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振豪 WU,CHENHAO |
---|---|
論文名稱: |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環境世界觀 The Environment Worldview of 3rd-6th Graders at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許春峰
SHEY,CHUNFE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數理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2 |
中文關鍵詞: | 世界觀 、新環境典範 |
外文關鍵詞: | worldview,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所具有的環境世界觀及其新環境典範傾向,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年級別、學校地域屬性)學童之環境世界觀及其新環境典範傾向是否有所差異。
本研究以苗栗縣一般、偏遠、特殊偏遠地區共五所學校3-6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採質性、量化雙問卷的方式進行研究。
質性問卷投射性繪圖的有效問卷數231份,依研究者從文獻整理而得的環境世界觀模式進行歸類,使用次數分配表、卡方檢測、平均數、標準差進行分析。
量化問卷改編自Dunlap and Van Liere(1978)所發展的新環境典範量表問卷有效問卷數252份,使用AVONA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1.學童的環境世界觀,存有「環境即平日生活環境」的概念
2.學童的環境世界觀,隨年級別、學校地域屬性不同沒有顯著差異
3.學童趨向新環境典範的環境觀
4.學童在新環境典範量表中得分情況隨年級別、學校地域屬性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5.不同環境世界觀模式的學童其新環境典範量表得分間有顯著差異
The Environment Worldview of 3rd-6th Graders at Elementary School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urvey the environmental worldview of 3rd to 6th grade students and how they score in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 (Dunlap and Van Liere, 1978)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the score results among background factors ( different grades, school lo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worldview).
Two hundred and thirty-one valid questionnaire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are sorted by type of worldview and the data analyzed using frequency distribution tables, 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Two hundred and fifty-two valid questionnaires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 (Dunlap and Van Liere 1978) are analyzed using the AVONA metho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below:
1.Students’ worldview includes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 in their daily lives.
2.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udents’ worldview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and area.
3.Students are more close to the New Environment Paradigm than the old one.
4.The scores in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 have 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tudents’ grades and school location.
5.There is 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 between different students’ worldview .
中文部分
王夕堯、江武雄、郭重吉(2000)。 從理論到實務談建構主義。取自
http://ebs.syups.tp.edu.tw/lifetype/gallery/13/52-從理論到實務談建構主義.doc
王文科、王智弘 (2001)。 教育研究法。台北: 五南。
王竹語 (2009)。 儒家思想「妨礙」了中國傳統科學的發展嗎。歷史月刊,263。
王美芬、熊召第(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智弘(2007)。生態中心論及道家之環境教育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台北市。
王雅玄 (1998)。 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實證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9(1),
頁 151-170。
王曉霞 (2005)。 老莊思想對社區環境教育之啟示。社教雙月刊,127,頁 31-39。
田育芬、黃文雄、吳忠宏 (2007)。 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學生環境態度之研究:新環
境典範量表之應用。弘光學報,頁 97-109。
朱瑞玲、楊淑雯 (2013)。 臺灣民眾的利環境態度與行為:價值觀與罪感的影響。環
境教育研究, 9(2),頁 91-129。
江淑芳 (2009)。 運用投射性繪畫測驗評估新移民兒童的適應問題。教師天地,160 ,
頁 44-49。
艾昌瑞、李玉蓮 (2002)。 T 公司成員的心智模式分析。商管科技季刊,3(4),頁 303-318。
何承勳(2008)。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新生態典範與環境行為之探究。國立臺灣海洋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縣。
余珮君(2008)。運用繪畫表現探索國小新生學校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美勞教育研究所論文,新竹市。
