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鈺淩
論文名稱: 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 (1932-1945)
指導教授: 柳書琴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5
中文關鍵詞: 龍瑛宗爵青滿洲國文學現代主義為藝術而藝術殖民地新中間層大人類主義文學救贖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東亞作為思考的起點,以比較研究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考察台灣與滿洲國兩位代表性的作家──龍瑛宗與爵青的小說創作,希望藉由兩人文學觀和文學作品的討論,分別釐清兩人小說創作的軌跡與形成之因,並進一步比較兩人的異同,期望可引申出不同地域「殖民地現代主義」差異模式的討論。
    龍瑛宗和爵青皆從三○年代初期開始文學創作,分別為當時台灣和滿洲國文壇代表性的作家,戰爭期皆為他們文學創作的高峰。兩人皆以相異於同時期作家的獨特藝術高度,以及現代主義的文學色彩存在於文壇。然而隨著時局的發展,兩個人的作品也起階段性的變化,最後更逐漸出現時局的色彩。龍瑛宗因為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1937年4月《改造》的小說徵文佳作後,作品經常於日本發表,爵青的小說創作也經由大內隆雄等人多次向日本翻譯介紹,足見兩人都具有與日本文壇接軌的契機,並且兩人皆參加第一屆大東亞文學者大會,曾有一同開會的記錄。龍瑛宗與爵青兩人的文學觀念接近,皆強調文學內容與形式的平衡發展,因此兩人的作品多方嘗試各種文學形式的實驗,並追求更堅實的文學內容。然而龍瑛宗與爵青的社會文化背景相異,對於社會主義、現代主義等外來文藝思潮的接受狀況有別,也影響兩人作品的風格與走向。
    龍瑛宗與爵青的小說創作,可說是為殖民地「新中間層」畫像。殖民地新中間層這種不上不下的中間位階,正是龍瑛宗與爵青自身的縮影,因此他們筆下的新中間層人物形象,皆具有高度的真實感,甚至是個人經驗的投射,但是卻也出現不同面相和思考模式。透過觀察龍瑛宗和爵青小說創作中對殖民地新中間層的塑造、心理分析和未來走向,可以看出作者的世界觀、人生觀,甚至是自省過程、思想發展的狀態,更可勾勒出一個現代的、知性的、懷疑的、都市的現代作家身影,以及一個殖民地的現代知識份子的精神變遷過程。此外,龍瑛宗和爵青在太平洋戰爭後,分別以異民族的愛和大人類主義為思想背景,希冀由此可從「個」轉到「群」的思考。然而異民族之愛在戰爭越見深化的時刻,卻越來越顯得虛假,龍瑛宗因此感到期待的幻滅。反之,爵青則在大人類主義的輔助下,成功的由「個」轉化到「群」的世界主義思考,並以為只有文學/藝術可以永恆傳世。
    文學之於龍瑛宗與爵青,皆具有一種救贖的力量。他們著迷文學形式的實驗,著迷文學敘事的改變,他們不停嘗試各種寫作的方式,都是為了要讓自己能夠在時局越來越嚴苛的時代裡,不斷的透過文學書寫自己、表達自己。因此文學創作對他們而言,正是一種療傷的書寫,藉由文學創作所引發的力量,讓他們的精神得以獲得被拯救的可能。此時,文學已經如同宗教信仰一般,讓龍瑛宗與爵青得到宗教般的心靈救贖。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4 第三節、 國內外研究概述................................5 一、 龍瑛宗部份.....................................5 (一)、學位論文 (二)、單篇論文 (三)、文學史論述及其他 二、 爵青部份.........................................11 (一)、中國淪陷區文學研究概況 (二)、滿洲國文學研究概況 (三)、爵青相關研究 第四節、 章節安排與研究限制...............................17 第二章 龍瑛宗的文學觀與小說創作..........................20 第一節、文學即信仰:龍瑛宗的美學烏托邦想像................22 一、理想與實踐的落差:真實觀的轉移和開放主義..........22 二、美的追求:「為文學而文學」的純粹藝術美學觀........25 三、創作的特質:內省、為藝術家畫像和孤獨感............28 第二節、多樣的形式實驗:龍瑛宗小說創作第一階段(1937.4- 1941.3)...........................................32 一、外在世界的消退:殖民地新中間層題材的小說..........34 二、仿效外國文學:形式實驗的加強......................39 三、外在世界消退的殖民地新中間層題材與形式實驗的調和..42 第三節、龍瑛宗小說創作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45 一、浪漫兼而內省:龍瑛宗小說創作第二階段(1941.4-1944.1) ..................................................45 (一)、跟著「感覺」走:內省的「杜南遠」 (二)、自憐與宿命:龍瑛宗女性小說的哀悼 (三)、順應之外的可能:龍瑛宗的時局小說 二、「回憶」,只有「回憶」:龍瑛宗小說創作第三階段 (1944.8-1945.1).................................53 小結......................................................55 第三章 爵青的文學觀與小說創作............................56 第一節、文學即生命的極致展現:爵青的文學修行..............59 一、人類生生長河中的「我」:爵青的世界觀..............60 二、思想內容與表現形式的平衡:爵青的純粹文學藝術觀....63 (一)、小說的定義:小說的本身才是答案 (二)、小說的描寫對象與文學現實性:外向性與內向性 (三)、小說的價值:意迭沃羅基性和純粹性 (四)、小說的形式 第二節、自白與反抗的同步:爵青小說創作第一階段(1933.3- 1941.12)..........................................70 一、早期之作:殖民都市哈爾濱的都市風景線..............71 二、後期之作:殖民地新中間層的新生寓言................75 (一)、內省式反省思維:「我」的自白 (二)、外省式反抗思維:「家」的夢靨 第三節、精神的突圍:爵青小說創作第二階段(1942.1-1945.8)...84 一、精神上的強者:生命的發現與知性的剖析..............84 二、歷史題材的現代詮釋:史材小說的創作................89 小結......................................................91 第四章 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93 第一節、藝術至上:龍瑛宗與爵青的文學觀....................94 一、藝術的王國:文學/藝術的獨立性與純粹性.............95 二、戰爭期的自我適應:文學創作的實驗和創新精神........99 第二節、現代的知性:殖民地新中間層的精神史...............103 一、為殖民地新中間層畫像.............................104 (一)、藝術的眼睛:龍瑛宗未完成的藝術家成長小說 (artist-novel) (二)、沉淪與新生:爵青「新的世代」的掙扎 二、由個體走向世界群體的思考........................110 (一)、虛妄的異民族的愛:龍瑛宗的殖民地人意識 (二)、大人類主義的普世性思考:爵青的現代人思維 小結.....................................................115 第五章 結論.............................................116 參考書目(一):龍瑛宗相關書目.............................121 (二):爵青相關書目...............................128 (三):合用書目...................................134 附錄(一):龍瑛宗創作年表(1931-1949)......................136 (二):爵青創作年表(1933-1945 ).......................159

