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涂振隆 |
---|---|
論文名稱: |
「閱讀摘要」策略於課文大意教學之應用 Abstracting as Strategy in Teaching of Chinese Text Reading |
指導教授: | 陳惠邦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0 |
中文關鍵詞: | 閱讀摘要 、課文教學 、摘寫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reading summary, in-text teaching, summary writing,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應用「閱讀摘要」策略於國語課文大意教學;透過閱讀摘要實作的嘗試、課室活動的改變,以發展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解決研究者在教學現場所面臨待解的問題:
一、偏重識字語詞與習作抄寫,閱讀缺少思考與理解。
二、以課文講解和作業習寫為主,缺少活潑的閱讀趣味和意義。
三、課文閱讀沒有互動、發表機會,難以增進閱讀信心和經驗。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進行,以研究者任教班級之28位三年級學生為對象;行動歷程從2007年9月起展開至2008年6月。研究歷程持續;文獻分析、聚焦問題、澄清教學理念、構畫行動進程、實徵蒐集與分析、研究社群對話、行動省思修正、歷程討論與反省。在「覺知、力行、反思」的行動循環中,嘗試發展以「閱讀摘要」策略導出課文大意之教學模式。
嘗試建構之課文大意教學包含「提取訊息」、「共讀討論」、「整理訊息」、「歸納重點」、「摘要實作」、「檢核與反省」、「互動與自評」等教學流程。於歷程討論與反省後;閱讀摘要策略應用於課文大意教學所得之結論為:
一、思考與理解:摘要實作的確促進了閱讀思考、後設認知、自我管理經驗。
二、趣味和意義:從個別到合作閱讀產生活絡情境、深化了閱讀技巧和感知。
三、信心和經驗:從共讀和自評的互動、反思;增進了發表信心及敘寫經驗。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designed to use “abstract strategy” in teaching of Chinese text reading in a primary school . By the use of actual reading summary practice and the variation of class activities, to develop an effective reading teaching strategy, and to solve the issues that the research has in these teaching areas:
1. Partial literacy of words and phrases and studybook transcripts, lack of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while reading.
2. Mainly focusing on text interpretation and homework exercises, looses focus on the meanings of reading and the interest.
3. No interaction or speaking opportunities during text reading, hard to increase confidence in the experience of reading.
The research was proceed by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and using 28 students from the 3rd grade class taught by the researcher as the subjects, the action progress began from September 2007 to June 2008. The research continued proceeding to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focus issues, clarification teaching philosophy, formulate action progress, evidenc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study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action thinking correction, discussion and introspection of progress. During the action cycles of “awareness,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the attempt was to develop the “reading summary” strategy to guide the Text Teaching Mode.
The main idea of text teachings structure was to include the teaching procedures of “abstract message”, “group study and discussion”, “coordinate message”, “generalized priority”, “actual summary practice”, “examine and introspection” and “interaction and self-evaluation” etc. After discussions and examination of the progress, the conclusion for applying “reading summary” strategy to main idea of text teaching is:
1.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actual summary practice did actually promote reading thinking, metacognition, and self-control experience.
2. Interest and meaning: Changed individual reading to group reading, developed interactive ambiance, and deepen reading skills and awareness.
3. Confident and experience: The interaction and refection from group reading and self-evaluation, advanced students’ confidence to speak and describe the experience.
