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瑞瑤 Lin, Ruei -Yao |
---|---|
論文名稱: |
創傷書寫與文化銜接―― 賽夏族作家伊替•達歐索的作品研究 Trauma Writing and Cultural Articulation: The Study of the SaySiyat Writer Itih a TaoS |
指導教授: |
劉柳書琴
Liu, Liu Shu Qin |
口試委員: |
陳芷凡
Chen, Chih-fan 黃惠禎 Huang, Hui-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0 |
中文關鍵詞: | 賽夏族作家 、原住民文學獎 、山海文化雙月刊 、殖民和再殖民 、文化復振 、創傷書寫 |
外文關鍵詞: | SaySiyat Writer, Indigenous Literature Awards, Taiwan Indigenous Voice Bimonthly (TIVB), Colonization and Recolonization,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Trauma Writ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研究賽夏族作家伊替•達歐索的作品,研究方法有三:一、透過筆者對作家的筆談、筆者對其兒子的電訪和媒體的採訪,梳理伊替如何以成為一位作家,參與文化復振的歷程。二、以紀傑克(Slavoj Žižek)創傷後受苦者、卡露絲(Cathy Caruth)集體性創傷和杰夫瑞‧亞歷山大(Jeffrey C. Alexander)文化創傷(Cultural Trauma)的思維,分析伊替如何書寫民族創傷。三、以James Clifford提出的銜接、翻譯、表演概念,分析伊替如何藉由文學尋求文化完整之路。筆者以上述研究方法,搭配人類學者、宗教學者的賽夏族研究資料和伊替的文本做對話,透過文本分析理解當代原住民伊替如何以文學和賽夏族做連接。
筆者從《山海文化雙月刊》、山海辦理的原住民文學獎、教育部原住民族語文學獎和苗栗縣夢花文學獎搜集整理伊替的文章,主要分析小說〈雷女〉、〈朝山〉、〈屋漏痕〉、〈祖靈――彷彿遙遠〉、〈夾縫裡的呻吟〉、〈精神領袖〉、〈傻笑的部落〉、〈瑪阿露〉;散文〈山、衫――二十年〉、〈大自然與矮靈的對話〉、〈低迴不盡的憂傷――矮靈祭〉、〈危崖與險灘〉、〈無盡夢魘〉;新詩〈部落之歌〉、〈生命之環〉、〈矮人祭〉、〈不可觸知的邊緣〉;報導文學〈向天湖巴斯達隘〉1998年到2019年的作品。論文發展分成「作家介紹」、「創傷書寫」、「文化銜接」三個部份。
受到世界興起的原民運動影響,1980年後台灣原住民文學興起。瓦歷斯•諾幹《獵人文化》喚醒伊替的原民意識,孫大川創辧的《山海文化雙月刊》給予伊替書寫的空間,伊替在山海舉辦的各項原住民文學獎中漸漸取得「作家」的位置。伊替•達歐索書寫帝國主義與國民政府帶來的傷痛,藉由文學面對族群歷史,以共有記憶產生集體意識,透過理解傷痛,療癒民族創傷;以文學面對過去的傳統並重新詮釋翻譯,將祖先傳下的賽夏文化精神銜接在現代社會。伊替以書寫傷痛和文化銜接回望過去,並不是為了返回,而是為了在逆境中存續往前邁步。
This thesis primarily studied the works by SaySiyat writer Itih a TaoS. 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 the following three research approaches were adopted. First, the researcher traced Itih's path to becoming a writer and engagement in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written communications with him, his phone conversations with his son, and media interviews. Second, three cogitations, namely, Slavoj Žižek’s post-traumatic sufferers, Cathy Caruth’s collective trauma, and Jeffrey C. Alexander’s cultural trauma, were applied to examine how Itih wrote about ethnic trauma. Third, the concepts of articulation, translation, and performance proposed by James Clifford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how Itih sought the path toward cultural integrity through literature.The researcher utilized the aforementioned research methods, in combination with research materials on the SaySiyat people from anthropologists and religious scholars, to open a dialogue with the texts created by Itih. Through textual analysis, the study obtained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this contemporary indigenous writer connected up with the SaySiyat ethnic group through literature.