    參考書目(一):龍瑛宗相關書目

    一、文獻史料

    《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日日新報社。
    《台灣新民報》,台灣新民報社。
    《文藝台灣》,文藝台灣社,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81.3。
    《台灣文學》,文學台灣社,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81.3。
    《台灣藝術》,台灣藝術社。
    《民俗台灣》,東都書房台北支店。
    《台灣公論》,台灣公論社。
    《旬刊台新》,台灣新報社。

    二、作家作品集、選集、日記和回憶錄

    (一)、作家作品集

    .龍瑛宗,《孤獨な蠹魚》(台北:盛興出版社,1943.12)。
    .龍瑛宗等著,鍾肇政、葉石濤主編,《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
    北:遠景出版社,1979.7)。
    .張冬芳等著,羊子喬、陳千武主編,《望鄉》(台北:遠景出版
    社,1982.5)。
    .龍瑛宗,《午前的懸崖》(台北:蘭亭出版社,1985)。
    .張恆豪主編,《龍瑛宗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2.1)。
    .張恆豪主編,《張文環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2.1)。
    .張恆豪主編,《呂赫若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2.1)。
    .張恆豪主編,《楊逵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2.1)。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
    社,1999.5)。
    .龍瑛宗《夜の流れ.夜流》(台北:地球出版社,1999.11.14紀念
    版)。
    .楊逵著、彭小研主篇,《楊逵全集》(台南市:文化保存籌備處,
    2001.12)。
    .張文環著、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
    心,2002.3)。
    .龍瑛宗,《杜甫在長安》(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8)。

