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育蔚
Yu-Wei Lin
論文名稱: 微波頻段下金屬奈米顆粒之介電常數量測
The measurement of dielectric constant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in the microwave frequency
指導教授: 呂助增
Juh-Tzeng Lue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理學院 - 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微波奈米顆粒介電常數
外文關鍵詞: microwave, nanoparticle, dielectric constant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們的實驗是利用微波共振腔量測金屬奈米顆粒的介電常數。塊材的金屬無法量測到介電常數,但是若金屬尺寸小到奈米等級時,電磁波可以穿透而能得到有效介電常數。對於金屬奈米顆粒而言,介電係數的量測實驗有些許困難,其中比較主要的問題為奈米顆粒的凝聚效應,此效應會造成電磁波的大量吸收而無法量測,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本實驗將奈米顆粒混和氧化鋁粉末,以達到稀釋的作用,並且加溫溶於石蠟以隔絕空氣中的水分,冷卻後即形成固體的介電質,這樣的方式可以確保我們量測的介電質沒有其他雜質的存在。
      我們是用熱蒸鍍法來製作金屬奈米顆粒,對於如何控制蒸鍍出來的徑粒大小,我們是通入氬氣及在基板上做降溫的動作,而奈米顆粒的徑粒大小則是用粉末徑粒分析儀做量測。
      當金屬奈米顆粒製作好後,我們將其混和石蠟及氧化鋁分末,接下來放入介質共振腔進行量測,利用網路分析儀來分析共振腔內的共振頻率,再藉由電磁理論的推導就可以得出金屬奈米顆粒的介電常數。


    摘要 I 致謝 III 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1 金屬奈米顆粒的介電常數 1 1.2 微波介電共振腔 1 1.3 量測原理 2 第二章 奈米理論簡介 2.1 表面效應 3 2.2 量子尺寸效應 4 2.3 久保理論 4 2.4 金屬奈米顆粒之光學性質 6 第三章 介質共振腔的基本理論 3.1 共振腔內電磁場理論推導 7 3.1.1 TE模態 14 3.1.2 TM模態 18 3.1.3 TM010模態 22 3.2 等效介質理論 26 3.2.1 Effective Medium Theory,EMT 27 3.2.2 Effective Medium Approximation,EMA 30 3.3 Q值的計算和虛部介電數 32 3.3.1 Q值的定義 33 3.3.2 QL轉換成Q0        34 3.3.3 Qnano的求法 36 3.3.4 Qnano和虛部介電常數 38 3.4 耦合天線和電磁場的激發 39 3.4.1 迴圈式耦合天線   41 3.4.2 探針式耦合天線   42 第四章 實驗的操作 4.1蒸鍍法製作金屬奈米顆粒 43 4.1.1 蒸鍍原理                     43 4.1.2 蒸鍍儀器 46 4.1.3 儀器操作流程 49 4.2 介電質樣本的製作 51 4.3 網路分析儀 56 4.3.1 基本原理 56 4.3.2 S參數 ( 散射參數 ) 57 4.3.3 網路分析儀的構造 58 4.3.4 網路分析儀的校正 59 4.3.5 共振頻率的判別 61 第五章 實驗結果與分析 5.1 石蠟及氧化鋁的介電常數實部量測結果 64 5.2 混和物介電質的Q值量測結果       65 5.2.1 石蠟及氧化鋁混和之介電質的Q質量測   66 5.2.2 石蠟、氧化鋁及奈米銀顆粒混和之介電質的Q質量測 68 5.3 銀金屬奈米顆粒的介電常數量測結果 70 5.3.1 銀、鋁及銅金屬在奈米等級下之徑粒大小分析   70 5.3.2 低頻下銀金屬奈米顆粒介電常數實部之量測   75 5.3.3 高頻下銀金屬奈米顆粒介電常數實部之量測 77 5.3.4 高頻下銀金屬奈米顆粒介電常數虛部之量測   79 第六章 結論 82 參考資料 85 附錄一 介電質共振腔的構造 87 附錄二 利用X -光繞射法求晶粒大小 89 2.1 Scherrer方程式 90 2.2 鐵和銀的繞射峰位置 93 2.3 實驗結果 94 附錄三 TM010模態的場形     96 附錄四 介電值樣品之共振能譜      98 4.1 石蠟+氧化鋁   98 4.2 石蠟+氧化鋁+金屬奈米銀顆粒      101

    【1】呂助增, “固態電子學”, (國立編譯館, 1996)
    【2】W.C.Huang and J.T.Lue,“Quantum size effect on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small metallic particles”,Phys Rev B Vol.49,pp.17279-17285
    【3】羅吉宗、戴明鳳、林鴻明、鄭振宗、蘇程裕、吳育民 編著,“奈米科技導論”,全華出版社,台北市,2003,p2-11~2-15
    【4】John. D. Jackson, “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 3rd Edition, ( John-Wiley & Sons, New York, 1999 )
    【5】David K. Cheng, “Field and Wave Electromagnetics”, 2nd Edition, (Addison-Wesley, 1989), CH7, CH 9 ~ CH10
    【6】Tuck C. Choy., “Effective Medium Theor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9,p.53~56
    【7】郭仁財譯, “微波工程”,第2版,高立圖書,台北縣,2003, p784
    【8】David M. Pozar, “Microwave Engineering”, 2nd Edition, (Wiley, New York, 1998)
    【9】林正雄,“儀器總覽5 材料分析儀器”,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精儀中心出版,新竹市,1998,P90~93
    【10】林正雄,“粒徑分析儀”, 科儀新知第二十二卷第二期, 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精儀中心出版,新竹市,1998 ,p.9~13
    【11】E. W. Nuffield, “X-Ray Diffraction Methods”,Wiley pub. Co,New York,1966,p.146~14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