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伯丞
Chang, Bo-Cheng
論文名稱: 考場、體驗、抒發─宋代貢院與士人
Examination Halls, Experiences, and Expressions: Gongyuan and the Educated Elite in the Song Dynasty
指導教授: 廖咸惠
Liao, Hsien-Huei
口試委員: 李卓穎
Li, Cho-Ying
李宗翰
Lee, Tsong-h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考場貢院宋代士人考場體驗貢院書寫
外文關鍵詞: examination rooms, gongyuan, Song elite, examination experience, writing in gongyua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從宋代士人的視角出發,分析檢視貢院在宋代的發展及其對宋人的意義。首先是貢院在書寫中的用法,在北宋時期貢院的僅指涉「禮部貢院」,到了南宋則變成可泛指所有考場的名詞,其意義隨著時代有所擴充。由於官員常常受困於現實財政問題,使得貢院建築的建立往往受到不小的挑戰,但因為有「禮士」的動機,讓南宋各地逐漸蓋起地方貢院。其次,由於浮動不定的國家規範以及說不上舒適的考場環境,宋代的考生與考官普遍的考場感受,雖然比起清代要舒適一些,但從宋人眼光來看卻仍是擁擠、不受尊重的經驗;而神鬼體驗則豐富了我們對宋人考場體驗的認識。最後,除了做為考場的用途以外,對宋人而言貢院還是個能夠散播思想、批判時政的空間,甚至還能利用貢院的書寫為自己尋得利益。透過對宋代貢院發展的探索、士人實際體驗的討論以及無關貢院本體之書寫的分析,本文建構出更為複雜多樣的貢院樣貌。


    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gongyuan’s development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Song educated elite in Song Dynasty by Song educated elite’s perspection. First, the usage of Gongyuan in educated elite’s sentences were not always mean the same thing. Most of them use “gongyuan’’ as “Li bu gongyuan’’ ( the gongyuan in Ministry of Rites ) in Northern Song. They turned gongyuan’s meaning into all kind of the examination room in Southern Song. Due to the financial problems, It was oftenly a challenging work for official to bulid the gongyuan. However, because of the motivation of doing honor to shi, the gongyuan was built gradually in Southern Song. Second, since the fluctuate national rules and unconfortable live in examination room, the examination experience was crowded and disrespectful in Song elite’s perspection. The experience about the ghost also deep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xamination experience in Song Dynasty. Lastly, except the usage of the examination room, gongyuan was also the field for Song educated elite to spread their thought and criticize politics.

    摘要 目錄 第一章、前言------------------------------1 第二章、文與氣相發也—從「考場」到「貢院」---13 第三章、場屋甘苦-宋人的考場體驗-----------33 第四章、士人的貢院書寫--------------------54 第五章、結論-----------------------------78 引用書目---------------------------------81

