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昭忠
Kuo, Chao-Chung
論文名稱: 體制外數學思考導向論證教學之個案研究-以求極值為例
Case Study of Mathematical Thinking-oriented Argument Teaching Outside the System -Taking the extreme value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陳正忠
Chen, Cheng-Chung
口試委員: 蔡文煥
Tsai, Wen-Huan
顏東勇
Yan, Dung-Y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數理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Toulmin論證模式六個論證元素個案研究數學論證教學
外文關鍵詞: case study, mathematical argumentation teaching, six elements of argumentation, Toulmin's argumentation model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學生普遍害怕數學,研究者發現學生解題時無法寫出第一步驟,或是解題方向錯誤導致解題過程中斷,原因是沒有解題策略。本研究目的除了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外,並培養學生具有數學分析論證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分析、思考、訓練自己找到合適方法來解題的過程。我們以班級內三名高二升高三的學生為個案研究對象,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一、教師提問對學生數學論證過程與品質的影響?二、在論證教學下,數學思考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態度的影響?研究者將提問融入數學論證教學,訓練學生具有思考創新的能力。研究發現三位個案學生,面對數學題目時原本都不會作答,經過數學思考導向教學後,比之前更了解如何解題。本研究架構採用Toulmin的W-D-C論證模式,再搭配引導式六個論證元素細格檢驗個案學生的數學論證能力,研究發現:只要理由元素符合第三個支持元素,則所要採取的解題策略成立。本研究與其他使用Toulmin論證研究比較,本研究利用六階段給予配分來計算總分,以了解個案學生的數學論證品質與數學思考能力。

    關鍵詞:Toulmin論證模式、六個論證元素、個案研究、數學論證教學


    Because students are afraid of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students usually don’t know how to begin the first step initially, or they just stop because they are not going on the right track when solving problems. In addition to helping students understand mathematics knowledg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quip students with the ability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gument. By doing so,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analyzing and thinking, and further train themselves to find efficient methods to solve problems. Three twelve-graders in the researcher’s cram school are invited as participants in this case study. The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 (1) To what extent do the teachers’ questions affect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mathematical argument ? (2) Does mathematical thinking influenc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learning Math in terms of mathematical argument instruction? The researcher integrates the mathematical thinking-oriented questions into the teaching unit, so that the students are guided to carry out mathematical argumentation and gradually possess the ability to think and innovat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articipating students who could not answer the mathematics problem initially turned out to know how to solve these mathematical problems after mathematical thinking-oriented teaching. Toulmin’s W-D-C demonstration mode is adopted as the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with six guided-frame to examine the students' mathematical argumentation ability.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 as long as the requirement corresponds to the third supportive requirement, the strategies used to solve problems are effective. Compared with other Toulmin argumentation studies, this study used six stages to give scores and calculated scores to understand whether students established mathematical argumentation and learned mathematical thinking.
    Keywords: case study, mathematics thinking-oriented teaching, Toulmin argument teaching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1 第三節、研究問題 2 第四節、名詞解釋 2 一、Toulmin論證教學的六個論證元素 2 二、數學名詞 2 三、論證例子 4 第二章、文獻探討 6 第一節、概念 6 第二節、提問 7 第三節、分析思考 9 第四節、數學思考是提升學生思考素養 10 第五節、理論文獻評介 11 第六節、相關研究評析 12 第七節、體制外數學教學相關研究評析 13 第三章、研究方法 13 第一節、研究架構 14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研究情境 16 第三節、研究工具-進行觀察與訪談之資料蒐集 17 一、觀察(Observation) 17 二、訪談(Interviews) 18 第四節、進行題目解題,觀察個案學生的數學思考論證歷程。 19 第一組題目 19 第二組題目 19 第三組題目 19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20 第一節、教師提問對學生數學論證過程與品質的影響。 20 一、R未介入前S1的填答六個元素表現依序分析如下: 21 二、當研究者R介入之後,S1的填答六個元素表現依序分析如下: 30 三、當研究者R介入前,S2的填答六個元素表現依序分析如下: 45 四、當研究者R介入之後,S2的填答六個元素表現依序分析如下:。 55 五、當研究者R介入前,S3的填答六個元素表現依序分析如下: 71 六、當研究者R介入之後,S3的填答六個元素表現依序分析如下: 81 第二節、在論證教學下,數學思考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態度的影響。 108 第三節、結果與討論 111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研究結論 119 第二節、與其他研究比較 121 第三節、研究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3 中文部份 123 西文部份 126 附錄一 127 附錄二 134 附錄三 138 附錄四 139 附錄五 140 附錄六 141 附錄七 142 附錄八 143 附錄九 144 附錄十 145 附錄十一 146 附錄十二 147 附錄十三 148 附錄十四 149 附錄十五 150 附錄十六 151 附錄十七 152 附錄十八 153 附錄十九 154 附錄二十 155 附錄二十一 156 附錄二十二 157 附錄二十三 158 附錄二十四 159 附錄二十五 160 附錄二十六 161 附錄二十七 162 附錄二十八 163 附錄二十九 164 附錄三十 165

