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鍾椿涼 |
---|---|
論文名稱: |
實施家庭教育課程對提升國中生知覺家人關係的效果-以家人關係課程為例 The Effect of Family Education Curriculums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amily Relationship-The Family Relationship Program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王振世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7 |
中文關鍵詞: | 家庭教育 、家人關係 、家人關係課程 |
外文關鍵詞: | family education, family relationship, family relationship program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在發展以家人關係為主題之家庭教育課程,並探討實施家人關係課程後是否對國中生知覺家人關係能有提昇的效果。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以桃園縣某國中八年級四個班學生共120人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n=62)接受六週、每週兩節、每節45分鐘的家人關係課程,而對照組(n=58)則不介入任何的實驗處理。在課程介入前、後及課程介入四週後,分別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實施研究者自編之家人關係量表,量表構面包括認同與歸屬感、傳訊分享、問題解決及責任與承諾等四個層面。再透過學生書寫的學習單及回饋單等質性資料,來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及家庭作業的實踐情形。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設計國中階段以家人關係為主題之家庭教育課程方案,供家庭教育推動工作者參考運用之。
二、全體受試者知覺家人關係尚佳。
三、實施以家人關係為主題之家庭教育課程後,實驗組學生家人關係整體及四個分量表的後測得分皆顯著優於對照組,顯示課程介入對提昇學生知覺家人關係整體及家人關係各層面皆有立即性的效果。
四、實施以家人關係為主題之家庭教育課程後,實驗組學生家人關係整體的延宕性後測得分優於對照組學生,而家人關係四個分量表的延宕性後測得分則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顯示課程介入對學生知覺家人關係整體效果的提昇具有持續性,而家人關係各層面持續性的效果則未顯著。。
五、實驗組學生在接受家人關係為主題之家庭教育課程後,知覺家人關係的情形顯著優於未接受課程之前,其提昇效果在課程結束四週後雖略有消退,但仍有其功效存在。
The main purposes of the study were to develop a family relationship program of family education curriculum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is curriculum program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amily relationship perception.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120 eighth-grad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ity participated in the experiment, with 62 in a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58 in a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provided with “family relationship program of family education curriculums” for six weeks, two classes per week, the control group had no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of students were asked to fill out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FRQ)” three times, before, after, and four week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During the researc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required to write the “work sheets” and “feedback sheets”. The important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program of family education curriculums was designed to provide family education as a reference in the future.
2. All participants percieved good family relationships.
3. Right after the intervention, here w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erception of whole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all aspects of family relationship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4. Four week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here w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erception of whole family relationship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owever, there wasn’t a significant sustained effect on the perception of all aspects of family relationship.
一、中文部分
王以仁(2000)。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教育。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79-93)。台北:師大書苑。
王沂釗(1995)。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學生輔導,36,108-118。
王琤惠(2011)。學校實施家庭教育課程對國中階段青少年與父母關係之影響-以親子關係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煥琛(1999)。青少年心理學-序言。載於王煥琛、柯華葳主編,青少年心理學(頁3-4),臺北市:心理。
內政部兒童局(2012)。隔代教養、單親家庭戶數及兒童少年人口推估。線上檢索日期: 2013年11月23日。網址:
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19/80/18/21/39/08/200806063008/20121218/web/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doc/doc_detailee6f.html?uid=112&docid=2290
主計處(2010)。單親家庭成因及分布。線上檢索日期: 2013年11月17日。網址: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dgbas04/bc6/census024(final).html
朱瑞玲、章英華(2001)。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動:文化及社會的變遷效果。載於華人家庭資料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危芷芬(2001)。華人的關係類型與人際義務(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李元墩(1998)。臺灣、大陸與香港三地大學生價值觀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長榮學報,2(1),1-19。