吳統雄 (1985)。 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應用,反省。民意學術專刊夏季
號,頁 29-53。
汪靜明 (1998)。 新自然哲學的生態保育思潮。主計月報, 85(4),頁 78-88。
汪靜明 (2003)。 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 2,頁 9-46。
辛懷梓、張自立、王國華 (2011)。 國民小學南一版教科書內容涵蓋環境教育概念之
分析。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7),頁 133-160。
辛懷梓、張自立、洪佳篷 (2012)。 國小康軒版教科書內容涵蓋環境教育概念之分析。
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8),頁 145-173。
阮俊榮(2007)。STS 理念的環境議題融入課程對國小學童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影
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論文,屏東縣。
周崇儒 (2000)。 談建構主義的教學。研習資訊, 17(3),頁 43-49。
周少凱、許舒婷 (2010)。 大學生環境認知, 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嶺東學報,(27),
頁 85-113。
林立康 (2007)。 原住民地區國小學童之環境世界觀研究。環境教育學刊, 6,頁 33-69。
林振春 (2000)。 心智模式與學習型組織。成人教育, 53,頁 18-26。
林新發、邱國隆、王秀玲 (2003)。 新世紀學習型組織在學校之應用與展望。國家教
育行政學院學報, 4,頁 38-49。
洪如玉 (2001)。 九年一貫課程總綱中的環境教育哲學基礎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通訊,
14(4),頁 34-44。
柯俊欽(2004)。南投縣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意向之調查研究。國
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台南市。
韋寧均(2005)。新竹縣國中學生有關「生物演化」概念的世界觀傾向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徐永鑫(2004)。苗栗縣綠色學校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環境敏感度、環境議題知識及環境
行為表現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自然教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新
竹市。
高爾(2007)。不願面對的真相。台北:商周出版。
張子超 (1995)。 環保教師對新環境典範態度分析。環境教育季刊, 26,頁 37-45。
張子超(2003,06)。永續發展研究中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新環境典範的內涵概念。全
球變遷通訊雜誌,38,頁 11-16。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自立、辛懷梓、陳琰壬 (2013)。 翰林版教科書涵蓋環境教育概念的分布狀況與 97
課綱建議融入各學習階段環教能力指標數之分析。國民教育, 53(4),頁 64-74。
張雅玲(2007)。高雄縣茂林鄉原住民籍國中學生環境觀之探討。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張靜嚳 (1996)。 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 7,頁 版 1+4。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實渝 (2004)。 環境教育哲學基礎:人文與自然科學結合之探討。環境教育研究, 1
(2),頁 23-46。
郭實渝 (2008)。 教學建構主義的哲學基礎。臺東大學教育學報, 19(2),頁 119-142。
郭慧娟 (2006a)。 談孔孟至《中庸》、《易傳》天人思想對當代環境教育的啟發 (上)。
孔孟月刊, 45(1/2),頁 10-17。
郭慧娟 (2006b)。 談孔孟至《中庸》、《易傳》天人思想對當代環境教育的啟發 (下)。
孔孟月刊, 45(3/4),頁 15-20。
陳中獎 (2005)。 佛教的環境觀與永續發展。世界宗教學刊, 6,頁 285-326。
陳信英(2001)。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 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國立花蓮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陳嘉成 (2006)。 邁向環境教育的本土化--以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倫理為例。研習資訊,
23(6),頁 55-60。
許月娟(2014)。屏東縣沿海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地層下陷認知、態度與新環境典範觀
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傅麗玉 (1999)。 從世界觀探討臺灣原住民中小學科學教育。科學教育學刊, 7(1),
頁 71-90。
游常山(1992,03,01)。公共建設推不動 -焚化廠「啟示錄」。天下雜誌,130。
賀曉星 (2004)。 儒家的自然觀與大陸環境教育的展開。淡江國際論壇,頁 15-19。
黃文三(2003)。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及其在二十一世紀道德領導上的啟示。「國立海軍
軍官學校主辦「第一界德行教育與軍事專業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之論
文 。
黃朝恩 (1991)。 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及其時空差異(上)。環境教育季刊, 10,頁
26-36。
黃朝恩 (2000)。 環境倫理觀的演變。環境教育季刊, 41,頁 57-62。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冠政 (1995)。 環境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 20,頁 1-33。
楊冠政 (1996)。 環境倫理學說概述(1)--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 28,
頁 7-20。
楊冠政 (2002)。 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 1,頁 1-11。
楊龍立 (1997)。 建構主義評析--在課程設計上的啟示。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28,
頁 41-55。
葉一萱(2000)。原住民重點學校學生環境世界觀之研究-以仁愛高農為例。彰化師範大
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灣:心理。
董貞吟、黃乾全、何文雀、伍連女、張桂禎 (1998)。 國小學童環境觀與環境經驗之
調查研究--臺灣地區城鄉之比較。師大學報. 科學教育類, 43(2),頁 55-73。
