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賴萱珮 Lai, Hsuan Pei |
---|---|
論文名稱: |
一個雲南藏族農村的歷史、勞動與經濟 Labor and Economy in a Tibetan Agrarian Village: Past and Present |
指導教授: |
魏捷茲
James Wilkerson |
口試委員: |
余舜德
Yu, Shuenn-Der 林開世 Lin, Kai-shih 何翠萍 Ho, Tsui-P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7 |
中文關鍵詞: | 藏族 、勞動 、歷史 、經濟生活 、觀光 |
外文關鍵詞: | Tibetan, labor, history, economic life, tourism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論文以2011年6-8月與2013年7-12月,總共七個月在中國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所蒐集而來的歷史材料,與藏族農村中經濟生活與勞動民族誌,從中發現藏人的歷史與經濟生活乃是傳統與現代並置,藏人們的經濟理性與信仰使他們可以接納與接受不同價值的作物、商品與工作,並透過理性的勞動力安排而進行實踐。並從中反省Sahlins(1981;2004)對於歷史結構與能動性的辯證,也許可以放在更細緻的勞動組織轉變來看;而Wolf(2003[1982])對於不同的生產方式如何產生變化的分析似乎過於簡化,實際地方社會中的變化,或許可以放在多重的歷史觀與能動性來思考。
It’s a Tibetan labor history and economic behavior ethnography in Yunnan Deqing village. From the local household economy, Tibetan have the most rational attitude toward making money, but also devoting money to ritual and religious activity. Even the Qing dynasty passed, the labor experience of tusi system and religious belief
were still effect modern Tibetan village. Under Open up the West policy, tourism became hotter, new cash crop and market entered the agrarian villages, but traditional social system and culture are still effect the modern Tibetan life. This phenomenon let us rethinking the history structure and culture. If we focus on the experience of subject, they changed, and they also didn’t changed.
【古籍】(依照修纂年代排序)
木氏宦譜(明)
2003 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民族卷,第48卷。木度抄錄,北京圖書館出
版社編。北京:北京圖書館。
余慶遠(清)
1966[1770] 維西見聞記。百部叢書輯成,第三十五輯,藝海珠塵第三
函。板橋:藝文出版社。
檀萃(清)
1966[1799] 滇海虞橫志。百部叢書集成,第八十七輯,問影樓輿地叢書
第二函:14。板橋:藝文出版社。
錢召棠(清)輯
1978[1842] 巴塘志略。中國民族史地資料叢刊之四(內部參政)。北京:中央
民族學院圖書館。
倪蛻(清)
1994 滇小記。叢書集成續編史部:54。上海巿 : 上海書店。
【中文】
王文韶
1965 續雲南通志稿。中國邊疆叢書第二輯 28。台北:文海出版社。
王恆杰
1995 迪慶藏族社會史。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王沛霖
2002[1935] 滇邊要路略。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85:382-392。成都:四
川民族出版社。
王明達、張錫祿
1993 馬幫文化。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朱文惠
2002 佛教寺院與農牧村落的共生關係。台北:唐山出版社。
吉如松
2003 反映民心民意、自覺參政議政、為家鄉的繁榮昌盛貢獻餘熱。德欽
縣文史資料,第一輯。頁133-137。雲南省德欽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
員會編。
李氏金
2004 [1944] 雲南阿墩子-一個雲南漢藏貿易要道。刊於康區藏族社會歷
史調查資料輯要。頁471-480。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李世華 編
1987 德欽縣地名誌。德欽:德欽縣地名辦公室
李旭
2012 茶馬古道-橫斷山脈、喜馬拉雅文化帶民族走廊研究。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
李汝春
1992 唐至清代有關維西史料輯錄。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誌編委會辦公
室編印。
李炳臣
2011[1932] 維西縣志四卷。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 232。北京:國家圖
書館。
李茂林、許建初
2007 雲南藏族家庭的煨桑習俗—以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兩個藏族社區為
例。民族研究5:46-55。
余貽澤
1968 明代土司制度。明代論叢之五。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佚名
2012 雲南德欽:葡萄產業釀造甜蜜生活。「雲南網」,
http://diqing.yunnan.cn/html/2012-08/14/content_2353718.htm。
2013年4月17日上線。
宋恩常
1986 迪慶藏族封建制度調查。刊於雲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彙編
(一),雲南省編輯組編,頁50-89。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周智生
2006 《商人與近代中國西南邊疆社會-以滇西北為中心》。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
胡興東
2008 雲南藏區屬卡制度研究。中國藏學82: 18-21。
胡進杉
1993 雍正朝西藏事務宮中檔滿漢奏折匯編。西藏研究論文集4:99-129。
台北:西藏研究委員會。
保羅
1999 嶺國早期地域及其相關歷史新探。西藏研究(4): 59-69。
徐君
2004 近代天主教在康区的传播探析。史林(3): 61-68。
馬菁林
2002 清末川邊藏區改土歸流考。成都:巴蜀書社。
郭淨
2012 雪山之書。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張仲源
