷移 、開展 |
外文關鍵詞: | representation, reflection, adscription, migration, unfold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論述以思辨、創作為法,歸屬與遷移為核心,進行相關學理分析與自我定位探索。內容從外在表象論起,探討至人的外在與內在、理性與感性,或交融或互斥下衍生之文本。
以探究創作源頭起始,整理生活感知,並試圖闡述自我心理需求。透過對外在表象世界的理解,及內在對於愛與歸屬的需求,引發一連串思考與辯證的過程。本研究藉由哲學及藝術理論支持或對應創作,並擴大範圍以心理學、文學、電影等多重面向與文本的構成方式,來探討後現代中文本的連續斷裂、展開摺疊,與觀點變異所轉化之主客體關係,並進一步理解其中的異動及開展之下產生的過渡現象。本創作研究推衍至人生哲思中,發現世界是在概念中並通過概念向我們顯示的,而這取決於觀看的角度。總之,透過思考辯證也正是自我指涉的過程能轉化、創造、梳理、重新安排視角。
本創作研究是以繪畫、攝影、文字等元素交錯呈現,取材自生活中的大眾文化圖像及物件,並與自己的意志與知覺做結合呈現出來。透過論述進一步闡述創作之脈絡與內在思維,使筆者盡可能地了解作品脫離自身後更多的發言。筆者以上述作為交叉檢視創作與自我的關係,希冀在創作過程中,重新審視世界,澄清並客觀看待自身的過渡,形成一階段性的樣貌。
The discourse proceeds to analyze the relative theories and explore self-orientation with the methods of reflection and art creations. And the adscription and migration are the cores. The content started with discussing from the perception researches into the derived text between people’s inside and outside, rationality and sensitivity, compatibility and exclusion.
In the beginning of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the creations, the writer arranges the sense about life and tries to describe mental need. Through the comprehension of outside representation and the inside need for love and adscription, it causes the process of reflection. With the support of philosophy and art theories, the writer explores continuity, breaking, unfold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different viewpoints’ converting from many aspects of psychology, literature, mov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Then we can further know the proceeding transition of the change and unfolding. When we make use of the researching result in our lives, we find the earth is what we think like from the concept we take. Through the reflection, we can convert, create, and arrange new viewpoints.
The elements of the creations are interlaced presented by paintings, photographs, and words. The materials are from the demotic culture’s images and objects presented with self-will and percep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rt works, we realize the real inside meanings of creations. The writer surveys art work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elfhood to re-inspect the world during compositional process and clarify the objective views for inside changing from stage to stag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岳川著,《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1998。
王樹人著,《思辨哲學新探-關於黑格爾體系的研究》,台北:谷風,1978。
李維菁著,《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商品‧消費》,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
尚杰著,《解構的文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陳奕凱、陳奕伶著,《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版畫》,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
陳永國編,《游牧思想-吉爾.德勒茲、費利克斯.瓜塔里讀本》,長春:吉林人民,2003。
黃瑞祺主編,《後學新論》,台北:左岸文化,2003。
鄭琳枝著,《鴿子的故事》,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出版部,1989。
羅貴祥著,《德勒茲》,台北:三民,1997。
二、譯文部分