李宛津、黃恆獎、林慧麗、沈勝昂、劉同雪(2009)。探討大學生家庭功能、社會訊息處理與憂鬱之關係。輔仁醫學期刊,7(3),113-130。
李孟娟(2007)。新移民家庭教育教材中家庭教育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清茵(2004)。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呂民璿(1986)。青少年價值觀念與青少年輔導工作之研究。台中:台中市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何書綾(2011)。國中生家庭價值觀與家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何雪儒(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知覺、學校適應與其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順發(2010)。國中子職教育課程實踐對父子親密感影響之研究~以子職知覺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靜旻(2013)。美髮業建教合作生工作壓力、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五南。
周麗端(2003)。家庭教育---以生命歷程觀點建構。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新紀元(頁25-48)。台北:師大書苑。
周麗端(2004)。家庭生活教育的現況。載於黃迺毓、周麗端、鄭淑子、林如萍、陳若琳、唐先梅主編,家庭生活教育導論(頁27-43)。台北:空大。
周麗端(2012)。高中以下學校家庭教育基本理念。載於101年度桃園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家庭教育種子教師陪初階研習研習手冊(頁7-23)。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桃園縣家庭教育中心。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佩蓉(2009)。家庭教育議題之親子討論與學習需求的關係-以台北市高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林芬玲(2008)。台南縣市國民中學家庭教育課程內涵及及實施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政諭(2009)。家庭概念與價值觀之探討—以高雄市國中生為例。網路社會學通訊,81。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4月20日。網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1/81-20.htm
林振春(2002)。全國社會福利會議分區(中區)座談會引言報告:如何健全家庭功能提昇生活品質。台北: 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3月17日。網址:http://sowf.moi.gov.tw/23/91/divireport-s2.htm
林淑玲、黃秀珠(2003)。家庭教育的基礎-中小學家庭教育課程之內涵探討。師友,438,20-25。
林淑玲(2003)。家庭教育的概念分析。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著,家庭教育學(頁55-97)。嘉義:濤石。
林淑玲(2011)。家庭教育的理念與工作內涵。載於林淑玲、黃月純、李淑娟主編,家庭教育方案規劃(頁3-33)。台北:空大。
林麗玲(2006)。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台北縣。
林顯宗(2011)。婚姻與家庭的社會學研究。載於林顯宗、曾敏傑、葉肅科、許人杰、周海娟主編,家庭社會學(頁3-23)。台北:空大。
邱奕嫺(1999)。台北市高中學生家庭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柯華葳(1999)。青少年道德與價值觀的發展。載於王煥琛、柯華葳主編,青少年心理學(頁151-173)。臺北市:心理。
柯順議(2005)。以學校為本位家庭教育方案之實施與評估:以親子關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施炎基(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實施家庭教育之研究-以家庭教育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洪晟惠(2010)。家庭結構、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年世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洪毓璟(2004)。青少年家庭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蘭、梁若瑜(譯)(2001)。華人性格研究(原作者:William J. F. Lew呂俊甫)。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8)
胡智銘(2006,6月)。三成青少年認為自己的家庭幸福指數不及格。中時電子報。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2月14日。網址: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eople/950616/01.htm
家庭教育法(2013年12月11日)。
家庭教育法實施細則(2012年11月2日)。
孫頌賢(2001)。以家庭系統觀進行家庭測量之研究—以家庭系統分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許人杰(2011)。親子關係。載於林顯宗、曾敏傑、葉肅科、許人杰、周海娟主編,家庭社會學(頁139-158)。台北:空大。
許佳翎(2010)。國民小學教師實施學校家庭教育態度與現況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許家齊(2012)。屏東地區大學生家庭價值觀與愛情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許維素(1992)。家庭組型、家庭氣氛對兒童自卑感、社會興趣、生活型態形成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教育部(2010)。教育部99 年「愛家515-家人無距離」記者會活動。台北: 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 2013年2月5日。網址:http://140.111.34.54/PDA/news.aspx?news_sn=3447&pages=0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台北: 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 2013年11月24日。網址: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梅鳳珠(2005)。家庭教育方案規劃內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9)。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東華。
張玲瑜(2010)。國民小學綜合活動教科書家庭教育教材內涵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梅楓(2009)。客觀表現與社會比較對青少年自尊的預測。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雅惠(2012)。青少年家庭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
張華甄(2012)。淺談青少年與家人的親密關係。家庭教育雙月刊,36,6-15。
張德聰(1999)。青少年價值觀之問題與輔導。載於賴保禎、周文欽、張鐸嚴、黃光國(1988)。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
