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敬軒 |
---|---|
論文名稱: |
《籌海圖編》與明代海防 |
指導教授: | 張增信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9 |
中文關鍵詞: | 海防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代海防除面臨濱海區域之倭患,更需適應西來之國際貿易潮流,因此在中國海防發展史上扮演極為重要之角色。而《籌海圖編》收錄諸多將領、大臣之奏書,亦參閱明代一百三十多種圖籍,史料價值甚高;同時該書雖以紀錄嘉靖朝海防為主,但嘉靖前之海防論述與發展,多收錄其中,故藉由《籌海圖編》可一窺明代海防之發展狀況。
本文第二章旨在探討《籌海圖編》成書背景,藉由西方史家湯恩比的「挑戰與反應」觀念,檢視明代海防與倭寇兩者之關連,以此瞭解明代海防、倭患發展梗概與《籌海圖編》成書背景。第三章則以《籌海圖編》一書為主軸。由於過往史籍誤將《籌海圖編》著者視為胡宗憲,為還原史實,本章重新對校《籌海圖編》各版本與相關史籍,查證該書之真實著者,並深入研究胡宗憲後代子孫為何大肆竄改《籌海圖編》之原因。此外,本章亦簡要說明該書內容及其對明清海防史的影響。第四章主要闡述《籌海圖編》之海防觀及其對明代海防的影響。由該書提出「探倭原、除內逆、澄吏治、輕徭役」之政略觀與「海陸聯防、攻守結合」之海防觀,重新檢視明代嘉靖朝與明初海防是否有所革新與變化。
本文顯示明代海防在歷經明初與明嘉靖朝兩次嚴重倭患挑戰時,所產生的反應與回應亦不同。明初對倭患所採行的措施為嚴海防,厲海禁;明嘉靖朝在面對嘉靖大倭患時,除提出完整系統化之海防體系,更著重貿易往來之必須,認為開海、通貢與互市,實乃時代之所趨。因而明隆慶元年(1567)出現福建巡撫都御史塗澤民請開海禁,准販東西二洋事件。由此可見,歷史會在不斷的挑戰與回應中,獲得進步。
徵引文獻
一、史料與古籍
(一)正史、政書、傳記、雜史
卜大同,《備倭圖記》,《叢書集成新編》據明萬曆繡水沈氏尚白齋刻寶顏堂秘笈本景印,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王士性,《廣志繹》,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
王士騏輯,《皇明馭倭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據北京圖書館明萬曆刻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倭志》,《中國野史集成》據《玄覽堂叢書續集》影印,成都:巴蜀書社,1993。
———,《嘉靖以來首輔傳》,《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王在晉,《海防纂要》,《四庫禁燬書叢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萬曆四十一年(1613)自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王圻,《續文獻通考》,《元明史料叢編》據萬曆刊本影印,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
王鳴鶴編輯,《登壇必究》,《中國兵書集成》據明萬曆刻本影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瀋陽:遼瀋書社聯合出版,1990。
王鴻緒,《明史稿》,《元明史料叢刊》據敬慎堂刊本印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
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
朱元璋,《皇明祖訓》,據國家圖書館藏明洪武禮部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何喬遠,《名山藏》,據明崇禎十三年(1640)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
余繼登,《典故紀聞》,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濂等撰,《元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6。
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據萬曆十五年(1587)司禮監刊本影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沈德符,《萬曆野獲篇》,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59。
汪應蛟,《海防奏疏》,《續修四庫全書》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谷應泰編,《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97。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明神宗敕撰,《大明律集解附例》,《明代史籍彙刊》本,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0。
采九德,《倭變事略》,《中國野史集成》據元明善本叢書十種•鹽邑志林影印,四川:巴蜀書社,1993。
侯繼高,《全浙兵制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
姚思仁輯,《大明律》,《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善本叢書》本,北京:北京大學,1993。
查繼佐,《罪惟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范淶,《兩浙海防類考續編》,《中國史學叢書》據明萬曆三十年(1602)浙江官刊本影印,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茅元儀,《武備志》,據明天啟辛酉年(1621)刻本景印,台北:華世出版社,1984。
茅坤,《徐海本末》,《中國野史集成》據《借月山房彙鈔》第六集影印,四川:巴蜀書社,1993。
———,《海寇後編》,《中國野史集成》據《金聲玉振集•紀亂》影印,四川:巴蜀書社,1993。
茅瑞徵,《皇明象胥錄》,《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郎瑛,《七修類稿》,點校本,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唐樞,《禦倭雜著》,《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6。
夏燮,《明通鑑》,《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孫承澤,《春明夢餘錄》,點校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徐學聚,《國朝典彙》,《中國史學叢書》據天啟徐氏刊本影印,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中國野史集成》據1943年盋山精舍影印本,四川:巴蜀書社,1993。
張廷玉等撰,《明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
張鹵校,《皇明制書》,《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據明萬曆年間刊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7。
張燮,《東西洋考》,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0。
張瀚,《松窗夢語》,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戚繼光,《紀效新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1。
脫脫等撰,《宋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7。
郭光復,《倭情考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據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刻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陳子龍等選輯,《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
陳建,《皇明從信錄》,《四庫禁燬書叢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文星書店,1964。
陳錫仁,《皇明世法錄》,《中國史學叢書》據明末葉原刊本影印,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章潢,《圖書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勞堪,《憲章類編》,《四庫禁毀書叢刊補編》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焦竑,《國朝獻徵錄》,《中國史學叢書》據萬曆錢塘徐象樗刊本縮印,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黃俁卿,《倭患考原》,《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據北京圖書館清抄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黃彰健校勘,《明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
黃彰健,《明代律例彙編》,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9。
