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建宇 Wang, Jiang Yu |
---|---|
論文名稱: |
晚境風華──楊絳散文的美感研究 The Plain Old Age: Study of Aesthetics in Yang Jiang’s Prose |
指導教授: |
劉正忠
Liu, Zheng Zhong |
口試委員: |
楊佳嫻
Yang, Jia Xian 郝譽翔 Hao , Yu X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6 |
中文關鍵詞: | 澀味 、故我 、簡單味 、反諷 、緣情 、關懷 |
外文關鍵詞: | astringency, simple, adhere to principles, irony, emotion, solicitud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楊絳 (1911-) 是中國當代重要作家之一,也是學者,早年曾以戲劇聞名,而後小說、文論、翻譯、散文皆有代表作。楊絳不只經歷豐富,其作品之產出在晚年更見多樣。此處所指的「晚境」乃定焦在楊絳幾部晚年創作,且有相當代表性的散文作品,而不涉及小說,以避免談論對象太多以致過於繁雜。
晚境,可以是年齡,也可以是心靈和態度上的指稱。就楊絳的情況,作品中展現的晚年心境恰可與年齡相符,這點可以在《幹校六記》明顯看到。楊絳晚年的創作呈現怎樣的面貌、美感或境界是筆者好奇的內容,也是研究楊絳不可不論的部分。
對於楊絳散文的分析,筆者期以三個方向入手,分別是風格、作家以及散文寄託及相關元素。風格者,作品之獨特以及引人入勝處。作家本人,則本身亦是一本大書,讀其文字便如讀其為人處世之道,這點在楊絳身上的表現又比較豐富。此外,若以風格為作品骨幹,則散文寄託可說是其軀體;同時代的作家內容或許有相似處,但同一件事的不同寫法和想像則得以讓讀者辨識各個作家。筆者此處以上述三者為主要觀點,試圖以不同面向探討楊絳散文的特出處及其關注所在。
Yang Jiang is one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 As a scholar, Yang Jiang was famous for dramas in her early years, and she is also known for novels, studies, translations, and prose. Yang Jiang have plentiful experiences so that she writes various kinds of literatures in her later years. I will emphasize what Yang Jiang write in her later years. I choose the representative prose, and get rid of novels in order to make this paper clean.
“Old age” includes both years and attitudes. The mental state that Yang Jiang shows in her writings is in keeping with her age. And we can find the situation in Six Chapters from My Life “Downunder”. I try to research into aesthetic feelings of Yang Jiang’s prose.
I analyze Yang Jiang’s prose in three parts, styles, the writer, and meanings.
I will show you how charming Yang Jiang’s works are. We read Yang Jiang’s works, and we will know Yang Jiang’s principles.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列)
[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出版社,2007年影印宋湻熙本重雕鄱陽湖氏藏版)。
[唐]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司空表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影印北京圖書館藏宋蜀刻本)
[宋]周煇撰;劉永祥校注:《清波雜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張炎:《詞源.清空》(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榆園叢刻》本)
〔清〕曹雪芹:《紅樓夢》(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
二、今人著作(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王德威、陳思和、許子東主編:《一九四九以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臺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
巴金:《隨想錄》(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
田蕙蘭,馬光裕,陳珂玉選編:《錢鍾書楊絳研究資料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朱曉進:《非文學的世紀:20世紀中國文學与政治文化關係史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吳學昭:《聽楊絳談往事》(臺北:時報文化,2008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___:《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4年)。
孟悅、戴錦華著:《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孟繁華:《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___:《作家姿態與自我意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___:《當代文學概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洪子誠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作品選(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韋君宜:《思痛錄》(北京:北京十月文藝,1998年)。
唐小兵編:《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臺北:蘭亭書店,1986年)。
