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煥昇
HSU HUAN-SHENG
論文名稱: 臺灣苗栗通霄客話研究
The Research of Hakka Dialect In Tung-Hsiao Miaoli County ,Taiwan
指導教授: 羅肇錦博士
LO SEO-GIM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9
中文關鍵詞: 苗栗通霄客家語言接觸閩客
外文關鍵詞: Miaoli, Tunghsiao, Hakka, Language Contact, Ho-Lo and Hakka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苗栗縣通霄鎮是多方言混居的鄉鎮,除了使用人數眾多的閩南語之外,客家次方言中的:四縣腔、海陸腔在本鎮仍是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以田野調查為主,以文獻為輔,使用田野調查法、描寫語言法、比較音韻法,整理出目前的通霄鎮客家方言概況。
    一、通霄地區客話的聲母、韻母、聲調及其特色:
    (一)通霄地區客話分為四縣、海陸兩腔調,烏眉地區的客話並有五華客
    話的痕跡。
    (二)受閩南語的影響,使得後高元音強化:u→wu→vu→bu,四縣客家話
    中的﹝v﹞聲母,在城北、南和、福興、福龍地區,已經逐漸在消失,許多字已經不再發﹝v﹞聲母的語音,形成聲母v-與b-並存。
    (三)舌尖前音的顎化 當舌尖前音﹝ts、ts’、s﹞後接細音時,會產生顎化
    的現象,實際的音值為﹝ʨ-、ʨ’-、ɕ-﹞,在城北、福興、南和、福
    龍,﹝i﹞﹝ï﹞在許多字當中已經化成了同一個元音﹝i﹞,和楓樹
    的四縣腔相較,﹝ï﹞韻開始丟失了。

    二、通霄地區客話和苗栗四縣客話、新竹海陸客話及通霄地區閩南語的關係。
    通霄客話除了各方言點本身四縣、海陸既有的詞彙特色之外,受閩南語的影響日漸加深,外來語部分,於日治時期受日語的影響很大。


    Tung-Hsiao township in Miao-Li county is a multi-dialect township. In addition to the widely-spoken Ho-Lo, the sub- dialects of Taiwan Hakka: Sih Sian dialect and Hai-Lo dialect still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is township.
    This study is based on field work and supported by documents. The researcher used field work,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and Comparative Phonetic Method to collate the current preview of the Hakka dialects in Tung-Hsiao township.

    1. The initials, finals, ton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akka in Tung-Hsiao area:
    (1) The Hakka in Tung-Hsiao area is divided to Szih Sian dialect and Hai-Lu dialect. The Hakka in Wumei area is affected by Wuhua Hakka.
    (2) The Ho-Lo dialect affects the back high vowel of the Hakka and it strengthens. For example: u→wu →vu →bu. The vowel〔v〕will die in the Hakka country. Many words lose the vowel〔v〕and the vowel〔v〕and〔b〕exist at the same time.
    (3) The palatalization of the apical front vowel: When the apical front vowels 〔ts、ts’、s〕communicate with His Yin and turn into the palatalization and they are〔ʨ-、ʨ’-、ɕ-〕. The vowel〔i〕and〔ï〕change the same vowel〔i〕. But the vowel〔ï〕will die as compared with the Hakka in Fong Shu.
    2.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Hakka and Ho-Lo dialect in Tung-Hsiao, the Sih Sian dialect, Hai-Lu dialect. The Tung-Hsiao Hakka have accents in the words and phrases, but Ho-Lo dialect influences the Hakka more and more deep and the loanwords is influenced by the Japanese at the Japanese years.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調查的區域和原則………………………………………………02 一、 調查點概況及發音人簡介 二、 通霄鎮概述 第三節 預期目的…………………………………………………………06 第四節 研究方法…………………………………………………………06 一、 田野調查法 二、 描寫語言法 三、 比較音韻法 第二章 苗栗地區客語分佈與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苗栗客語概況……………………………………………………10 第二節 客家族群在通霄鎮的分佈………………………………………11 第三節 關於通霄客語方言的研究………………………………………13 第三章 通霄客話的語音系統…………………………………………………15 第一節 通霄客話的聲母…………………………………………………15 第二節 通霄客話的韻母…………………………………………………17 第三節 通霄客話的聲調…………………………………………………21 第四節 通霄客話的變調…………………………………………………22 第五節 通霄(楓樹)客話同音字表……………………………………24 第四章 方言地理的共時接觸…………………………………………………83 第一節 通霄客話音韻的特點……………………………………………83 第二節 通霄客話詞彙的特點……………………………………………84 一、受閩南語的影響 二、受華語影響 三、受外來語影響 四、四縣、海陸詞彙異同 五、特殊命名方式 第五章 通霄(楓樹)客話與中古音之比較…………………………………94 第一節 聲母的演變………………………………………………………95 第二節 韻母的演變………………………………………………………110 第三節 聲調的演變………………………………………………………134 第六章 結語……………………………………………………………………142 第一節 回顧與研究結果…………………………………………………142 第二節 展望與後續研究…………………………………………………143 參考文獻…………………………………………………………………………144 附錄 附錄一 語言背景調查問卷....................................146 附錄二 通霄客語調查字表....................................147