The researcher gathered and collated Itih’s works from the Taiwan Indigenous Voice Bimonthly (TIVB), the Indigenous Literature Awards hosted by TIVB, the Awards for Literary Creations in Aboriginal Languages organiz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Miaoli County Meng-Hua Literary Awards. The analysis focused on his works created between 1998 and 2019, which included novels – The Thunder Goddess, A Pilgrimage to the Mountains, Water Stains on House Walls, Ancestral Spirits: As if in the Far Distance, Groaning in the Cracks, Spiritual Leader, A Giggling Tribe, and Ma’alo’ (Thank You); prose – Mountains, Garments: Two Decades, Dialogues Between Nature and Ta’ay, Endlessly Haunting Sadness – PaSta’ay, Perilous Precipice and Dangerous Shoal, and Endless Nightmare; new poems – Song of the Tribe, Circle of Life, PaSta’ay and Unreachable Edge;Reportage –Xiang Tian Lake of PaSta’ay. The thesis comprises three sections: author profile, writing about trauma, and cultural articulation.
Influenced by the rise of indigenous movements worldwide, indigenous literature emerged in Taiwan after 1980. The Hunter Culture Magazine established by Walis Nokan awakened indigenous awareness in Itih, and the TIVB founded by Ta-Chuan Sun provided a space for his writings. Itih has progressively secured a position as a “writer” across a range of indigenous literature awards hosted by the TIVB. He addressed past traditions through literature, specifically, connecting the spirit of the SaySiyat culture handed down from their ancestors with modern society through reinterpretation and retranslation, and writing about the agonies inflicted by imperialism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hrough literature, Itih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their ethnic group, created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based on shared memories to understand their pains, and thereby healed their ethnic traumas. Itih did not retrace the bygone cultures and wounds to return to the past, but to sustain and stride forward amidst adversity.
參考文獻
一、文學文本
伊替.達歐索,〈山、杉――二十年〉,《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9期(台北:麥田,1998.07),頁75-80。
伊替.達歐索,《巴卡山傳說與故事》,(臺北:麥田,2008.11)。
伊替.達歐索,〈祖靈――彷彿遙遠〉,林志興編,《102年第4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12),頁48-61。
伊替.達歐索,〈夾縫裡的呻吟〉,林志興編,《103年第5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11),頁22-44。
伊替.達歐索,〈部落之歌〉,林志興編,《104年第6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5.11),頁236-239。
伊替.達歐索,〈精神領袖〉,林二郎編,《105年第7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12),頁101-118。
伊替.達歐索,〈無盡夢魘〉,林二郎編,《105年第7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12),頁142-147。
伊替.達歐索,〈傻笑的部落〉,林二郎編,《106年第8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12),頁105-121。
伊替.達歐索,〈不可觸知的邊緣〉,林二郎編,《106年第8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12),頁252-254。
伊替.達歐索,〈瑪阿露〉,《108年第10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9.12),頁101-117。
根阿盛,〈雷女〉,《山海文化雙月刊》第25、26期(台北:山海,2000.10),頁79-87。
根阿盛,〈向天湖巴斯達隘〉,《苗栗縣第18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 (一)》(苗栗:苗栗縣政府,2015.10),頁187-189。
