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淑靜 |
---|---|
論文名稱: |
新竹市外籍配偶對政府生活輔導措施之認知與運用情形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李文政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外籍配偶 、生活適應 、生活輔導措施 |
外文關鍵詞: | Foreign spouse, life adaptation, life counseling servic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台灣近幾年來隨著全球化的影響,對外政策大幅開放,政府開放觀光與經濟南向政策,加上仲介公司的興起使得迎娶東南亞「外籍配偶」的跨國聯姻現象愈加普遍。當台灣逐步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時,這些新移民的影響力正逐漸的突顯出來,也衍生許多家庭、社會、文化及教育問題。有鑑於此,政府乃積極規劃各項輔導政策及資源分配,期望讓外籍配偶能儘早適應台灣的社會生活,更有能力來教導台灣之子。本研究者之目的即在探討新竹市外籍配偶對政府生活輔導措施的了解如何以及對這些措施運用的情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與深入訪談法。以研究者自編之「新竹市外籍配偶對政府生活輔導措施之認知與運用調查問卷」量表為研究工具。以95學年度參加新竹市東區某國小生活適應班之學員為本研究對象,共發出27份問卷。對問卷所得資料使用「社會科學套裝軟體程式」(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SPSS)10.0之寇克蘭Q考驗(CochranQ test)進行分析、說明外籍配偶對政府生活輔導措施之認知情形。本研究復利用李克特(Likter)四點量表,進行分析並加以說明外籍配偶對政府生活輔導措施之運用情形。佐以深入訪談針對外籍配偶對環境、家庭、語言的研究結果得到主要結論為:
1. 政府的輔導措施立意良好,但是外籍配偶對訊息的得知幾乎是來自家人、朋友(台灣、同鄉),甚少是自己透過傳播媒體知道。
2. 對於來上生活適應班的學員,不能說他們在生活適應班完全沒有收 穫,就如監理所的機車考照,語言的學習、多元文化彼此的尊重、節慶習俗的傳說都是透過老師的諄諄教導才知道與瞭解,這也是政府輔導措施績效之一。
3. 由於訊息傳達管道的不暢通,更由於外籍配偶的語言能力未達一定的程度,因此條文形式的公共政策的更難傳達於外籍配偶。此舉不僅形成了資源浪費,外籍配偶所遭遇到的問題也是無法儘快解決。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亦擬提出下列幾項建議
1.政府應積極鼓勵企業界進用外籍配偶。
2.政府應將歸化程序簡單化,請專門的部門協助處理。
3.政府宜多利用社區第一線人員-村里長,暢通與外籍配偶間的溝通管道。
4.針對語文程度不同的外籍配偶應採分級制教學,並舉行大會考檢定測驗。
關鍵字 外籍配偶 生活適應 生活輔導措施
Abstract
The foreign policy of Taiwan has loosened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in the recent year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ourism and economic “Go-South” policies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uprising of agencies have induced the widespread phenomenon of interracial marriages in which Taiwanese husbands marry a “foreign spouse” from the Southeastern Asia. During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of Taiwan, the influences of these new immigrants are gradually emerging by which numerous family, social, cultural and education problems are also induced. Due to the above issues, policies and resource allocations are developed and planned by the gover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reign spouses in hope to assist their swift adaptation to the Taiwanese society. The purpose of such policy is the hope that these foreign spouses can adapt to the life in Taiwan and be able to educate their offspring in Taiwan.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daily life counseling service implemented by the government for the foreign spouses in Hsinchu City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y fully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of these services in order to utilize them.
This research employ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utilizes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awareness and utilization of the daily life counseling service implemented by the government for the foreign spouses in Hsinchu City” survey composed by the author as the research tool. The students who have attended the life adaptation class of a certa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East side of Hsinchu City in 2006 a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A total of 27 surveys are distributed. The 10.0 Cochran Q test of the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SPSS) is utilized to analyze and elaborate on the “awareness of the daily life counseling service implemented by the government for foreign spouses”. The four point Likter scale is used to analyze and illustrate the “utilization of the daily life counseling service implemented by the government for foreign spouses” in additional to the detailed interviews. The conclusion is derived as follows:
1.The counseling service by the government is well intended; however, the information acquiring methods of the foreign spouses are mostly from family and friends (Taiwan, hometown). Very few of them obtain information through media broadcast.
2. For those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life adaptation classes,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they do obtain knowledge from the class, such as passing the motorcycle/scooter license exam, language learning, gaining respect for diverse cultures, and understanding holidays and festival customs, which they become aware of through the hard work of the teachers. This is also one of the 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 of government counseling service.
