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湘涵 Chen, Sianghan |
---|---|
論文名稱: |
尋覓良伴:近代中國的徵婚廣告(1912-1949) |
指導教授: |
游鑑明
Yu, Chien-Ming 鐘月岑 Chung, Yuehtse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8 |
中文關鍵詞: | 徵婚廣告 、擇偶觀 、婚姻觀 、民國時期 、婚姻問題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02年南清志士首開風氣,刊登求偶廣告,1905年王建善也呼籲女青年,與其通信訂婚,兩人打開了徵婚廣告在近代中國的歷史。那麼「徵婚廣告」在近代中國的出現,被如何看待,它最早的形式為何?後續的發展又是怎樣?本研究以1912年至1949年為限,採用《申報》與《世界日報》上的徵求廣告,論究近代「徵婚廣告」的出現、發展與流變,並分析廣告蘊含的內在意義。藉由徵婚廣告、大眾輿論回應、社會新聞、文藝作品、社會調查等眾多不同的材料,探究徵婚廣告為中國婚姻所帶來的變化與刺激,以及徵婚廣告所涉及的婚姻問題。
第二章首先討論徵婚廣告出現的婚姻史脈絡。透過對近代婚姻與戀愛議題、社交擇偶環境的分析,論究新式擇偶妙法的出現,包括通信交往、婚姻介紹所等其在民國時期的實踐,與其為婚姻與社交所帶來的轉機,反映近代追尋婚姻自主權的努力與各種嘗試。同時探究徵婚廣告在清末的初次登場,與所引發的爭議。隨後,第三章分析1912年至1949年間,徵婚廣告內容上的變化,與其所反映的婚姻觀與婚姻問題,深入剖析徵婚廣告的自我表述與社會意識。
第四章則爬梳1920年代以後,各類的社會調查與徵文活動,觀察1920年代至1940年代,擇偶條件與婚姻觀的特色及變化。接著並以社會調查、徵文活動所得出的結果,對照徵婚廣告呈現的擇偶觀,分析比較兩者的異同,釐清理想與現實的考量。第五章以社會上現實的徵婚案例為本,說明徵婚本身存在的弊端──虛偽與欺騙,以徵婚詐騙、騙財、騙色、重婚、納妾,及冒牌徵婚的商品廣告為線索,揭開徵婚廣告在社會各層面的呈現。面對暗藏玄機的「徵婚」「廣告」,藝文創作多半以負面形象描繪廣告徵婚,與社會輿論則從一開始的讚揚,支持與反對的勢均力敵,到一面倒的批判,呈顯出社會輿論中徵婚廣告形象的流變。
檢閱徵婚廣告,除了可以窺見民國社會的新舊思潮之外,還可以得知徵婚廣告中所透露出的婚姻觀,並非單一舊式或新式;而是受到各個徵求者不同的動機,致使徵婚廣告既成為舊式婚姻觀的載體,也傳遞新式的婚姻理念,反映了舊有的婚姻實踐,如兼祧、納妾透過新的徵求婚姻方式,繼續活躍於民國時期。徵婚廣告,一方面表述私人情愛的追求,一方面呈顯特定歷史時空下的社會意識,既是公眾間的私密,也是私密世界的公開,同時見證了尋求婚姻在傳統「公事」與現代「私事」的接續與革命。
一、 中日文書目
(一) 史料
A.報紙
1. 《大公報》,天津:大公報館,1902-1949年。
2. 《中央日報》,南京、重慶:中央日報社,1928-1949年。
3. 《中國時報》,臺北:中國時報社,1995年。
4. 《世界日報》,北平:世界日報社,1926-1949年。
5. 《民國日報》,上海:民國日報館編,1916-1947年。
6. 《申報》,上海:申報館,1912-1949年。
7. 《時事新報》,上海:時事新報館,1911-1949年。
8. 《時報》,上海:時報館,1912年。
9. 《盛京時報》,瀋陽:盛京時報館,1906-1944年。
10. 《晶報》,上海:晶報報社,1919-1940年。
11. 《順天時報》,北京:順天時報社,1901-1930年。
12. 《新民晚報(或名新民報晚刊)》,北平:新民會,1938-1951年。
13. 《實報》,北平:實報社,1928-1944年。
14. 《福爾摩斯》,上海:福爾摩斯報館,1926-1945年。
B.期刊
1. 《女子月刊》,上海:女子月刊社,1933-1937年。
2. 《女子世界》,上海:常熟女子世界,1905年。
3. 《生活》,上海:生活週刊社,1925-1933年。
4. 《家庭》,上海:王□、徐百益發行,人生出版社,1949年。
5. 《婦人畫報》,上海:婦人畫報社發行,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6年。
6. 《婦女月刊》,重慶:婦女月刊社,1941-1948年。
7. 《婦女共鳴》,上海、南京、重慶:婦女共鳴社,1929-1944年。
8. 《婦女新運》,重慶:新運婦女指導委員會,1938-1948年。
9. 《婦女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1931年。
10. 《創作月刊》,上海:薰風出版社,1935年。
(二) 中日文專書
1. [法]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s)、[法]喬治•杜比(Georges Duby)著,宋薇薇、劉琳譯,《私人生活史Ⅴ:現代社會中的身份之謎》,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8。
2. [德] 福珂斯(Eduard Fuchs, 1870-1940)著,孫小寧譯,《情愛的放縱:資產階級時代》,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3。
3. [德] 福珂斯(Eduard Fuchs, 1870-1940)著,孫小寧譯,《情愛的崇拜:君主專制時代》,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3。
4. 下川耿矢編,《明治大正家庭史年表》,東京:河出書局新社,2004,初版4刷。
5. 上海圖書館編,《汪康年師友書札》(第2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 中國電影資料館編,《中國無聲電影劇本》,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
7. 中國電影圖史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電影圖史(1905-2005)》,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8.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編,《中國影片大典(故事片戲曲片)(1905-1930)》,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