二、專書(依筆劃排)
巴蘇亞‧博伊哲努,《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台原,1999.06)。
巴蘇亞‧博伊哲努,《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2002.09)。
巴蘇亞‧博伊哲努,《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上)》(台北:里仁書局,2009.10)。
巴代,《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台北:麥田,2007.08)。
王承先編,《105苗栗縣第19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一)》(苗栗:苗栗縣政府,2017.01)。
田哲益,《台灣的原住民――賽夏族》(台北:台原,2001.08)。
朱鳳生,《導論賽夏族》(新竹:新竹縣政府,2011.06)。
李根政,《台灣山林百年紀》(台北:天下,2018.12)。
金榮華,《台灣賽夏族民間故事》,(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4.03)。
林修澈,《賽夏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05)。
柳書琴,〈我們的文學為什麼要打獵:當代原住民文學中的狩獵書寫〉, 黎湘萍、李娜編,《事件與翻譯:東亞視野中的臺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07),頁121-149。
屈育德,〈民間故事三談〉,《神話、傳說、民俗》(北京:中國文聯,1988.09)。
周伯乃,〈論小說中的人物刻劃〉,《現代小說論》(台北:三民書局,1971.05)。
韋勒克等著,王夢鷗等譯,《文學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12)。
孫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1.07)。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 台灣原住民心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2000.04)。
夏曼‧藍波安,《黑色翅膀》(台北:聯經,2009.08)。
教育部編,《教育部102年度原住民族語文學獎作品集》(台北:教育部,2014.09)。
張怡微,《散文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20.10)。
梅家玲,〈後戰爭〉,《台灣理論關鍵詞》(台北:聯經,2020.06)。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7.06)。
陳運棟、張瑞恭,《賽夏史話――矮靈祭》(桃園:華夏書坊,2000.11)。
陳運棟編,《南庄鄉志上》(苗栗:苗栗縣政府,2009.03)。
奧威尼‧卡露斯,《野百合之歌》(台中市:晨星,2001.12)。
葉舒憲,《文學與人類學――認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1)。
楊翠,《少數說話――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上)》(台北:玉山社,2018.02)。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2001.09)。
趙正貴,《賽夏族的歷史文化傳統與變遷》(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09.10)。
蔡金鼎,《征憶――高砂義勇隊與國共戰爭時期原住民軍人口述歷史》(台北:原委會,2015.02)。
潘秋榮,《小米、貝珠、雷女――賽夏族祈天祭》(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0.12)。
潘秋榮,《賽夏族:巴斯達隘傳說》(台北:新自然主義,2002.12)。
賴盈秀,《誰是「賽夏族」?》(台北:向日葵文化,2004.11)。
鄭依憶,《儀式、社會與族群:向天湖賽夏族的兩個研究》(台北:允晨文化,2004.04)。
鄭雅雯,《聽見山海的歌聲――臺灣原住民作家速寫》(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12)。
戴寶村,《樟腦、鴉片與專賣制度產業文化展示資料調查》(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2009.04)
簡鴻模,《矮靈、龍神與基督――賽夏族當代宗教研究》(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7.12)。
魏貽君,《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索》(新北:印刻文學,2013.09)。
阿萊達.阿斯曼著,潘璐《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北京:北京大學,2020.11)。
羅伯特‧麥基著,周鐵東譯,《故事》,(天津:天津人民,2014.09)。
Bart Moore-Gilbert著,彭淮棟譯,《後殖民理論》(台北:聯經,2004.12)。
Conrad Phillip Kottak,徐雨村 譯,《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台灣東華,2018.01)。
James Clifford(詹姆斯‧克里弗德)著,林徐達、梁永安譯,《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苗栗:桂冠,2016.11)。
2、論文
(1)期刊論文(依筆劃排)
李癸雲,〈重構創傷經驗的書寫療癒:台灣女詩人江文瑜《木瓜》詩之慰安婦形象再現〉,《台灣文學學報》第32期(2018.06),頁1-22。
吳宛憶,〈《原報》與《獵人文化》的抗爭與回歸〉,《原教界》第35期(2010年10月),頁20-25。
孫大川,〈從生番到熟漢――番語漢化與漢語番化的文學考察〉,《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2期(2007.12),頁27-45。
胡家瑜,〈器物、視覺溝通與社會記憶――賽夏族儀式器物的初步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5期(2000.12),頁113-141。
