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孟雪 Meng-Hsueh Lee |
---|---|
論文名稱: |
國民小學校長翻轉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n Relationships among Flipping Leadership,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eacher Teaching Innov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
指導教授: |
謝傳崇
Chuan-Chung Hsieh 顏弘欽 Hung-Chin Ye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9 |
中文關鍵詞: | 校長領導 、翻轉領導 、翻轉課堂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教師教學創新 |
外文關鍵詞: | principal leadership, flipping leadership, flip classroom,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teacher teaching innov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校長翻轉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影響教師教學創新高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了解國民小學校長翻轉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創新的現況,並探討上述三者的相關情形。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公立國民小學教師,共發出1111份問卷,回收率71.60%,有效樣本共688份。問卷回收後分別以項目分析、驗證式因素分析、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積差相關、逐步多元廻歸,以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根據研究結果將結論分析歸納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翻轉領導之知覺現況達中高度。
二、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知覺現況達中高度。
三、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教學創新之知覺現況達中高度。
四、國民小學校長翻轉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五、國民小學校長翻轉領導與教師教學創新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六、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創新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七、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共享願景與價值」層面對整體教師教學創新最具有顯著預測效果。
八、國民小學校長翻轉領導可以透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中介效果,間接對教師教學創新產生正向的影響。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提出幾點建議提供學校實務與未來相關研究做參考。
關鍵字:校長領導、翻轉領導、翻轉課堂、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教學創新
Principal flipping leadership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teacher teaching innova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ircumstances of principal flipping leadership,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eacher teaching innov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d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urvey subjects were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The study issued a total of 1111 questionnaires, with the return rate of 71.60%, among which there were 688 questionnaires valid.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factor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tepwise regression,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finding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incipal flipping leadership perceived b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s good.
2.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erceived b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s good.
3.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er teaching innovation perceived b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s good.
4. There a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principal flipping leadership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5. There a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principal flipping leadership and teacher academic optimism.
6. There a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eacher teaching innovation.
7. ”Teamwork and learning”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have a high explanatory power on teacher academic optimism.
8. It is mutually influential between the principal flipping leadership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to teacher teaching innov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has the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principal flipping leadership and teacher teaching innov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school practice and research staff engaged in future related researches.
Keywords: principal leadership, flipping leadership, flip classroom,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teacher teaching innovation
中文文獻:
丁一顧(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模式驗證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7,1-26。
丁一顧(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的核心:以學生學習為本。教育研究月刊,215,5-15。
丁一顧、張德銳(2010)。臺北市教學導師教師領導與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0,55-84。
王秀玲、康瀚文(201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現況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215,17-29。
王秀玲、林新發、康瀚文、梁玟燁、蔡麗華(2008)。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權能、知識管理對教學創新行為影響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29,23-56。
王曉玟(2014)。用科技翻轉貧窮。天下雜誌教育特刊,12-29。
江儀梅(2014)。高雄市國中教師知覺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艾倫‧山姆(2014)。翻轉~從閱讀開始。閱讀國際教育論壇,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
何欣怡(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團體動力對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技術學院,臺中市。
