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宜蓁
論文名稱: 探究網路形成性評量設計對不同認知風格國小學童網路學習效益
指導教授: 王子華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4
中文關鍵詞: 認知風格網際網路評量及試後分析系統數位學習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
外文關鍵詞: cognitive styles, WATA(Web-Based Assessment and Test Analysis System), e- learning, Elementary Nature and Life Technology curriculum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e-learning環境下,學習者認知風格(場地獨立型與場地依賴型)與形成性評量模式對國小學生於自然與生活科技e-learning學習效益所造成的影響。本實驗採用準實驗設計,共有中部三個學校八個五年級的班級隨機分配參與實驗,有效樣本為207份,分別探究不同認知風格國小學童在四種不同形成性評量設計--紙筆測驗(PPT)、一般網路評量模式(N-WBT)、形成性網路評量模式(FAM-WATA)與遊戲性網路評量模式(GAM-WATA)下的學習情形。研究發現如下:
    1.數位學習環境中,場地獨立的學習者之學習效益顯著優於場地依賴者
    2.在不同形成性評量模式設計中,FAM-WATA組國小學生學習效益顯著優於
    N-WBT組、PPT組;GAM-WATA組顯著優於N-WBT 組、PPT組。
    3.不同認知風格學習者於e-learning環境中學習感受持正向態度。
    4.不同認知風格學習者對於形成性網路評量模式(FAM-WATA)與遊戲性網路評量模式(GAM-WATA)之感受持正向態度。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gnitive styles(Field-Independence/ Field-Dependence) and different formative assessment strategies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an 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Science and Living Technology course.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is employed; 207 students from eight classes of fifth grade of three elementary schools in the central area of Taiwan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se students’ classes a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four groups, Group “PPT”, Group “N-WBT”, Group “FAM-WATA”and Group “GAM-WAT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1.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field-independent students (FI)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field-dependent students (FD) in an e- learning environment.
    2. In formative assessment strategies aspect,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under FAM-WATA assessment was higher than those under N-WBT or PPT assessment;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under GAM-WATA assessment was higher than those under N-WBT or PPT assessment.
    3. The different cognitive styles students tak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MYEL” survey.
    4. The different cognitive styles students tak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WFASS” survey and “WGASS” surve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動機 ……………………………………………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3 一 認知風格……………………………………………………… 3 二 數位學習……………………………………………………… 3 三 網路評量與試後分析系統(WATA,Web-Based Assessment and Test Analysis System) ....................3 四 形成性評量模…………………………………………………… 4 五 學習效益……………………………………………………………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和待答問題…………………………………………… 6 一 研究目的………………………………………………………… 6 二 待答問題………………………………………………………… 6 三 研究假設…………………………………………………………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網路教學………………………………………………………… 8 一 網路教學的意義………………………………………………… 8 二 網路教學的理論基礎…………………………………………… 9 三 網路教學的相關實證性研究…………………………………… 12 第二節 認知風格……………………………………………………… 16 一 認知風格的涵義………………………………………………… 16 二 場地獨立及場地依賴理論............................18 三 認知風格的相關實證性研究..........................21 第三節 教學評量 一 評量的意義與目的……………………………………………… 26 二 網路評量………………………………………………………… 28 三 形成性評量及策略…………………………………………… 29 四 網際網路評量及試後分析系統 (WATA)……………… 30 五 「網際網路評量及試後分析系統 WATA」的相關實證性研究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策……………………………………………………… 37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8 一 研究架構..................................... 38 二 教學情境及實施程序………………………………………… 39 三 網路學習(e-learning)的教學環境設計.............