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柯怡姍 |
---|---|
論文名稱: |
台灣閩南語要求語行:語言形式與策略選擇的研究 |
指導教授: | 呂菁菁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2 |
中文關鍵詞: | 言語行為 、要求 |
外文關鍵詞: | speech act, reques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我們希望藉由觀察生活中的對話,從溝通雙方的語句中,試圖歸納出其中存在著什麼樣的特性來主導溝通的進行。本研究著重在分析語言的溝通,從語言的實際使用情況入手,以了解說話人處在不同情境下,所呈現的語言表現是否有所不同,特別是「言外之意」的傳達。
本研究目的正是在試圖了解,面臨到必須說出心中想法,卻又不希望造成雙方不愉快的環境下,如何利用到語言的智慧來讓雙方達到愉快的結果。
為符合此主題,在訪談題目的設計上,必須掌握與生活情境的貼近與否;同時也必須針對事情的嚴重性為變項,也就是讓受訪者難以啟齒的程度來做問題的區分。因此設計七大情境來作為訪談題目。本次受訪者共男女各六名。訪談對象年齡限制在四十歲至五十歲的中年男女性。
研究結果顯示,在日常的各種情境裡,影響著說話者語句形式的要點,在於說話者希望盡力去維護好個人面子。因為說話者在乎個人在眾人面前的形象,因此選擇策略的出發點,大部分都在考慮這麼做的話,別人會怎麼看待。也因為關係影響,所以說話禮貌與否,閩南語使用者的觀念裡,說話直接不一定是不禮貌。
也表示說話者認定彼此的關係相當熟絡,藉由直接表達來讓聽話者感受。在不適當的情境裡使用間接的話,反而會引起聽話者的反感,而多做非必要的揣測。因此,本論文希望傳達閩南語使用者對於直接表達的用意,不一定是不在乎禮貌,最主要是為了營造彼此友好關係。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廖招治 (1995) ,在臺灣的中國人的請求類型分類及喜好研究。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八十四年度專題計畫。
廖招治(2001),《比較祈令語言行為:美式英語、國語、台式英語》。台北:
文鶴。
謝佳玲、陳靜怡、胡家榮(2004),華語拒絕行為探討:如何說「不」。2004
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謝臥龍編 (2004),質性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何兆熊(2001),新編語用學概要。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熊學亮(1999),認知語用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錢冠連(1997),漢語文化語用學。北京:清華大學。
施玉惠(1999),語言禮貌與外語教學。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姜望琪(2003),當代語用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碩士論文
丁麗萍(1996),《漢語中"請求"之言談結構及其語用功能之研究》,國立台
灣 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臻儀(1989),《中文「請求」語式與主要社會變項關係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雷佳惠(2001),《社會變項與青少年的祈令句:國中生、高中生、大學生、
的祈令語行發展》,清華大學語言所碩士論文。
胡琇莉(2004),《高中生在語言行為中策略使用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外
國語文研究所。
歐陽世芳(2004),《台灣閩南語和泰雅語使用者的語用比較》,新竹師範學
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蕭惠貞 (1998),《學齡兒童請求語式中禮貌用語之發展研究》,輔仁大學
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語文獻
Austin.(1962)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Goffman.(1967)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Searle(1969)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London,Cambridge U.P.
Brown & Levinson. (1978).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Tannen, D. (1982). Analyzing discourse :text and talk.
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ersity.
Leech, G(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gman.
Dascal,M (1983).Pragma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mind
Amsterdam:J. Benjamins
Blum-Kulka & Olshtain. E. (1984). Reuests and Apologies: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atterns(CCSARP). Applied Linguistics 5.1. 196-212。
Blum-Kulka. (1987).Indirectness and politeness in requests:
same or different?Journal of pragmatics 11. 31-146
Grice, H. P.(1989)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u.(1990)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14 237-257
Fraser,B(1990)Perspectives on politeness .Journal of
pragmatics,14 (2)219-236.
Sifianou(1992)politeness phenomena in England and Greece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New York :Oxford.
Grundy,P.(1995)Doing pragmatics. Edward Arnold.
Yule George.(1996).Pragmatics. New York : Oxford.
Hiraga, M.K. & Turner, J.M. (1996) differing perceptions of
face in British and Japanese academic settings.
Language Sciences. Vol. 18. Nos 3-4.pp.605-627.
Hong Wei(1998)reuest patterns in Chinese and German:a
cross-cultural study. Munchen :LINCOM Europa.
Verschueren ,J.(1999)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New York:
Oxford.
Fukushima, S.(2000) Re uests and culture :politeness in
British English and Japanese, New York: Bern ;P.
Lang.
Rosina,M(2000) Linguistic politeness in Britain and Uruguay :a
contrastive study of requests and apologie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 Co.
Watts, R. J.(2003).Polite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uo, Sai-hua. (2004). The use of address forms in Chinese
Political discourse: Analyzing the 1998 Taipei mayoral
debates.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ew
Series 33(1): 15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