萬表,《海寇議》,《中國野史集成》據《金聲玉振集•紀亂》影印,四川:巴蜀書社,1993。
過庭訓纂集,《本(明)朝分省人物考》據明天啟二年(1622)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
雷禮輯,《皇明大政紀》,《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善本叢書》據明萬曆三十年(1602)博古堂本景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
鄭大郁,《經國雄略》,景印明隆武潭陽王介爵觀杜刻本,北京:商務印書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鄭若曾,《海防論江防論湖防論江防志》,《中國史學叢書》影印中央圖書館藏,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江南經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本鄰國卷,北京:線裝書局,2006。
———,《鄭開陽雜著》,據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板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
———,《籌海圖編》,《中國邊疆史志集成》本據天啟四年(1624)刻本影印,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5。
鄭若曾撰,鄧鐘重輯,《籌海重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6。
鄭若曾撰、李致忠點校,《籌海圖編》,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
鄭茂,《靖海紀略》,《中國野史集成》據元明善本叢書十種•鹽邑志林影印,四川:巴蜀書社,1993。
鄭舜功,《日本一鑑•窮河話海》,民國二十八年(1939)影印本,據舊鈔本影印。
鄭曉,《今言》,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
———,《吾學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據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刻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鄧士龍輯,《國朝典故》,點校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鄧球輯,《皇明泳化類編》,《四庫禁毀書叢刊補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謝杰,《虔臺倭纂》,《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據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刻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鍾薇,《倭奴遺事》,《中國野史集成》據《玄覽堂叢書續集》影印,四川:巴蜀書社,1993。
嚴從簡,《殊域周咨錄》,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1。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四庫善本書初編》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
顧祖禹著,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據北京圖書館特藏善本「商丘宋氏緯蕭草堂寫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
(二)文集
朱紈,《甓餘雜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據天津圖書館藏明朱質刻本影印,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呂柟,《涇野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據湖南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四年于德昌刻本影印,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林大春,《井丹詩文集》據香港大學馮雲山圖書館藏本景印,香港:香港潮州會館,1980。
俞大猷,《正氣堂集》,《四庫未收書輯刊》本據清道光孫雲鴻味古書室刻本影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胡宗憲,《胡少保奏疏》,北京:線裝書局,2004。
茅坤,《茅鹿門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6。
唐順之,《唐荊川文集》,《四部叢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夏言,《桂州先生奏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96。
張大芝、張夢新點校,《茅坤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張同德,《昭甫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本。
張居正,《張文忠公全集》,東京:中文,1980。
戚繼光,《止止堂集》,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1。
———,《紀效新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1。
許孚遠,《敬和堂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陸世儀撰、張伯清編,《思辨錄輯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陸樹聲,《陸文定公集》據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華亭陸氏家刊本翻印,台北:中央圖書館,1975。
馮奉初選輯,《潮州耆舊集》,《潮州文獻叢刊》景印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藏本,香港:香港潮州會館,1980。
董份,《董學士泌園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趙文華,《嘉靖平倭祇役紀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6。
鄭昌時,《韓江聞見錄》,據香港大學馮雲山圖書館藏本景印,香港:香港潮州會館,1980。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點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三)地方志
王祖畬等纂,《太倉州志》,《中國方志叢書》據民國八年(1919)刊本景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王鏊等修纂,《姑蘇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
成瓘等纂、王贈芳等修,《濟南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清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景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何喬遠編撰,《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余國□等纂修,《滁州志》,《中國方志叢書》據清康熙十二年(1673)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吳穎纂修,《潮州府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據清順治十八年(1661)刻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7。
李拔等纂修,《福寧府志》,《中國方志集成》據乾隆二十四年(1759)刊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2000。
李銘皖等修、馬桂芬等纂,《蘇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據清光緒九年(1883)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李疇、黃惠纂,吳宜燮修,《龍溪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刊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2000。
李□修、劉梧纂,《惠州府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據日本東京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
沈銳修、章過纂,《薊州志》,《新修方志叢刊》據清道光十一年(1831)刊本影印,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周世昌撰,《崑山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據明萬曆四年(1576)刊本景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周恆重修,《潮陽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據光緒十年(1884)刊本景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