余秋玉(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余徹鵬(2012)。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元芬(2013)。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學術樂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明隆(2009)。結構方程模式: AMOS 的操作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采蓉、楊淑晴(2009)影響國小教師資訊融入教學創新行為結構模式之建構暨結構模式性別恆等性之檢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40(3),385-418。
吳金盛、李柏圍(2012)。臺北市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教師天地,178,62-29。
吳美玲(2013)。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吳清山(2014)。翻轉課堂。教育研究月刊,238,135-136。
吳清山、林天佑(2010)。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126。
吳清山、林天祐(2006)。科技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1,195-196。
吳清山、黃旭鈞、賴協志、高家斌(2007)。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模式建構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3(4),71-105。
吳靜菁(2013)。臺北市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關注之研究-以學生學習為焦點(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譿麟(2010)。新竹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創新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安明(1998)。我國國小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以學校為本位之實地研究報告。國科會(NSC 88-2413-H-134-006)。
李佳蓮(2012)。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叔真(2010)。國小學童思考風格、知覺教師創教學行為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岳霞(2014)。翻轉教育,必須聽見學生。親子天下網站。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7091
李昱瑩(2014)。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萬吉(2014)。學習共同體在康橋。師友月刊,563,37-41。
李麗琦(2012)。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周麗華(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與實踐—以臺北市民生國小為例。第九屆教育經營與管理學術研討會。
官柳延(2014)。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生學術樂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忠仁(2009)。國民小學校長分佈領導、灰猩猩效應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怡均(2014)。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與教師創新教學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貞伃(2007)。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反省、教學分享與教學創新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林淑美(2014)。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認知專業成長與教學創新關係之探討 ─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淑涵(2013)。臺東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編):熱情卓越新典範,67-76。
邱永欣(2013)。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邱浩政(201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資料分析範例。臺北市:五南。
施心梅(2010)。臺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施淑婷(2014)。翻轉教學在通識人文課程的實務應用-以< 文學與人生> 課程為例。通識教育學報,2,177-197。
施淑蓮(2011)。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洪志林(2011)。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洪琬琳(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詠善(2011)。跨/移界:理解教師教學創新的個案研究。教育研究月刊,204,95-109。
紀伯賢(2014)。翻轉課堂教學系統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范熾文、張阿靈(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9,31-59。
秦夢群、張奕華(2006)。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9(1),1-27。
高振耀(2012)。探索斯騰伯格智力三元能力測驗,一般智力測驗以及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6,71-88。
高傳晃(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弘勳、蔡淑苓、沈繻淯(2012)。幼托園所運用創新理念在行政管理、課程和教學和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9,116-154。
張奕華(2007)。學校科技領導與管理:理論及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奕華、吳怡佳(2008)。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1),171-194。
張奕華、張奕財(2014)。教育雲端與科技領導:以TEAM Model智慧教室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39,p32-55。
張奕華、許丞芳(2009)。國民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7,23-48。
張素貞、吳俊憲(2012)。大學與學校專業夥伴合作之個案研究-以專業學習社群為焦點。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1),1-30。
張國強(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2000)。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同路偕行、攜手合作、專注學習、師生雙贏。教師天地,169,20-26。
張祿純(2010)。國中體育教師教學反思及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論叢,20(1),85-98。
張德銳、王淑珍 (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教育類,41(1),61-90。
張慶勳(2006)。校本文化領導的理念與實踐。高雄市:復文。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新思維:「翻轉課堂」的九個影片教學訣竅。教育電子報,595。
教育部(2014)。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資訊與網路教育。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11
許永祥(2013)。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創新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許芳菊(2014)。趨勢,全國教育大革命。天下雜誌教育特刊,4-11。
許婉鈴(2010)。高雄市國小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習需求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德便(2012)。國民中學校長服務領導、教師教學創新、社群互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妍玲(2014)。高雄市國中校長課程教學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木金、蘇芳嬅、邱馨儀(2010)。國民小學教師創新班級經營指標建構之研究。創造學刊,1(2),17-42。
陳春琴(2011)。金門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柔妘(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學習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嘉彌、高惠玲、黃建超(2008)。創新教學促進高職教師之專業成長。彰師大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32,1-15。
陳寬裕、王正華(2013)。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實務:AMOS的運用。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9)。創造力白皮書。取自http://www.creativity
