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思妤
Liu, Szu Yu
論文名稱: 薛瑄的主敬工夫論
A Study on Xue xuan's Zhujing Cultivation Theory
指導教授: 楊儒賓
Yang, Rur Bin
口試委員: 鍋島亞朱華
藤井倫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1
中文關鍵詞: 薛瑄工夫論主敬從祀人格氣象
外文關鍵詞: Xue xuan, Cultivation Theory, Zhujing, enshrine, personalit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薛瑄(1389—1464)為明初大儒,乃明代繼承程朱一脈的代表人物,亦為河東學派創始者。薛瑄雖不興著述,然其試圖彌合程朱學說間隙,重視身心體驗,篤志力行等主張,為薛瑄之學極為特出之處,此點由其對於工夫修養之相關論點可明顯看出。故本文特別著眼薛瑄之修養工夫,試圖將其重體驗、實踐之特色完整呈顯,並探討薛瑄本身因確切實踐工夫,而於整體人格所呈現之氣象,以說明其學影響與價值所在。
    第二章關注薛瑄背景研究,概述其生平時代背景,以及梳理薛瑄從祀相關奏疏。薛瑄之從祀議題延續百年,本文認為其能從祀孔廟除固有政治等外緣因素,關鍵仍在於其光明正大之人格氣象,而此正是薛瑄能篤行其主敬工夫之效驗。
    第三章探究薛瑄之修養工夫,以「主敬」總括薛瑄之工夫論,並以「居敬以立本,窮理以達用」為主要進路。本文特別舉出「默識心通」作為薛瑄工夫論中最具特色之處,「默識」將「居敬」與「窮理」兩工夫完好整合,進而歸納整合,致使身心轉換,並加上時間因素,使「心通」更具體可達。一旦心通,通常會進入一特殊冥契境界(「誠」),此亦為薛瑄工夫與實踐之間的重要橋樑。薛瑄之學可謂藉由「主敬」工夫復人之天然本性,一朝豁然貫通已至於誠,更加凸顯「人」此主體需主動施行,不斷做工夫,以推及萬事萬物之面向。
    第四章關注薛瑄之學的影響,主要以明代中葉的河東後學呂柟(1479-1542)為對象,呂柟學說可視為薛瑄試圖彌合程朱間隙的進一步發展。最終將關注重點聚焦於薛瑄的「人格氣象」,本文認為薛瑄對後世造成的影響,除重視體驗與實踐,更具影響力之處乃在其鮮明人格氣象。本文將聖賢(中行)以下氣質分為狂、狷二類,薛瑄乃「中行偏狷」,陽明則屬「中行偏狂」之人格氣象。而明代中晚期亦隱然呈現陽明學者多「狂者氣象」,程朱一脈學者多「狷者氣象」的現象。


    As a significant scholar of the early Ming dynasty, Xue xuan(1389—1464) is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Chengzhu School and the initiator of the Hedong School. Although Xue xuan does not write many books, the efforts he makes on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Chengzhu School, emphasizing the mind-body experience and 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implementing resolution and putting it into practice
    are what make him exceptional. These features can be seen in his cultivation theory. In this manner, this thesis focuses on Xue xuan’s cultivation theory, attempting to show its feature of emphasizing the actual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meanwhile discussing how Xue himself possesses upright personality by fulfilling the practice of cultivation to present the influence and value of Xue’s theory.
