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靜芷
Chen, Ching-Chih
論文名稱: 當小山貓開進來:彩虹小山谷地景變遷與聚落關係重構
When the excavator drove in:Landscape Changes and Reconstruction of Relations in the Rainbow Valley
指導教授: 顧坤惠
Ku, Kun-Hui
口試委員: 蔣斌
Chiang, Bien
林靖修
Lin, Ching- Hsi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泰雅族地景與聚落原住民保留地基礎設施文化復振
外文關鍵詞: Atayal people, landscape, lands reserved for indigenous people, infrastructure, cultural revival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彩虹小山谷」這個泰雅族部落做為觀看對象,藉由探究此地所產生的地景樣貌變化及緣由,盤整現今聚落內之人群關係,以及,在經歷造成地景與聚落關係變化的動態因素之下,目前小山谷內的人們,站在甚麼位置繼續向前;這是一篇檢索過去、記錄現在、思考未來的書寫。

    本研究中三位主要報導人在此地的生活經歷,分別標誌著不同時空背景之下,以「人」為主體思考之抉擇與決定的呈現。透過研究釐清,人的行動選擇除了自主意識的內部積極因素之外,外部環境因素更是影響人的思考路徑取向但卻可能不自知的關鍵。交織在彩虹小山谷的外部環境因素有三,其一為道路基礎設施,其二是與道路基礎設施相互牽引之當代政策走向,尤以原住民保留地土地相關政策及買賣最為關鍵,其三是休閒觀光產業在台灣原鄉近十年的發展;它們除了轉變小山谷的人群聚落關係,也帶來了對於再現傳統,以及部落未來發展走向的思考與行動。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human relations in an Atayal “ Rainbow Valley” by examining its landscape changes as well as the causes of these changes. Additionally, this study explored how said Atayal group planned to move forward following the changes in its landscape and human relations.

    This study delved into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three informants to demonstrate the choices and decisions made at different times with “people” being the major concern.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choices and decisions made were influenced by internal factors (e.g., self-awareness) as well as external factors. The external factors were as follows: (a) infrastructure; (b) the policies involving said infrastructure, particularly those related to lands reserved for indigenous people as well as the buying and selling of these lands; and (c)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isure tourism industry in indigenous villages in Taiwan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se factors changed the human relations in the Rainbow Valley and induce people to think about and act on preserving its tradition and developing its futur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文獻回顧…………………………………………………………………………………………..……9 第四節 研究設計………………………………………………………………………………………………20 第二章 踏查與尋訪………………………………………………………………………………………………25 第一節 再訪彩虹古道……………………………………………………………………………………….25 第二節 彩虹部落道路基礎建設沿革………………………………………………………………..32 第三節 走進彩虹:彩虹部落的過去與現在…………………………………………………….41 第四節 便捷了,然後呢?……………………………………………………………………………….45 第三章 心之所嚮•夢之所往:地景變遷與人的回應………………………………………..47 第一節 從翻轉貧窮到落葉歸根:土生土長的洄游泰雅人…………………………….48 第二節 鄉居樂活的美好生活想像實踐:購地建屋的新移民…………………………59 第三節 喚醒泰雅文化的夢想營地:返鄉營造的築夢泰雅人……..………………….70 第四節 當夢想成為一種動能…………………………………………………………………………..88 第四章 小山谷地景圖像「手繪」札記……………………………………………………………….91 第一節 路徑……………………………………………………………………………………………………..91 第二節 左引右導的指示牌………………………………………………………………………….…..96 第三節 再現的生機…………………………………………………………………………………………100 第五章 重構了什麼?重構了嗎?……………………………………………………………………..105 第一節 重構與拼接的圖像……………………………………………………………………………..105 第二節 重構之後…………………………………………………………………………………………….112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116 參考書目………………………………………………………………………………………………………………119

    【英文】

    Larkin, Brain
    2013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Infrastructure. Annual Review Anthropology, (42). Page327-343.

    Li, Tania
    2015 After the Land Grab:Infrastructure Violence and Indonesia's Oil Palm Zone. Discussion Note, (10). Land Grabbing, Conflict and Agrarian-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s:Perspectives form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5-6 June 2015, Chiang Mai University. Page1-5.

    MacCannel, D.
    1973 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79(3). Page589-603.

    Rodgers, D. and O'Neill, B.
    2012 Infrastructural Violence: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Ethnography 13(4). Page401-412.

    Schama, Simon
    1995 Landscape and Memory. New York:Random House. Page7.

    Weisdorf, M. A.
    2007 Infrastructure:A Growing Real Return Asset Class. CFA Institut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24(3). Page17-27.

    【中文】

    王學新
    2003 日治時期的隘勇線前進策略:以竹苗地區為主。日據時期竹苗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編)。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頁1641-1724。

    王梅霞
    2006 泰雅族。台北:三民書局原住民叢書。

    王伯勛
    2015 泰雅族織品紋樣的造型與色彩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瓦歷斯•諾幹、余光弘
    2002 台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頁19-23。

    呂玫鍰
    2011 地景與認同形塑:以苗栗北獅潭原客聚落為例。客家研究期刊4(2):43-98。

    李乾朗
    1988 陽明山國家公園傳統聚落暨建築調查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沈進成
    2012 觀光凝視、觀光真實性與地方依戀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原住民部落觀光為例。台東大綠色科學學刊2(1),頁1-14。