9.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編,《中國影片大典(故事片戲曲片)(1930-1949.9)》,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10.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76,臺三版。初版為192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
11. 王世儒,《蔡元培先生年譜》(上冊)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2. 王廣仁、王習耕、史振明編著,《前所未聞的民國趣事:馮玉祥與南北□雄》,臺北:普全文化出版,1994。
13. 由國慶編著,《再見老廣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14. 白凱,《中國的婦女與財產:960-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5. 石井研堂,《增訂明治事物起原》,收入《事物起源選集(2)》,東京都:ヱяЗ,2004。
16. 老舍,《鼓書藝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17. 余英時等著,《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
18. 吳廷燮等著,《北京市志稿.民政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19. 呂振海,《珍聞集錦》,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20. 李又寧、張玉法合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上冊),臺北:傳記文學社,1975。
21. 李文海主編,夏明芳, 黃興濤副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底邊社會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2. 李文海主編,夏明芳, 黃興濤副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婚姻家庭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3.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慾望與生活》,臺北:一方出版,2002。
24. 李長莉、閔傑、羅檢秋著,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2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5. 李華興主編,《民國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6.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
27. 李默編著,《百年家庭變遷》,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
28. 杜雲之,《中國電影史》(第二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初版,1978年2版。
29. 忻平,《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1927-193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0. 林升棟,《中國近現代經典廣告創意評析──《申報》七十七年》,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31. 金天翮著,李又寧主編,《女界鐘》,紐約:天外出版社,2003。
32. 侯楊方,《中國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33.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臺北:麥田出版,2003。
34.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5.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6. 孫常煒,《蔡元培先生年譜傳記》(中冊) ,臺北:國史館,1986。
37. 徐安琪、葉文振,《中國婚姻研究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38. 徐安琪、葉文振,《中國婚姻質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9. 徐遲等,《上海眾生相》,上海:新中國報社,1941。
40. 秦孝儀主編,《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上),收入《革命文獻》(76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
41. 袁昶超,《中國報業小史》(臺北:新聞天地社,1957),
42. 馬嘶,《百年冷暖:20世紀中國知識份子生活狀況》,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3。
43. 高平叔,《蔡元培年譜長編》(中冊)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4. 張友鸞等著,《世界日報興衰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82。
45. 張兵,《章太炎傳》,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
46. 張希坡,《中國婚姻立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7. 張泉主編,《尋找梅娘》,加拿大:明鏡出版社,1998。
48. 教育部中國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丁編)》(臺北:宗青圖書出版社,1981),第5冊頁58,原出版年為1933年。