    方健諺 (2017)。 探討使用不同論證任務對大學生學習摩擦力概念之成效。
    王方林 (2002)。 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教育理论与实践, 7。
    丘薇毓 (2019)。 數學素養導向的幾何論證歷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學位論文,頁 1-179。
    任宗浩,高馨怡,&劉桂光(2019)。 素養導向評量的落實:從教學提問開始 : 取自 https://depart.moe.edu.tw/ED7600/News.aspx?n=F9AC5C1E39E737AB&sms=40E530FA5316BE38。
    余文森 (2006)。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和实践。江苏教育, 9。
    李如偉、蘇明洲、黃湃翔、呂仲誠、高慧蓮 (2012)。 以科學讀寫模式提升國小學童論證能力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 20(6),頁 483-514。
    林志能、洪振方 (2008)。 論證模式分析及其評量要素。科學教育月刊。
    林宗進、林樹聲、陳映均 (2010)。 大學生對基因改造作物議題的認知與論證能力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 18(3),頁 229-252。
    邱孟德、鍾靜 (2010)。 運用問題導向學習於數學成就-低落學生之補救教學。問題導向學習與數學教師專業成長, 頁275-294。
    邱信富(2019)。情境式數學課程對高一學生數學素養與數學學習動機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洪逸文、湯宜佩 (2016)。 高中特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以論證課程為例。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1(1),頁 23-57。
    洪蘭(2012)。教育創造未來。: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孫蘭君 (2017)。 有效提問——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新課程·中學(19),頁 29-29。
    徐政業 (2009)。 學校與補習班數學教育情況及其對學生數學學習影響之比較。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學位論文,頁 1-298。
    康淑娟、劉祥通 (2010)。 數學提問教學之探討與應用。科學教育月刊。
    張恒瑜(2016)。探討在社會數學規範下教師促進學生數學思考之提問類型。新竹教大。
    張慧媛 (2010)。 中小學課業補習班從業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頁 1-142。
    陳倩嫻、佘曉清(2007)。探討數位論證學習課程對中學生科學概念建構與論證能力之影響。。
    陳國泰 (2007)。 知名數學補習班名師的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高雄師大學報: 教育與社會科學類(22),頁 43-67。
    傅啟學 (1989)。 中國古代文化。三民主義學報。
    温建紅 (2011)。 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内涵及特征。数学教育学报, 20(6),頁 11-15。
    黃柏鴻、林樹聲 (2007)。 論證教學相關實證性研究之回顧與省思。科學教育月刊。
    黃翎斐、胡瑞萍 (2006)。 論證與科學教育的理論和實務。科學教育月刊。
    黃翎斐、張文華、林陳涌 (2008)。 不同佈題模式對學生論證表現的影響。科學教育學刊, 16(4),頁 375-393。
    靳知勤、楊惟程、段曉林 (2010)。 引導式 Toulmin 論證模式對國小學童在科學讀寫表現上的影響。科學教育學刊, 18(5),頁 443-467。
    趙毓圻 (2011)。 科學教室中的論證能力培養。資優教育季刊。
    劉思含 (2018)。 關於高中數學解題反思的應用分析。科技風(6),頁 50-50。
    蔡俊彥、黃台珠、楊錦潭、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南台科技大學數位設計學院 (2007)。符合Toulmin 論證模式之系統發展研究 (): TANET。
    嚴賢 (2017)。 如何提高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明日風尚(16),頁 126-126。
    Delisle、Delisle, R.、Association for, S.、Curricul(1997)。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Duschl, R. A.、Osborne, J. (2002)。 Supporting and promoting argumentation discourse in science education。
    Erduran、Erduran, S.、Simon, S.、Osborne, J. (2004)。 TAPping into argumentation: Development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oulmin's Argument Pattern for studying science discourse。Science Education, 88(6),頁 915-933。
    Hsiao-Wen, Y. (2009)。 Studying Abroad as a Possibility of Development: Exploring the Educational Meaning of Studying Abroad from the Life Stories of Six Taiwan Female Students in Germany。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Sciences, 54(3),頁 109-138。 doi: 10.3966/2073753X2009095403005
    Osborne、Osborne, J.、Erduran, S.、Simon, S. (2004)。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argumentation in school science。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1(10),頁 994-1020。
    Toulmin(1958)。The use of argumen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oulmin, S. E.(2003)。The Uses of Argument-updated Edtio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