胡萬川,〈民間文學口傳性特質之研究――以台灣民間文學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1期(2010.11),頁199-220。
胡台麗,〈賽夏矮人祭歌舞祭儀的「疊影」現象〉,《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9期(1995.12),頁1-61。
徐舜彥,〈論傳統習俗與生命教育之關係〉,《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學報》第11卷第1期(2020.03),頁105-106。
陳敬介,〈文學與文化觀光行銷策略――以南庄鄉賽夏族實例觀察〉,《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4卷第1期(2014),頁91-112。
陳芷凡,〈《山海文化》的美麗與哀愁〉,《原教界》第35期(2010.10),頁26-31。
陳芷凡,〈戰爭與集體暴力――高砂義勇隊形象的文學再現與建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6期(2018.04),頁157-184。
陳芷凡,〈田雅各、巴代等人的都市書寫策略與世代關照〉《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 第5卷 第4期 (2015年冬季號 ),頁1-19。
陳春欽,〈向天湖賽夏族的故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1期(1966),頁157-196。
陳器文,〈臺灣原住民文學之神話思維與美學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6.01).頁1-25。
陳秀祝,〈從文化創傷敘事與復原看二二八的藝術創作:1977年「悲情昇華』二二八紀念美展為例〉,《造形藝術學刊》(2011.12),頁1-30。
陳柏軒,〈街談與巷議:原住民文學的街道書寫初探〉,《原住民文獻》第43期(2020.10)。
陳建憲、曹英毅,〈台灣原住民洪水再殖型神話研究〉《民間文學年刊》第二期增刊(2009.02)。
陳南君,〈進入山地,請說國語――概述1950年代台灣原住民族國語政策〉《原住民文獻》第36期(2018.10)。
黃惠禎,〈陳英雄與盧克彰的文學關係〉,《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9期(2019.10),頁187-217。
黃心雅,〈創傷與文學書寫〉,《英美文學評論》第 20 期(2012.06),前言頁5-9。
董希文,〈文學文本理論與文學形式研究〉,《江漢論壇》2006卷3期(2006.03),頁71-74。
劉柳書琴,〈印刷媒介中的尖石鄉泰雅族李崠山事件記憶〉,《台灣文學學報》37期(2020.12),頁123-164。
潘博成,〈評介阿斯特莉特‧埃爾《文化中的記憶》〉,《文化研究》第23期(2016.09),頁281-287。
衛惠林,〈賽夏族的氏族組織與地域社會〉,《臺灣文獻季刊》7卷3期(1956.12),頁1-6。
蔡佩含,〈想像一個女獵人:原住民山海書寫裡的性別∕空間〉,《台灣學誌》第11期(2015.04),頁1-15。
蔣興儀,〈不可能的見證:從「創傷的敘事」到「敘事的創傷化」〉,《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64期(2018.03 ),頁113-179。
(2)學位論文
王雪玲,〈蝶蝶不休――試論吳明益和杜虹的蝴蝶自然書寫〉(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2021)。
呂慧珍,〈90年代台灣原住民小說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
李玉華,〈台灣原住民文學的發展歷程與主體意識的建構〉(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5)。
洪瑋其,〈兩種百步蛇――台灣原住民族文學中基督宗教的治癒與網羅〉(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施靜沂,〈獵人的尊嚴――當代台灣原住民小說中的獵人形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6)。
根穆凡,〈賽夏族paSta’ay(矮靈祭)祭歌研究〉(台北:東吳大學音樂系研所音樂學組碩士論文,2009)。
胡明,〈戰爭永不止息:台灣五0年代反共小說的精神結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張淑彩,〈當代台灣文學英譯研究:一個文化政治的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曾有欽,〈「我在故我寫」――當代台灣原住民文學發展與內涵〉(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蔡政惠,〈原住民文學書寫中的原漢關係〉(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蔡佩含,〈社會介入、自然寫作、歷史敘事――以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為考察對象(1970~)〉(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謝惠珠,〈原住民小說中的成長啟蒙〉(台東: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
(3)研究會論文
黃國彬,〈新詩賞析〉,中國文學課程「新詩賞析」研討會演講內容(課展發展處,2002.12.21)。
(4)其他單篇
王應棠,〈語言、生命經驗與文學創作:試論奧威尼從《雲豹的傳人》到《野百合之歌》的心路歷程〉,《野百合之歌》(台中市:晨星發行,2001.12)。
杜國清,〈台灣文學與山林〉,《台灣文學英譯叢刊》第18輯(2006)。
吳家君,〈台灣原住民現代文學創作中引用神話傳說之分析〉,《21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台北市: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1999.12)。
胡家瑜,〈從移動的空間到轉變的地景――對於賽夏社會變動性與穩定性的另類思考〉,黃應貴,《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出版,2009.01)。
根阿盛,〈作者簡歷〉,《105苗栗縣第19屆夢花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一)》(苗栗:苗栗縣政府,2017.01),頁95。