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1 一 形成性評量(FAM-WATA,Formative Assessment Module of the WATA system)…………………………………… 41 二 遊戲性評量(GAM-WATA,Game Assessment Module of the WATA system).......................... 41 三 學習效益之形成性評量測驗與總結性評量測驗 ………… 41 四 我的「網路上之自然與生活科技課」問卷(MyEL問卷) 42 五 WATA形成性評量學習效益調查表(WFASS)………………… 42 六 WATA遊戲性評量學習效益調查表(WGASS)………………… 43 七 質性訪談問卷 ……………………………………………… 43 八 認知風格量表………………………………………………………43 第四節 研究流程…………………………………………………………44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6 一 待答問題一「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在自然與生活學習科技的 e-learning的環境中,其學習效益的差異為何?」的資料處理方式 …………………………………………………………46 二 待答問題二「在自然與生活學習科技的e-learning的環境中,應 用不同的形成性評量設計,其學習效益的差異為何?」的資料處 理方式………………………………………………………… 46 三 待答問題三「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對於e-learning教學環境 的感受為何?」的資料處理方式……………………………… 47 四 待答問題四「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對於不同形成性評量設計 的感受為何?」的資料處理方式…………………………………47 五 晤談問卷資料處理方式 ………………………………………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不同認知風格學習者於e-leagning環境中學習效益的比較49 第二節 國小學童於不同形成性評量模式之e-leagning學習效益分析50 第三節 不同認知風格學習者於e-leagning環境中學習感受分析51 第四節 不同認知風格學習者於不同形成性評量設計之感受比較 66 一、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習者在使用FAM-WATA策略時的感受分析 66 二、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習者在使用GAM-WATA策略時的感受分析 74 第五節 國小學童與其他年齡學生學習感受之差異分析……… 94 一、學習者於e-learning環境中學習感受分析……………… 94 二、學習者於FAM-WATA策略的感受分析…………………… 96 三、學習者於GAM-WATA策略的感受分析……………………… 96 第六節 假設驗證……………………………………………………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5 中文文獻…………………………………………………………………… 107 英文文獻…………………………………………………………………… 114 附錄一 教學環境介紹…………………………………………………… 118 附錄二 FAM-WATA策略介紹一…………………………………………… 119 附錄三 FAM-WATA策略介紹二…………………………………………… 120 附錄四 FAM-WATA策略介紹三…………………………………………… 121 附錄五 FAM-WATA策略介紹四…………………………………………… 122 附錄六 GAM-WATA作答畫面……………………………………………… 123 附錄七 GAM-WATA之「Call in法」操作畫面………………………… 124 附錄八 GAM-WATA之「消去法」操作畫面……………………………… 125 附錄九 形成性評量試題一 …………………………………………………126 附錄十 形成性評量試題二 …………………………………………………127 附錄十一 形成性評量試題三 …………………………………………… 128 附錄十二 總結性評量試題 ……………………………………………… 129 附錄十三 我的「網路上之自然與生活科技課」問卷 (MyEL) ……… 131 附錄十四 WATA Formative Assessment Strategies Scale WFASS)135 附錄十五 GAM-WATA(小挑戰)評量系統對學生利用評量學習成效評估問卷(WGASS)…………………………………………………………………… 137 附錄十六 訪談大綱………………………………………………………… 144 附錄十七 認知風格量表…………………………………………………… 145

    中文文獻:
    丁振豐(1987)。學生場地獨立性與教師教學方法的交互作用對認知及情一學習效果之影
    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丁振豐(1989)。學生場地獨立性認知型式個別差異現象及其對教學歷程的影響之探討。國立台南師院學報,22,135-150。
    丁穗中(2003)。網路教學環境下國小學生認知風格與學習的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
    院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王子華、郭禮瑜、黃世傑(2000)。普生虛擬學習網站(GenBio) 對於大一學生學習普通生物學的影響。文章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六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彰化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王子華、黃世傑(2001a)。網際網路評量與試後分析系統(WATA)之探討一以生物科實習教師學科評測為例。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台中市:台中師範學院。
    王子華、黃世傑(2001b)。網際網路評量與試後分析系統(WATA)之設計。資訊與教育雜誌,2001年資訊教育特刊。
    王子華、王瑋龍、郭禮瑜、黃世傑(2001)。多功能網路評量與試後分析系統(WATA) 的發展與設計。文章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七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URL:http://www.nknu.edu.tw/~gise/17years/B33.doc(全文接受)
    王子華(2002)。網際網路教學環境之後設認知策略設計對於大學學生學習效益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子華、王瑋龍、王國華、黃世傑(2002)。進階型多功能網路評量與試後分析系統(WATA)
    的發展與設計。視聽教育雙月刊,第四十三卷第四期。
    王子華、王國華、王瑋龍、黃世傑(2004):不同形成性評量模式對國中生網路學習之效
    益評估。科學教育學刊,第十二卷第四期。
    王子華、王國華、王瑋龍、黃世傑(2004b)。網路評量系統融入師資培育之探究。資訊管
    理學報,第十一卷第三期。
    王子華、王國華、王瑋龍、 李俊毅、黃世傑 (2004)。遊戲化網路評量環境設計之初探-GAM-WATA。文章發表於TANet2004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台東縣:國立台東大學。