3. However, the result of such implementation has not reached 100%. The reason is determined to be the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hannels. In addition, the language ability of the foreign spouses has not reached the communicative level; as a result, public polices in the format of government articles and provisions are impossible to reach the population of foreign spouses. Not only does such policy waste public resources, it also leaves problems faced by the foreign spouses unsolved.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me up with other policies so that its good intentions do not end up discounted.
Suggestions
1. Encourage the employment of foreign spouses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
2. The government should simplify the naturalization procedure and set up specialized department to assist with applications.
3. The government should utilize the first-line community members—village and district chiefs who have well-establishe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4. Provide different levels of teaching for foreign spouses with different language levels and organize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s.
Keywords: Foreign spouse, life adaptation, life counseling servi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
王鍾和等(1988)適應與心理衛生。台灣:大洋。
王連生(1976)教育輔導原理與技術。台灣:大一。
林清山(1988)多變項分析統計法。台北:東華。
吳明清(2007)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注著。台北:五南。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夏曉鵑(2004)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夏曉鵑(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
教育部(2004)快樂學習生活-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材料(1)。
教育部(2005)快樂學習生活-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材料(2)。
教育部(2005)快樂學習生活-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材料(3)。
國立編譯館(2001)國語。台北:正中書局
張春興(1995)教育心裡學。台灣:東華。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灣:東華。
葉玉珠等(2003)教育心裡學。台灣:心理。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灣:三民。
劉焜輝(1982)輔導原理與實施。台北:天馬。
劉焜輝(1985)青少年不良適應行為:形成原因及輔導策略。台北:天馬。
劉焜輝(1991)輔導線上。台北:天馬。
賴月華(1907)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生活適應問題與輔導。台北:台灣省教育廳。
謝高橋(1981)都市人口遷移與社會適應—高雄市個案研究。台北:巨流。
謝高橋(1991)台灣山胞遷移都市後適應問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顧長永(2001)台商在東南亞:台灣移民海外的第三波。台北:麗文文化公司。
蔡繼光譯(2002)Peter Stalker,國際遷徙與移民。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二、專書中的論文
方炳林(1974)教育方法。見田培林編,教育學新論頁343。台灣:文景出版社。
洪文彬(1981)生活輔導與學習輔導。見中華兒童教育社編,國民小學輔導活動實施之研究:生活輔導與學習輔導。頁91-109。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施 端(1970)談生活輔導問題。見青年輔導論文集。頁130 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三、期刊論文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娘為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宏仁、張書銘 (2003)商品化的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台灣社會學6:177-221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陳烘玉、曾尹彥、廖翊君(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8: 137-170。
王明輝(2004)台灣外籍配偶結構性弱勢情境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
107:320-334。
王明輝(2005)跨國婚姻親密關係之探討:以澎湖地區大陸媳婦的婚姻為例。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1-87。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淳 (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探討。
社區發展季刊105:66-89。
江坤鋕(2006)「新台灣之子」面對的教育問題與學校輔導策略。研習資訊
23(3):101-106。
古蕙玲(2001)跨文化教育訓練激發世界級火花。管理雜誌。328:26-29。
李 瑛(2006)邁向「他者」與「賦權」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與教學之探討。
教育研究月刊141:25-36。
李俊湖(2006)新住民及其子女的教育與輔導。研習資訊23(5):53-58。
李振男(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識字學習障礙。成人及終身教育4:19-25
何金針(2004)多元文化社會與新移民女性-外籍配偶的社會關懷。
北縣成教23:47-55。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雙月刊, 75: 2-10
何青蓉(2004a)閱讀、對話、書寫與文化理解:一個多元文化教育方案的實踐
經驗。高雄師大學報17:1-20。
何福田(2004)為「新族群」構築教育前景。研習資訊21(5):1-5。
何福田(2006)社會榮枯與新住民。研習資訊23(5):1-5。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 255-264。