    .龍瑛宗著、葉笛譯,〈趙夫人的戲話〉,《文學台灣》第33期,
    2000.1.5。
    .龍瑛宗著、葉笛譯,〈兩個狂人日記〉,《文學台灣》第33期,
    2000.1.5。
    .龍瑛宗,〈左拉的實驗小說〉,《文藝台灣》第46期,
    2003.4.15。

    (二)、選集

    .施淑編,《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析》(台北:長安出版社1984.2)。
    .施淑編,《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2.12)。
    .許俊雅編,《日據時期台灣小說選讀》(台北:萬卷樓,
    1998.11)。

    (三)、日記和回憶錄

    .吳新榮,《震瀛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7.1)。
    .呂赫若著、鐘美芳譯,《呂赫若日記1942-1944》(台南市:國家台
    灣文學館,2004.12)。

    三、專書

    (一)、文學史專書

    A. 台灣文學史部份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10.20)。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出版社,
    1998.11)。
    .劉登翰編,《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6)

    B. 台灣史部份

    .葉榮鐘等著,《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71.9)。

    (二)、台灣文學研究專書

    .葉石濤,《葉石濤作家論》(高雄:三信出版社,1973)。
    .楊素絹編,《壓不扁的玫瑰:楊逵的人與作品》(台北:輝煌出版
    社,1976)。
    .葉石濤,《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85.6)。
    .葉榮鐘著、李南衡編,《台灣人物群像》(台北縣:帕米爾書店,
    1985.8)。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1990.1)。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90.9)。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1992.7)。
    .黃英哲編、凃翠花譯,《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台北:前衛出版
    社,1994.2)。
    .黃惠禎,《楊逵及其作品研究》(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7.1)。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6.7)。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台北:稻香出版
    社,1996.3)。
    .下村作次郎著、邱瑞振譯,《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出版
    社,1997.2)。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6)。
    .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7.11)。
    .周芬伶,《憤怒的白鴿》(台北:元尊文化,1998)。
    .垂水千惠著、凃翠花譯,《台灣的日本語文學》(台北:前衛出版
    社,1998.2)。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
    社,1998.10.1)。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
    社,1998.10.1)。
    .葉石濤編譯,《台灣文學集2》(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2)。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9.9)。
    .陳麗芬,《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從台灣到香港》(台灣:書林出
    版社,2000.5)。
    .方孝謙,《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
    1895-1945》(台北:巨流出版社,2001.6)。
    .計璧瑞,《台灣文學論稿》(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11)。
    .井手勇,《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台南:台
    南市立圖書館,2001.12)。
    .王建國,《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
    2002.3)。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
    社,2002.4.1)。
    .李郁蕙,《日本語文學與台灣──去邊緣化的軌跡》(台北:前衛
    出版社,2002.7)。
    .呂正惠,《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問題》(台北:人間出版
    社,2002.6)。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台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台南
    市:南市藝術中心,2000.11)。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
    北:允晨出版社,2003.2.10)。
    .黎湘萍,《文學台灣──台灣知識者的文學敘事與理論想像》(北
    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3)。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
    術出版社,2003.4)。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
    接點》(台北: 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3)。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
    錯》(台北:播種文化,2004.4)。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
    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8)。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
    社,2004.6.1)。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出版
    社,2004.8)。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出版社,
    2005.3.25)。
    .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場
    域》(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4.10)。