Abraham H. Maslow(馬斯洛)著 許金聲等譯,《動機與人格》,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7。
Andy Warhol(安迪.沃荷)著 盧慈穎譯,《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台北:三言社,2006。
Arthur Schopenhauer(叔本華)著 林建國譯,《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台北:遠流,1989。
Chris Horrocks著 王尚文譯,《布希亞》,台北:立緒文化,1999。
Dave Robinson(戴夫.羅賓森)著 陳懷恩譯,《尼采與後現代主義》,台北:貓頭鷹,2002。
Deleuze. Gilles(吉爾.德勒茲)著 于奇智、楊詰譯,《福柯 摺子》,湖南:湖南文藝,2001。
Fredric jameson(詹明信)著 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2001。
Goble, F.G(弗蘭克.戈布爾)著 呂明、陳紅雯編譯,《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1992。
Griselda Pollock著 陳香君譯,《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台北:遠流,2000。
G.W.F Hegel(黑格爾)著 苗力田譯,《黑格爾通信百封》,上海:上海人民,1981。
J.Culler(喬納森.卡勒爾)著 方 謙譯,《羅蘭.巴特》,台北:桂冠,1994。
Jean Baudrillard(尚.布希亞)著 劉成富 全志鋼譯,《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John Berger(約翰.柏格)著 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2005。
John Berger(約翰.伯格)、Jean Mohr(尚.摩爾)著 張世倫譯,《另一種影像敘事》,台北:三言社,2007。
John Berger(約翰.伯格)著 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1998。
Leonard Shlain(倫納德.史萊茵)著 暴永寧、吳伯澤譯,《藝術與物理學-時空和光的藝術觀與物理觀》,長春:吉林人民,2001。
Lloyd Spencer著 黃訓慶譯,《黑格爾》,台北:立緒,1997。
Maichael Tanner(麥可.坦能)著 黃希哲譯,《叔本華》,台北:麥田,2000。
Martyn Oliver(馬丁.奧利佛)著 王宏印譯,《哲學的歷史》,台北:究竟出版社,2005。
M.C. Escher(摩利茲.柯尼利斯.艾薛爾)著,《艾薛爾的幻覺藝術》,台北:塔森,1993。
Paul Taylor(保羅.泰勒)編 徐洵蔚、鄭湛譯,《後普普藝術》,台北:遠流,1996。
Richard Appignanesi 著 黃訓慶譯,《後現代主義》,台北:立緒,1999。
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著 汪耀進、武佩蓉譯,《戀人絮語》,台北:桂冠,2005。
Saint-Exupéry(聖修伯里)著 宋碧雲譯,《小王子》,台北:志文,2001。
Simone de Beauvoir (西蒙.德.波娃)著 賴建誠譯,《再見,沙特》,台北:左岸文化,2006。
Susan Sontag(蘇珊.宋妲)著 黃翰荻譯,《論攝影》,台北:唐山,1997。
Susanne. K. Langer(蘇珊.郎格)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1991。
Suzi Gablik(蘇西.蓋伯利克)著 滕立平譯,《現代主義失敗了嗎?》,台北:遠流,1995。
Suzi Gablik(蘇西.蓋伯利克)著 項幼榕譯,《馬格利特》,台北:遠流,1999。
Vilém Flusser著 李文吉譯,《攝影的哲學思考》,台北:遠流,1994。
Walter Benjamin(華特.班雅明)著 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9。
段義孚著 周尚意 張春梅譯,《逃避主義》,台北:立緒文化,2006。
佐口七朗著 李新富等譯,《設計概論》,台北:藝風堂,1990。
黑川雅之編 李朝金譯,《設計的未來考古學》,台北:田園城市,2002。
三、期刊部分
陳維峰,〈消費、科技、肉〉,《台灣美術—亞洲當代藝術面向與文化意涵專輯》,第七十二期,2008.4,頁4-13。
靳燕玲、華昌宜,〈住宅改善之居住調整行為初探〉,載於《建築與規劃學報》,第五卷 第一期,2004,第 69–88 頁。
薛立敏、曾喜鵬、謝鈺偉,〈台灣地區近年來遷移行為變化之影響因素分析-家戶遷移決策與遷移地點選擇之聯合估計〉,《人口學刊》,第34期,2007年6月,頁69-107。
M.志內(M.Neitz)與J.志內(J.Neitz),〈控制正常紅綠色視覺的色素基因的數量和比率〉,《科學》,第267卷,1995.2.17,pp.1013-1018。
四、網路部分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http://www.studa.net(07.May.2008)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90954.htm (12 May 2008)
原子映像 http://blog.sina.com.tw/atom/category.php?pbgid=17143&categoryid=153875 (12 May 2008)
精神健康基金會 http://www.mhf.org.tw/2003new/de9402_2.htm (13 April 2008)
IQ星座http://iqoo.org/2004/shi-er-gong-wei-jie-shao--di-jiu-gong--qian-yi-gong--815.html
(13 April 2008)
http://wagner.zo.ntu.edu.tw/guandu/index.htm(8 Dec.2007)
http://www.aftersherrielevine.com/(11 Apr.2008)
http://www.ylib.com/travel/inf/data/data_holland-25.htm(1.Sep.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