1987 德欽縣解放紀實-根據會議記錄與調查資料整理。刊於迪慶州文史
資料選輯第一輯,頁45-54。迪慶藏族自治州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
會議迪慶藏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黃舉安
2004[1948] 雲南德欽設治局社會調查報告。刊於康區藏族社會歷史調查
資料輯要,趙心愚、秦和平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雲南省編輯組
1986 雲南方志民族民俗資料瑣編。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
刊。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雲南省德欽縣志編篆委員會
1997 德欽縣志。雲南:雲南民族出版社。
雲南省歷史研究所
1984 雲南少數民族。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趙心愚
2002 和碩特部南征康區及其對川滇邊藏區的影響。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19:3,頁57-62。
楊學政
1999 《藏族、納西族、普米族的藏傳佛教》。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劉琪
2007 《命以載史-20世紀前期德欽政治的歷史民族志》。北京:世界圖
書出版。
2012 對教案的地方史探討。發表於第六屆「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國
際年青學者研討會(2012 年12 月10 至12 日)。香港:香港中文
大學。
潘發生
1998 《木氏宦譜》部分疑難地名考釋。思想戰線:12。
龔蔭
1985 明清雲南土司通纂。雲南:雲南民族出版社。
Connerton, Paul
2000 社會如何記憶。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Durkheim, Émile
2011[1912]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出版社。
Leach, Edmund
1999[1977] 上緬甸諸政治體制-克欽社會結構之研究。台北:唐山出版
社。
Marx, Karl
1990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尹海宇譯。台北:時報文化。
Mauss, Marcel
2002[1924] 禮物:古代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汲喆譯。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
Stéphane Gros(施帝恩)
2011 商人型傳教士的新型宗教: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在滇西北的早期活動
( 1846- 1865)。尼瑪紮西、劉源譯。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1:46-56。
Wallerstein, Immaneul
1998 [1974] 近代世界體系第一卷:十六世紀的資本主義農業和歐洲世界經濟。郭方、劉新城、張文剛譯。台北:桂冠。
Wolf, Erik R.
2003 [1982] 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台北:麥田。
【英文】
Comaroff, Jean and John L. Comaroff
1992 Ethnography and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Bouder: Westview Press.
1999 Occult Economies and the Violence of Abstraction: Notes from the
South African Postcolony. American Ethnologist 22(5):279-303.
Kolås, Åshild
2004 Tourism and the Making of Place in Shangri-La. Tourism Geographies
6(3): 262-278.
Litzinger, Ralph
2004 The Mobilization of “Nature”: Perspectives from North-West Yunnan.
In China's Campaign to "Open Up the West":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Local Perspectives. David S.G. Goodman, ed. Pp. 174-190.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uis Pichon
1999[1923] A journey to Yunnan in 1892 : trade and exploration in Tonkin
and southern China. Translated by J.H. Stape. Bangkok,
Thailand : White Lotus Press.
Sahlins, Marshall
1981 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Structure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Sandwich Islands Kingdo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4 Apologies to Thucydides: Understanding History as Culture and Vice
Vers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igley, Gary
2013 The Ancient Tea Horse Road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Southwest China: Regional Identity in the Context of a Rising China.
In Cultural Heritage politics in China, T. Blumenfield and H. Silverman
(eds.) New York: Springer
Smith, Paul
1991 Taxing heaven’s storehouse : horses, bureaucrat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Sichuan tea industry, 1074-1224.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city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