49. 教育部統計室編,《全國高等教育統計(二十三年度)》,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50. 曹啟文、陳惠芳編著,《馮玉祥傳奇故事》,臺北:林鬱文化,1994。
51. 許俊基,《中國廣告史》,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52. 許壽裳,《章太炎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53.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03。
54. 許慧琦,《故都新貌:遷都後到抗戰前的北平城市消費(1928-1937)》,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
55. 郭箴一,《中國婦女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56. 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
57. 陳玉慧,《徵婚啟事:我與四十二個男人》,臺北:大眾讀物出版,1992。
58. 陳玉慧原著,李國修劇本,《徵婚啟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1994。
59. 陳存仁,《閱世品人錄:章太炎家書及其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60. 陳雨、谷虹,《報紙分類廣告經營管理》,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
61. 陳弢子,《民法親屬編闡釋》,臺北:明光出版社,1962。
62. 陶英惠,《蔡元培年譜》(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
63. 章秋谷編纂,《婦女騙局全書(上)》,上海:世界書局,1920年發行,1923年第4版。
64. 麥惠庭,《中國家庭改造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收入《民國叢書》第2編第19卷,上海,上海書店,1990。
65. 喬素玲,《教育與女性——近代中國女子教育與知識婦女覺醒(1840-192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66. 曾虛白,《中國新聞史》,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66。
67. 焦潤明、蘇曉軒編著,《晚清生活掠影》,瀋陽:瀋陽出版社,2002。
68. 費孝通,《生育制度》,收入《費孝通文集》(第四卷) ,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69. 閔傑著,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2卷)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70. 馮玉祥著,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馮玉祥日記》(第1冊)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71. 黃升民、丁俊杰、劉英華主編,《中國廣告圖史》,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
72. 黃曉豔編,《往昔玲瓏》,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73. 董健、陳白塵主編,《中國現代戲劇史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898。
74. 董健主編,《中國現代戲劇總目提要》,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75. 劉達臨,《20世紀中國性文化》,上海:三聯書店,2000。
76. 劉慧英編著,《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國女性》,北京:中央編譯社,2004。
77. 潘光旦,《中國之家庭問題》,上海:新月書店,1929;收入《民國叢書》第2編第19卷,上海:上海書店,1990。
78. 潘君祥主編,《近代中國國貨運動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79. 蔣俊、李興芝,《中國近代的無政府主義思潮》,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
80. 鄭學稼,《中共興亡史》第一卷(下冊) ,臺北:中華雜誌社,1970。
81. 蕭愛樹,《20世紀中國婚姻制度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
82. 謝櫻寧,《章太炎年譜摭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83. 聶紺弩,《蛇與塔》,北京:三聯書店,1999。
84. 嚴景耀著,吳楨譯,《中國的犯罪問題與社會變遷的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85. 蘇青,《結婚十年正續》,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北方文藝出版社,1999。
(三) 口述歷史、演講錄
1. 南懷瑾,《南懷瑾講演錄:二○○四-○六》,臺北:老古文化,2006。
2. 羅久蓉,游鑑明,瞿海源訪問,《烽火歲月下的中國婦女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
(四) 期刊論文
1. 王奇生,〈民國初年的女性犯罪(1914-1936)〉,《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1993年6月),頁5-18。
2. 王政、高彥頤、劉禾,〈從《女界鐘》到“男界鐘”:男性主體、國族主義與現代性(代序)〉,收入王政、陳雁主編,《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頁1-29。
3. 王愛松,〈都市的五光十色——三十年代都市題材小說之比較〉,《文學評論》,期4(1995年4月),頁17-28。