    四、會議、期刊論文及未刊稿

    (一)、會議論文

    A.中文會議論文

    .許達然,〈日據時期台灣小說裡的知識份子形象〉,《台灣香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8.9)。
    .山田敬三,〈悲哀的浪漫主義者——論日據時代的龍瑛宗〉,賴和及其同時代作家國際學術會議,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承辦,1994.11。
    .呂正惠,〈龍瑛宗小說中的知識份子形象〉,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系主辦,1996.4。
    .下村作次郎,〈關於龍瑛宗的〈宵月〉──從《文藝首都》同人金史良的信談起〉,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台灣文學與社會,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系主辦,1996.4。
    .下村作次郎,〈戰前台灣文學的風景之變遷-試論龍瑛宗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紀念孫中山誕辰130週年暨「孫文與華僑」國際學術研討會,1996.11.29-30。
    .彭明偉,〈五色木瓜的魅影與龍瑛宗的救贖美學--試論〈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及其他〉,清華大學中文所學生論文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主辦,1998.5.20。
    .王惠珍,〈初啼──戰爭初期龍瑛宗和日本傳媒的關係〉,北埔膨風節:龍瑛宗文學研討會,新竹縣政府主辦,2000.7.15-16。
    .朱家慧,〈烈日下的幻想──青年龍瑛宗的苦惱與願望〉,北埔膨風節:龍瑛宗
    文學研討會,新竹縣政府主辦,2000.7.15-16。
    .張堂錡,〈雙重失落──論龍瑛宗的原鄉意識〉,北埔膨風節:龍瑛宗文學研討
    會,新竹縣政府主辦,2000.7.15-16。
    .楊國鑫,〈論龍瑛宗作品中的客家文化成分與北埔印象〉,北埔膨風節:龍瑛宗
    文學研討會,新竹縣政府主辦,2000.7.15-16。
    .胡紅波,〈龍瑛宗筆下的寒村和枇杷莊風情畫〉,北埔膨風節:龍瑛宗文學研討
    會,新竹縣政府主辦,2000.7.15-16。
    .施淑,〈龍瑛宗文學思想初論〉,台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
    大學,2001.12。
    .呂正惠,〈一個堅忍的台灣作家的後半生〉,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日本殖
    民統治時期(1895-1945),台北:台灣師範大學,2003.3.29-30。
    .王惠珍,〈關於龍瑛宗的台南時期兼論《女性素描》〉,張文環及其同時代作家學術研討會,台中:靜宜大學中文系、台文系承辦,2003.10.18-19。
    .鄧慧恩,〈世界的表情:龍瑛宗眼中的世界文學〉,第四屆台灣客家文學研討會,苗栗:聯合大學,2004.12.14。
    .王惠珍,〈殖民地作家的學養問題--以龍瑛宗為例〉,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承辦,2005.11.19-20。
    .邱雅萍,〈時代的陰影:析論《植有木瓜樹小鎮》中的現代性、傳統性與殖民性〉,第三屆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台中:中興大學台文系承辦,2006.6.3。

    B. 日文會議論文

    .王惠珍,〈「他者」としての台灣原住民──龍瑛宗の自己認識について〉,日本台湾学会第七回学術大会プログラム,2005.6.4。

    (二)、期刊論文

    A. 中文期刊論文

    .林瑞明,〈不為人知的龍瑛宗──以女性角色的堅持和反抗〉,《文學台灣》第12期,1994.10。
    .許維育,〈理想的建構──談龍瑛宗〈蓮霧的庭院〉與呂赫若〈玉蘭花〉〉,《水 筆仔:臺灣文學研究通訊》,1996.12。
    .徐秀慧,〈陰鬱的靈視者龍瑛宗──從龍瑛宗的小說藝術表現看其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歷史意義〉,《台灣新文學》第七期,1997年春季號。
    .陳建忠,〈殖民地小知識份子的惡夢與脫出──龍瑛宗小說〈黃家〉析論〉,《文學台灣》第23期,1997.7.5。
    .許維育,〈在光復的陰影下──戰後初期龍瑛宗的文學活動〉,《文學台灣》第33-34,2000.1.5-4.5。
    .葉笛,〈中外小說上「多餘的人」系譜之探索──龍瑛宗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和《羅亭》《貴族之家》《奧勃洛莫夫》《浮雲》的比較〉,《文學台灣》第33期,2000.1.5。
    .柳書琴,〈跨時代跨語作家的戰後初體驗:龍瑛宗的現代性焦慮(1945-1947)〉,《台灣文學學報》第四期,2003.8。
    .劉紀蕙,〈台灣30年代頹廢意識的可見與不可見:重探進步意識與陰翳觀看〉,《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7。
    .王惠珍,《揚帆啟航:殖民地作家龍瑛宗的帝都之旅》,《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二期,2006.4。

