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題目為「《左傳》『君子曰』中的君臣之道」,主要是以「君子曰」的視角探究《左傳》中君臣的相關問題。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以「君與臣上下隸屬關係」為範疇,由「聽與諫」作為切入點,探討君臣在政治互動上該如何取得共衡;第三章以「君與臣對應社稷」為範圍,由「忠」作為切入點,探討君臣實踐「忠」的態度,對應的對象及具體的作為為何;第四章以君臣對應「同僚(同宗)」及「自身」作為省思,以「讓」與「稱」作為切入點,探討該如何切合禮;第五章將本論文所探討的「君子曰」文句置於歷史脈絡之下檢視,藉以分判所屬的時代思想;第六章則加以總結,君子對「諫」、「忠」、「讓」的褒揚皆落於「人臣」之上,藉以突出「人臣」在《左傳》一書中的價值。在現實政治的情況,人臣的能力雖有所侷限,卻也反映史家在世衰道微,禮樂崩壞的時代背景之下,欲借人臣樹立的懿美風範來重建秩序的美好期盼。
* 古籍文獻以時代先後排序,同時代者以姓名筆畫排序。
* 近人論著以姓名筆畫排序。
一、古籍文獻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臺北:漢京出版,1983年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萬卷樓,1999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藝文印書館股份
有限公司,影印清代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1993年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公羊傳注疏》,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影印清代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1993年
﹝漢﹞孔安國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尚書注疏》,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影印清代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1997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周禮注疏》,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影印清代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1997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注疏》,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影印清代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1997年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清﹞阮元校勘:《左傳注疏》,藝文印書
館股份有限公司,影印清代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1993年
﹝晉﹞杜預註:《春秋左傳集解》,臺北:七略出版社,2005年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清﹞阮元校勘:《春秋穀梁傳注疏》,藝文
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影印清代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1993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冊,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4年
﹝唐﹞陸德明撰;吳承仕疏證:《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九思出版,1978年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臺北:德志出版社,1962年
﹝清﹞魏源撰:《魏源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清﹞姚鼐編著;﹝民國﹞王文濡評注:《大字本評註古文辭類纂》,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清﹞陳立著:《公羊義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清﹞郭慶藩主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1993年
﹝清﹞章太炎:《春秋左傳讀》,臺北:學海出版,1984年
﹝清﹞朱右曾撰:《逸周書集訓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臺北:世界書局,1966年
沈玉成、劉寧:《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郁賢皓/周福昌/姚曼波:《新譯左傳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張以仁:《春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張高評:《左傳之文韜》,臺北:麗文文化,1994年
張端穗:《左傳思想探微》,臺北:學海出版社,1987年
陳士珂:《孔子家語疏證》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陳新雄:《訓詁學上冊》,頁164。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傅隸僕:《春秋三傳比義》,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4年
程發軔:《春秋要領》,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9年
楊向奎:《中國古代社會與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2007年
楊伯峻:《論語譯注》,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
楊家駱主編:《白虎通證等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1999年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經學通論》,臺北:國中空大大學,1996年
趙善詒:《說苑疏證》,臺北:文史哲出版,1986年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劉正浩:《左海鉤沉》,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
鄭良樹:《竹簡帛書論文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
黎鳳翔:《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盧元駿:《新序新注新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錢玄同:《劉申叔先生遺書》,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8年
戴君仁等著:《春秋三傳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1981年
謝冰瑩、邱燮友等人:《古文觀止》,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鍾肇鵬:《鬻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譚家哲:《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
﹝日本﹞重澤俊郎:《左傳人名地名索引》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日本﹞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
﹝日本﹞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1997年
﹝日本﹞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二)學位論文
王聰明:《左傳人文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
朱賜麟:《曹劌之陣思想研究──及其在春秋兵學思想史上的意義》,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6年。
李小平:《左傳晉國稱霸君臣言行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1990年
黃一凡:《兩周金文親屬稱謂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葉文信:《左傳「君子曰」考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葉惠雯:《左傳人文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趙啟迪:《春秋戰國時期的諫諍制度》,吉林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8年
劉瑞箏:《左傳禮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
盧心懋:《左傳君子曰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
謝育娟:《從春秋五霸之事論《春秋》之道名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6年
龔慧治:《左傳「君子曰」問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8年
(三)期刊、會議論文
吳智雄:〈論左傳「君子曰」中的禮〉,《國文學報》第三期,頁217-234,2005
年
吳智雄:〈論左傳「君子曰」的政治思想,《孔仲溫教授逝世五週年紀念文集》,
頁391-440,臺北:學生書局,2006年
吳智雄:〈論左傳「君子曰」的道德意識──兼論「君子曰」的春秋書法觀念〉,
《國文學誌》第八期,頁377-395,2004年
李隆獻:〈《左傳》「仲尼曰」敘事芻論〉,《臺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0年12
月,頁91-138。
屈萬里:〈孔子的述與作〉,《孔孟學報》,卷10期12,頁22,1972年
季旭昇:〈從新出戰國材料看孔子的政刑思想──以《上博三•仲弓》「宥過舉罪」
為例〉,收錄於慶祝黃天成教授九十壽誕論文集,未刊稿。
張以仁:〈關於左傳君子曰的一些問題〉,《孔孟月刊》,3卷3期,頁29-30,1964
年
張端穗:〈《公羊傳》與《穀梁傳》親親觀比較研究──以君王對待世子、母弟之
道為探索焦點〉,《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50卷,2009年7月,頁
1-46。
陳致宏:〈左傳敘「諫」析論〉,《興大中文學報》,第25期,頁85-104,2009 年。
黃翠芬:〈左傳「君子曰」考詮〉,《朝陽學報》,頁89-105,1996年
蔡妙真:〈變焦鏡頭──左傳價值辯證手法〉,《興大中文學報》,第21期,頁
227-251,2007年
盧心懋:〈論《左傳》所見之「讓」德〉,收入《慶祝周一田先生七秩誕辰論文集》,
頁181-199,臺北:萬卷樓,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