    一、傳統文獻

    王安石著,劉成國點校,《王安石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21。
    王檢心修,劉文淇、張安保纂《重修儀徵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王栐著,《燕翼詒謀錄》,收入《全宋筆記》,第七編第1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5。
    方鼎等修,朱升元等纂,《晉江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司馬光著,李文澤等點校,《司馬光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司馬光編撰,胡三省註,李宗侗、夏德儀等校註,《資治通鑑今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2。
    史能之纂修,《咸淳毗陵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朱熹著,陳俊民校訂,《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
    李綽著,《尚書故實》,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2冊,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
    李心傳編撰,胡坤點校,《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2013。
    李燾著,《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
    李燾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吳自牧著,《夢梁錄》,收入《全宋筆記》,第八編第5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7。
    余文豹著,《吹劍四錄》,收入《全宋筆記》,第七編第5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5。
    林雲程等纂修,《通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4冊,臺北:新文豐,1985。
    周必大著,《文忠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7冊,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
    周復俊著,《全蜀藝文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81冊,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
    洪亮吉等纂修,《寧國府志》,合肥:黃山書社,2007。
    洪邁著,《容齋四筆》,收入《全宋筆記》,第五編第6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
    洪邁著,《夷堅丙志》,收入《全宋筆記》,第九編第4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
    洪邁著,《夷堅甲志》,收入《全宋筆記》,第九編第3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
    陸游著,《渭南文集》,收入錢仲聯、馬亞中主編,《陸游全集校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陸心源編撰,《宋詩紀事補遺》,臺北:鼎文出版社,1971。
    真德秀著,《西山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4冊,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
    袁說友等編,趙曉蘭整理,《成都文類》,北京:中華書局,2011。
    馬光祖修;周應合纂,《景定建康志》,收入王曉波等點校,《宋元珍稀地方志叢刊.甲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馬端臨著,《文獻通考》,臺北:新興,1958。
    陳夢雷編纂,《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85。
    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校點,《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徐碩撰,《至元嘉禾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脫因修,俞希魯纂,《至順鎮江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脫脫編,《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程珌著,《洛水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1冊,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
    詹宣猷、蔡振堅編,《建甌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楊文駿修,朱一新纂,《德慶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董弅著,《嚴陵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48冊,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
    趙之謙編,《江西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7。
    鄭永禧纂修,《衢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4。
    歐陽修撰,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蔡呈韶等修,胡虔等纂,《臨桂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
    魯應龍著,《閑窓括異志》,收入《全宋筆記》第八編第4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7。
    錢若水修,范學輝校注,《宋太宗皇帝實錄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薛應旂撰,《浙江通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韓元吉著,《南澗甲乙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5冊,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3。
    韓維著,《南陽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第2冊,第247本,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1。
    蘇軾著,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嚴嵩修,《袁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二、近人論著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
    王冬亞,〈宋代貢院研究〉,河北大學碩士論文,河北:2019。
    方震華,〈轉機的錯失──南宋理宗即位與政局的紛擾〉,收入於《台大歷史學報》第53期,2014年6月,頁1-35。
    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吳萬居,《宋代書院與宋代學術之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何忠禮,〈北宋禮部貢院場所考略〉,《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開封:河南大學,1993,頁49-53。
    金中樞,《北宋科舉制度研究》,收入《宋代的學術和制度研究》,第2冊,臺北:稻鄉,2009。
    昌彼得、王德毅、程元敏、侯俊德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4。
    姜傳松,〈江西貢院史探〉,《科舉學論叢》,第2期,上海:上海嘉定博物館與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2008,頁46-51。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演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1997。
    孫國棟,〈唐宋之際社會門第之消融〉,《新亞學報》第4卷第1期,香港:新亞書院,1959,頁211-304。
    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
    張森,〈明清順天貢院的修建及經費探究〉,《北京社會科學》第4期,北京:北京社會科學院,2010,頁68-73。
    張延昭,〈明遠樓的建造與明清貢院規制的確定〉,《中國考試》第7期,北京:2020,頁54-63。
    許雅惠,〈南宋金石收藏與中興情結〉,收入《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1期,臺北: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11,頁1-60。
    甯慧如,《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
    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2006,頁117-123
    黃寬重,《孫應時的學宦生涯:道學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8。
    程偉,〈清代河南貢院的修建及其經費探究〉,《科舉學論叢》第2期,上海:上海嘉定博物館與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2017。
    黃庭碩,〈唐代後期東南士人的舉業與仕宦關係初探〉,《史原》復刊第6期 ,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15,頁1-87。
    彭東煥著,《魏了翁年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3。
    楊聯陞,〈科舉時代的赴考旅費問題〉,《清華學報》第2卷第2期,新竹:1961,頁116-130。
    廖咸惠,〈祈求神啟:宋代科舉考生的崇拜行為與民間信仰〉,《新史學》第15卷第4期,臺北:中央研究院,2004,頁41-92。
    諸葛憶兵,〈宋人貢院記論略〉,《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四川:2020,頁149-158。
    鄭欣,〈明代鄉會試貢院研究述評〉,《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第22卷,焦作:河南理工大學出版中心,2022,頁62-67。
    鄭欣、郭培貴,〈明代福建貢院淵源及建置考述〉,《中國地方誌》,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22,頁98-106。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1987。
    劉兆璸,《清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7。
    劉祥光,〈宋代風水文化的擴展〉,《台大歷史學報》,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10,頁1-78。
    劉祥光〈宋代的時文刊本與考試文化〉,《台大文史哲學報》,臺北:臺大出版社,2011,頁35-86。
    劉明鑫,〈明代鄉會試貢院修建與維護經費來源考述〉,《求索》第9期,長沙:湖南省社會科學院,2017,頁186-193。
    劉海峰,〈江南貢院的保存與演變〉,《廈門大學學報》第5期(哲學社會科學版),廈門:2018,頁73-81。
    錢建狀,〈宋代的州府貢院與貢院記〉,《科舉學論叢》,2014年第2期,頁9-16。
    韓森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浙江: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Inglis, Alister D. Hong Mai's Record of the Listener and Its Song Dynasty Context, New York: SUNY press, 2006.
    Liao Hsien-huei(廖咸惠), “Encountering Evil: Ghosts and Demonic Forces in the Lives of the Song Elite.”Journal of Song Yuan Studies 37 ,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press, 2007. pp.89-134.
    Weerdt, Hilde De, Competition over Content: Negotiating Standards for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 Imperial China (1127-1276)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7. 魏希德著,胡永光譯,《義旨之爭 : 南宋科舉規範之折衝》,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Walton, Linda Academies and Society in Southern Sung China,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9.
    小林義廣,《南宋江西吉州の士大夫と宗族、地域社會》,東京:汲古書院,2020。
    村上哲見,《科挙の話 : 試験制度と文人官僚 》,東京:講談社,2000。
    宮崎市定,《科挙史》,東京:平凡社,1987。
    荒木敏一,《宋代科舉制度研究》,京都:東洋史叢書,1969。
    梅村尚樹,《宋代の学校:祭祀空間の変容と地域意識》,東京:山川出版社,2018。

    三、網路資料

    《上海辭書全宋文目錄》。資料庫製作:柳立言、劉錚雲。
    網址:http://www.ihp.sinica.edu.tw/ttscgi/ttsweb?@@681304773、
    http://www.ihp.sinica.edu.tw/ttscgi/ttsweb?@@953193914
    擷取日期:2023年6月21日。

    QR CODE