4. 王樹槐,〈康有為對女性及婚姻的態度〉,《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2(994年6月),頁27-49。
5. 王躍生,〈民國時期婚姻行為的研究──以“五普”長表數據庫為基礎的分析〉,《近代史研究》,期2 (2006年3月),頁26-44。
6. 史書美,〈一九三九年的上海女性──從後殖民論述的角度看中國現代女性之「現代性」〉,《聯合文學》,卷10期7(期115)(1994年5月),頁139-148。
7. 左玉河,〈“文明結婚”到“集團婚禮”〉,收入薛君度、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與觀念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社,2001),頁196-238。
8. 白露,〈有所需求:一九二○年代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女性〉,收入游鑑明等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7),頁205-254。
9. 任雅潔、陳曉健,〈五四時期的女子剪髮運動〉,《黨史博采(理論版)》,期9(2006年9月),頁48。
10. 安秀玲,〈清末民初婚姻家庭觀念的變化〉,《歷史教學問題》,期5 (2002年10月),頁41-45。
11. 朱松、董葳、錢銘怡、王易平、劉興華,〈十五年來中國男性擇偶標準的變化〉,《心理與行為研究》,卷2期4(2004年2月),頁614-621。
12. 江勇振,〈男性與自我的扮相:胡適的愛情、軀體與隱私觀〉,收入熊秉真主編,呂芳上、盧建榮合編,《欲掩彌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 公義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頁195-226。
13. 池昌海,〈二十年來徵婚啟事語體特徵變化分析〉,《修辭學習》,期1(2003年1月),頁49-50。
14. 行龍,〈清末民初婚姻生活中的新潮〉,《近代史研究》,期63(1991年5月),頁168-183。
15. 何黎萍,〈20世紀40年代初關於「婦女回家」問題的論戰〉,《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3期3(2006年5月),頁138-144。
16. 呂文浩,〈潘光旦對家庭問題的認識〉,收入薛君度、劉志琴主編,《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與觀念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社,2001),頁177-195。
17. 呂芳上,〈192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有關情愛的抉擇與討論〉,收入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Ⅰ):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73-102。
18. 呂芳上,〈另一種「偽組織」:抗戰時期婚姻與家庭問題初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3(1995年8月),頁97-122。
19. 呂芳上,〈抗戰時期的女權論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2(1994年6月),頁81-115。
20. 呂芳上,〈法理與私情:五四時期羅素、勃拉克相偕來華引發婚姻問題的討論(1920-1921)〉,《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9(2001年8月),頁31-56。
21. 李國祁,〈譚嗣同的兩性認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5 (1997年8月),頁3-16。
22. 李銀河,〈當代中國人的擇偶準〉,《中國社會科學》,期4(1989年7月),頁61-74;後收入上海社會科學院家庭研究中心編,《中國家庭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頁183-196。
23. 沈建中,〈章太炎與其夫人湯國黎〉,《文史精華》,期5(1999年5月),頁55-57。
24. 辛汝忠,〈徵婚世界大觀〉,《人民文學》,期3(1997年3月),頁108-118。
25. 周文玖,〈從梁□超到白壽彝——中國史學史學科發展的學術系譜〉,《回族研究》,期2(2005年4月),頁98-103
26. 周敘琪,〈民國初年社交、婚姻文化中的男性〉,收入胡春惠, 薛化元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與變遷》(臺北:政大歷史系,2004),頁507-536。
27. 周敘琪,〈民國初年新舊衝突下的婚姻難題——以東南大學鄭振塤教授的離婚事件為分析實例〉,收入王政、陳雁主編,《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頁88-107。
28. 林郁沁,〈30年代北平的大眾文化與媒體炒作——關於劉景桂情殺案〉,收入陳平原、王德威主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269-284。
29. 林麗月,〈從《杜騙新書》看晚明婦女生活的側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3(1995年8月),頁3-20。
30. 洪喜美,〈五四前後婦女時尚的轉變—以剪髮為例的探討〉,收入呂芳上、張哲郎主編,《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9),頁279-307。
31. 洪喜美,〈近代中國廢婚主義的討論(1890-1920)〉,《近代中國》,期150(2002年8月),頁62-87。
32. 述而作,〈馮玉祥徵婚記〉,《炎黃春秋》,期9(1994年9月),頁21。
33. 唐利平、黃希庭,〈擇偶觀的進化論取向述評〉,《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31期3(2005年5月),頁43-48。
34. 夏蓉,〈20世紀30年代中期關於「婦女回家」與「賢妻良母」的論爭〉,《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6(2004年12月),頁39-46。