莊惠美(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親子互動關係與終身學習能力知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寇彧(2002)。青少年道德判斷、價值取向發展及其道德觀念影響源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4,151-187。
郭江東(1978)。家庭價值觀取向之變遷:傳統與現代—電視連續劇的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秀華(2006)。家庭結構與學生知覺之家庭關係對國中生偏差行為的影響研究- 以基隆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陳佳琪(2001)。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奎憙(2007)。教育社會學(增訂三版)。臺北市:三民。
陳雅婷(2012)。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學習需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詩涵(2006)。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家庭氣氛與親子衝突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韻如(2012)。高雄市國中生家庭氣氛、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端真(2006)。學校與家庭教育。載於台北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國高中篇】推行家庭教育課程及活動參考材料:學校與家庭教育(頁22-25)。臺北縣:教育局。
黃光國(1988)。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
黃光國(2005)。華人社會中的臉面觀。載於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上)(頁365-405)。台北:遠流。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宗堅(1999)。家庭系統的測量與應用。應用心理學,2,83-109。
黃宗堅、周玉慧、張思嘉(2000)。家庭系統的測量與類型:以青少年原生家庭為例之初探。國科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3-H032-001。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宗堅、謝雨生、周玉慧(2004)。家人關係的測量與分類:以青少年原生家庭成員互動為例。中華心理學刊,46(4),307-328。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迺毓(1998)。由生態系統理論探討父母教養方式之影響因素。載於全國家庭教育研究會會議手冊(頁53-68)。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中心。
黃迺毓(2001)。家庭的意義與功能。載於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陳芳茹主編,家庭概論(頁1-19)。台北:空大。
黃迺毓(2004)。家庭生活教育的本質。載於黃迺毓、周麗端、鄭淑子、林如萍、陳若琳、唐先梅主編,家庭生活教育導論(頁3-25)。台北:空大。
黃國娣(2008)。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家庭教育評鑑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惠卿(2012)。高雄市國中生家庭氣氛、親子關係及其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葉光輝(2000)。家庭共親職互動文化類型之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4),33-76。
葉明華、楊國樞(1997)。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3。169-225。
葉靜瑜(2008)。正向情緒課程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童之正向情緒及挫折容忍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雷靂(1995a)。國中生的品德發展。載於黃煜峰、雷靂主編,國中生心理學(頁267-296)。台北:五南。
雷靂(1995b)。國中生的社會化發展。載於黃煜峰、雷靂主編,國中生心理學(頁297-323)。台北:五南。
詹棟樑(200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師大書苑。
楊淑萍(1995)。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國樞(1993)。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載於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1992(頁87-142)。台北:桂冠圖書。
楊國樞、葉明華(2005)。家族主義與泛家族主義。載於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上)(頁249-2925)。台北:遠流。
楊道修(2010)。以價值澄清法實施子職教育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子職實踐之影響—以子職知覺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廖小毓(2010)。國一學生的家庭氣氛與學校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佩君(2012)。臺北地區大學生家庭教育知覺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蔡恒翠(2004)。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秋雄(2003)。價值觀與家庭教育。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著,家庭教育學(頁163-212)。嘉義:濤石。
蔡秋雄(2004)。探索家庭教育的內涵。國小家庭教育教師種子教師培訓課程資料。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5月26日。網址:http://www.docin.com/p-8490777.html
蔡瓊玉(2007)。高中職學生家庭價值觀及其家庭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鄭憶倫(2008)。國民小學家庭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賴保禎(1997)。學習診斷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千華。
賴保禎(1999)。青少年的意義與發展特性。載於賴保禎、周文欽、張鐸嚴、張德聰主編,青少年心理學(頁1-35)。台北:空大。
謝秀芬(1997)。現代婦女的家庭價值觀與家庭期待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46。
鍾美華(2007)。多元家庭概念。載於桃園縣教育局主編,桃園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推廣家庭教育課程及活動參考教材【國中小篇】第一主題課程:家人關係(頁14-48)。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鍾思嘉(1985)。家庭氣氛與管教態度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載於「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2-213)。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羅國英(1995)。從親密關係觀點看青少年親子關係及其測量。測驗與輔導,133,2732-2737。
二、西文部分
Adams, R., & Larsen, B. (2001). The organization and dynamics of adolescent conflict with parents and frien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3, 97-110.