    參考文獻

    一、專書部分(按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丁邦新(1980)《台灣語言源流》,臺北,學生書局。
    中原週刊社(1992)《客語辭典》,苗栗,中原週刊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88)《方言調查字表》,中國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春風編(2002)《通霄文史專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古國順等(2002)《客語發音學》,臺北,五南出版社。
    古國順等(2005)《臺灣客語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何大安(2001)《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
    李盛發(1997)《客家話讀音同音詞彙》,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邱彥貴、吳中杰(2001)《臺灣客家地圖》,臺北,麥田出版社。
    邱彥貴、吳中杰 (2002)《台灣客家地圖》,貓頭鷹出版社,臺北。
    邱紹俊主修(2001)《通霄鎮誌》,苗栗,苗栗縣通霄鎮公所。
    苗栗縣文化局(2004)《苗栗文獻—第二十七期,遺落明珠—吞霄待展風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徐兆泉(2001)《台灣客家話辭典》,臺北,南天書局。
    涂春景(1998)《苗栗卓蘭客家方言詞彙對照》,臺北,自行出版。
    涂春景(1999)《臺灣中部地區客家方言詞彙對照》,臺北,自行出版。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書局。
    陳水木(2005)《通霄地區宗教信仰與族群關係》,陳水木,未出版。
    黃鼎松(1998)《苗栗的開拓與史蹟》,臺北,常民文化。
    黃永達(2004)《臺灣客家讀本》,臺北,全威創意媒體。
    楊政男等(1998)《客語字音辭典》,臺北,臺灣書店。
    楊時逢(1957)《臺灣桃園客家方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羅肇錦(1990)《臺灣的客家話》,臺北,臺原出版社。
    羅肇錦(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鍾榮富(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客家話導論》,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鍾榮富(2004)《臺灣客家語音導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詹伯慧(2001)《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中國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廣文編譯所 (1999)《國音中古音對照表》,臺北,廣文書局。

    二、碩士論文部分(按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徐貴榮(2001)《臺灣桃園饒平客話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盛星(2003)《臺灣五華(長樂)客家話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
    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雯君(2005)《臺灣四縣海陸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
    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盛有(1999)《臺灣四海話的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淑芬(2004)《屏東佳冬客話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論文部分(按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李存智(1994),〈四縣客家話通霄方言的濁聲母「g」〉,《中國文學研究》第八期。
    邱彥貴(2006),〈臺灣客家人口:一世紀(1905-2004)調查統計的初步檢討〉,第一屆全球客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2006年10月,頁16-18。
    駱嘉鵬(2004),〈白沙屯方言的聲調特色〉,《文與哲》頁535-56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