    王子華、王國華、王瑋龍、黃世傑 (2005)。遊戲化網路評量(GAM-WATA)融入「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教學之效益評估。文章發表於中華民國第二十一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王子華、楊凱悌、王國華、王瑋龍、黃世傑(2006)。國中學生對遊戲化網路評量的感受調查。視聽教育雙月刊,第四十七卷第四期。
    王子華(2007)。網路教學環境之形成性評量回饋策略的發展與效益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期中報告(報告編號:NSC95-2511-S-134-002-MY3),未出版。
    王子華 (2008)。應用網路形成性評量求助策略於數位學習環境之效益評估。課程與教學季刊,11卷,1期,21-46
    王永賢(2004)。結合資訊融入教學與合作學習策略於國中數學課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王明傑、陳玉玲譯(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學富。
    王春龍(1997)。認知型態與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策略對電機控制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論文。
    王淑卿(2004)。在不同課室環境中實施資訊融入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朱永方 (2005)。認知風格在SCORM 2004 SN不同瀏覽順序對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呂金燮(1999)。實作評量─理論。載於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合著。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169-204)。台北:五南。
    江鴻仁(2002)。問題導向學習在有機化學網站之應用與研究。靜宜大學應用化學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江麗君(2004)。結合合作學習與資訊科技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宜靜(2005)。探究式網路學習在教學之應用。國立中興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俊億(2005)。探究高中學生以e-Learning的教學策略學習基礎生物之效益分析—以「生命世界中的交互作用」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何榮桂(1997)。從測驗電腦化與電腦化測驗再看網路化測驗。測驗與輔導,144,2972-2974。
    杜建忠(2003)。網路評量系統開發與應用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志勝(2001)。訓練方式、認知風格對高職資訊教學學習績效之影響研究─ 以學習網頁設計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雪菁(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在電化電池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偉銍(2006)。探討網路教學與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國中資訊護照檢測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莉欽(2002)。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能力指標之探討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承憲(2003)。網路多媒體輔助學習於高中化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 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生傳(1984):高中生『形地辨析型』與『形地混同型』之認知式態及其教育、職業興趣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5 ,81-112 。
    林玉苹(2006)。結合網路遊戲式形成性評量與開書考試策略對高二學生數學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存仁(2004)不同學習風格對國中生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的網路教材之學習成效分析。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67。34-50。
    林昀龍(2000)在不同認知風格下以多媒體建構心智模式對學習績效之影響-以電子郵件系統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紀慧(1998):個別差異和學習路徑策略與電腦超本文學習成效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1,1-14。
    林珊如(1999):網路合作設計環境及社群設計科學活動的知識建構之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88-2511-S-009-007),未出版。
    林勇成(2002)。網路虛擬實驗室在國小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素芬(2005)。網路學習及傳統教室學習對國小學童性別平等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喬偉(2004)。國一學生語文能力及認知風格和細胞與微小生物的另有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達森 (2000)。合作建構教學與認知風格對國中學生生物能量概念學習之效應。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林嘉文(2003)。國小學童認知風格與電腦態度對應用國字筆順網路學習系統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
    林麗惠 (2000)。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的認知風格、推理表現與問題解決表現之相關研
    究---以桃園縣平地國小學童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周凡淇(2005)。學習歷程檔案系統的發展及其在不同學習風格、認知風格學童之網路行為的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Teaching on Internet。台北:華彩。
    洪育修(2005)。電腦繪圖軟體討論區之網頁版面構成與使用者認知風格關係之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洪瑞盈(2006)。以網路評量系統進行診斷評量以實施補救教學之研究:以整數加減法單元
    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洪榮昭和顏乃欣(1989):不同學習型態在電腦輔助教學反覆練習中的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計劃編號:NSC78-0111-S003-015。