    B. 日文期刊論文

    .王惠珍,〈龍瑛宗「パパイヤのある街」に対する日本文壇評価〉,《野草》第71號,2003.3.1。
    .王惠珍,〈龍瑛宗「改造」第九回懸賞創作佳作受賞訪日旅行覚え書き〉,《現代台灣研究》第24號,2003.3.30。
    .王惠珍,〈龍瑛宗と「文藝首都」同人との交流〉,天理台灣學會年報第12號,2003.6.29。

    (三)、未刊稿

    .蔡明諺,〈論杜南遠系列及龍瑛宗小說形式的轉變〉,清華大學陳萬益教授的「戰爭期台灣小說研究」之課程報告,2000秋。
    .石川香代子,〈龍瑛宗與日本文學〉,清華大學陳萬益教授的「台灣文學史專題」之課程報告,2003.1。

    五、學位論文

    (一)、中文學位論文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台灣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4.6)。
    .許維育,《戰後龍瑛宗及其文學研究》(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7)。
    .柳書琴,《荊棘的道路──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以「福爾摩沙」系統作家為中心》(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7)
    .吳衿鳳,《龍瑛宗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與社會》(屏東師範學院國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徐秀慧,《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4.2)。

    (二)、日文學位論文

    .羅成純,《龍瑛宗研究》(日本筑波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1983.11)。
    .張郁琦,《龍瑛宗文學的研究》(台灣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6)。
    .王惠珍,《日本統治期台灣人作家龍瑛宗研究--「改造」懸賞創作の入選と受賞の旅を中心にー》(日本關西大學博士課程前期課程中國文學專攻碩士論文,2002.3)。
    .王惠珍,《龍瑛宗研究--台灣人日本語作家の軌跡》(日本關西大學博士課程後期課程中國文學專攻博士論文,2005.3)。

    六、報紙文章

    .龍瑛宗,〈杜甫之夜〉,《自立晚報》,1979.3.20。
    .陳萬益,〈蠹魚與玩具──龍瑛宗紀念〉,《聯合報》,1999.11.13,第37版。
    .周芬伶,〈靜靜流動的長河──採訪龍瑛宗先生印象記〉,《聯合報》,1999.11.13
    ,第37版。

    七、電子媒體

    .台灣客家文學網(來源: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
    .陳建忠,〈非人的命運──讀島崎藤村《破戒》有感〉,(來源:四方書網https://www.4book.com.tw/Comment/CommentContentIndex.hi?SSN=1033)

    八、影像媒體

    .吳敏惠製作、井迎兆導演撰稿,台灣作家身影(四)《文學赤子──龍瑛宗的美麗與哀愁》(台北:春暉國際,2000)

    參考書目(二):爵青相關書目

    一、文獻史料

    (一)、中文文獻史料

    .《盛京時報》
    .《大北新報》
    .《明明》,月刊滿洲社發行。
    .《藝文志》,藝文書房。
    .《讀書人》,藝文志事務會。
    .《文學人》,藝文志事務會。
    .《藝文志》,藝文書房。(滿洲文藝家協會編輯)
    .《學藝》,學藝刊行會。
    .《麒麟》,滿洲雜誌社。
    .《青年文化》,滿洲青少年文化社。
    .《新滿洲》,滿洲圖書株式會社。
    .《新潮》,滿洲經濟社。
    .《興滿文化月刊》,興滿文化月報。
    .《華文大阪每日》,大阪每日新聞社。
    .《中國文藝》
    .《華北作家月報》

