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國展 Chiu,Kuo-Chan |
---|---|
論文名稱: |
新聞時事融入國小六年級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study on using news and current affairs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of sixth-grade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詹惠雪
Chan, Hui-Hsueh |
口試委員: |
陳美如
Chen, Mei-Ju 李俊湖 Li, Jun-H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7 |
中文關鍵詞: | 新聞時事 、品德教育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News and Current Events, Character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聞時事融入國小六年級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及分析課程實施後,對於學生在品德教育方面認知、情意以及技能的影響,並探究教師在行動研究過程當中所獲得的省思與專業成長。研究者設計了「尊重」、「負責」與「感恩」三個主題式的學習課程,本研究自109年12月28日開始於新竹縣大大國小進行教學,經歷約四個月的時間。本課程透過新聞時事的探討,再因應品德價值觀的不同,搭配不同的教學活動,例如案例分享、戲劇演出以及實作活動等,並透過教學觀察、訪談記錄、學生的學習單以及教師省思札記等資料進行分析與研究,最後歸納出本研究的主要發現與結論如下:
壹、新聞時事與品德教育課程的連結,使得品德教育課程內容更加豐富,且具延伸性
一、新聞時事的選取必須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先備知識,才能激發學習興趣
二、漸進引導讓學生自主選取新聞時事,能帶給學生不同的學習體驗
三、新聞時事融入品德教育課程需搭配多元的體驗及實踐活動,才能引發學生對品德內涵有更深刻的體悟
貳、運用新聞時事融入品德教育教學,對學生學習表現有正面影響
一、新聞時事議題的探討,有助於學生更深刻瞭解品德核心價值的意涵
二、新聞時事案例的討論,能夠培養學生的同理心,促使學生反省自己的行為
三、實作體驗活動讓學生更願意展現出良善的道德行為
四、新聞時事融入品德教育教學,讓學生開始關注新聞時事,也較能相互提醒彼此的行為表現
參、運用新聞時事融入品德教育教學,能促進教師教學專業成長
新聞時事融入品德教育課程幫助研究者在課程進行中,不斷視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課程;並從挑選新聞時事的過程中,提升研究者對於運用新聞時事的敏感度;最後透過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以及和夥伴教師間的交流,促使研究者進行教學上的反思,使自己的教學更精進。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為往後的學校教師、行政單位以及研究者之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news and current events into the action research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sixth grade, an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n students' cognition, affection, and skills in character education, as well as to explore teachers' reflections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during the action research process.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a three-themed learning curriculum of "Respect," "Responsibility," and "Gratitude" and began teaching the curriculum at Dada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ounty on December 28, 2020. The curriculum is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news and current events, and then different teaching activities, such as case sharing, drama performances,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depending on corresponding moral values. I also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data through teaching observations, interview records, students' learning sheets, and teachers' reflective journals. Finally, the main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linkage between news and current events and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curriculum makes the content of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curriculum richer and more extended.
1. The selection of news and current events must be in line with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and prior knowledge in order to stimulate learning interest.
2. Gradual guidance allows students to select news and current events on their own, which can bring them different learning experiences.
3. The integration of news and current events into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diversified experiences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in order to stimulate students'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character.
The integration of news and current events into character education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1) The exploration of news and current events can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more deeply the meaning of core values of morality.
(2) The discussion of news and current events cases can cultivate students' empathy and prompt them to reflect on their own behavior.
(3) The hands-on activities make students more willing to demonstrate good moral behavior.
(4) The integration of news and current events into character education teaching enables students to start paying attention to news and current events, and to remind each other of their behaviors.
The integration of news and current events into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curriculum helped the researcher to adjust the curriculum in accordance with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to enhance the researcher's sensitivity to the use of news and current eve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selecting news and current events; and finally, through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data and the exchange with partner teachers, the researcher was prompted to reflect on her teaching to improve her teaching.
