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孟婷
論文名稱: 解嚴前後(1986-1993)女性知識份子的文化論述—以平路、黃碧端為例
Cultural discourses of female intellectuals after martial law (1986-1993)-Ping Lu , Pi-Twan Huang
指導教授: 王鈺婷
口試委員: 謝世宗
林巾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聯合報中國時報平路黃碧端文化論述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社會進入八○年代以後,黨外與其他社會運動均蓬勃發展,台灣的報紙也在解嚴前後有了顯著地轉變,並促使女性書寫者投入文化議題與公共事務之寫作。本文以解嚴前後(1986~1993) 黃碧端、平路在《聯合報》和《中國時報》所書寫的文化論述進行討論,以勾勒出女性寫作者對於性別議題與國際議題的書寫現象。不同於以黃碧端與平路為研究對象之先行研究,主要將研究焦點鎖定平路和黃碧端在散文、小說文本之成果,本文結合文學外部之研究,來探討兩位女作家文化論述之重要議題,以補充前行研究學者尚未擴及的面向。

    本文除了要討論解嚴前後黃碧端、平路所處的社會背景,以及此一時期報紙經營模式之轉變外,筆者也整理解嚴前後《聯合報》、《中國時報》女性寫作者的文學活動,再對平路、黃碧端兩人所書寫的性別、國際議題進行更細緻的分析,主要想藉由探討解嚴前後專欄女性作家的寫作現象,來呈現出當時台灣社會、文化的現象,並描繪出女性寫作者文化論述之多元面向與具體實踐。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先行研究檢討 8 第五節 章節架構與安排 12 第二章 報紙的生產機制與女性專欄書寫:以《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 第一節台灣的大眾傳播媒介—報紙及其運作模式 16 一、解嚴前後(1986-1993)的台灣社會變遷與民營報業 16 二、商業競爭下《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報業集團之消長 17 三、從政治經濟學觀點看兩報產業的擴張 21 第二節 兩報版面的革新與開創 22 一、七○年代「新型副刊」的產生 22 二、文化評論的風潮 23 第三節 解嚴前後《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專欄女性寫作者之現象 24 一、《聯合報》的專欄女性寫作者之現象 25 二、《中國時報》專欄女性寫作者之現象 27 第四節小結 32 第三章 婦女議題與性/別論述的呈現 第一節、七、八○年代性別概念的引進與傳播 35 一、解嚴前國外女性主義的引介 以楊美惠為例 35 二、八○年代《婦女新知》雜誌時期(1983~1986)及其女性運動的推展 37 第二節、八○年代女作家專欄書寫之性別意識的探討—以平路、黃碧端為例 42 一、平路創作背景與《中國時報》專欄之介紹 42 二、黃碧端創作背景與《聯合報‧副刊》「西灣隨筆」之介紹 44 第三節、平路與黃碧端於《聯合報》、《中國時報》的性別論述 47 一、女性意識的轉變 平路在《中國時報》之性別書寫 47 二、兩性平權的倡導 黃碧端在《聯合報》之性別書寫 51 第四節小結 55 第四章 解嚴後國際論述的呈現 第一節 解嚴後《中國時報》、《聯合報》的產製與接收 56 一、兩報在解嚴後的海外據點:以「美國」為主的消息來源 56 二、訊息接收的單一化:通訊社運作的模式 58 第二節 平路和黃碧端文化論述中時事議題之探討 59 一、平路於《中國時報》中世界局勢之討論 59 二、黃碧端於《聯合報》「西灣隨筆」中時事議題之評論 65 第三節 平路與黃碧端對台灣與國際局勢的省思 70 一、相同事件、人物的書寫模式 71 二、反專制的觀點 72 三、現實與理想層面的衝突:以種族議題為例 75 第四節小結 77 第五章 結論 78 第一節、總結 78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展望 78 參考書目 81 附錄 84 一、 平路著作發表索引 85 二、 黃碧端著作發表索引 87 三、《中國時報‧女性空間》文章一覽表 93 四、羊憶蓉於《聯合報》發表之文章一覽表 98

    參考書目
    文本:

    平路《到底是誰聒噪》,(台北:合志,1988)
    平路《在世界理遊戲》,(台北:圓神,1989)
    平路《非沙文主義》,(台北:唐山,1992)
    黃碧端《有風初起》,(台北:洪範,1988)
    黃碧端《記取還是忘卻》,(台北:漢光,1989)
    黃碧端《在現實中驚夢》,(台北:漢光,1991)
    黃碧端《在沉寂與鼎沸之間》,(台北:三民,1993)

    碩博士論文:

    許瑩月〈從臺灣報紙副刊探索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關懷及其困境〉,(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陳念祖〈我國主要日報副刊之內容分析-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楊淑芬〈九0年代副刊運作過程及其權力關係探討〉,(文化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唐毓麗〈平路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蔡淑芬〈解嚴前後台灣女性作家的吶喊和救贖─以郭良蕙、聶華苓、李昂、平路作品為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王鈺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以《行道天涯》和《自傳の小說》為考察對象〉,(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紀琇雯〈女性專欄作家在台灣的興起:以薇薇夫人為主軸(1964-1987)〉,(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班,2004)。
    吳淑芳〈文學想像與歷史的再建構──平路小說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秀蘭〈論李昂、平路與朱天心的記憶書寫〉,(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生態之形構〉,(成功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6)
    郭蔚真〈平路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韋賓〈平路小說國族與性別的權力解構研究--兼及其書寫形式〉,(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芳璇〈平路女性書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2009)。
    莊雅晴〈左派知識份子的異議發聲─楊照知性書寫研究〈1990~2004〉〉,(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林詠萱〈社會發展與文化傳播之關聯性研究:以高信疆主編中時《人間》副刊為例〉,(文化大學新聞學碩士論文,2010)