35. 夏蓉,〈新生活運動與取締婦女奇裝異服〉,《社會科學研究》,期6 (2004年12月),頁114-121。
36. 徐柏容,〈姚名達與女子書店、女子月刊〉,《中國編輯》,期4(2005年7月),頁85-89
37. 徐柏容,〈黃心勉:三十年代女編輯出版家〉,《出版史料》,期3(2005年9月),頁98-103。
38. 徐鼎新,〈國貨廣告與消費文化〉,收入葉文心等合著,《上海百年風華》(臺北:躍昇文化,2001),頁111-144。
39. 徐輝琪,〈論辛亥革命時期先進婦女家庭婚姻觀的變化〉,《近代中國》, 期136(2000年4月),頁23-38。
40. 時安卿,〈初婚年齡試析〉,收入劉英、薛素珍主編,《中國婚姻家庭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頁66-80。
41. 馬敏、陸漢文,〈民國時期政府統計工作與統計資料述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44期6 (2005年11月),頁116-160。
42. 高萬全、宋紅梅,〈徵婚與徵婚廣告趣談〉,《中州今古》,期2(1995年3月),頁48。
43. 高□航,〈1920年代的徵婚廣告〉,收錄於李長莉、左玉河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第2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頁301-318。
44. 張玉法,〈新文化運動時期對中國家庭問題的討論,1915-1923〉,收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頁901-919。
45. 張伯存,〈徵婚廣告:由私人話語到公共敘事〉,《當代作家評論》,期4(2004年4月),頁149-156。
46. 張朋園,〈梁啟超的兩性觀:論傳統對知識份子的約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2(1994年6月),頁51-64。
47. 張軍,〈中國婚姻媒介的演變與弊端〉,《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卷57期1(2004年1月),頁115-119。
48. 張哲嘉,〈《婦女雜誌》中的藥品廣告形象〉,收入王淑民主編,《形象中醫》(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頁111-116
49. 張瑾,〈發現生活──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重慶城市社會變遷〉,收入李孝悌主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頁329-366。
50. 梁惠錦,〈婚姻自由權的爭取及其問題(1920-1930)〉,收入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103-128。
51. 梁景和,〈「五四時期」的廢婚主義〉,《二十一世紀》,期53(1999年6月),頁56-62。
52. 梅嘉樂,〈挑戰╱定義現在性:上海早期新聞媒體中的女性(1872-1915)〉,收入游鑑明等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7),頁255-310。
53. 許慧琦,〈《婦女雜誌》所反映的自由離婚思想與其實踐——從性別差異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2(2001年12月),頁69-114。
54. 許慧琦,〈1930年代「婦女回家」論戰的時代背景及其內容──兼論娜拉形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東華人文學報》,期4(2002年7月),頁99-136。
55. 許慧琦,〈過新生活、作新女性:訓政時期國民政府對時代女性形象的塑造〉,《臺大文史哲學報》,期62(2005年5月),頁277-320。
56. 連玲玲,〈四十年來家國:評介Chinese Visions of Family and State, 1915-1953〉,《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2(2001年12月),頁287-300。
57. 陳彤旭,〈論30年代上海報紙廣告的多元價值觀〉,《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卷21期2(2002年3月),頁135-139。
58. 陳姃湲,〈《婦女雜誌》(1912-1931)十七年簡史—《婦女雜誌》何以名為婦女〉,《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2(2004年12月),頁1-38。
59. 陳品鳳,〈從徵婚廣告論抗戰前的婚姻問題〉,收入胡春惠、唐啟華主編,《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研討會論文選集(2006)》(臺北:政大歷史系,2007),頁275-294。
60. 章念馳,〈文史資料整理出版必須堅持存真求實〉,《史林》,期44(1996年12月),頁42-48。
61. 章念馳,〈從對章太炎的評價看文壇〉,《書屋》,期9(2002年9月),頁56-60。
62. 散木,〈一位傳奇的史學家衛聚賢〉,《文史月刊》,期2(2004年2月),頁41- 42。
63. 游鑑明,〈千山我獨行?廿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9(2001年8月),頁121-187。
64. 游鑑明,〈近代中國女子健美的論述〉,收入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Ⅱ)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141-172。
65. 游鑑明,〈近代華東地區的女球員:以報刊雜誌為主的討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32(1999年12月),頁57-122。
66. 游鑑明,〈是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台灣地區的近代中國與台灣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3(2005年12月),頁65-106。