Keywords: reading summary, in-text teaching, summary writing, action research
Ken Goodman(1998)。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李連珠譯。台北:信誼。
方金雅、鍾易達、邱上真(1998)。國小學童閱讀摘要能力評定規範之發展。
台南師院測驗發展中心:國小教學評量的反省與前瞻,頁123-137。
王 瑀(2004)。以同儕互評與討論提升小六學童之寫作表現-以行動學習輔具
教室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3。
王仁宏(2004)。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補校成人學生閱讀理解成效影響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頁8。
王瓊珠(2003)。讀寫新法:幫助學生學習讀寫技巧。台北:高等教育。
何家齊(2006)。高效閱讀的八個絕招4:人類的明天。台北:旭智。
吳英長(1998)。國民小學國語故事體課文摘寫大意的教學過程之分析。
台東師院學報:第九期。頁149-184。
吳歆嬫(2003)。讀寫整合與學習。台北師院語文教育系:「文學閱讀與思考」通
識研討會。頁40。
呂美慧(2003)。一個國小低年級教師對閱讀教學的信念與實踐。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頁15-17。
李玉貴(2001)。以「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習資訊:第18卷第5期。
沈惠芳。作文教學策略-1。阿茲海默行館。取自:2006/04/30,http://blog.ilc.edu.tw/blog/blog/363/post/3303/10319
周坤財(2004)。感官觸發導入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頁14-16。
林欣怡。為讀者而創造的教室取自。閱讀教學的課程架構。取自:2006/10/11, http://www.tmue.edu.tw/~kidcen/paper/1-02.pdf
林淑惠。淺談學習單的使用與編寫原則。南一版國小教學快訊 九年一貫課程特刊 第三輯。取自:2007/05/16, http://xn--e-3v8a441k.tw/big5/content/2003-04/16/content_21629.htm
阿茲海默行館。沈惠芳的作文教學策略。取自:2006/04/30, http://blog.ilc.edu.tw/blog/blog/363/post/3303/10319
秦麗花(2001)。教師行動研究快易通。台南:翰林。
高敏麗。大陸及香港教育參訪心得--對國語文教學。台北市文化國小。
取自:2006/08/25,http://210.243.0.6/~national/93-china/txt01.doc
張世平、胡夢鯨(1988)。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張玉梅(2003)。相互教學法對原住民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教學成效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8-24。
張碧容、鄒慧英(2005)。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摘要實作表現及自我評量之研究。 南大學報:第39卷第1期。
教育部。中華民國95年3月27日台國(二)字第0950030367C號令:修正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http://www.edu.tw/
教育部(民64;民83;民89)。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民64,頁100;民83,頁81;民89,頁53。
許正義。文學圈的理念。敦煌英語教學電子雜誌。取自:2006/10/05, http://www.cavesbooks.com.tw/CET/htm/m0120720.htm
許正義。文學圈的理論背景。敦煌英語教學電子雜誌。取自:2006/10/05, http://www.cavesbooks.com.tw/cet/htm/m0121110.htm
許正義。文學圈的實例運用。敦煌英語教學電子雜誌。取自:2006/10/05, http://www.cavesbooks.com.tw/cet/htm/m0130110.htm
許育健。閱讀與思考。旭智書友館:旭智閱讀家網誌。取自:2006/10/05, http://sun-ideas.com.tw/blog/?p=88
連寬寬,羅華木。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旭光高中圖書館電子報 第十期。取自:2006/08/25,http://163.22.62.10/web/epaper/931101/931101_01.htm
陳伯璋(1988)。行動研究的理論基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密桃(1992)。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頁62-125。
陳聖謨(1999)。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頁25。
陳鳳如(1999)。閱讀與寫作整合的寫作歷程模式驗證及其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央林(2005)。國小五年級全語言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式美。讀者工作坊的理念與應用。中師圖書館館訊:第二十五期。取自:2006/08/23,http://lib.ntctc.edu.tw/info/info25.htm
楊榮昌(2002)。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頁10。
詹偉佳。閱讀活動在國小英語教學的應用。教育論壇論文集。取自:2006/10/05,http://www.tmtc.edu.tw/~primary/paper/Modern/T_child/child3.PDF
潘璿如(2006)。全語教學的理論與迷思。頁20。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五十二期。
蔡英俊(2007)。什麼是寫作力。天下雜誌2007親子專刊,頁74。
蔡清田(1999)。行動研究理論與「教師即研究者」取向的課程發展。台東師院,行動研究與偏遠地區教育問題診斷研討會。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雅泰。不能大意的大意教學。取自:2006/10/05,http://mail.mchps.kh.edu.tw/f2blog2/download.php?id=37
簡金福(1999)。從讀到寫的作文教學。師友月刊:381期。頁78-80。
羅秋昭(2001)。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魏金財。語文教學與資訊科技的共振。小魏老鋪。取自:2006/10/05,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wei3128/weimemo/xlanginfom.htm
魏金財。思維腦圖在閱讀和寫作上的應用。小魏老鋪。取自:2006/10/05, http://www.ymjhs.tyc.edu.tw/~microwei/
魏金財。筆記和草稿的新方式──運用思維圖。小魏老鋪。取自:2006/10/05,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wei3128/weimemo/thinkmap.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