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寧
論文名稱: 中國農村非政府組織的形成— 以黃河鄉村社區為例
The Formation of Rur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A Case Study of A Community alongside the Yellow River
指導教授: 徐斯儉
口試委員: 沈秀華
王瑞琦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5
中文關鍵詞: 懸浮性政權農村非政府組織社區集體公共意識性別意識外部資源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懸浮性政權下,中國基層治理近乎失靈的狀態下,農村公共治理的空缺成了棘手的問題。當代中國農村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非政府組織,本論文主要探討在這些非政府組織當中如何形成具有有效的公共治理能力,而本論文選取「黃河鄉村社區」的十五年發展經歷作為研究個案,「黃河鄉村社區」如今是個自給自足且具有公共治理功能的農村非政府組織。首先農村必須形成社區集體公共意識。在「黃河鄉村社區」案例當中發現,社區集體公共意識來自農村女性的性別意識,農村女性的性別意識是突破傳統農村社會男性宗族所壟斷的公共參與權力,並促成女性跨村集結形成社區意識的主要關鍵。本論文試圖補足性別研究觀點在中國農村公共治理研究中的缺位。再者,外部的社會資源挹注才能推動農村非政府組織的發展,「黃河鄉村社區」的創辦人透過個人鏈接外部的非政府資源進到村社當中,並將這些外部資源逐一轉化為組織內部的各種公共治理的功能部門。「黃河鄉村社區」的發展經驗突顯了城市當中的非政府資源對於農村非政府組織發展的重要性。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緣起 第二節:中國農村問題現況 第三節:文獻回顧 第四節:研究問題與假設 第五節:研究方法 第六節:章節安排 第二章 黃河鄉村社區的形成與運作 第一節:田野地點介紹 第二節:「黃河鄉村社區」前十年的組織史(1997~2007) 第三節:黃河鄉村社區當前各部門內容 第四節:小結 第三章 黃河鄉村社區具性別意識的動員網絡 第一節:前言 第二節:親屬網絡為主的農村社會 第三節:以婦女為中心的動員網絡 第四節:黃河鄉村社區中少數的男性工作人員 第五節:小結 第四章 黃河鄉村社區外部社會資源的鏈接與引進 第一節:杏林村村民集體投資的挫敗與協會跨村的契機 第二節:尋求組織的發展空間 第三節:吳霜作為社區與外部資源的鏈接者 第四節:小結 第五章:結論─回到家鄉做個有尊嚴的農民 參考書目

    英文部分:

    Blumer, Herbert, 1946, “Elementary Collective Behavior.”Pp.170-77 in New Outline of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edited by Alfred McClung Lee. New York: Barnes & Noble, Inc.
    Fonjong Lotsmart, Fostering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ment through Non-Governmental Efforts in Cameroon.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Vol. 167, No. 3 (Sep., 2001), pp. 223-234
    Huang, Yenyi (1999), Western Feminist Concepts in Relation to Women’s Community Work in Taiwan,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3(1):67-94.
    Ostrom Elinor,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utnam Robert D., Robert Leonardi and Raffaella Y. Nanetti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1993)“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The American Prospect, vol. 4 no. 13.
    Rinehart, Sue Tolleson, 1992,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Politics, New York: Routlege.
    Skinner William, Peasant Organization in Rural China.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Report on China. (Sep., 1951), pp. 89-100.
    Sultana, F. 2009, “Community and Participation 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Gendering and Naturing Development Debates from Bangladesh” .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Vol. 34, Issue 3, Pp. 346-363.
    Tsai, Lily (2007), Accountability without democracy: solidary groups and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urner Ralph H., and Lewis M. Killian, 1987, Collective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Yang Mayfair “Through Chinese Women’s Eyes” (1997)。
    -----《Spaces of Their Own: Women's Public Sphere in Transnational China》(1999)
    Yan Yunxiang, Girl Power: Young Women and the Waning of Patriarchy in Rural North China. Author(s): Ethnology, Vol. 45, No. 2 (Spring, 2006), pp. 105-123

    中文部分:

    尤努斯(Muhammad Yunus),喬利斯(Alan Jolis)著,曾育慧 譯,窮人的銀行家,2007年,台北:聯經。
    于建嶸(2003),我為什麼主張重建農民協會?,中國社會導刊,第四期。
    王惠元(2000),公領域中女性傳統家庭角色的影響與再複製--以參與社區發展協會的女性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仝志輝(2005),農村民間組織與中國農村發展:來自個案的經驗。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
    ------(2008),中國公民社會發展藍皮書,第十四章:中國農村民間組織的定義、分類和發展,倪宇潔編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愛嵐(Ellen Judd)(2010),中國北方村落的社會性別與權力,,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吳介民(2011),永遠的異鄉客?公民身分差序與中國農民工階級,台灣社會學,第21期,頁51-99。
    吳治平(2010),中國流動婦女土地權益調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吳新葉(2006),農村基層非政府公共組織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
    肖唐鏢(2010),宗族政治---村治權力網絡的分析,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銀河(2009),後村的女人們:農村性別權力關係。呼和浩特 :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杜贊奇(Duara, Prasenjit),文化、權力與國家:1990-1942 年的華北農村,王福明譯,江蘇 : 人民, 1994
    周飛舟(2006),從汲取型政權到“懸浮型”政權——稅費改革對國家與農民關系之影響,北京:社會學研究,第三期。
    邱育芳(1996),婦女社區參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為例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阿勒克西˙德˙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 (2000),秦修明、湯新楣、李宜培譯。民主在美國。臺北市 : 貓頭鷹出版; 城邦文化發行,
    高王凌(2005),租佃關係新論—地主、農民與地租。上海書店。
    秦暉(2007),農民需要怎樣的「集體主義」?民間組織資源與現代國家整合,東南學術,2007年第一期。
    ------(2011),「從大共同體本位到公民社會:傳統中國及其現代化再認識」,鄧正來編,第266-278頁。
    陳吉元、陳家驥、楊勛主編(1993),中國農村社會經濟變遷,1949-1989,山西:山西經濟出版。
    商春榮(2010),中國農村婦女土地權利保障研究,北京:中國經濟。
    張樂天(1998),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東方出版社。
    賀雪峰(2012),組織起來:取消農業稅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左岸。
    溫鐵軍、楊帥(2012),中國農村社會結構變化背景下的鄉村治理與農村發展,理論探討,第六期。
    閻雲翔(2009),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裡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係1949-1999,,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鄧正來(2008),國家與社會:中國市民社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
    劉珠利(2006),女性性別角色與社會工作:以台灣年輕女性性別角色之研究為例,台北:雙葉書廊。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