    期刊論文/單篇論文

    南方朔〈重塑革命者的血肉與心情—從馬奎茲《迷宮中的將軍》到平路的《行道天涯》〉,《聯合文學》,第11卷第6期,頁154-157
    陳漱渝〈觸犯禁忌與褻瀆崇高—平路著《行道天涯》的得失〉,《臺聲》,第4期,1997年,頁44-46。
    施佳瑩〈論《行道天涯》對歷史的解構與重塑〉,《中文研究學報》,第3期,頁181-192。
    辛金順〈女子絮語—論平路《凝脂溫泉》的閨閣敘述〉,《書評》,第63期,頁19-28。
    戴華萱〈搶救大明星?搶救文學? 讀平路的《何日君再來》的空間、飲食與文化身份〉,《當代》,第91期,頁122-137
    楊光〈在時光的脈動裡開創人文的空間—李瑞騰專訪平路〉,第92期,《文訊》,頁81-86。
    李欣倫〈「her story」的私語及建構,專訪平路〉,《文訊》,第194期,頁99-102
    馮賢賢〈平路—在寫作中照見自己〉,《人本教育札記》,第159期,頁8-13
    杜南發〈燃亮龍族的歷史—高信疆談副刊主編的理想與責任〉,《風過群山》,(台北:遠景,1982),頁151-181
    陳祖彥〈訪問黃碧端教授〉收入《記取還是忘卻》序言,(台北:漢光,1989)
    徐學〈80年代台灣政治文化與台灣散文〉,《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1期,1994年6月,頁1-10
    瘂弦〈理性與感性的交互光影—黃碧端散文印象〉收入黃碧端《期待一個城市》序言,(台北:天下,1996)
    朱崇儀〈性別與書寫的關連——談陰性書寫〉,《文史學報》第30期,2000年6月
    石曉楓〈解嚴後台灣女作家散文中的性別書寫〉,收錄於《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主編,(台北:萬卷樓出版,2000年),頁453-485
    何寄澎〈當代台灣散文的蛻變:以八○、九○年代為焦點的考察〉,收錄於《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文建會,2000)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1年5月,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出版,頁73-96。
    張瑞芬〈被邊緣化的台灣當代女性散文研究〉,《文訊》,第205期,2002年11月,頁55-57。
    張瑞芬〈建構女性散文在當今台灣文學史的地位〉,成大: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研討會,2002年11月
    瘂弦〈博大與均衡—聯副的四個信念,寫在聯合文學獎一九九六年作品集卷前〉,《美麗新世界—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六卷》,(台北:聯經,2006)
    張瑞芬〈「女性散文」研究對台灣文學史的突破〉,收錄於《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出版, 2007),頁41-42
    王智明〈敘述七○年代:離鄉、祭國、資本化〉,《文化研究》,第五期,2007年秋季號,頁6-48
    許珮馨〈台灣現代散文學位論文的研究現象分析〉,《第四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10月,頁257-278

    專書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87)
    張曉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台北:九歌,1987)
    顏美婷《文藝社會學》,(台北:南方,1988)。
    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1990)
    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
    鄭明娳主編《當代臺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1993)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台北:時報,1993)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1994)
    李奭學《書話台灣》,(台北:九歌,1994)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
    Gayle Greene 格蕾‧格林、Coppelia Kahn考比里亞‧庫恩陳引馳 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AKING A DIFFERENCE: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台北:駱駝,1995)
    Toril Moi,王奕婷、陳潔詩 譯《性 / 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Sexual / 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台北:駱駝,1995)。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1993)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臺北:聯合文學,1995)
    齊邦媛《台灣文學中的社會》,(台北:文建會,1996)
    周慶華《台灣當代文學理論》,(台北:揚智,1996)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臺北:聯經,1997)
    簡瑛瑛《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1997)
    鍾慧玲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
    瘂弦、陳義芝主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文建會,1997)。
    Shoshana Felman費修珊、Dori Laub勞德瑞,《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劉裘蒂 譯,(台北:麥田,1997)
    鹿憶鹿,《走看臺灣九十年代的散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1998)
    陳義芝編《台灣文學二十年集 1978-1998‧散文二十家》,(台北:九歌,1998)
    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 )
    周英雄、劉紀蕙 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2001)
    林淇漾《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
    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散文選》,(台北:天下文化,2001)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台北:麥田,2002)
    李歐梵《都市漫遊者:文化觀察》,(香港:牛津大學,2002)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2002)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 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2003)
    Raymond Williams雷蒙‧威廉斯、劉建基 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台北:巨流,2003)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鋼》,(再版,高雄:春暉:2003年)
    Richard A.Posner理查.波斯納,韓文正 譯,《公共知識份子》,(台北:時報,2004)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台北:麥田,2004)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2004)
    Richard A.Posner理查.波斯納,《公共知識份子》,韓文正 譯,(台北:時報,2004)
    王德威等《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台北:麥田,2005)
    王德威《台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2005)。
    孟樊《文學史如何可能—台灣新文學史論》,(台北:揚智,2006)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2006)
    周芬伶《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台北:麥田,2006)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2006)
    陳芳明、張瑞芬 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台北:麥田,2006)
    邱貴芬/計畫召集人,陳建忠等/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像(1945-2006)》,(台北:印刻,2007)
    邵建《知識份子與人文》,(台北:秀威資訊,2008)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
    張瑞芬《狩獵月光》,(台北:聯合文學,2007)
    張瑞芬《鳶尾盛開:文學評論與作家印象》,(台北:聯合文學,200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