維基百科編者(2009, 2009 年 06 月 3 日 01:38)。 世界觀。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世界觀
趙雲(1997)。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台北:藝術家。
蔡志弘(2004)。新環境典範量表與新生態典範量表於預測環境行為意向上之比較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賴錦鴻(2007)。高雄縣岡山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
究。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所論文,台南市。
龐中培(2008,2)。為熱帶植物打造諾亞方舟 -- 在保護熱帶植物的原始棲地之時,異
地保存也是搶救這些植物的方法之一。。科學人,72。
英文部分
Alerby, E. (2000). A Way of Visualising Children's and Young People's Thoughts about the
Environment: a study of drawing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6(3), 205-222.
Barraza, L. (1999). Children's drawings about th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5(1), 49-66.
contributors, W. (n.d., 27 8 月 2009 04:58 UTC). 聖經 (和合本)/創世記, from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聖經_(和合本)/創世記
Driver, R. (1995). Constructivist approaches to science teaching: Routledge.
Dunlap, R. E., & Van-Liere, K. D. (1978).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9, 10-19.
Kuhn, T. S. (1970/2004).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王道還譯)
. 台北: 遠流.
Lemmer, M., Lemmer, T. N., & Smit, J. J. A. (2003). South African Students' Views of the
Univer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5(5), 563-582.
Loughland, T., Reid, A., & Petocz, P. (2002). Young People's Conceptions of Environment: a
phenomenographic analysi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8(2), 187-197.
Milbrath, L. W. (1989/1994). Envision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 Learning our way out(鄭曉時譯): 天下文化.
Norman, D. A. (1983). Some observations on mental models. Mental models, 7-14.
Osborne, R. J., & Gilbert, J. K. (1980). A technique for exploring students' views of the world.
Physics Education, 15, 376-379.
Palmberg, I. E., & Kuru, J. (1998). Outdoor Activities as a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4), 32-36.
Pirages, D. C., & Ehrlich, P. R. (1974). Ark II: Social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imperatives.
San Francisco: WH Freeman.
Shepardson, D. P., Wee, B., Priddy, M., & Harbor, J. (2007). Students'mental models of the
environment The opinions,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r recommendations expressed
in this paper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NSF.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4(2).
Shepardson, D. P., Wee, B., Priddy, M., Schellenberger, L., & Harbor, J. (2007). What is a
watershed? Implications of student conceptions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Science Education, 91(4), 554.
Stafford, Tom. (2014). Psychology: Why bad news dominates the headline. from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40728-why-is-all-the-news-bad
Strommen, E. (1995). Lions and tigers and bears, oh my!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forests
and their inhabita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2(7).
Van Manen, M. (1990). 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 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 State Univ of New York Pr.
Wikipedia, c. (n.d., 17 November 2009 04:36 UTC). Zaltman Metaphor Elicitation Technique
Retrieved 18 December 2009 03:42 UTC,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Zaltman_Metaphor_Elicitation_Technique&
oldid=326292997
Zaltman, G., & Schuck, L. J. (1998). Seeing through the Customer's Eyes with Computer
Imaging. Sense and Respond: Capturing Value in the Network Era, 14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