陳白塵:《雲夢斷憶》(香港:三聯書店,1983年)。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臺北:書林出版社,2005年)。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許紀霖:《中國知識份子十論》(上海:復旦大學,2003年)。
程光煒:《文學想像與文學國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1949-1976》(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子平:《倖存者的文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賀桂梅::《「新啟蒙」知識檔案:8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楊絳:《楊絳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__:《幹校六記──及將飲茶等篇》(臺北:時報文化,2006年)。
__:《走到人生邊上》,(臺北:時報出版,2007年)。
__:《我們仨》(臺北:時報文化,2008年)。
__:《雜憶與雜寫》(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__:《楊絳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楊絳等著:《我們的錢瑗》(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寫在人生邊上的邊上;石語》(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___:《凡人的悲哀:周作人傳》(臺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
___:《毛澤東時代與後毛澤東時代 (1949-2009) :另一種歷史書寫》(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三、外文翻譯書目(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艾德華.薩依德 (Edward Wadie Said) 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
_______:《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阿倫特 (Hannah Arendt) 著;王寅麗譯:《人的境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___:《黑暗時代的人們》(北京:江蘇教育,2006年)。
___:《論革命》(南京:譯林,2007年)。
費修珊 (Shoshana Felman) 與勞德瑞 (Dori Laub):《見證的危機》(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保羅.約翰遜 (Paul Johnson) 著;楊正潤等譯:《所謂的知識分子》(臺北:究竟出版社,2002年)。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王彩萍:〈談楊絳「文革」記憶的感情處理〉,《當代文壇》2005年第2期,頁27-28。
王彩萍:〈楊絳:情感含蓄與大家氣象──儒家美學對當代作家影響的個案研究〉《學術探索》,2008年第1期,頁107-110。
王澄霞:〈清幽獨放的藝術奇葩──楊絳散文創作論〉,《揚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6期,頁31-35。
尹瑩:〈論楊絳散文創作中的人文精神底蘊〉,《重慶工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頁107-109。
尹瑩:〈舉重若輕 超凡寧靜──楊絳散文《幹校六記》與〈丙午丁未年紀事〉的境界〉,《理論界》2006年第5期,頁176-177。
牛運清:〈楊絳的散文藝術〉,《文史哲》2004年第4期,頁127-131。
向蘭:〈從〈丙午丁未年紀事〉看楊絳的「文革」記憶〉,《柳州師專學報》第26
卷第3期(2011年6月),頁22-25。
李兆忠:〈疏通了中斷多年的傳統文脈──重讀《幹校六記》〉,《當代文壇》2009年第5期,頁34-36。
李明哲:〈傾聽文本細微的聲響──細讀〈老王〉〉,《語文知識》2015年第4期,23-28。
張寒:〈「閒筆」之處蘊深意──再讀楊絳先生的〈老王〉〉,《閱讀與鑑賞》2008年第3期,頁21-22。
張丹峰:〈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從《走到人生邊上》看楊絳的晚年創作〉,《安徽文學》2008年第7期,頁7-8。
杜勝韓:〈楊絳散文的人格美〉,《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頁9-15。
呂東亮:〈幹校文學的雙璧──《幹校六記》和《雲夢斷憶》的回憶詩學與文化
政治〉,《江漢論壇》2012年第2期,頁129-133。
余杰:〈知、行、游的智性顯示:重讀楊絳〉,《當代文壇》1995年第5期,頁40-43。
吳燕娜〈《浮生六記》與《幹校六記》敘述風格之比較〉,《中外文學》第19卷第9期,1990年2月,頁88。
林丹:〈試論《幹校六記》的表現手法〉,《新餘高專學報》第13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53-54。
吳方:〈小窗一夜聽秋雨──重讀楊絳《幹校六記》〉,《當代作家評論》1991年第2期,頁8-12。
周文萍:〈學者機智 女性心情──談《洗澡》對情節高潮的淡化〉,《名作欣賞》1996年第1期,頁72-75。
周政保:〈「懷人憶舊」的意義──讀楊絳、黃宗江、樓適夷的散文〉,《文藝評論》1997年第3期,頁23-28,轉42。
胡河清:〈楊絳論〉,《當代作家評論》1993年第2期,頁40-48。
胡德才:〈智者的哲學──楊絳的〈隱身衣〉讀後〉,《湖北三峽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1997年11月),頁64-66。
胡景敏:〈「文革」敘述與「隨想作家群」的興起〉,《文藝爭鳴》2010年第11期,頁95-99。
徐岱:〈大智慧與小文本:論楊絳的小說藝術〉,《文學理論研究》2002年第1期,頁70-76。
陳虹:〈中國作家與「五七幹校」〉,《咸寧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頁14-19。
張健:〈錢鍾書與楊絳:智慧樹下的的幽默之果〉,《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頁78-86。
張虎臣:〈論新時期楊絳的散文創作〉,《語文學刊》1997年第5期,頁13-16。
張海鵬、張仕哲:〈曠達超然 含蓄蘊藉──淺談新時期楊絳創作風格〉,《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6卷第一期(2006年3月),頁37、39。
張曉東:〈「緣情」與「反諷」:重評《幹校六記》〉,《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第一、二期(1994年5月),78-83、轉93頁。
張璦:〈溫暖而美麗的生命之火──《我們仨》的思情價值〉,荊門職業技術學院
學報第21卷第4期(2006年7月),頁23。
郭紅敏:〈文化名人在河南「五七幹校」的塵封歲月〉,《雲南檔案》2013年第5