    The second chapter concentrates on Xue xuan’s background.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Xue’s life and organizes Xue’s the process of enshrining in the Confucius temple concerning worship. Xue’s enshrining issue has been discussed for hundreds of years. This thesis considers that Xue’s being enshrined in the Confucius temple does not only involve political factors, but Xue’s outstandingly upright personality. This is why Xue can carry out his belief of keeping one’s mind in “Zhujing”.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Xue xuan’s cultivation theory, generalizing his cultivation theory with the concept“Zhujing,” taking this as the basis and aiming to bring it to realization. This chapter especially indicates that the tacit intelligent correspondence and spiritual resonance is the most distinctive cultivation method in Xue’s theory. This method integrates both Zhujing and probing into principles methods. The tacit intelligent correspondence motivates the transmutation between mind and body, making spiritual resonance applicable by adding the time factor. Once spiritual resonance has been realized, one usually undergoes mystical experiences, and this is the main bridge between Xue’s cultiv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Xue’stheory attempts to regain one’s human nature by applying the Zhujing method.Meanwhile, it also highlights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s which should take theinitiative in cultiv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Xue xuan’s theory and takes later Hedong scholar Lu nan(1479-1542), who trie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Chengzhu School, as the study object. Lastly, this chapter will put the focus on Xue’s personality. This thesis considers that Xue xuan’s influence does not merely because of the emphasis on practice but his unique personality. Thus, this chapter divides people who is inferior to saints into two categories—the unrestrained and overcautious types. Xue belongs to the medium but a little overcautious type, and Yang ming belongs to the medium but a little unrestrained type of personality. In the mid and late Ming period, the Yangming School scholars mostly carry the unrestrained character and the Chengzhu School scholars carry the overcautious character.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第三節 文獻回顧 第二章 薛瑄生平背景及其從祀問題 第一節 時代背景 第二節 生平背景 第三節 薛瑄人格氣象與從祀孔廟始末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薛瑄工夫論及其實踐 第一節 天道-人道 第二節 主敬工夫──居敬以立本 第三節 主敬工夫──窮理以達用 第四節 由默識至心通 第五節 篤志而力行 第六節 小結 第四章 薛瑄之學影響與發展 第一節 河東學派與關學 第二節 呂柟「踐履」思想及承繼關係 第三節 薛瑄之學影響:「中行偏狷」之人格氣象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書目

    一、古籍原典(按朝代排序)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宋〕周敦頤撰、〔清〕董榕輯,《周子全書》,臺北:廣學社,1975。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張 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
    ___,《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程 顥、程頤,《二程集》上下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朱 熹、呂祖謙編,古清美註譯,《近思錄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
    〔宋〕朱 熹撰,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朱 熹,《伊洛淵源錄》(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0 年,孔子文化大全叢書,冊18。
    ﹝宋﹞朱 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
    ___,《四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___,《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全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
    ﹝宋﹞陳淳,《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983。
    ﹝元﹞王道淵,《皇帝陰符經夾頌解註》,《道藏》,臺北 : 藝文印書館,1977,冊2。
    〔元〕許 衡,《魯齋全書》,臺北:廣文書局,1975 年,和刻影印近世漢籍叢刊思想續編,第5 冊。
    〔明〕王畿,《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明〕胡 廣等纂修,《性理大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10-711 冊。
    〔明〕曹 端,《曹端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
    〔明〕薛 瑄,《薛瑄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明〕吳與弼,《康齋先生日錄》,臺北:廣文書局,1975 年,和刻影印近世漢籍叢刊思想續編,第9 冊。
    〔明〕陳獻章撰、孫通海點校,《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明〕胡居仁,《居業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14 冊。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明〕王 恕,《石渠意見》,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薛敬之,《思菴野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明〕楊 爵,《斛山楊先生文稿》,臺北:國家圖書館館藏明萬曆戊子年本,1588。
    ﹝明﹞呂 柟,《宋四子抄釋•張子抄釋》,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
    ﹝明﹞呂 柟,《四書因問》,收入《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冊88。
    〔明〕呂 柟撰、趙瑞民點校,《涇野子內篇》,北京:中華書局,1992。