    (二)、日文文獻史料

    .《満洲浪曼》,東京:ゆまに書房復刻本。
    .《満州文藝年鑑》,滿洲文話會,福岡葦書房復刻本。

    二、作家作品集、選集、傳記和回憶錄

    (一)、作品集

    .古丁,《浮沉》(新京:滿日文化協會1938.12.30)。
    .爵青,《歐陽家的人們》(新京:藝文書房,1941.12.20)。
    .爵青,《歸鄉》(新京:藝文書房,1943.11.30)。
    .陳因主編,《滿洲作家論集》(實業印書館,1943)。
    .李克異,《城春草木深:長篇小說《貝殼》《面紗》合集》(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10)。
    .梁山丁編,《長夜螢火:女作家小說選集》(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7)。
    .古丁著、李春燕編《古丁作品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6)。
    .張毓茂、閰志宏編,《蕭紅文集.中短篇小說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7)。
    .爵青著、葉彤編選,《爵青代表作》(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8)。
    .梅娘著、范智紅編選,《梅娘代表作》(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8)。
    .袁犀著、范智紅編選,《袁犀代表作》(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8)。
    .舒群著、王省新編選,《舒群代表作》(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8)。
    .蕭軍著、劉屏編選,《蕭軍代表作》(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8)。
    .蕭紅,《呼蘭河傳》(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11.25)。
    .梅娘,《梅娘小說:黃昏之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
    .周作人,《藝術與生活》(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
    .周作人,《苦口甘口》(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
    .悄吟(蕭紅),《商市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5)。
    .梅娘著、侯健飛編,《梅娘近作及書簡》(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8)。

    .嚴家炎主編,《新感覺派小說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5)。
    .穆時英,《南北極》(上海:上海書店,1988.4)。
    .穆時英,《穆時英小說:白金女體的塑像》(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5.7)。
    .劉鈉鷗著,康來新、許秦蓁主編,《劉纳鷗全集》(台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局,2001.3)。

    (二)、選集

    .張毓茂主編,《東北現代文學大系:1919-1949》全14集(瀋陽:瀋陽出版社,1996.12)。
    .錢理群主編,《中國淪陷區文學大系》全7卷(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5)。
    .淺見淵編,《日本植民地文學精選集1:廟會:滿洲作家九人集》(東京:ゆまに書房,2000)。
    .大內隆雄譯,《日本植民地文學精選集4:原野》(東京:ゆまに書房,2000)。
    .大內隆雄譯,《日本植民地文學精選集5:蒲公英》(東京:ゆまに書房,2000)。

    (三)、傳記和回憶錄

    .呂長賦、紀紅民、俞興茂編,《溥儀離開紫禁城以後》(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1)。
    .丁言昭,《愛路跋涉──蕭紅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7)。
    .許雪姬訪問,《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2.3)。
    .秋石,《蕭紅與蕭軍》(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12)。
    .季紅真,《蕭紅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0.9)。
    .愛新覺羅浩著、鄭雅云譯,《流離的王妃》(台北:商周出版社,2004.2.21)。
    .徐徹、徐悅著,《張作霖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8)。
    .山口淑子著、陳鵬仁譯,《李香蘭自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5)。

    三、專書

    (一)、史學專書

    A. 中國文學史部份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8)。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7)。
    .程光煒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7)。
    .唐弢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7)。

    B. 滿洲國、淪陷區文學史部份

    .劉心皇,《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5.20)。
    .劉心皇,《抗戰時期淪陷區地下文學》(台北:正中出版社,1985)。
    .馮為群、李春燕合著,《東北淪陷區文學新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7)。
    .申殿和、黃萬華合著,《東北淪陷時期文學史論》(北方文藝出版社,1991)。
    .沈衛威,《東北流亡文學史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馬清福,《東北文學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2)。
    .張泉,《淪陷時期北京文學八年》(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4.10)。
    .陳青生,《戰時期的上海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
    .徐迺翔、黃萬華合著,《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
    .孫中田、逄增玉、黃萬華、劉愛華合著,《鐐銬下的繆斯--東北淪陷區文學史綱》(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11)。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7)。
    .岡田英樹著、靳叢林譯,《偽滿洲國文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12)。

    C. 滿洲國史部份

    .俞慈枃編,《偽滿洲國史》(大連:大連出版社,1991.11)。
    .解學詩,《偽滿洲國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二)、日本方面相關研究專書