林平烘(2004)外籍配偶家庭生活適應方案設計與實施之探討-以家扶基金會在K 社區執行的方案為例。兒童少年福利期刊7:39-60。
林素卿(2006)從新住民女性議題,談多元文化教育師資之培育。研習資訊
23(5):7-14。
林振春(2003)外籍配偶成人教育的新思維。北縣成教22:5-8
林振春(2003)社會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8:296-326
林銘雄、嚴如芳(2005)藍海策略對於我國外籍配偶教育政策之啟示。國民教育
46(2):61-70。
吳昌期(2004)台北縣外籍配偶基本教育學習需求評估之研究(摘要)。
北縣成教23:37-46
吳明燁、伊慶春(2003)婚姻其實不只是婚姻:家庭因素對於婚姻滿意度的影響。
人口學刊26:71-95。
吳清山(2006)讓新住民有翻身的機會:談新住民教育的困境與突破。
研習資訊23(5):15-20。
吳毓瑩(2005)回訪春天新移民女性的學校參與之直接與間接的影響。
學生輔導97:28-37。
邱世明(2004)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與外籍配偶教育實務的激盪。北縣成教23:4-13
邱汝娜、林維言 (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一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6-19。
邱埱雯(2003)從多元文化主義觀點談嘉義縣外籍配偶的識字教育。
成人教育75:11-19。
高淑清(2005)同心協力共創佳績—外籍配偶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資源介入。
教師天地135:26-34。
夏曉娟(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因泥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10-21
夏曉娟(2001)「外籍新娘」現象的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翁福元(2006)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的迷思與省思。研習資訊23(5):29-40。
郭文耀(2001)台灣網際網路張對外及人是中文教學之現況。共同科學報3:87-106
許素梅(2003)同運不同命-談外籍配偶的家庭關係。北縣成教22:32-36
許素梅(2004)談外籍配偶相關照顧輔導措施-專訪駐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吳建國處長。北縣成教。23:31-36
張芳全(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問題及其政策規劃。國民教育45(4):32-37。
張紹勛(1996)專校資管科學生價值觀、生活適應、自我強度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5):23-41。
張鈿富(2006)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1:5-17。
莫黎黎、賴佩玲(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
社區發展季刊105:55-64。
陳小紅(2005)跨國婚姻中人權問題之探討:來台生活「大陸配偶」案例之檢視。國家政策季刊。4-1:141-164
陳小紅(2006)跨界移民:台灣的外籍新娘與大陸新娘。亞洲研究52:61-92
陳明和、郭靜芳(2004)從後殖民女性主義的觀點探究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社會適應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9:143-171。
陳明和、郭靜芳(2005)台灣民眾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台灣社會學
10:95-148。
陳明和、郭靜芳(2005)外籍配偶婦女教育之探究與省思。
研習資訊22(2):89-94。
陳英傑(2006)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政策之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42:206-221
陳雪玉(2005)發展新移民文化談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輔導措施。
教師天地135:35-42。
陳雯萍(2005)高雄市政府推動外籍配偶與其子女學習教育政策與措施之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4:61-88
陳源湖(2003)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述外籍配偶教育之實踐。
成人教育。75:20-30
游美惠(2006)跨國婚姻與反歧視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47:59-67。
彭信揚(2005)外籍配偶的婚姻暴力問題與婚姻諮商。輔導與諮商233:15-19。
黃富順(2005)人口結構改變對成人及高齡教育的影響與因應。
成人及終生教育10:8-18。
曾秀珠(2004)外籍配偶教育課程規劃之芻議。社區發展季刊105:227-234
葉郁菁(2002)歸國學人子女學習適應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46:52-57。
葉郁菁(2004a)澎湖離島地區東南亞女姓外籍配偶暨子女生活狀況與福利需求
調查。兒童少年福利期刊6:55-86。
葉郁菁(2004b)國際婚姻家庭的新文化適應—東南亞、大陸與歐美外籍家庭的
比較:以台南市為例7: 85-102。
葉郁菁(2005)文化理解與國際教育課程在學前教育階段的實施。教師之友
46(4):38-43。
葉肅科 (2004) 外籍配偶家庭: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初探。社區發展季刊
105:133-149。
鄒秀惠(2004)從經驗學習觀點探討外籍配偶識字教學的設計。
成人及終身教育4:10-18。
趙彥寧(2004)公民身份、現代國家與親密生活:以老單身榮民與「大陸新娘」的婚姻為研究案例。台灣社會學8:1-41。
楊智翔、姜蘭虹、廖珮君(2005)澳洲澳洲台灣移民相關議題之研究。
環境與世界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1:33-64
劉美秀(2006)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談學校對外及配偶與子女的教育策略。教學與研究18(1):61-71
劉盈盈(2004)服務外籍配偶的民間機構巡禮。社教雙月刊2:32-37。
鄭雅云(2005)新住民的北海家園萬里。學生輔導97:103-108
蔡文山、林宜欣 (2006)生態觀點初探外籍配偶子女之生活適應與發展。
研習資訊23(3): 95-100
蔡文山、林宜欣(2006)學校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理念與方向。研習資訊
23(1):1 03-108
蔡順良(1980)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與學校環境對國中學生自我肯定
及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教育心裡學報18:239-264
謝立功、邱丞崋(2005)我國移民政策之檢討。國境警察學報4:57-94。
謝淑敏、黃啟賓(2004)想要有個家—論跨國婚姻在台之管理政策。
中央警察大學叢刊34(4):165-194。
鍾鳳嬌、王國川、陳永朗(2006)屏東地區外籍與本國籍配偶之子女在語文、
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行為之比較研究-探析家庭背景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4):411-429。
簡至芳、蔡如清(2005)對外籍配偶的教學省思。學生輔導97:98-102
簡茂發(1976)大學生適應問題極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計所集刊11:63。