67. 閔傑,〈近代中國最早的徵婚廣告與新式婚禮〉,《百年潮》, 期1(1991年1月),頁71-74。
68. 黃克武,〈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1912-192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17(1988年12月),頁141-194。
69. 黃克武,〈從追求正道到認同國族:明末至清末中國公私觀念的重整〉,收入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代近中國個體與群體的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頁59-112。
70. 楊祥銀,〈近代上海醫療衛生史的另類考察——以醫療衛生廣告為中心的分析(1927-1937)〉,收入胡春惠、唐啟華主編,《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研討會論文選集(2006)》(臺北,政大歷史系,2007),頁261-274
71. 熊月之,〈晚清上海:女權主義實踐與理論〉,《學術月刊》,期414(2003年11月),頁45-54。
72. 臧健,〈「婦女回家」:一個關於中國婦女解放的話題〉,收入游鑑明等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7),頁365-400。
73. 歐陽和霞,〈回顧中國現代歷史上「婦女回家」的四次爭論〉,《中華女子學院學報》,卷15期3(2003年6月),頁6-9。
74. 蔡虹,〈晚清各階層婦女的社會地位與生活狀況:以《申報》尋人廣告為例的考察〉,《山東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卷22期6(2006年12月),頁146-147。
75. 鄭永福、呂美頤,〈五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婦女史研究評述〉,收入李小江等著,《歷史、史學與性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頁425-430。
76. 錢銘怡、王易平、張曉云、朱松,〈十五年來中國女性擇偶標準的變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5 (2003年9月),頁121-128。
77. 顧德曼(Bryna Goodman),〈向公眾呼籲:1920年代中國報紙對情感的展示與評判〉,《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4(2006年12月),頁179-204。
78. 歡鏡聽,〈丁乃鈞和第一則徵婚啟事〉,《海內和海外》,期12(1999年12月),頁23。
79. 龔世俊、李寧,〈媒妁文化的社會功能與其嬗變〉,《學術界》,期131 (2008年4月),頁190-198。
(五) 學位論文
1. 孔令芝,〈從《玲瓏》雜誌看1930年代上海現代女性形象的塑造〉,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6。
2. 王怡文,〈中國月份牌海報美女圖象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3. 沈淑綺〈中國月份牌美女海報(1896-1945)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4. 房蕾,〈英文徵友廣告的文體分析〉,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05。
5. 張三郎,〈五四時期的女權運動(1915-1923)〉,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6. 陳慧聰,〈臺北報紙廣告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中央日報分類廣告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83。
7. 雷家瓊,〈艱難的抗爭:20世紀二三十年代女性逃婚現象研究〉,天津: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院碩士論文,2005。
8. 趙良坤,〈近代中國徵婚廣告探析——以《大公報》為例(1900-1937)〉,成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06。
9. 蔡翠雲,〈中美徵婚廣告對比研究〉,金華:浙江師範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04。
10. 魯志榮,〈徵婚啟事語言特色、價值取向及社會心理考察〉,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03。
11. 藍承菊,〈五四新思潮衝擊下的婚姻觀(1915-192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二、 英文書目
(一) 英文專書
1. Bruthiaux, Paul. The discourse of classified advertising: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linguistic simplic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 Glosser, Susan L. Chinese visions of family and state, 1915-1953,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3. Laing, Ellen Johnston. Selling Happiness: Calendars Posters and Visual Cultures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in Shanghai,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s Press, 2004.
4. Schaefer, Laura J. Man with farm seeks woman with tractor: the best and worst personal ads of all time, New York: Thunder's Mouth Press, 2005.