周碩勳纂修,《潮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清光緒十九年(1893)重刻乾隆四十年影印本,上海:上海書店,2003。
林□等纂修,《福州府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
金吳瀾等修、汪□等纂,《崑新兩縣續修合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清光緒九年(1883)刊本影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金鋐,鄭開極纂修,《福建通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據清康熙刻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孫胤光修、李逢祥纂,《長樂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清康熙二年(1663)刊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2003。
徐必泓修、皇甫汸纂,《長洲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據明崇禎八年刊本(1635)刊本景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7。
張時徹,《定海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據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刻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郭春震纂修,《潮州府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據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刻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
郭賡武等纂、懷蔭布修,《泉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清光緒八年(1882)補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陳訓正、馬瀛纂,《鄞縣通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據1935-1951年鉛印本影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陳錫等修、趙繼序等纂,《績溪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據清乾隆二十年(1755)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陳□等修,葉廷推等纂,《海澄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清乾隆27年(1762)刻本景印,上海:上海書店,2000。
陸心源等修、丁寶書等纂,《歸安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據清光緒八年(1882)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嵇曾筠等監修、沈翼機等編纂,《浙江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彭澤修等撰,《漳州府志》,《明代方志選》據明萬曆元年(1573)刊刻本影印,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
陽思謙修、徐敏學;吳維新纂,《泉州府志》,《中國史學叢書》景印明萬曆四十年(1612)刊本,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黃仲昭撰,《八閩通志》,《中國史學叢書》景印明弘治四年(1491)刊本,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廖騰煃修、汪晉徵等纂,《休寧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據康熙三十一年(1692)刻本景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齊翀纂修,《南澳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2003。
歐陽保等纂,《雷州府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據日本尊經閣藏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刊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應檟修、劉堯誨重修,《蒼梧總督軍門志》,《明代史籍彙刊》據明萬曆九年(1581)廣東布政司刊本影印,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戴璟、張岳等纂修,《廣東通志初稿》,《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據明嘉靖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二、近人研究
(一)中、日文專書
井上清,《日本歷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
王日根,《明清海疆政策與中國社會發展》,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北京:中華書局,1983。
王儀,《明代平倭史實》,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
包遵彭,《中國海軍史》,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0。
田中健夫,《倭寇シ勘合貿易》,東京:至文堂,1961。
———,《倭寇——海上歷史》,東京:教育書社,1982。
李金明,《明代海外貿易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姜國柱,《中國軍事思想通史》明代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6。
范中義,《戚繼光傳》,北京:中華書局,2003。
———,《籌海圖編淺說》,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
范中義、王兆春、張文才,《明代軍事史》,《中國軍事通史》叢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范中義、全晰綱,《明代倭寇史略》,北京:中華書局,2004。
高銳主編,《中國軍事史略》,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
崔瑞德、牟復禮編,《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張煒、方□主編,《中國海疆通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張增信,《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上編,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著委員會,1988。
張鐵牛、高曉星,《中國古代海軍史》,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
梁容若,《談書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
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67。
萬明,《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明與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較研究》,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00。
福建海防史編寫組編,《福建海防史》,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鄭永常,《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2004。
鄭廣南,《中國海盜史》,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鄭樑生,《中日關係史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明代中日關係硏究:以明史日本傳所見幾個問題為中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明代倭寇史料》,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二)西文專書
So, Kwan-wai, Japanese piracy in Ming China during the 16th century, East Lans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5.