    .川村湊,《異鄉ソ昭和文學》(東京:岩波書店,1990)。
    .飯田吉郎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文獻目錄 增補版》(東京,汲古書院,1991.2)。
    .岡田英樹等編,《植民地文化研究》第1-4號(東京:不二出版,2002.6.15-2005.6.15)。
    .西田勝等編,《滿洲囯文化細目》(東京:不二出版社,2005.6.20)。

    (三)、台灣方面相關研究專書

    .阪口直樹著、宋宜靜譯,《十五年戰爭期的中國文學》(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2)。
    .許雪姬,《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2002.3)。

    (四)、中國方面相關研究專書

    .賈植芳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 下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5)。
    .李士非等編,《李克異研究資料》(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5)。
    .馮為群編,《東北淪陷時期文學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瀋陽:瀋陽出版社,1992)。
    .山田敬三、呂元明主編,《中日戰爭與文學-中日現代文學的比較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8)。
    .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吉林省社科院合編,《偽滿傀儡政權》(北京:中華書局,1994.1)。
    .逄增玉,《黑土地文化與東北作家群》(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8)。
    .譚楚良,《中國現代派文學史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5)。
    .錢理群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 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2)。
    .吳福輝,《都市漩渦中的海派小說》(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1)。
    .王向遠,《筆部隊和侵華戰爭-對日本侵華文學的研究與批判》(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7)。
    .中央檔案館編,《偽滿洲國的統治與內幕──偽滿官員供述》(北京:中華書局,2000.7)。
    •蕭同慶,《世紀末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9)。
    .高樂才,《日本滿洲移民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
    .李今,《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2)。
    .王中忱,《越界與想像-20世紀中國、日本文學比較研究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8)。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學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2)。
    .史鐵生等著、陳曉帆編選,《又見梅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2)。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10)。
    .范智紅,《世變緣常--四十年代小說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3)。
    .解學詩主編,《滿鐵與中國勞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0)。
    .解學詩,《隔世遺思──評滿鐵調查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
    .吉林檔案館編,《偽滿洲國的「照片內參」》(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2)。
    .劉晶輝,《民族、性別與階層──偽滿時期的「王道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6)。
    .水口春喜著、董炳月譯,《「建國大學」的幻影》(北京:昆侖出版社,2004.7)。

    四、會議、期刊論文

    (一)、會議論文

    .施淑,〈「大東亞文學」在「滿洲國」〉,《文學、文化與世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哲研究所,2002)。
    .王中忱,〈殖民都市文化與《亞》師人群的詩意〉,台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舉辦「殖民主義與現代性的在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12.23-24。
    .施淑,〈大東亞文學共榮圈──《華文大阪每日》與日本在華統治區的文學統制〉,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究會,台中:靜宜大學承辦,2004.6.19-20。
    .申正浩,〈二十世紀前半期東亞文學殖民性比較研究:日本內地、台灣、滿洲國、朝鮮、中國大陸比較研究〉,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承辦,2005.11.19 -20。

    (二)、期刊論文

    .周婉窈,〈歷史的統合與建構──日本帝國圈內台灣、朝鮮和滿洲的「國史」教育〉,《台灣史研究》第10卷第1期,1992.6。
    .〈淪陷區文學專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3年第1期,1993.2。
    .張泉,〈關於「大東亞文學者大會」〉,《新文學史料》1994年02期,1994.2。
    .黃萬華,〈藝術借鑒:淪陷區散文同外來文化影響相處的基本格局〉,《東北文學研究》1995年第1期,1995.1。
    .黃萬華,〈談淪陷區作家的創作心態及其文學的基本特徵〉,《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1995.2。
    .范智紅,《抗戰時期淪陷區小說探索》,《文學評論》1995年03期,1995.3。
    .李春燕,〈論小松的文學創作〉,《東北文學研究》1995年第5期,1995.5。
    .高翔,〈東北現代中篇小說史論〉,《東北文學研究》1995年第6期,1995.6。
    .張泉,〈談談淪陷區文學研究中的歷史感問題──以《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中的華北部分為例〉,《中國現代文學叢刊》1997年02期,1997.2。
    .逄增玉,〈史學思考與學術還鄉──談孫中田的東北淪陷區文學研究〉,《文藝爭鳴》1999年01期,1999.1。
    .張泉,〈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料建設的圓滿終結──《中國淪陷區文學大系》評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年03期,1999.3。
    .王中忱,〈蝴蝶緣何飛過大海?──殖民歷史、殖民都市與《亞》詩人群〉,《視界》第12輯,2003.9。
    .劉曉麗,〈被遮蔽的文學圖景--對1932-1945年東北地區作家群落的一種考察〉,《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2005.3。
    .劉曉麗,〈偽滿洲國時期文學雜誌新考〉2005年第6期,2005.6。