Arcus, M. E., Schvaneveldt, J. D., & Moss, J. J. (1993). The nature of family lifeeducation. In M.E. Arcus, J.D. Schvaneveldt, & J. J. Moss, (Eds.), Handbook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Foundations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Vol.1.(pp.1-25). Newbury Park, CA: Sage.
Arnett, J. J. (1999). Adolescent storm and stress, reconsidered. American Psychologist, 54, 317-326.
Beavers, R., & Hampson, R. B. (2000). The Beavers systems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2, 128-143.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lark, M. S. (1984). Record keeping in two types of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7, 549-557.
Clark, M. S. (1986). Evidence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manipulations of communal and exchange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2, 414-425.
Clark, M.S., & Mills, J. (2012). Communal (and exchange) relationships. Handbook of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 (pp. 232-250).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Cooper, C. R. (1998). The weaving of maturity: 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sikszentmihalyi, M., & Larson, R. (1984). Being adolescent: Conflict and growth in the teenage years. New York: Basic Bos.
Dekovic, M., Noom, M. J., & Meeus, W. (1997). Expectations regarding development during adolescence: Parental and adolescent perception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6, 253-271.
Duvall, E. M. (1957). Family Development. Chicago: J. B. Lippincott.
Goldenberg, H., & Goldenberg, I. (2008),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 (7th ed.), Belmont CA: Thompson Bros/Cole.
Havighurst, R. J. (1972). 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 (3rd ed.), New York: NY, Longman..
Hillaker, B. D., Brophy-Herb, H. E.,Villarruel, F. A., & Haas, B. E. (2008). The contributions of parenting to social competencies and positive values in middle school youth: Positive family communication, maintaining standards, and supportive family relationships. Family Relations, 57, 591-601.
Larson, R. & Lampman-Petraitis, C. (1989). Daily emotional states as reported b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 60, 1250-1260.
Larson, R. & Richards, M. (1998). Waiting for the Weekend: Friday and Saturday Nights as the Emotional Climax of the Week.. In A. C. Crouter & R. Larson (Eds.), Temporal Rhythms in Adolescence: Clocks, Calendars,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Daily Life (pp.37-5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aursen, B., Coy, K., & Collins, W. A. (1998). Reconsidering changes in parent-child conflict across adolescence: A meta-analysis. Child Development,69(3), 817-832.
Mancillas, A. (2006). Challenging the stereotypes about only childre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4, 268-275.
Maslow, A.H.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inuchin, S. (1974). Families and Family Therap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lls, J., & Clark, M. S. (1982). Communal and exchange relationships.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 121-144.
Miller, I. W., Ryan, C. E., Keitner, G. I., Bishop, D. S., & Epstein, N. B. (2000). The McMaster approach to families: Theory,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2, 168-189.
Moos, R. H., & Moos, B. S. (1986).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Manual(2nd ed.).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NCFR(2014). Family Content Area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cfr.org/content-areas.
Noller, P., & Callan, V. (1991). The Adolescent in the Family. New York: Routledge.
Oliver, J. M., May M. I., & Handal, P. J. (1988).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Factors derived from subscale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4(5), 723-727.
Olson, D., Russell, C. S., & Sprinkle, D. H. (1983). Circumplex mode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Family Process, 6(22), 69-83.
Olson, D. H. (2011). FACES IV and the Circumplex model Validation study.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3(1), 64-80.
Steinberg, L. (2001). We know some things: Adolescent-parent relationships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1, 1-20.
Steinberg, L., & Morris, A. S. (2001).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83-110.
Steinberg, L., & Silk, J. S. (2002). Parenting adolescent. In M. H. Bornstein (Ed.), Handbook of Parenting (Vol. 1, 2nd ed., pp. 103-133). Mahwah, NJ: Erlbaum.
Stinnett, N. & DeFrain, J. (1985). Secrets of Strong Familie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Wilkinson, I. (2000). The Darlington family assessment system: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practitioners.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2, 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