Finally, the researcher made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for future reference of teachers, 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on, and researchers.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韻齡(2016)。不服從世代的4大特質。親子天下雜誌,77。取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0439
王金國(2007)。品格教育的實施策略與活動設計。教育研究月刊,162,79-
87。
王金國(2008)。國小中年級品格教育課程設計之協同行動研究。靜宜人文社
會學報,2(2),107-140。
王金國(2009)。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一位品格教育行動者的省思。研習資
訊,26(1) , 27-35。
王虹文(2011)。運用電視國際新聞進行全球教育教學之探討-以國際文化交流社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
臺北市。
王連生(1985)。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王乾(2017)。操練感恩品格。使者雜誌,60,3-8。
方志華、李琪明、劉秀嫚、陳延興(2015)。臺灣1949–2014年品德教育沿革
剖析及其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啟示。教育實踐與研究,28(2),33-
58。
方勇(2015年4月2日)。新加坡教育觀察:道德與品格的分量。中國教育報,
11版。
石素錦(1998)。從認知心理與社會互動談兒童英語教學-根據皮亞傑與維高
斯基理論談國小英語教學實務分析。載於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主
編),第十五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26。臺北市:文
鶴。
伊藤健(2015)。臺灣與日本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沈六,〈社會行動模式〉,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
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858/,點覽日期:2020
年9月28日。
沈六,〈尊重〉,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1132/,點覽日期:2020年12月
28日。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臺北市:五南。
李怡樺(2006)。國家認同與多元文化:以新加坡小學公民道德教育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研究所。南投縣。
李承芳(2018)。新聞題材融入國中生命教育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高雄市。
李珀(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135,66-71。
李珀(2006)。給復興教職員及家長的話品格教育。2017年12月12日取自
http://www.khjh.kh.edu.tw/character/news95-12/dld.htm
李㛄靜(2015)。戰後臺灣道德教育的發展(1945-1991)-以德目的選擇與詮釋為
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臺北市。
李琪明,〈道德教學〉,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
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2760/,點覽日期:
2020年10月5日。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0(8),
153-174。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
21。
李琪明(2017)。臺灣品德教育轉型與困境及其歷史脈絡的宏觀剖析。
教育學報,45,1-23。
何瑜真(2018)。新聞影片融入霸凌防制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五
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
班。臺北市。
吳瓊洳(1996)。盧梭自然主義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啟示。訓育研究,35(4),1-
5。
李懿芳(2009)。新加坡語言教育政策之轉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
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南投縣。
吳清山、林天祐(2005)。品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49-150。
吳蘇心美(譯)(2005)(原作者: Henry Cloud & John Townsend)。為孩子立 界線。臺北市:道聲出版社。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巧鵑(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林志哲、葉玉珠(2011)。「大學生感恩量表」之發展。《測驗學刊》專刊:正向心理特質的測量,58,147-178。
林佩詩(2012)。國小五年級環境議題教學設計之研究-以應用新聞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臺北市。
林季儒(2019)。什麼是「讀報教育」?「讀報教育」對孩子有效嗎?圖書教師
這樣說…。2019年5月27日,取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9527
林素芬(2007)。國小中年級學生品格教育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專班,臺東市。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載
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主編):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171-193。臺北
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林騰蛟(2012)。新北市國民中學品德教育手冊。新北市: 新北市政府。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7)。2017年臺灣兒童品格現況調查。取
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1/1018
周慧菁(2003)。品格要怎麼教?天下雜誌,287,58-66。
周慧菁(2003a)。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天下雜誌,287,36-40。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2010)。落實品格教育-從核心價值談起。臺北市:千代
文教基金會。
洪中夫(2008)。玩出好品格─青少年體驗式學習的品格教育。臺北市:校園書
房。
洪婉玲(2017年11月10日)。改變‧從品格教育開始【親子頭條】。取自
http://www.parentingheadline.com/index.php/zh/%E5%B0%88%E6%AC%84/%E6%B4%AA%E5%A9%89%E7%8E%B2-%E5%96%9C%E6%A8%82%E7%AB%A5%E8%A1%8C/7954-%E3%80%90%E5%96%9C%E6%A8%82%E7%AB%A5%E8%A1%8C%E3%80%91%E6%94%B9%E8%AE%8A%E2%80%A7%E5%BE%9E%E5%93%81%E6%A0%BC%E6%95%99%E8%82%B2%E9%96%8B%E5%A7%8B
洪蘭(2008)。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臺北市:遠流。
財團法人培基文教基金會(1999)。品格第一:教學方案。臺北:培基文教基金
會。
高麗雯(2004)大學生的感恩心與知覺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光憲(2014)。品格品格:當品格成為信仰。新北市:新文京。
陳明琤(2006)。以線上新聞閱讀教學提升國中生閱讀理解及後設認知能力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市。
陳欣萍(2016)。國小六年級學生運用拼圖式合作學習進行新聞議題多元觀點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新竹市。
陳延興(2010)。英格蘭小學課程改革之近況與評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
刊,92,139-164。
陳延興(2014)。當前英國品德教育之研究與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113,75-103。
陳迺臣(2000)。教育導論。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俐伶(2013)。解讀新聞中的媒體再現-一所國民中學媒體識讀教學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陳啟明(2007)。行為心理學觀點的品格教育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5,71-82。
教育部(1962)。民國 51 年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68)。民國 57 年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75)。民國 64 年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3)。民國 82 年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臺北
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9)。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2020)。時事。取自http://dict.concised.moe.edu.tw/jbdic/index.html.