根阿盛,〈雷女得獎感言〉,《山海文化雙月刊》第25、26期(台北:山海,2000.10)。
孫大川,〈原住民文化歷史與心靈世界的摹寫――試論原住民文學的可能〉,《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台北:印刻,2003.04)。
孫大川,〈「山海文化雜誌社」台灣原住民文學影音數位典藏計畫( II-III)(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2013.03),
彭瑞金,〈驅除迷霧、找回祖靈――台灣原住民文學問題初探〉,《21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台北市: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1999.12)。
黃智慧,〈中華民國在台灣(1945-1987)――「殖民統治」與「遷佔者國家」說之檢討〉,台灣教授協會,《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頁161-192。
趙金山,〈賽夏族口述歷史研究工作計畫研究報告〉(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1999.06)。
蔡麗雲,〈初探小說中的情節與環境〉,《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2003.07)。
3.報紙文章
根阿盛,〈賽夏語對人名的叫法〉,《原教界》第58期(2014.08),頁78-79。
陳映真,〈台灣報導文學的歷程〉,《聯合報》,2001.8.18,37版。
黃季平,〈賽夏族族語聚會所經營成效的分析〉,《原教界》第91期(2020.02),頁18-23。
瑪蓋丹,〈祭儀是百年不滅的約定〉,《原視界IPCF雜誌》(2020.07),頁3。
4.電子媒體
MBA智庫百科,〈什麼是雙避衝突〉(來源: https://reurl.cc/Gxg4yp,檢索日期:2022.06.03)。
三立新聞台,〈被遺忘的高砂義勇隊!遺族前往古戰場迎亡靈「回家」,「高砂翅膀」就地立碑!〉(來源:https://reurl.cc/5GAkXG,檢索日期:2022.03.26)。
《山海文化台灣原住民數位文化典藏》(來源:https://reurl.cc/QjVKvq,檢索日期:2022.02.16)。
五峰鄉公所,〈五峰鄉模範父親表揚 原住民文史作家趙正貴獲推薦〉(來源:https://reurl.cc/x97RW4,檢索日期:2022.05.14)。
〈心理防衛機轉〉,教育百科(來源:https://reurl.cc/GoNveW,檢索日期:2022.02.13)。
李宜蓁,〈都市原住民的崎嶇路〉(報導人:https://reurl.cc/KbpMmM,檢索日期:2022.05.02)。
李秉芳,〈「從敵人變朋友」林務局和賽夏族人簽署夥伴關係宣言共護山林〉(民報:https://reurl.cc/g0bDEQ,檢索日期:2022.03.12)。
朱冠宇,〈書寫與認同――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獲獎作品中都市原住民的身分認同演變〉(來源:https://reurl.cc/GoXWXx,檢索日期:2022.01.25)。
利格拉樂.阿𡠄,〈我的部落生活與書寫〉(來源:https://reurl.cc/35xLAl,檢索日期:2021.10.07)。
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5%人擁有80%生物多樣性 聯合國:原民以這六種方式幫助全世界〉(來源:https://reurl.cc/Dy61VN,檢索日期:2022.04.22)。
根阿盛,〈我們賽夏族〉,自由時報新聞網(來源: https://reurl.cc/12ZMEW,檢索日期:2021.01.19)。
根阿盛,〈低迴不盡憂傷――矮靈祭〉,自由時報新聞網(來源:https://reurl.cc/vedo2L,檢索日期:2021.01.19)。
原住民文化事業基金會,〈賽夏族四大家族播種祭 部落經典儀式回顧〉(原視族語新聞:https://reurl.cc/9rkma8,檢索日期:2021.08.09)。
孫大川,〈不再被歸零的國語〉(來源:https://reurl.cc/mv6jaY,檢索日期:2021.09.10)。
莊麗華,2019年採訪賽夏族文學家根阿盛(來源:https://reurl.cc/VDQpRY,檢索日期:2022.06.11)。
章蓉,〈從上帝造男造女說起〉(來源:https://behold.oc.org/?p=4563,檢索日期:2021.09.18)。
陳民紋/倫敦/麥尚/舞蓋,〈十年大祭扛揹大旗重責 hayawan夏家省思〉(來源:https://reurl.cc/Ok0A7R,檢索日期:2021.09.18)。
曾世偉、郭亞文採訪,「原視新聞:百壽舉辦tallolong祈河川生物興旺、漁獲豐收」(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9TE2Lsp86M,檢索日期:2021.07.25)。
楊政賢,〈巴卡散部落〉(來源:https://reurl.cc/ZrrMj6,檢索日期:2022. 01.16)。
詹素娟,〈原住民的歷史書寫與「史觀」〉(來源:https://reurl.cc/nEqp9e,檢索日期:2022.02.07)。
劉達寬,〈我們能和解共生嗎(下):超越僵局的新共同體敘事?〉(來源:https://reurl.cc/q5zY20,檢索日期:2022.04.15)。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瀕危語言地圖集》(來源:https://reurl.cc/43okq2,檢檢索日期:2021.10.10)。
謝明俊,〈苗栗縣南庄鄉蓬萊國小――慶祝百年校慶〉,《中時新聞網》(來源:https://reurl.cc/02p5Lk,檢索日期:2022.01.19)。
簡鴻模,〈趙正貴〉(來源:https://reurl.cc/7Dka75,檢索日期:2022.05.14)。
黎薇,〈賽夏族矮靈祭,獲國家重要民俗資產授證〉(來源:https://reurl.cc/yQkRXO,檢索日期:2022.01.26)。
羅永清,〈「你還說番話!」:記錄一場原住民族語言流失的陳述〉(芭樂人類學:https://reurl.cc/1ZZNeW,檢索日期:2022.05.03)。
羅蔚舟、彭維乾,〈盡釋前嫌、互信共生――賽夏族與林務局新竹林管處舉行Sasiyos和解儀式〉(大成報:https://reurl.cc/DdR7gd,檢索日期:2022.04.05)。
Ciwang Teyra,〈認識原住民族歷史創傷與微歧視〉(原視界:https://reurl.cc/n1Eq7n,檢索日期:202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