    ﹝明﹞呂 柟,《涇野先生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集部別集類冊 1337-1338。
    ﹝明﹞呂 柟著,《涇野先生周易說翼》,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經部易類冊1。
    ﹝明﹞李 顒,《二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
    ﹝明﹞朱睦𣚃,《皇朝中州人物志》明隆慶二年刊本,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0。
    〔明〕馮從吾,《關學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
    〔明〕王鴻輯,《薛文清公行實錄》,臺南:莊嚴文化,1996 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私藏明萬曆十六年吳達可刻崇禎重修本)
    〔明〕高攀龍,《高子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2 冊。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冊85。
    ﹝明﹞孫奇逢,《理學宗傳》,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
    ﹝明﹞張邦奇,《張文定公覲光樓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冊1336。
    ﹝明﹞張夏,《雒閩源流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冊123。
    ﹝明﹞陸深,《儼山集》,收入《欽定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冊1268。
    ﹝明﹞徐階,《世經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冊79。
    ﹝明﹞鄒守益,《鄒守益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明﹞趙時春,《趙浚谷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冊87。
    〔明〕劉宗周,《劉子全書》,臺北:華文出版社,1968。
    〔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1997。
    〔明〕黃宗羲、全祖望等,《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屠應峻,《屠漸山蘭暉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冊132。
    ﹝明﹞霍韜,《渭崖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
    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冊69。
    ﹝明﹞龔用卿,《雲崗選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冊88。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上冊,收入於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第313-314 冊,臺北: 台灣商務,1968。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永 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上下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
    〔清〕沈佳,《明儒言行錄》,收入周駿富編,《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出版社,1991,冊3。
    〔清〕張志聰,《黃帝內經集注•靈樞集注》,杭州:浙江古編出版社,2002。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清﹞傅維鱗,《明書》,收入中國野史集成編委會、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冊20。
    〔清〕郭慶藩著,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1。
    〔清〕戴楫輯,〔明〕薛瑄撰,《薛子條貫篇 13 卷續篇13 卷》,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4 輯,21 冊。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黃彰健校勘,《明實錄‧太宗實錄》冊13,京都: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 年刊本縮編,1984。

    二、近人專著(按著者姓氏筆劃排序)
    Pervin L A., 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 New York: Wiley, 1996.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___,《慧菴論學集》,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___,《顧涇陽、高景逸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印 順,《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史泰司(Walter Terence Sta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Mysticism andPhilosophy),臺北:正中書局,1998。
    米爾恰•伊利亞德,《神聖與世俗》,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1962。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68。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吳 怡,《中庸誠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
    何 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余 蓮(Francois Jullien)著,林志明譯,《功效論:在中國與西方思維之間》,
    臺北:五南圖書,2011。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允晨文化,2003。
    ___,《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___,《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束景南,《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年)
    李元慶,《明代理學大師—薛瑄》,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3。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1983。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侯外廬、丘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上下二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學生書局,1989。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開明書局,1982。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
    梁紹輝,《周敦頤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陳 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出版社,1994。
    陳 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
    陳郁夫,《周敦頤》,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臺北:東華出版社,1998。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1994。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___,《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趙北耀主編,《薛瑄學術思想研究論文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趙吉惠,《21 世紀儒學研究的新拓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熊十力,《體用論•明心篇》,北京:中華書局,1994。