羅瑞玉(2005)多元文化觀點談外籍配偶的親職教育。屏縣教育季刊22:4-7。
釋見咸(2003)社區中的外籍配偶教育。成人教育75:31-35。
蘇進棻(2006)台灣本籍與外籍新娘生育消長原因之探討。研習資訊
23(5):41-58。
龔宜君(2006)國家與婚姻:台越跨國婚姻政治。台灣東南亞學刊3(1):83-102。
四、研討會論文
夏曉娟(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市場:以台灣外籍媳婦為例。宣讀於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詹秀員(2005)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探討外籍配偶社區教育之理念與策略。
2005年外籍配偶社區支持及學習系統建構研討會論文集。新竹: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
蔡熊山(2007)地方政府處理新移民問題的實務與挑戰---以新竹市為例。
新竹市。2007年地方政府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新竹: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鄭美華(2006)台灣東南亞外籍配偶照顧政策之評析。2005東南亞多元文化
與通識教育課程規劃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育達商職通識教育中心。
蔣偉民(2006)新竹市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與輔導策略。「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與輔導北區研討會」。論文集-單行本(論文發表一)。新竹: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
簡春安(2004)婚姻移民—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問題及對策。2004年外籍配偶的婚姻生活適應研討會論文。2004:52-64。台北:中華救助總會。
五、碩博士論文
王良芬(2004)台北縣外籍配偶家庭及社區生活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
王雅芬(2004)台北市外籍配偶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美紅 (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金鳳(2005)澎湖地區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政府生活輔導措施相關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中山大學(澎湖班),未出版。
吳慧玲(2004)單親學生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彥彬(2006)論東南亞外籍新娘之輔導政策。台中市: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張雅祝(2005) 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在台灣的生活空間研究:以基隆市外籍配偶生活輔導適應班成員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探究:以印尼與越南媳婦為例之比較。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美珠(2005)資負優異學生自尊感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雷淑娟(2006)台北市新移民照顧輔導措施之成效評估-第四代政策評估觀點。台北市: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素貞(2002)高雄市都市原住民社區參與和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雅玉(2001)台越跨國婚姻現象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重發(2003)台灣男性擇取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社頭相外籍新娘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巖智權(2005)。國小學童實施生活禪教學對其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網站與報紙
內政部統計處(2006)2006底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
96.10.10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4-9609.xls
內政部統計處(2008)內政統計通報 九十七年第二十三週
97.06.23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統計處(2008)內政統計通報 九十六年第十八週
97.06.23取自http://www.moi.gov.tw/upload/m_39206_8173726852.doc
內政部(2006)2006底台閩地區結婚人數按新郎新娘國籍區分
96.10.10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4-9609.xls
內政部戶政司(2006)全台外籍配偶國籍分佈圖(1987-2006.08)
96.10.10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戶政司(2006) 歷年來的人口出生性別(1981-2006)
96.10.10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戶政司(2006)現住人口男女未婚數
96.10.10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0-3.xls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全球資訊網
96.03.15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aspcode/menu131.asp 1
內政部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查詢
96.03.15取自http://www.ris.gov.tw/ch9/0960122.doc
外籍配偶照顧輔導查詢
96.10.10取自http://www.ris.gov.tw/ch9/f9b.html
行政院主計處國情統計通報-近十年家庭組織型態概況(2004)
97.06.23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86191702271.pdf
行政院主計處國情統計通報-近10年家庭所得與消費概況(2005)
97.06.23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5961642771.pdf
行政院主計處國情統計通報-家庭組成型態變遷(2006)
97.06.23取自http://win.dgbas.gov.tw/fies/doc/result/95/a11/Definec.doc
新竹市政府法制課民政類
96.03.15取自http://administration.hccg.gov.tw/LawSearch/LawDetail.asp?lid=6&page=1
潘彥妃(2003)越南勸新娘別嫁台灣郎。聯合報 第3版1月12日
英文部分
Li-Kwang Chen and Wen-Shan Yang(2004)The Relationships of Maternal Attitudes in Child-Raising with Their Behaviors Regarding Children,s Health and Investments in Children,s Ability 。人口學刊29:12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