(二) 英文期刊論文
1. Cocks, H G. “‘Sporty’ girls and ‘Artistic’ boys: Friendship, illicit sex, and the British ‘companionship’ advertisement, 1913-1928.”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1, No.3, (July, 2002), pp. 457-482.
2. Dal Lago, Francesca. “Crossed Legs and Modernity in 1930s: How ‘Modern’ the Modern Woman?.” East Asian History, Vol. 19 (June, 2000), pp. 103-144.
3. Edwards, Louise. “Policing the Modern Women in Republican China.” in Modern China, Vol.26, No.2, (April, 2000), pp. 115-147.
4. Jagger, Elizabeth. “Is Thirty the New Sixty? Dating, Age and Gender in a Postmodern, Consumer Society.” Sociology, Vol. 39, No.1, (February, 2005), pp. 89-106.
5. Jagger, Elizabeth. “Marketing Molly and Melville: Dating in a Postmodern, Consumer Society.” Sociology, Vol. 35, No.1, (February, 2001), pp. 39-57.
6. Jagger, Elizabeth. “Marketing the self, buying an other: Dating in a post modern, consumer society.” Sociology, Vol. 32, No.4, (November, 1998), pp. 795-814.
7. Jones, Jennifer M. “Personal and Politics: Courting la citoyenne in Le Courier de l’hymen.” Yale French Studies, No.101 (June, 2002), pp. 171-181.
8. Majumdar, Rochona. “Looking for Brides and Grooms: Ghataks, Matrimonials, and the Marriage Market in Colonial Calcutta, circa 1875-1940.”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63, No.4, (November, 2004), pp. 911-935.
9. Nair, Rukmini Bhaya. “Gender, genre, and generative grammar: Deconstructing the matrimonial column.” In Machael Toolan (Ed.), Language, text, and context: essays in stylistic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pp. 227-254.
10. Yen, Hsiao-pei. “Body Politics, Modernity and National Salvation: The modern Girl and the New Life Movement.” Asian Studies Review, Vol.29, No.2, (June, 2005), pp. 165-186.
(三) 學位論文
1. Bradley, Andrea. Wanted: Advertising in British literature, 1700-1830, Ph. D. Dissertation, (Vanderbilt University, 2005).
2. Lien, Ling-ling. Searching for the “New Womanhood”: Career Women in Shanghai, 1912-1945,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2001).
(四) 會議論文
1. Tani E Barlow, 〈Buying In: Adveresting and the Shanghai Modern Girl in the1920s and 1930s〉,《東ヤЖヤズれんペ植民地的近代シхФ⑦ヮみю中間報告書》,東京:れ茶ソ水女子大□Жラ⑦Фみ研究Й⑦Уみ,2005,頁113-120。
三、 網路資料
1. Schaefer, Laura J. “Looking for Love, Online or On Paper.” New York Times (Late Edition (East Coast)). (New York, 14 Feb. 2003), p. A.31.文章請參閱網址: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afh&AN=9261840&lang=zh-tw&site=ehost-live 擷取時間:2007.06.24
2. 朱石麟的電影經驗請見中國影視資料館的介紹,網址為:http://hk.cnmdb.com/name/1052/bio 網址擷取時間:2008.04.24
3. 中華民國民法第四編親屬,制定於1930年12月3日,共171條,於12月26日公佈,1931年5月5日頒布實行全國。詳細法條請參見,立法院法律資料庫:http://lis.ly.gov.tw/lghtml/lawstat/version2/04513/0451319120300.htm網址擷取時間:2008.12.06。
4. 中華民國刑法於1934年10月31日制定,共357條,於1935年1月1日公佈,同年7月1日施行全國。條文請參考,立法院網站法律資料庫: http://lis.ly.gov.tw/lghtml/lawstat/version2/04536/0453623103100.htm,網址擷取時間:2008.12.06。
5. 馮理達,〈李德全與馮玉祥的姻緣〉,《羊城晚報》。該文上網時間:2008.02.14 14:42:54,網址:http://www.ycwb.com/big5/ycwb/2008-02/14/content_1789180.htm 網址擷取時間:2008.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