單文經(2013)。為「學教翻轉、以學定教」的理念探源:杜威教材心理化主張的緣起與要義。教育研究月刊,236,115-130。
喻鳳英(2013)。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秋鸞(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之式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美惠(2012)。國中英語教師教學反省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三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雅琳(2009)。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楊欣蓓(2010)。高雄市國小教師教學創新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淙富(2012)。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葉丙成(2014)。對於教學創新的幾點建議。臺大電機葉丙成老師部落格。取自http://pcyeh.blog.ntu.edu.tw/archives/886
廖千慧(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承諾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蒲逸悧(2011)。臺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教學信念、教學創新與教學效能之相關。臺灣運動教育學報。6(1),p15-28。
賓靜蓀(2014)。翻轉教育:滑世代,最自由也最焦慮的時代。臺北市:親子天下。
劉仲瑛(2012)。國中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芳(2012)。基隆市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美君(2014)。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歐用生(2004)。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佳宏(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俊傑、劉威德、羅鴻仁(2012)。職業學校教導型組織文化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探討。教師專業研究期刊,4,53-80。
鄧怡(2012)。大學教師專業社群現況之研究 —以 M 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鄭淵全(2005)。學校課程發展策略與實踐之研究。教育學刊,24,23-46。
鄭淵全、蔡雅茹(2012)。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教師教學信念、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創造力傾向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78,182-202。
鄭漢文(2014)。看見超越學校教育的可能。師友月刊,563,33-36。
蕭文智(2013)。應用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學校ICT運用與學生學習表現之關係。學校行政,88,99-119。
賴志峰(2008)。一所公辦民營國民中小學課程領導之研究:課程領導者的基本信念、實際作為與具體效果。教育政策論壇,11(1),107-145。
鮑瑤鋒(2014)。攜手翻轉教學。師友月刊,563,8-24。
謝玉真(2008)。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成長對教學創新影響之研究:以組織創新氣氛為干擾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謝傳崇(2012)。校長正向領導:理念、研究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傳崇(2014)。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對教師學術樂觀影響之研究-以學校創新文化
為中介變項。學校行政雙月刊,91,33-56。
謝傳崇(2014)。翻轉領導的興起與意義。師友月刊,570,78-80。
謝傳崇、王瓊滿(2011)。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對學生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8(1),35-66。
謝傳崇、蕭文智(2013)。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以學校 ICT 運用為中介變項。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7,291-324。
謝傳崇、許文薇(2014)。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肯定式探詢與教師希望感關係之研
究。教育研究學報,48(1),67-86。
謝鴻達(2009)。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創新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鍾國全(2014)。臺北市高中職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簡紅珠、林進材、侯惠澤、張國恩、宋曜廷、林志成、張素貞、許籐繼、丁一顧、潘文福、莊蕙瑛(2012)。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改善:借鏡日本小學教師的學課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顏童文(2007)。國民小學組織動態能耐、組織健康氣候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羅志仲(2014)。翻轉教室翻轉學習。師友月刊,563,21-24。
外文文獻
Agarwal, R., & Prasad, J. (1998). A conceptual an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personal innovativeness in the domai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9(2), 204-215.
Kolb Alice. Y., & Kolb David. A. (2005).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paces: Enhancing Experiential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4(2), 193–212.
Anderson, L. W., Krathwohl, D. R., & Bloom, B. S.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llyn & Bacon.
Arfstrom, K. M., & Network. (2014) P. D. F. L. FLIPPED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goo.gl/E6O9nU
Barth, R. S. (2001). Learning by heart. San Francisco, CA, USA: Jossey-Bass Inc.
Bergmann, J., & Sams, A. (2014). Flipped learning: Maximizing face time.T+ D, 68(2), 28-31.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s model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6(1), 74-94.
Brame, C. J. (2013). Flipping the classroom.Vanderbilt University, Center for teaching.
Carroll, J. (1963). A model of school learning.Th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64(8), 723-723.
Chang, I. H. (2011).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istributed leadership, teacher academic optimism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Taiwanese elementary schools.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31(5),1-25.
DeWitt, P. M. (2014). Flipping Leadership Doesn’t Mean Reinventing the Wheel. Corwin Press.
Dewey, J. (1916). Education and democracy.New York.
Dufour, R. (2004). What is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6-11.
Dufour, R., & Eaker, R.(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est practices 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NY, USA: National Educational Service.
Drucker, P. F. (1993). Managing in turbulent times. Routledge.
Godin, B. (2008). In the shadow of Schumpeter: W. Rupert Maclaurin and the stud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inerva, 46(3), 343-360.