    蔣年豐,《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圖書,2000。
    劉見成,《修道成仙:道教的終極關懷》,臺北:秀威資訊,2010。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增訂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錢 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71。
    ___,《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___,《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
    ___,《宋明理學概述》,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5。
    藤井倫明,《朱熹思想結構探索──以「理」為考察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三、單篇論文(按著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期刊論文
    Chu, Hung-lam(朱鴻林). “The Debate Over Recognition of Wang Yang-ming(王陽明從祀孔廟的爭議),”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8.1(Cambridge:1988), pp. 47-70.
    毛文芳,〈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19.2,2001,頁171-200。
    王美鳳、米文科,〈從呂柟思想看關學對河東之學的發展〉,《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2.5,2012,頁89-93。
    王愛紅、楊景岡,〈呂柟的學派歸屬問題〉,《太原大學學報》,10,2009,頁1-4。
    安綱、曉鵬,〈《薛文清公文集》版本小考〉,《晉圖學刊》,3,1994,頁58-62。
    米文科,〈薛瑄與明代關學的中興〉,《蘭州學刊》,12,2010,頁9-12。
    米文科,〈三原弘道書院的講學與明代關學之發展〉,《安康學院學報》,23.3,2011,頁31-45。
    米文科,〈論呂柟思想中的關學特質〉,《唐都學刊》,29.4,2013,頁25-29。
    朱鴻林,〈陽明從祀典禮的爭議和挫折〉,《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1996,167-182。
    朱鴻林,〈《王文成公全書》刊行與王陽明從祀爭議的意義〉,收錄於楊聯陞、全漢昇、劉廣京主編,《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臺北:
    食貨出版社,1988),頁 567-581,後收錄於朱鴻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 312-333。
    吳冠宏,〈人物品鑒學之新向度的探索〉,《成大中文學報》,27,2009,頁1-36。
    林繼平,〈明代理學之前驅──曹月川、薛敬軒、吳康齋哲學詣境的探索〉,《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8.5,1987。
    柳河東,〈簡評河東二聖八大儒及河汾學派特色〉,2004 年發表於儒學聯合論壇《當代儒學論集(學術天地)》(2006 年度)。
    洪國強,〈宋儒楊時在明代從祀孔廟的歷程及其時代意義〉,《新史學》,25.1,2014,頁51-95。
    夏傳才,〈元代經學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程朱之學的發展〉,收入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2000,頁119-144。
    馬淵昌也著,史甄陶譯,〈宋明時期儒學對靜坐的看法以及三教合一思想的興起〉,收入楊儒賓、馬淵昌也、艾皓德合編,《東亞的靜坐傳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頁63-102。
    馬 濤,〈論薛瑄與明代的關學〉,《孔子研究》,3,1991,頁92-97。
    馬 濤,〈薛瑄與三原派學〉,《運城師專學報(薛瑄研究專刊)》,1,1990,頁69-71。
    高坤讓,〈王通"河汾設教"初探〉,《運城師專學報》,3,1988,頁38-41
    鄧曉軍,〈河汾之學與貞觀之治的關系〉,《四川師範大學學報》,6,1991,頁59-66。
    張 波,〈明代關學與學派簡論〉,《華夏文化》,1,2010,頁13-15;
    張俊相,〈析周敦頤的無欲觀〉,《黃山學院學報》,6.4,2004,頁74-81。
    張親霞、鄭榮,〈論明代關學的基本特徵〉,《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008,頁39-43。
    陳立勝,〈宋明理學中的「鏡喻」〉,《孔子研究》,1,2009,頁60-72。
    陳時龍,〈明代關中地區的講學活動〉,《政大歷史學報》,27,2007,頁215-254。
    陳寒鳴,〈明成祖朱棣的儒學思想〉,《朱子學刊》,8,1997,頁350-355。
    許齊雄,〈我朝真儒的定義:薛瑄從祀孔廟始末與明代思想史的幾個側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7,2007,頁93-113。
    楊正顯,〈王陽明《年譜》與從祀孔廟之研究〉,《漢學研究》,29 .1 ,2011,頁153-187。
    楊瑩暖,〈周濂溪「主靜」之確義〉,《嘉大中文學報》,2,2009,頁55-70。
    楊儒賓,〈宋儒的靜坐說〉,《台灣哲學研究》,4,2004,頁39-86。
    楊儒賓,〈格物與豁然貫通──朱子〈格物補傳〉的詮釋問題〉,收入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臺北漢學中心,2002,頁219-246。
    楊儒賓,〈主靜與主敬〉,《臺灣宗教研究》,9.1,2010,頁1-27。
    劉建明,〈明代中後期程朱理學影響減弱及其思想史意義〉,《西南師範大學學報》,32.2,2006,頁51-56。
    劉 瑩,〈馮從吾與明代關中理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2.5,2012,頁94-98。
    蕭無陂,〈呂柟與關學〉,《船山學刊》,4,2007,頁87-89。
    鍾彩鈞,〈呂涇野思想研究〉,《中山人文學報》,18,2004,頁1-28。
    鍾彩鈞,〈羅整菴的理氣論〉,《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6,1995,頁199-220。
    魏宗禹,〈薛瑄思想與明代理學的發展〉,《孔子研究》,2,1988,頁79-86。
    藤井倫明,〈日本研究理學工夫論之概況〉,收入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頁301-336。
    羅 光,〈明朝初葉哲學思想家──薛瑄〉,《哲學與文化》第7 卷,12,1980,頁795-802。

    (二)學位論文
    1. 碩士論文
    史甄陶《薛瑄之復性說及其影響》,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江 濤,《薛瑄與明初朱學》,杭州:浙江大學中國文化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
    吳孟謙《默識天人之際──薛敬軒思想探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李海林,《薛瑄對程朱理學的體認與實踐》,山西: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
    侯婉如,《薛瑄復性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孫蓮玲,《薛瑄理學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游海員,《薛瑄的理學思想及其對朱熹理學的繼承與發展》,長沙:湖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
    樊藍藍,《論薛瑄的「太極」說》,武漢:湖北大學中國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
    鄭自誠,《明代前期理學思潮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薛 冰,《薛瑄年譜》,杭州:浙江工業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2。

    2. 博士論文
    Khee Heong Koh, “East of the river and beyond A study of Xue Xuan (1389--1464)and the Hedong School.” Ph.D. diss., Columbia University, 2006..
    侯羽瞳,《《明儒學案》中「河東」與「三原」學派對程朱理學之承繼與演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6。
    高 琼,《生命踐履與「性天通」──薛瑄哲學思想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