(三)中、日文期刊論文
大友信一,〈「日本□纂」及「籌海□編」ソ諸本シガソ成立事情〉,《日本歷史》,第132期(1959)。
川越泰博,〈明代海防体制ソ形成ズコゆサ〉,《中央大學大學院研究年報》創刊號(1971)。
———,〈明代海防体制ソ運□構造——創成期メ中心ズ——〉,《史學雜誌》,第81編第6號(1972)。
尹章義,〈湯和與明初東南海防〉,《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1期(1977)。
王日根,〈明代東南海防中敵我力量對比的變化及影響〉,《中國社會經濟史》,2003年第二期。
———,〈明代海防建設與倭寇、海賊的熾盛〉,《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王青松,〈南宋海防初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3期。
王庸,〈明代海防圖籍錄〉,收入氏著,《中國地理圖籍叢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田中健夫,〈籌海□編ソ成立〉,《日本歷史》,第57期(1953)。
吳玉年,〈明代倭寇史籍誌目〉,收入孟森等著,《明代邊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
李恭忠、李霞,〈倭寇記憶與中國海權觀念的演進——從《籌海圖編》到《洋防輯要》的考察〉,《江海學刊》,2007年第3期。
汪向榮,〈關於《籌海圖編》〉,收入氏著,《中日關係史文獻論考》,長沙:岳麓書社,1985。
林麗月,〈閩南士紳與嘉靖年間的走私關係〉,《師大歷史學報》,第8期(1980)。
邸富生,〈試論明朝初年的海防〉,《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1期。
邱仲麟,〈從禁捕到漁甲:明代江浙地區出海捕魚管制措施的變遷〉,《清華學報》,新35卷第2期(2005)。
范中義,〈明代海防述略〉,《歷史研究》,1990年第3期。
徐泓,〈明代福建的築城運動〉,《暨大學報》,第3卷第1期(1999)。
張彬村,〈十六世紀舟山群島的走私貿易〉,《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四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91。
———,〈明清兩朝的海外貿易政策:閉關自守?〉,《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
張增信,〈明季東南海海寇與巢外風氣〉,《中國海洋史發展論文集》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90。
張德信,〈明代倭寇與海防建設——兼論明代中日關係的走向〉,收入朱誠如、王天有主編,《明清論叢》第五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曹永和,〈試論明太祖的海洋交通政策〉,《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
陳尚勝,〈明初海防與鄭和下西洋〉,《南開學報》哲社版(津),1985年5期。
陳懋恆,〈明代倭寇考略〉,《燕京學報》專號第六號,1934。
湯開建,〈明代潮州海防考述〉,收入李金強、劉義章、麥勁生合編,《近代中國海防——軍事與經濟》,香港: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1999。
黃挺,〈明朝前期潮州的海防建置與地方控制〉,《廣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鄭樑生,〈中國地方志中的倭寇史料〉,《海交史研究》,1988年第2期。
———,〈方志之倭寇史料〉,《漢學研究》,第3卷第2期(1985)。
———,〈明代倭寇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兼言倭寇史料〉,《淡江史學》,第11期(2000)。
———,〈明朝海禁與日本的關係〉,《漢學研究》,第1卷第1期(1984)。
———,〈明嘉靖間的倭亂與靖倭官軍〉,《淡江史學》,第十六期(2005)。
———,〈明嘉靖間浙江巡撫朱紈執行海禁始末1547-1549〉,《第二屆國際華學研究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2。
———,〈明嘉靖間靖倭督撫之更迭與趙文華之督察軍情〉,《漢學研究》,第12卷第2期(1994)。
蕭啟慶,〈蒙元水軍之興起與蒙宋戰爭〉,收入氏著,《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4。
龐新平,〈嘉靖倭寇活躍期ズれんペ築城〉,《東洋學報》75卷1、2期,1993。
羅天佑、方駿,〈鄭若曾的海防思想〉,收入李金強、劉義章、麥勁生合編,《近代中國海防——軍事與經濟》,香港: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1999。
(四)外文期刊論文
John E. Wills, “ Maritime China from Wang Chih to Shih lang: Themes in Peripheral History, ” in From Ming to Ch`ing: Conquest, Region 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Edited by J. D. Spence and J. E. Will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John E. Wills, JR. “Maritime Asia, 1500-1800: The Interactive Emergence of European Domination, ”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8:1(1993).
Lo, Jung-pang. “The Decline of the Early Ming Navy, ” Oriens Extremus, 4(1958).
Lo, Jung-pang. “The Emergence of China as a Sea Power during the Late Sung and Early Y□an Periods, ” Far Eastern Quarterly, 11:2(1952).
(五)學術論文
吳大昕,〈海商、海盜、倭——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周維強,〈明代佛郎機銃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黃中青,〈明代海防的水寨與遊兵——浙閩粵沿海島嶼防衛的建設與解體〉,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六)工具書
山根幸夫編,《新編明代史研究文獻目錄——付韓國明代史文獻目錄》,日本:汲古書院,1993。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中國近八十年明史論著目錄》,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台灣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7。
李裕民編,《明史人名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5。
高明士主編,《中國史研究指南》(明史•清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元•明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Franke, Wolfga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s of Ming history,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1968.
L. Carrington Goodrich, editor, Chaoying Fang, associate editor. 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1368-1644,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