Hamdan, N., McKnight, P., McKnight, K., & Arfstrom, K. (2013). The flipped learning model: a white paper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titled a review of flipped learning. Arlington, VA: Flipped Learning Network.
Havelock, R. G. (1970). A Guide to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ERIC
Hold, S. M.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What are they and why are they importa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sedl.org/change/issues/issues61.html
Hord, S. M.(2004).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 overview,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p. 5-14). NY, USA: Teachers college press.
Khan, S. (2012). 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 Education reimagined. Twelve.
Kline, R.B. (2005).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2nd Edition ed.).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Kim, H. J., Miller, H. R., Herbert, B., Pedersen, S., & Loving, C. (2012). Using a wiki in a scientist-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mpact on teacher perception changes.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1(4), 440-452.
Leea, Y. J. (2011). A cas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teaching Innovation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Using a moderator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and Adult Learning, 7(1), 33-46.
Leithwood, K., & Riehl, C. (2005). What do we already know abou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 new agenda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2-27.
Lieberman, A. (1995). Practices that support teacher development: Transforming con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Innovating and Evaluating Science Education: NSF Evaluation Forums, , 67, 1992-1994.
Lunde, J. P., & Wilhite, M. S. (1996). Innovative teaching and teaching improvement. In L. Richlin (Ed.), To Improve the Academy, 15, 155-167.
Nie, Y., Tan, G. H., Liau, A. K., Lau, S., & Chua, B. L. (2013). The roles of teacher efficacy in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Its predictive relations to constructivist and didactic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12(1), 67-77.
Patricia, M. (2012). Case Study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among elementary teachers. retrieve from http://eric.ed.gov/?id=ED538218
Preacher, K. J., & Leonardelli, G. J. (2001). Calculation for the Sobel test: An interactive
calculation tool for mediation tests. retrieved from http://quantpsy.org/sobel/sobel.htm
Ramsey Musallam(2013). As a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er, Ramsey Musallam expands curiosity in the classroom through multimedia and new technology. Retrieved from http://www.ted.com/talks/ramsey_musallam_3_rules_to_spark_learning?language=zh-tw#t-211129
Robert Reich(2013). Flipping the leadership mentality. retrieved from http://whyleadnow.com/2013/07/19/flipping-the-leadership-mentality/
Ross, J. A., & Gray, P. (2006). School leadership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teacher beliefs.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 29(3), 798-822.
Rutherfoord, Rebecca H., and James K. Rutherfoord. (2013). Flipping the classroom: is it for you?. In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ACM SIGITE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pp. 19-22). ACM.
Schussler, D. L.(2003). Schools as learning communities: Unpacking the concept, Journal of school leadership, 13(5), 498-528.
Sudman, S. (1976). Applied sampling. New York,NY:Academic Press.
Senge, P. M.(1991).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Soundview Executive Book Summaries.
Senge, P.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Sergiovanni, T. J.(2001). The principalship: 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 USA:Pearson.
Shapiro, S. (2002). 24/7 Innovation : A blueprint for surviving and thriving in age of change . New York, NY: McGraw Hill.
Speck, M., & Stollenwerk, D. A.(1999). The principalship: Building a learning community. NJ, USA: Prentice Hall.
Sternberg(1985). 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Sternberg
Stoll, L., & Louis, K. S.(200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Elaborating new approache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Divergence, depth and dilemmas (pp. 1-13). New York, US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udman, S. (1976). Applied sampling. New York,NY:Academic Press.
Schumacker, R. E. & Lomax, R. G. (2004). A beginner' guide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2nd ed.).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tiggins, R., & DuFour, R. (2009). Maximizing the power of formative assessments. Phi Delta Kappan, 90(9), 640-644.
Nancy (2013). Flipping Your Faculty Meetings: Retrieved from
w w w . t e c h l e a r n i n g . c o m
Tucker, B. (2012). The flipped classroom. Education Next, 12(1), 82-83.
Woolfolk Hoy, A., W.K. Hoy, and N.M. Kurz. (2008). Teacher’s academicoptimism:Thedevelopment and test of a new construct. Teaching and TeacherEducation, 24, 82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