    洪榮昭(1990)。學習型態分組在CAI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計劃編號:NSC79-0111-S003-007。
    胡國偉(2004)。不同自我效能對國中生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的網路教材之學習成效分析。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13-22
    孫春在(2000)。網路學習趨勢與原理。第一屆大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張怡婷 (2002)個人認知風格、班級閱讀環境與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紋琦(2003)。以建構主義教學策略與網路學習環境探究國小三年級學童空氣概念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韶瑩(2003)。高雄地區國二學生數學認知風格與學習成就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靜嚳(1996)。傳統教學有何不妥?建構與教學。4。2007年5月6日,取自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4-1.htm
    陳年興(2000),「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之比較分析」,遠距教育,15、16 合刊,153-163 。
    陳俊文(2004)。形成性評量對國中生於「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學習課程情意學習之影響--以「發現生命的驚奇」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晏萍(2004):認知風格與網路學習認知策略關係之研究-以在職進修班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密桃(1995)我國台灣地區國中學生批判思考的相關因素及其教學效果之分析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計劃編號:NSC 83-0301-H-017-003。
    陳麗玉(1998):在全球資訊網之教學環境下學生背景因素、電腦態度及認知型態與學習成就及學科學後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耀豐(2002):國小學童認知風格、批判思考能力與自然科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郭重吉(1987a):英美等國晚近對學生學習風格之研究。資優教育月刊,22,2-8。
    郭重吉(1987b):評介學習風格之有關研究。資優教育月刊,23,7-16。
    許玟斌、楊晉民(民87)。國小自然科評量-在家考試。新式評量技術的研發與師資培育課程與教學改革之啟示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國立台中師範學院,75-86。
    許麗玲(1999)。認知風格在虛擬實境遠距學習遷移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
    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游文楓(2003)。網路化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學生生物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網路學習學程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游朝煌(2003)。不同合作學習模式問題導向教學對技職校院學生邏輯思考能力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程式設計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
    游寶達、劉明宗(2002)。電子化學習之發展趨勢探討與分析。資訊與教育雜誌,89,3-9。
    曹世亮(2001)。永績學習的e-learning架構:以學習型態組織為基礎的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2001年資訊教育特刊。
    曾振富(2000)。利用網路科技協助國小自然科「教」與「學」之研究:以台北市中正河濱公園自然生態環境為例 。 國立台北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俊銘(2006)。互動式網路學習融入國小資訊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偉豪(2001)。網路教學之獎懲機制與認知風格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森明(2004)。結合現實數學教育與網路科技融入國中數學教學改進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慧真譯(Mann, L.及Sabatino, D. A.著)(1994)。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Process in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認知過程的原理:補救與特殊教育上的應用。台北:心理。
    楊佩芬(1999)。從建構主義理論學習理論探討超媒體在教學上的應用。資訊與網路教學應用,42-63。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楊坤原(1996a):認知風格與科學學習成就的關係(1)。科學教育,194,2-12。
    楊坤原(1996b):認知風格與科學學習成就的關係(2)。科學教育,195,16-23。
    楊家興(2000)。網路教學在九年一貫課程下的應用。台灣教育,607,2-9。
    楊國賢(2006)。不同數位教材設計模式輔助國小資訊課程學習效益之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出版碩士論文。
    楊凱悌、王子華、王國華、王瑋龍、黃世傑(2005)國中學生對遊戲化網路評量(GAM-WATA)各項策略之感受調查。文章發表於中華民國第二十一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詹志禹(1993):教學評量的趨勢。教育研究雙月刊,30,15-23。
    莊旭瑋(2002)。資訊融入校園植物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葉艷靜(2003)。網路學習(e-Learning)環境對國中生學習生物之成效分析─以生物界分類:「植物界」與「動物界」分類單元為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閻中軍(2003)。應用網路資源於高中基礎地球科學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趙麗玲(2006)。網路形成性評量對電路學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信雄(1992)。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劉炳輝(2000)。國中學生認知風格與學習方法對學習判斷英語子句效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鄭守杰(2003)。網路同儕互評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鄭錦宗(2004)。利用e-learning的教學策略探討國中生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與認知風格之相關性。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魏丕信(1995)。不同的介面表現形式及個人認知型態差異對使用超媒體資訊系統搜尋效果的影響。第四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台灣。