    (三)、其他

    .劉恆興,〈日治下滿洲與台灣鄉土文學運動歷程及其文化意義〉,國科會研究計畫(HSC93-2411-H-206-014-)部分研究成果。

    五、學位論文

    .劉曉麗,《發現的「滿洲」──對1932-1945年中國滿洲地區文學的一種考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6)。
    .劉曉麗,《1939-1945年 東北地區文學期刊研究》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4)。
    .陳玲玲,《文學殖民與文學困厄──對1931-1945年間日本的殖民統治與中日文學關系的研究》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6.5)。

    六、電子媒體

    .日本植民地文化研究會 (來源:http://homepage3.nifty.com/aab/#ART)
    .橋本雄一的網站 (來源:http://members.at.infoseek.co.jp/qiao-ben/)

    參考書目(三):合用書目

    一.、專書

    (一)、史學專書

    .長谷川泉著、鄭民欽譯,《近代日本文學思潮史》(南京:譯林出版社,1992.10)。
    .吳廷璆主編,《日本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7)。
    .加藤周一著,葉渭渠、唐月梅譯,《日本文學史序說》(北京:開明出版社,1995.9)。
    .皮埃爾.布呂奈爾等著、鄭克魯等譯,《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1)。
    .葉渭渠、唐月梅著,《日本文學史》(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1)。
    .伍蠡甫、翁義欽,《歐洲文學簡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12)。

    (三)、殖民地、東亞、現代性研究專書

    .千葉宣一著,葉渭渠、唐月梅編譯,《日本現代主義的比較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2)。
    .孫歌,《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台北:巨流出版社,2001.10)。
    .史桂芳,《「同文同種」的騙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2)。
    .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1)。
    .子安宣邦著、趙京華譯,《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9)。
    .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9)。
    .尾崎秀樹著,陸平舟、間ふさ子共譯,《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台北:人間出版社,2004.11)。

    (四)、文學理論專書

    .廚川白村著、陳曉南譯,《西洋近代文藝思潮》(台北:志文出版社,1984.3)。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84.4)。
    .趙澧、徐京安主編,《唯美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8)。
    .盧卡奇著、陳文昌譯,《現實主義論》(台北:雅典出版社,1988.10)。
    .基霍米洛夫等著、王慶璠譯,《現代主義諸流派分析與批評》(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9.10)。
    .馬.布雷德里等編、胡家巒等譯,《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6)。
    .查爾斯.哈里森等編、崔成等譯,《現代主義.評論.現實主義》(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8)。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
    .馮春編選,《岡察洛夫 屠格涅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柯羅連科 文學論文選》(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97.6)。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1)。
    .馬泰.卡林內斯庫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後現代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5)。
    .埃里希.奧爾巴赫著,吳麟綬、高建新和高豔婷譯,《摹仿論──西方文學中所描繪的現實》(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7)。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9.23)。
    .靄理士著、潘光旦譯註,《性心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3)。
    .弗雷德里克.R.卡爾著,陳永國、傅景川譯,《現代與現代主義──藝術家的主權1985-192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8)。
    .M.H. Abrams著,《文學術語彙編》(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4.8)。
    .賈植芳、陳思和主編,《中外文學關係史資料彙編(1898-1937)上冊》(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10)。

    (五)、工具書

    .范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辭典》(上海:上海書店,1993.6)。
    .賈植芳、俞元桂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12)。
    .中國現代文學館編,《唐弢藏書目錄》(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內部交流資料)。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