期,頁26-29。
郭新潔:〈略論楊絳散文中的「楊絳」形象〉,《工會論壇》第12卷第5期(2006年9月),頁166-167。
賀仲明:〈智者的寫作──楊絳文化心態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頁86-91。
黃科安:〈喜劇精神與楊絳的散文〉,《文藝爭鳴》1999年第2期,頁59-67。
葉誠生:〈楊絳散文:智者的人間情懷〉,《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0年第2期,頁39-41,轉45。
鄒嘉曼:〈論楊絳先生筆下的文革〉,《文學教育》2012年第5期,頁69-71。
劉心力:〈生命的感悟:楊絳的散文精神〉,《遼寧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頁92-93,88上接93。
劉思謙:〈反命名與戲謔式命名〉,《鄭州大學學報》第35卷第2期(2002年3
月),頁121-125。
劉傳霞:〈智者的微笑──楊絳散文漫談〉,《濟寧師專學報》第17卷第2期(1996年6月),頁57-59。
潘凌飛:〈從〈「小趨」寄情〉淺析楊絳的幹校文學〉,《文學界》2011年第3期,頁137、157。
魏寧:〈楊絳《幹校六記》的女性視角與知識分子立場〉,《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頁52-55。
羅維揚:〈純淨精緻的美文──楊絳早期散文四篇賞析〉,《名作欣賞》2000年第4期,頁16-21。
羅守讓:〈關於當代散文的審視、評估和反思〉,《瓊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頁47-53。
譚解文:〈一頁沉重的歷史紀錄──「五.七幹校」裡的中國作家〉,《雲夢學刊》第23卷第3期(2002年5月),頁60-63。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于萌:《論楊絳創作的喜劇精神》(南昌:南昌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于露:《樸素的談話 回家的智者──楊絳散文論》(曲阜: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尹瑩:《論楊絳創作中的人文精神》(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王燕:《知識分子寫作──楊絳創作論》(蘇州:蘇州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萍:《丁玲與楊絳比較論》(西安:西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王潤:《論「五七幹校」文學──以散文為主的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王沈潔:《知識分子、文革反思與消費熱潮──淺論楊絳新時期以來創作的三個視角》(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朱紅梅:《近二十年大陸女性散文母題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向蘭:《心清意定 真淳人生──楊絳散文綜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吉素芬:《殘缺意識與喜劇性超越──楊絳創作的總體風格》(開封:河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曲竟瑋:《論80年代老作家的憶舊散文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李琨:《五四時期女作家寫作中的性別意識與敘事話語》(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璐:《楊絳散文中的理性反思精神》(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2年)。
宋成艷:《「隱身衣」下的智性寫作──楊絳戲劇整體觀》(貴陽:貴州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吳燕:《女性意識的覺醒與女性身分的重建──中西文化雙重影響下的楊絳解讀》(海口:海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吳致良:《抒情與見證》(南投:暨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徐靜嫻:《隱身的對話──楊絳創作論》(濟南:山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國穎:《平和釋然的人生智慧──楊絳散文創作研究》(大連:遼寧師範大學中
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郭威:《「新時期」老年「文革回憶」散文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郭崚:《論錢鍾書楊絳小說中的知識分子書寫》(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韡:《論楊絳的幽默》(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惠:《楊絳的宗教情懷及其文學闡釋》(西安: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孫大靜:《行者無疆──楊絳散文綜論》(開封:河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馮雪梅:《新時期文學中的幹校書寫》(鄭州:鄭州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敖慧仙:《「生命的烤火者」──楊絳散文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夏一雪:《理性與智慧 選擇與得失──楊絳簡論》(濟南:山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趙杰:《楊絳、宗璞散文比較論》(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董文靜:《從人生角色看楊絳的散文創作》(河北: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應曉英:《論楊絳文學創作的世情化傾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劉效壯:《直面文革──中國作家相關自傳研究》(寧波:寧波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葉含氤:《楊絳文學創作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魏東:《楊絳作品的語言藝術研究》(合肥:安徽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廖林玲:《楊絳作品的喜劇性書寫──以散文為主》(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