    賴良助(1999)。認知型態與邏輯思考能力及其相關因素對技職校院學生程式設 計學習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賴阿福(1997)。國小自然科網路教材實務。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9,3 5 - 5 9。
    戴文雄(1993):認知型態與空間觀念對機械製圖態度轉變與成效之研究。彰化師大學報,4,171-207。
    簡茂發(1996)。評量。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評量(1-39)。台北:師大書苑。
    蔡振昆(2001)。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蔡慧美(2003)。網路學習環教學對國一學生學習生物概念影響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顏榮泉(1996)。全球資訊網在教學與學習上之應用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25,33-41。
    蕭惠英(2006)。遊戲式網路評量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羅芝芸(1999)。兒童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蘇俊吉(2006)。網路輔助教學、學習風格對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國中社會領域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出版碩士論文。
    蘇碧昭(2006)。網路遊戲式評量對八年級學生科學學習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英文文獻
    Bell B.&Cowie B.(2001)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85, 536-553.
    Biggs, Edith E.(1971)What's Your Position on--the Role of Experience in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 Arithmetic Teacher; 18, 5, 278,285-295, May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039650).
    Bjorklund D. F.(1989). Children’s thinking-Developmental function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Boersma F.J.(1968)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the cf-1 Hidden Figures Test.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8,555-559.
    Bransford J.D., Brown A.&Cocking R. (2000).How People Learn: Mind,Brain,Experience and
    School,Expanded edition. National Academy Press.Washington, DC.
    Brown S. & Knight P. (1994). Assessing Learners in Higher Education. Kogan Page, London.
    Brumby M. N.(1982).Consistent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Styles Shown forQualitative Biological
    Problem-Solving. :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52 pt2 p244-57 Jun 1982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268579).
    Buchanan T.(1998)Using the World Wide Web for formative assess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Systems 27,71-79.
    Buchanan T.(2000)The efficacy of a World Wide Web mediated formative assessment.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6,193-200.
    Burton J. K. (1995). Hypermedia concepts and research: An Overview. Comput.Human Behavior,
    11 (3-4), 345-69.
    Burwell L.B.(1991). The interaction of learning style with learner control treatments in an
    interactive vediodisc less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March,1991.
    DeTure M.(2004).Cognitive style and self-efficacy:predicting student success in online distance
    educa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8,21-38.
    Ebel R.L.&Frisbie D.A.(1991)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5 th edn.Prentice Hall,
    Inc, Eaglewood Cliffs,NJ.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1962)Hidden Figures Test --Cf-1.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Princeton,NJ.
    Federico P.N.&Landis D.B(1984).Cognitive Styles,Abilities,and Attitutes:Are They Dependent
    or Independent? Contemporary Education Psychology,9,146-161
    French J.W.,Ekstrom R.B.&Price L.A.(1963)Kit of Reference Tests for Cognitive Factors.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Princeton,NJ.