梁忠銘(2019)。日本道德特別教科內容演變之解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8(1),303-315。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市:東華。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臺北市:國家教
育研究院。
許淑媚(2011)。網路新聞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張秀雄,〈價值澄清〉,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597/,點覽日期:2020年9月25日。
傅木龍(2007)。推動品德教育其實不難。研習資訊雙月刊,24(1),7-16。
傅佩榮(2003)。約、恕、儉、敬勾勒人生全景。天下雜誌,287,104-
112。
黃政傑(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品格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22-26。
黃政傑(2008)。品德教育的問題與展望。載於黃政傑(主編),新品格教
育:人性是什麼?(261-284頁)。臺北市:五南。
黃柏堯(2011)。電視新聞文字記者資訊行為與資訊焦慮之現象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北市。
黃萬珍(2015)。家庭教育對子女品格發展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
刊,4(8),137-141。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建一、余作輝(1999)。國民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師大學苑。
黃德祥、洪福源(2004)。美國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台灣教育,625,17-
29。
葉乃靜,〈訪談法〉,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09/,點覽日期:2020年10月11日。
詹棟樑(1997)。德育原理。臺北市:五南。
葉保強、陳志輝(1994)。商亦有道-商業倫理學與個案分析。香港:中華書局。
鄭一青(2003)。新世紀用人,品格第一。天下雜誌,287,262-265。
鄭弼亮(2017年3月17日)。深度學習昇華 6C教育理念。香港文匯報。
歐海健(2019年1月19日)。活的教育【信報通識】。取自
https://iknow.hkej.com/php/article.detail.php?aid=38778
蔡素慧(2010)。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教材品格內涵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
市。
蔡清田(2015)。行動研究的功能限制與關鍵條件。飛訊,209,1-19。
劉國兆(2013)。升學主義、學校生活與課後補習:一群七年級國中生的課
程觀。教育學報,47(2),73-98。
蔡素慧(2010)。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教材品格內涵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蔡義聰(2010)。網路遊戲沉迷與偏差行為相關問題研究~以臺東縣國小學童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進修部教育行政碩士班。臺東市。
劉秀嫚、李琪明、陳延興、方志華(2015)。品德教育現況及因應十二年國教
課程改革之調查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2),79-109。
蕭芳華(2010)。加拿大品格教育政策之設計與推動-以安大略省為例。教育
資料集刊,46,163-184。
蕭燕蘭(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感恩線上介入方案的實施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謝明昆(1994)。道德教學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戴秋蓮 (2010)。幼稚園實施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中部一所私立幼稚園中班幼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研究所,臺中市。
簡成熙(2004)。「缺德」的道德教育如何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1,94-
109。
簡紅珠,〈教學行動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
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0217/,點覽日
期:2020年8月24日。
顏湘婷(2006)。應用媒體識讀教育於國小學童之教師行動研究---以報紙新聞
實施讀報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
究所,新竹市。
證嚴法師(2003)。靜思小語(四)。台北市:慈濟文化。
貳、英文部分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AEE). (1995). AEE definition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The AEE Horizen. 15(1), 21.
Chu, B. W, Park, J., &Hoge, J. D. (1996). Moral education: The Korean experience.
Retrieved from http://tigger.uic.edu/~ Inucci/MoralEd/articles/chu.html
DfES (2004). Every child matters: Change for children. Nottingham: DfES.
Every Child Matters (2003). Every Child Matters. Norwich, England: The Stationery Office
Jacoby, B. (1996).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Jossey-Bass Publishers, San Francisco.
Jubilee Center for Character & Virtues (2019). A framework for education in school. Retrieved from: https:// www.jubileecentre. ac.uk/userfiles/jubileecentre /pdf/ character-education/Framework%20for%20Character%20Education.pdf
Lickona, T. (1991).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N.Y.: Bantam Books.
Lickona, 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r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1), 1-3.
Lickona, T. (2004). Character matters: How to help our children develop good judgment, integrity, and other essential virtues. New York, NY: A Touchstone Book.
Lee, J. (2014). Moral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in Korea. In L. Nucci, T. Krettenauer, &
D.Narvaez (Eds.). Handbook of Moral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2nd) (pp.326-343 ).New York & Oxon, UK: Routledg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2014). Subject syllabuses - 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moe. gov.sg/education/ syllabuses/character-citizenship-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The school curriculum of the
Republic of Korea. Seoul: Author.
Noddings, N. ( 1995 )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Boulder, Colo. : Westview Press.
Noddings, N.(2002). Educating moral people :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Otten, E. H. (2000). Character education: An ethical choice for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indiana.edu/%7Essdc/chardig.htm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8). Finding common ground: Character development in Ontario schools, K-12.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u.gov.on.ca/eng/document/reports/literacy/booklet2008.pdf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0). Character development initiative.Retrieved from http://www.edu.gov.on.caleng/ literacynumeracy/character.html
Qualification &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gency (QCDA) (2009). Primary curriculum review: Curriculum reform consultation to report to the DCSF. London: QCDA.
Rey, L., & Extremera, N. (201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personal forgiveness: Identifying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bilities, big five traits, gratitude and optimis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68, 199-204.
Ryan, K. (2006), 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bu.edu/education/caec/files/6E.htm
Rose, C. M., & Sharon, W. W. (2001). Classroom idea-sparkers.Childhood Education, 77, 222-227.
Schaps, E., & Williams, M. (1999). Character education: The foundation for teacher education. In M. Williams, & E. Schaps (Eds.), Character education: The foundation for teacher education (pp, 54-61). Washington, DC: Character.
Vessels, G. G., & Boyd, S. M. (1996). Public and co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80 (579),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