    官大偉
    2014 原住民族土地權的挑戰:從一個當代保留地交易的區域談起。考古人類學學刊(80),頁7-52。

    官大偉、蔡志偉、林士淵
    2015 原住民保留地土地政策調查研究-非原住民使用總登記為原住民保留地問題研析期末報告。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林文玲
    2017 基礎設施研究。台灣人類學刊15(2),頁1-6。

    林徐達
    2015 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苗栗:桂冠。

    林靖修
    2017 被征服、被殖民、被路過的歷史:從交通基礎設施在亞洲水泥爭議中所扮演的角色談起。人類學視界(21),頁34-41。

    松崗格
    2018[2012] 番地統治與山地行政-台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周俊宇譯,頁231。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胡智盛
    2014 住宿滿意度與在宿意願之關聯性研究-以原住民部落民宿特色為例。刊於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優選論文集,頁401-432。

    紀駿傑
    2005 原住民「社會問題」。台灣的社會問題(瞿海源、張立蕓主編)。台北:巨流,頁276-297。

    畢慶昌等
    1958 新竹新志。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頁259。

    夏傳位
    2014 新自由主義是什麼?三種理論觀點的比較研究。台灣社會學刊第27期,頁141-166。

    陳國淨
    2010 古道景觀資源系統之建置。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

    黑帶•巴彥(Heitaay Payang)譯著
    2007 泰雅傳統文物誌-一位泰雅族頭目私藏文物館紀實。(卡義•卜勇Kagi' Buyung') 台中:晨星出版社。頁40。

    黃淑鈴
    2017 國家打造與國家品牌化:台灣觀光論述的本土化。中華傳播學刊第31期,頁79-115。

    葛榮玲
    2014 景觀人類學的概念、範疇與意義。國外社會科學,4:108-117。

    楊南郡譯著
    2014 台灣原住民族移動與分布。(馬淵東一) 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頁101。

    廖守臣
    1998 泰雅族的社會組織。台北: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
    1996〔1915〕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中研院民族所譯。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鄭光博
    2006 從祖源觀念爭議當代「泰雅族」歷史記憶的建構 Sm'inu puqing kinhulan na Tayal。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美玲
    2008 台東東河部落慢走慢遊之部落觀光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言究所碩士論文。

    賴志彰
    1995 聚落保存之我見。漢聲雜誌,75,頁146-147。

    賴秦瑩、郭俊巖、王德睦
    2012 全球化下部落社區文化產業與在地就業的可能:以信義鄉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2,頁18-40。

    賴兩陽
    2015 以社區為基礎推動原住民部落觀光產業的過程與成效:部落推動者的觀點。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9(1),頁45-90。

    錢乃瑜
    2014 尖石泰雅鄉的「前山」與「後山」:地域資本化下的族群政治空間。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4-16。

    謝嘉璘
    2006 台灣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政策之研究-以升學加分和原住民族教育體系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7-53。

    Clifford, James
    2017〔2013〕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Returns:Becoming Indigenou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林徐達、梁永安譯,頁32。苗栗:桂冠。

    Fetterman, David
    2013〔2009〕民族誌學[Ethnography:Step by step],賴文福譯,頁60-62。新北:揚智文化。

    Moore, Robert
    2018〔2016〕路:行跡的探索[On Trail:An Exploration],駱香潔譯,頁359。新北:行路。

    Rabinow, Paul
    2008〔1977〕 摩洛哥田野作業反思[Reflections On Fieldworks In Morocco],高丙中、康敏譯,頁146。北京:商務。

    Urry, John and Larson, Jonas
    2017〔2011〕觀光客的凝視[The Tourist 3.0],黃琬瑜譯,頁2。台北:書林。

    【網路資源】

    文化部 泰雅數位網站
    https://atayal.moc.gov.tw/index/zh-tw/photoatayal/6471

    中時電子報即時新聞中心
    蔡英文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道歉聞稿全文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801002948-260401?chdtv

    台灣社會人文電子影音主題館網頁
    解嚴後的原住民運動http://proj1.sinica.edu.tw/~video/main/people/5-tribe/tribe2-all.html

    台灣社區通
    關於社造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

    台灣合唱音樂中心網頁
    http://www.tcmc.org.tw/index.php/knowledge/lyrics/action/view/frmContentId/3771/?SGL_CMS_SESSID=aovofvai48l3otj4cgbq46dvf7&amp%3B/1/)

    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認識原住民族http://www.tipp.org.tw/aborigines_info.asp?A_ID=9&AC_No=2

    台灣鄉土文獻影像資料庫
    鄉土文獻查詢http://localdap.ncl.edu.tw/

    林月英、黃正聰
    2013 原住民族工藝產業的現況與發展策略之研究。
    http://tourism.pu.edu.tw/abo/abo92/PPT/

    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網頁
    泰雅喜肉分享 宣告家族女子將嫁(2018-2-1) http://titv.ipcf.org.tw/news-36488

    陳玉苹
    2012 永續的觀光發展-文化觀光的新可能?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3416

    教育部部史網站
    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原住民族教育 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14

    飛鼠部落
    飛鼠部落/部落風采http://www.yabit.org.tw/about/tayal/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2009 Report Cards2009:American's Infrastructure. https://www.infrastructurereportcard.org/wp-content/uploads/2018/01/Report-Card-for-Americas-Infrastructure-Full-Book.pdf

    Lai Vanessa
    2017 學者:原民土地政策急轉彎,是整個台灣社會對原住民族的擔憂與恐懼。https://www.matataiwan.com/2017/01/11/taiwan-indigenous-customary-land-rights/

    The New Lens關鍵評論
    有小農人也有大財團,要求「原住民保留地開放買賣」的「平權會」是什麼?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948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