    Francis M. D. & David M. M. (1995). Effect of Color Coding and Test Type (Visual/Verbal) on
    Student Identified as Possessing Different Field dependence Levels. Selected Readings from
    the Annual Congru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Visual Literacy Association.
    Goldstein K. M., & Blackman S. (1978). Cognitive Style: Field Approaches and Relevant
    Research.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Goodenough D. R.(1986). History of the field dependence construct. In M. Bertini, L.
    Glaser, R. (1962).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R. Glaser (Ed.), Train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Hambleton R. K. & Swaminathan H.(1985)﹒Item response theory: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Boston:Kluwer-Nijhoff﹒
    Henly D.C.(2003)Use of Web-based formative assessment to support student learning in a
    metabolism/nutriation unit.European Journal of Dental Education 7,116-122.
    Keefe J.W,(1979).Learning style :An overview in kierman O.B.ed:Student learning styles. NASSP
    Reston,Virginia
    Khan K.S.,Davies D.A.&Gupta J.K.(2001)Formative self-assessment using multiple true-false
    questions on the Internet:feedback according to confidence about correct knowledge.Medical
    Teacher 23,158-163.
    Kogan N. (1983). Stylistic variation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Creativity, mataphor, and
    cognitive style. In P. H. Mussen (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3, 630-706. New
    York:Wiley.
    Kuhlen R. G.(1968).Studies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altham,Mass:Blaisdell.
    MacNal W. et al. (1991). Cognitive style and analytic abilit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ompetence
    in the bi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25(2),135-140.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Cognitive Approach.Boston:Little, Brown &
    Company.
    Mayer R. E.(2003). The promise of multimedia learning : using the same instructional design
    method across different media.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3,125-139
    Messick.(1976).Personality consistencies in cognition and cre-ativity.
    Individuality in Learning.San Francisco :Jossey-Bass,Inc.,Publishers.4-22.
    Riding R. & Douglas G. (1993).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Style and Mode of Presentation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63,297-307.
    Scale J.,Chapman J.&Davey C.(2000)The influence of assessments on students’motivation to
    learn in a therapy degree course.Medical Education 34,614-621.
    Shapiro N.P.(1970)The effects of perceptual isolation on recall for field-independent and
    field-dependent subiect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New
    York.
    Sternberg R.J.(1984).Toward 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7,269-316
    Tennant M. (1988). Psychology and Adult Learning. London: Routledge.
    Wang, T. H., Wang, K. H., Wang, W. L., Huang. S. C. & Chen, Sherry Y. (2004). Web-based Assessment and Test Analyses (WATA)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1), pp.59-71.
    Wang K.H., Wang T.H., Wang W.L.&Huang S.C.(2006)Learning styles and formative
    assessment strategy:enhanceing student achievement in Web-based learning.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2,207-217.
    Wang T.H.(2007).What strategies are effective for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an e-learning
    enviroment?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3,171-186
    Wardell D. M. & Royce J. R. (1978). Toward a multifactor theory of styl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in cognition and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6, 474-505.
    William D. & Black P. (1996) Meanings and consequences: a basis for distinguishing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functions of assessment?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2, 537-548.
    Willis B.(1992) . Making distance learning effective:key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6(2), 35-37 .
    Witkin H. A., Dyk R. B., Faterson H. F., Goodenough D. R., & Karp S.A. (1962). Psyc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New York: Wiley.
    Witkin H. A.,Oltman P.K.,Raskin E.&Karp S.A.(1971)A Mannual for the Group Embedded
    Figures Test.Cou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Palo Alto,CA.
    Witkin H., Moore C., Goodenought D., & Cox P. (1977).“Field-dependent and field- independent
    cognitive styles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7(1),
    1 — 64.
    Witkin H. A. & Goodenough D. R. (1981). Cognitive styles: Essence and origin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Inc.
    Witkin H. A. (1982).Psychological Pifferentiation. New York:John Wiley& Sons.
    Zakrzewski S.&Bull J.(1999)The mass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omputer-based
    assessments. Ae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3,141-15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